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去红山看雪(外一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2-2 1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去红山看雪(外一章)


  夜里下了一场雪,不是很大,地上薄薄一层,风一吹,就散了。


  群里有人说,到红山去看雪吧。


  的确,这个时候,雪后红山的景致,应该是最美的吧。


  一大早,我们就站在红山脚下,远远看过去。


  褐赤色的山峰,嵯峨险峻,高耸入云。那些大大小小的山峰上落了一层雪,山峰,山石嵯峨处,还有被风的地方,雪厚一些。陡峭的,向阳迎风的地方,岩石裸露,却愈发显得坚硬、冷峻。赤褐色的岩石,覆上一层白雪,就现出一些些的柔情来。像饱经沧桑的老人,一夜白了头。像枕戈待旦的戍卒,翘首北望。也像那曾经的胡姬,一身银色盔甲,却露出红巾翠袖来,既飒爽,又妖娆。


  一块块红色的石头砌成一道道梯田,呈一条条优美弧,层层叠叠往山上递减。雪落下来,覆盖在梯田上面,像笼了一层薄纱。那些赤红石头缝隙,也落了雪,镶了银边,层次分明又错落有致。


  那些树木,就一棵一棵站在梯田里,静默,沉思。杨树、榆树、槐树酸枣树山杏树,早已经落尽了叶子,只剩下老干虬枝,在漫天的飘雪中,不着一片雪花,在那里冷眼旁观。塔松、油松、红松还有一丛一丛的柏树,头上积了雪,与那山峰上的积雪遥遥相望。这红山,就有些苍茫雄浑的意味了。


  一阵风起,旋起了地上层层的积雪,整个山谷,一片迷茫。


  那些山峰,似乎隔得越发遥远了,遥远到了五六千年前的岁月。


  只是,今年的第一场雪,与五千五百年前的那一场雪,是一样的情景吗?那些树木,榆树,槐树,松树,甚至那些银杏树也无从得知。或许,那些赤色的岩石,会记得。


  我站在半山腰,围着那些低矮的茅草房,那些围栏,还有几根木桩,踟躇焉,彷徨焉。这就是红山史前人类居住的遗迹吗?五千五百多年前,那些红山人,就在这里,这些茅草屋里面居住,繁衍生息。那个时候,他们是茹毛饮血,还是已经钻木取火,灶台煮食,围猎捕鱼,犁田耕种了呢?


  在红山不远处,一座沉浸到地下的博物馆,就展现了那个时候居住在这里的红山人的生活状况。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创造了石器,发明了骨头磨制的用具。大量出土的是陶器,瓷器,青铜器,当然还有玉器。那个震惊世界的“红山玉龙”就发掘于“红山文化遗址”中。专家说“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将五千年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千五百年。


  眼前这些茅草房,灶台,土窑以及一些生活痕迹,就是根据博物馆的发掘复原的。修新如旧,这些复制品在这山里,经岁月琢磨,已经有了沧桑感了。


  风小了许多。赤色的山石,重新又出现在眼前,就像这些茅草房,虚幻又真实。


  红山,既不雄伟也不连绵,在这塞外之地不知道在这里蛰伏了多少年。向北,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那里生活着游牧民族,匈奴,东胡,契丹,女真……几千年来,像云一样,散了又聚,聚了又散。像野草一样,枯了又荣,荣了又枯,生生不息。向南,就是长城,横亘着,阻挡着那些挥舞着马刀弓弩的汉子。长城的那边,是中原。


  红山,地处这样一个位置,阻隔着,又连接着。有匈奴人骑着快马如风一般飘来荡去,有胡人骑着骆驼,弹着琵琶,走街串巷。有契丹人建立了大辽帝国,和那边的大宋,血雨腥风几百年,许多的爱恨情仇说不完。忽必烈率领着八旗子弟风一样席卷了长城那边,将自己的的龙椅坐在了大都的金銮殿上,成就了帝王梦。后来,同样在塞外黑山白水生息的努尔哈赤率领着他们的女真一脉,也学着忽必烈的样子,车辚辚马萧萧轰轰烈烈进了长城,碾碎了大明王朝的皇帝梦。


  红山,就这样静静看着。看着你来了,他来了。来来去去的人,复复灭灭的王朝,还有不老的岁月。


  红山的雪,一年一年,一层接着一层覆盖,却没有熄灭它熊熊燃烧的火焰。最终,以一种凝固的形式,站立成了一座山。


  我站在那些茅草房前面,望着山脊上的残雪,起起伏伏,消失在苍茫的天际,不由生发了几多些感慨。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冰封锡泊河


  橡胶坝抬高了水位,锡伯河在城市的南端与半支箭河交汇的地方,就形成了一段很开阔的水面。夏天的时候,河水亮得像镜面,倒映着两岸的水草、树木,高楼,还有来来往往的行人。有时候天上白云悠悠,映照在水面,飘飘悠悠。小舟驶过来,穿过悠悠的白云,波光粼粼的水面,说不清,那一楫小舟,是在天上,还是在水中。


  一场雪,流水成了冰,凝固了,寒冷了。


  那只小船,来不及上岸,就泊在寒冰里,灌满了河道风,发出一阵阵呼啸声。还有堤岸边一丛一丛的芦苇,也冰冻在河边,挥洒着硕大的芦花,看着日出日落。在水湄,有许多植物,芦苇草,蒲苇,水稗草,一滩一滩柳树毛子,春天萌发,秋天成熟,在冬天被冰冻在河道。唯有芦苇有思想,会思考。在西方人的眼里,芦苇浑身通透,柔韧又通达,像思想家。芦苇也符合我们的认知。出生在水边,也枯萎在水里,一生与水休戚与共。有了芦苇的陪伴,无论大河汤汤,还是烟波浩渺的一碧万顷,或是一汪幽静的湖泊,都会生出许多的优美景致和缠绵故事来。很古老的时候,我们的古人就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我们古人的意识里,流水是智者。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即如此。蒹葭青青的时候,还是白露为霜蒹葭苍苍的时候,蒹葭一直都在。在水畔,或是水中央。一生的守候,终于通透了思想。就像那朵莲,生在佛陀的坐前,终将知晓佛的禅机,有了慧根。


  似乎,芦苇也有了根。明知道天将寒,雪将至,却无法规避那将要到来的地冻天寒,无法摆脱越来越厚,越来越寒的冰的禁锢。它的脚下生了根。即便智慧如斯,也无法拔脚而去。它没有翅膀,无法像那些鸟儿一样,去飞翔。高僧可以一苇渡江,它不能,它无法渡自己。它还没有庄子那样的高蹈又缥缈的思绪,把自己看成一只鸟,扶摇九万里,作逍遥游。


  眼看着那些能够飞翔的,水鸟、蜻蜓、蝴蝶,都在寒风料峭之前,纷纷离开了。芦苇将头上的芦花浩浩荡荡摇起来,是挽留,也是惜别。


  芦苇与这条锡伯河一道,生生死死都将在这里。


  芦苇的宿命就是流水。而流水自有流水的使命。锡伯河的使命就是从遥远的大山走来,穿过山谷,荒原,旷野,城市,与西辽河汇合。将茅荆坝的莽莽苍苍,将辽中京的雪雨风霜,将曾经大辽土地上的一切过往,一一去告知。


  锡伯河发源于河北的茅荆坝。那是一处从河北到塞外的咽喉要道,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我曾到过那里。从我们这里出发,几个小时的路程,穿过一条长长的茅荆坝隧道,过去,就是河北境内。所以,茅荆坝,如果没有隧道的话,关内的人到关外来,关外的人到关内去,茅荆坝就是一道天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清朝廷曾在关外设立了七十二围场,用来狩猎,练兵,保障关内外道路的畅通。其中,塞罕坝,茅荆坝都在七十二围场辖区之内。


  茅荆坝山高林密,山谷纵横。几乎每一条山谷,都有泉水涔涔流出。承德的武烈河就发源于此,有石刻为证。可是,我却未曾见到这条锡伯河的发源地,为何?想来,那武烈河毕竟属于河北的河流,是承德的母亲河。而锡伯河流出了茅荆坝竟然拐了一个弯,向着内蒙缓缓而来。人家没有记述,在那发源的地方没有像“武烈河”那样以石刻为记,也是说得过去的,毕竟锡伯河是人家的孩子。


  锡伯河拐了一个弯,恰巧就流淌在了契丹人的土地上了。最终,融入那条以大辽帝国的“辽”命名的西辽河里。


  是的,我们这里的许多河流,最终都汇入西辽河,流向辽阔的东北平原。那里,是契丹人从草原到平原所走的路。从辽上京,到辽中京,到辽东京,到辽盛京,一步一步,由弱小到强盛,由一众草原流寇,到一个有自己文字,自己一套行政机构的王朝。这条锡伯河都一一见证了。还有那个大辽王朝的轰然坍塌,锡伯河都还记得。


  锡伯河记得,契丹人是想着入关的,不喜欢在塞外偏安一隅,想做中原霸主。他们与大宋烽火硝烟了几百年,沿着锡伯河,越走越远,最终未能跨过那条长城,梦碎在长城外面。


  在几百年的岁月里,锡伯河也像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那些人一样,经历了起起落落生生死死。但,这条河一直都在。


  曾经创立了大辽帝国的契丹人,也都在。


  锡伯河一路向东,汇入西辽河。那些曾经梦想着有朝一日翻越长城,到中原走一走的草原游牧民族,是不是也早已汇入了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分不出你是谁,我是谁。就像锡伯河汇入西辽河,那里还分得出谁是谁呢。


  远处传来阵阵冰裂的声音,清晰而寒冷。有裂开的冰层一寸寸坍塌,成了一个更大的裂缝。水汽袅袅冒出来,白雾弥漫,一会又消散了。附近的水草,树木,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都着上了一层薄冰。冰清玉洁,晶莹剔透。


  一群麻雀从远处的树林飞过来,贴着冰面飞行,经过那道裂缝的时候,不小心染了一身水汽,羽毛瞬间就硬了。几只麻雀像一块块石头掉下来,在冰面上滑行很远,才挣扎着张开翅膀,歪歪斜斜远去了。


  冰面回复了平静,听见冰层底下的流水,泠泠有声。


  锡伯河结了冰,锡伯河的流水却日夜不曾停息往东流去。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5-2-2 19:44 | 只看该作者
问候何老师新年快乐!感谢发文。
第一章,作者描绘雪后的红山,展现其壮美景色,如落雪的山峰、梯田、树木等。还探寻红山史前人类居住遗迹,感慨其历史变迁。红山见证了游牧民族与中原的往来,静看岁月流逝,雪未灭其火焰,它凝固成山,令人感慨万千。第二章,描绘锡伯河的冬景,讲述其与芦苇的相伴,回溯其发源地茅荆坝及流经路线,见证契丹兴衰。河流一路向东,见证诸多变迁。冰裂声中,麻雀染水汽,展现寒冬景象。作者感慨历史与自然,河与人的交融。
3#
 楼主| 发表于 2025-2-3 17:00 | 只看该作者
何叶叶 发表于 2025-2-2 19:44
问候何老师新年快乐!感谢发文。
第一章,作者描绘雪后的红山,展现其壮美景色,如落雪的山峰、梯田、树木 ...

谢谢叶叶版精彩点评。
春节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1 09:27 , Processed in 0.16602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