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同情是理解的第一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2-7 1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信息洪流般奔涌的时代,我们每天被各种社会的新闻所包围。为着这些传闻背后的经历所纠结,不断引发起从个体的悲欢离合,到群体的命运的磨难而思考。这些新闻编织成一幅庞大的社会图景,让我们亲闻目睹了人间的善良与丑恶、坚韧与脆弱,也不断审视着拷问着自己的良知与价值观。


  常人在对待相互关系中,不免常常说,相互理解相互理解。殊不知“同情是理解的第一步”。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对人性和社会关系深入思考的大门。同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本能反应,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它促使我们跳出自我的局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受世界,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和内心诉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增进了对他人的了解,也拓宽了自己的认知边界,让我们对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还记得那位在暴雨中坚守岗位的外卖员吗?在网罗的视频照片里,他全身湿透,雨水顺着头盔不断滴落,却仍紧紧护着保温箱里的餐食。看到这张照片时,心底涌起的那股同情,让我忍不住去想:他此刻是不是很冷?家里人是否在等他平安回家?这份同情驱使我去了解外卖员这个群体的工作环境和艰辛。原来,他们常常要在恶劣天气里奔波,只为了能准时将餐食送到顾客手中,多送一单,就能多挣一点钱维持生活。从同情出发,我才真正理解了他们的不易,理解了他们为生活拼搏的坚韧。


  那些无论严寒酷暑都坚守街头的清洁工人,同样也令人心生怜悯。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他们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他们身着醒目的工作服,手持扫帚,一下又一下清扫着垃圾。遇到难以清理的污渍,他们甚至需要蹲下身子,用手一点点抠除。当我们对他们的工作环境心生同情,进而深入了解,就会明白他们的坚守是为了让城市保持整洁,给大家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用自己的辛勤付出,默默守护着城市的美丽容颜。


  新冠疫情似乎已经悄然远去,然而无数医护人员逆行而上的情景,一经回忆就不难引发我们的极大感慨。当看到他们脸上被口罩勒出的深深压痕,以及疲惫却坚定的眼神时,同情之情油然而生。这份同情促使我去探寻他们背后的故事,了解他们在抗疫一线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风险。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只为了守护更多人的健康。正是因为有了最初的同情,我才得以走进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的伟大与无私。


  而近期甲型流感肆虐,又让我看到了医护人员的坚守与不易。北京某医院急诊室的刘医生感染甲流后,病情在短短一周内急剧恶化,发展成了病毒性肺炎。可即便身体不适,他依然坚守岗位,直到身体不堪重负。看到这样的新闻,心中满是同情,不禁为他的健康担忧。也正是这份同情,驱使我们去了解医护人员在流感高发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原来,流感季里,发热门诊人满为患,他们要面对大量的患者,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不仅要承受身体的疲惫,还要时刻保持专注,为患者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不仅如此,他们自己也暴露在被感染的风险中,却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守护着大家的健康。从对他们的同情里,我理解了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明白了他们为医疗事业付出的心血与努力。


  还有那些在偏远山区默默耕耘的支教老师,他们远离繁华都市,扎根贫困地区。简陋的教学环境、匮乏的教学资源,都没能阻挡他们传播知识的脚步。当我们对他们的选择产生同情,好奇他们为何放弃优越生活时,深入了解便会发现,他们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山区孩子改变命运的期望,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


  当我们深入探寻张桂梅的事迹,会发现她宛如一座精神丰碑,承载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与深刻的内涵,而同情与理解在我们认知她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初见张桂梅校长的照片,那双手上贴满的止痛膏,那消瘦却坚毅的面容,不禁让人心中泛起同情的涟漪。这份同情促使我们走近她的世界,去理解她背后的默默坚守与艰辛付出。


  张桂梅校长创办华坪女高的历程,满是荆棘。她为了给大山里的女孩们争取受教育的机会,四处奔走募捐。没有资金,她就放下身段,向企业、向社会各界求助,哪怕被拒绝无数次,也从未放弃。从同情出发,我们能理解她内心的焦急与渴望,她深知教育是这些女孩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所以她才如此执着与坚韧。


  她见证了太多山区女孩因贫困、因传统观念,早早辍学,被困在大山里,重复着贫困的轮回。这份对女孩们命运的深切同情,让她毅然决然地踏上这条艰难的办学之路。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张桂梅校长的严厉与“轴”也常常被人议论。她对学生近乎苛刻的要求,对那些想要放弃学业或者选择回归传统女性角色的学生的“怒斥”,乍看之下,让人难以理解。但当我们心怀同情,去了解她的过往,了解山区女孩们面临的困境,就能明白她的良苦用心。


  她经历过母亲因生女儿而愧疚离世,深知男尊女卑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她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走出大山,获得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而不是被传统观念再次拉回大山,困于厨房与柴米油盐。她的愤怒,是对传统束缚的抗争,是对学生深深的爱与期待。


  张桂梅校长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们前行的路。我们对她的同情,让我们更愿意去理解她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份坚持,也让我们从她的身上汲取到力量,去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去为社会的公平与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情,如同一颗现实投入人性心湖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引发或带动我们走向不断理解。它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当我们对他人的遭遇产生同情时,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去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困境。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理解的大门便悄然打开。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有时不少时候或场景中,我们不免会或多或少吝啬自己的同情。看到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收慌人,或许只是匆匆一瞥,心中毫无波澜;听闻他人的不幸遭遇,也只是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真正走心感受。这样高高挂起的心态,又怎么能奢望理解他人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呢?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当我们对他人报以同情,尝试去理解他们时,也会收获他人的善意与尊重。让我们心怀同情,迈出理解他人的第一步,用温暖与善意,去拥抱这个复杂而又美好的世界。因为,每一次的理解,都可能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一束光。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5-2-7 14:43 | 只看该作者
沙发首席欣赏,问候老师。
3#
发表于 2025-2-7 16:52 | 只看该作者
现实让我们深藏善心,只为了不再受伤。
4#
发表于 2025-2-7 18:17 | 只看该作者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理解看似很简单,但做到很难,换位思考道理都知道,但事情落到自己头上就完全变了样,同情是理解的第一步我也这样认为,一个人要有同理心才会同情,同情是善良的因也是开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第一步,支持老师好文。
5#
发表于 2025-2-8 09:2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让短视频多媒体真假难辨,扰乱人心的时代,许多人都缺少了同情。不是有戴着佛帽或者国学帽的人广而告之:“底层人的艰辛,那是你的业力作用。相对的你得为上层人服务,还必须态度谦卑。”这样才是人世常态。
呜呼,善良得雪藏,善举也不得退后,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真的有点悲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1 09:55 , Processed in 0.13416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