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6|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砖上的魏晋风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2-17 1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25-2-17 15:38 编辑

                                                                                砖上的魏晋风华

                                                                                             ■文/于文华


  走进融合了砂砾岩样式和烽火台与城墙设计,溢满历史沧桑感的敦煌市博物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些造型独特的陶瓷与精美的丝绸锦缎、绢、纱、罗等实物,不是那些忠实记录汉晋时敦煌地区屯田戍边的汉简,也不是魏晋时期的铜乌龟、玉石枕和镇墓罐等文物,而是那些涂抹着简洁线条,方寸之间却题材丰富、气度非凡的画像砖。‌在敦煌壁画闪耀于世之前,魏晋南北朝的岁月长河中,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画师画匠画工们,以简简单单的红黑双色为墨,在长条形的砖面上涂抹色彩以挥洒才情,还有对来世的永恒期许。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尤为引人注目,它以长条形砖为载体,精心描绘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风俗习惯与人文情态。星散四野深埋于泥土之下的那些画像砖,和精美绝伦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属于同宗同族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血缘链条,绝不会被时间、泥土、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或者人为制造的离间隔阂所斩断,反而因这些虽则拙朴却又简约的画像砖被链接起来。说明世间万物都有延续性和历史传承,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那些流畅的线条,那些生动的形象,那些丰富的色彩,都展现了魏晋时期高超的艺术水平。敦煌出土的画像砖与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并非只是简单的砖石,而是凝固了时光的艺术珍品,其绘画艺术与内容形式都与莫高窟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能从中窥探与审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等。画师们或涂抹、或勾勒、或描绘,以古朴典雅、生动传神的艺术手法,将现实生活的生动场景,“搬”到了墓室的石砖上,建构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地下画廊”,不仅反映了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复杂多样的精神世界。那或许是一场热闹的集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叫卖声不绝于耳;或许是一处温馨的庭院,孩童嬉戏,长辈谈笑;又或许是一片广袤的田野,农夫赶牛扶犁在田地里辛勤耕耘,期待着一年一度丰收的喜悦。其每一笔每一划,不仅优美,而且舒展和大度,承载着他们对现世的眷恋和对来世的期许。技法娴熟,大胆施绘的画像砖烙在我记忆里的痕迹,就这样深刻而又质感,逶迤荡漾挥之不去。当然,更具有筋骨般的质感,气息的脉动,以及如同血液汩汩流淌的韵律,比诗句还要让我感动。

     有人说: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刻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文化血脉。如果没有魏晋时期画像砖这份心灵契约的独特视觉,我相信关于敦煌文化的每一次想象,注定了还会如同过去那样,是抽象的,非理性的,没有一个深刻而细腻的具象物,只能从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等中寻找其蛛丝马迹——有人推测河西走廊魏晋时代的画像砖,大多比那里的石窟壁画都早,故此敦煌壁画与此颇有渊源,深受其影响与传承。其绘画风格细致入微,用色丰富,技法娴熟,为后来莫高窟壁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画像砖作为一种墓葬装饰,为墓室增添了神秘、吉祥、欢乐的生命气息,往往都是一砖一画,一砖一景,带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色彩。表明了所描绘内容就是人们信仰文化的象征和虔诚表达孝道的符号。反映了彼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墓葬制度和生活习俗,真实反映了古代河西地区各族的生活百态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人们的生命观、思想观和宇宙观。细看这些画像砖上的壁画,无论线条的勾勒,还是五官的表现及服装色彩,既清楚又传神,既抽象又艺术。它们被精心砌于墓前,宛如人家门前的照壁,让人感到了一种体面与尊严,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遥远时代所发生的一切。这画砖精心砌筑的照壁,既有记录佛教故事的,又有描摹神像形象的,还有反映民间农耕生活的,更有展现自然风光的……不仅是一道坚实而稳固的屏障,更像是一座连接生与死,烟火尘世与幂幂世界的桥梁。生者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透过这些画像砖所描绘的鲜活生动画面,重温人间的温暖与繁华。倘若,将这样的生活状态延及死后的岁月,还能继续过上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那便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天堂里遨游了。

      探索千年前的敦煌,有人跋涉千里,踏沙而来,有人付诸一生,探索一生。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传承,以及那份对敦煌文化的深深热爱。那天虽说是正月初八日,但博物馆里人头攒动,说明现代人除了满足物质生活外,有了更宽泛的信仰追求和更高雅的精神需求。站在这些画像砖前,仿佛能穿越时空,听到画师们的低声呢喃,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渴望。人虽多,但室内温度适宜,光线极好,静静站立于展柜台前,慢慢的欣赏,静静的拍照,耳边还有讲解员轻声细语的讲述。看到有许多游客和讲解员穿梭其中,更有人单独聘请了解说员,一个子高挑初中生模样的女学生带着耳机,有旁边的父母陪伴着,那讲解员手指画像砖,悄声述说着……但因近在咫尺,还是能听得清字正腔圆的解说内容。虽未掏钱,但那种贵宾级的享受的确让我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生命如浮萍般脆弱,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从未熄灭。他们将这份向往,寄托在这一块块画像砖上,其用笔流畅简练,线条灵动奔放,随意潇洒自如,重写意而轻写实,让其承载着灵魂的温度,永恒不朽。让我们看到了在艰难岁月中,人们依旧怀揣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美和幸福的永恒追求。窃想:自古至今,人们憧憬与向往幸福生活的追求从来都未曾改变!

     古砖一般分文字砖、画像砖和字像结合砖。而博物馆里的画像砖在方寸之间浓缩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史实和时空记忆,其砖体上所负载的每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符号,都像一支支勤耕不辍的如椽大笔,默默倾诉着一幕幕河西大地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场景,其人物虽没有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逸灵动,却有着独属于魏晋时的那种质朴与纯真。还发现这些砖画的色彩用法非常特别,其中一种朱红色的颜料在很多幅画面中都有出现。这种朱红色色彩鲜明,似乎是着力要凸显衣服上的色彩,但因笔触自由而活泼,看似很写意但又很用心,貌似并不是仔细谨慎的涂抹。这种色彩和线条之间的若即若离,特别有种儿童画的朴拙趣味。其姿态、用笔与神情,无不透露着那个时代的特有气息。从惟妙惟肖的绽放情形可看出,那些在长条砖上精心描拟绘制画像的匠人,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了古代社会的千姿百态,一定是用尽了其情感、心血与精髓,还有他们对人生与生命的全部感受,才在每一次精心描绘的画笔后面,留下了如此细致深刻如此精湛丰富的生命故事篇章。每一块画像砖都质地细腻,图案清晰,引发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现代人无穷的想象。红与黑的简单配色,在画师们的妙手下,竟也能展现出大千世界的绝妙风情。画匠们通过写意的绘画技艺,向人们讲述着历史,跨越时空拉近了“我们与他们”的距离。早期的画像砖线条或许不够流畅,色彩或许不够鲜艳,但那份真挚的情感,却足以震撼人心。绝然未曾想到,缘于一次短暂邂逅,我的心灵,能获得一次深刻的雕塑与启迪,焕然一新,像画像砖一样逼真而又真切。

      现代人与古代历史的相遇相知,大多是在博物馆隔着玻璃与文物相望。看似近在咫尺,却横亘着无法跨越的遥远距离。或许百年,或许上千年抑或亿万年……画像砖通过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而文物背后承载的隐秘,有的令人难以破解,但更多的则是鉴赏与研究、探索与发现、文心与器物的对话。后人则沿着这些历史遗存的画像砖,去探寻那个时期彩绘艺术的独特风格与其背后所隐藏的故事,以期发现那些穿越千年的艺术密码。其中一幅凤画像砖尤为独特而精美。因其左上角题一“鳯”字而故名。该砖整体呈长方形,砖面凤鸟图案用白粉铺底,以黑朱两色勾勒其形,并施以颜色。整个画面不仅富有灵动性,还富有可让人感觉温馨画面,且能让人仿佛触摸到冷兵器战场刀光剑影冷却下来的情愫。其纹路清晰,首如鸟,身如鸡,头顶巨冠,昂首挺胸,目视前方;身饰淡黄羽翅,而凤尾则高高翘起,如百鸟之王般傲立于世间,尽显其高洁、华贵之姿。画面占满整个砖面,两翼展开,面积超过身体,显得格外有力。凤喙叼着的飘带,在凤颈和尾部下方有两结,而羽翼则舒展大方,似腾云驾雾般,整幅画面充满灵动感。《山海经》上说:“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凤凰还被国人认为是美丽、善良、宁静和有德的象征,常被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在历经千年之后,仍完好如初的诉说着当年的故事,那就是砖画。这些画像砖出土于墓葬,它们宛如时光的使者,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敦煌博物馆展出的画像砖在砖面上,墨绘的神羊与乌鸦、奔虎等形象,展现出了神秘而又生动的形象,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神话传说。彩绘的莲花藻井,如同一朵盛开在地下的绚烂花朵,为这片沉寂的空间增添了一抹生机。一牛车在大地上缓缓前行,仿佛能听到车轮滚动的声音,似让人真切感受到当时的生活气息。画像砖在施彩设色的形式上又可分为彩绘和墨绘两类,彩绘作画时一般先在底子上用土红色起稿,再用墨线勾勒定稿,然后根据所画内容及所要突出、渲染的具体特征,分别用赤铁矿、青金石、碳墨等矿物质颜料施彩填绘;后者则用笔更为率真,多为简洁传神的墨线轮廓画。从敦煌地区佛爷庙湾画像砖的研究来看,魏晋时期敦煌地区的绘画艺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些文物不仅是敦煌早期艺术的珍贵见证,也为敦煌莫高窟的开凿造像及壁画绘制提供了技术和艺术的基础,更是探索莫高窟壁画艺术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每千家为一堡,堡民边耕边守,是为坞堡。世家大族日常居住在坚固封闭的坞堡里,周围有围墙环之,坞内可屯兵居人,坞上可举烽射击。这是一种非常具有时代社会背景的建筑,亦是河西一带典型的地域民居。坞壁里,就是人们一个个的家。而整个河西,其实就是西晋乱世中的一座大坞壁。说明当年河西的官僚、豪族、地主等豪强设防自保,能有效进行生产组织与防御入侵,也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一个缩影。敦煌大名鼎鼎的悬泉置驿站遗址,据考证实际上就是一座由官府建立的方形坞堡,去过武威民勤三雷镇瑞安堡的人就知道,这座修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河西走廊的代表性民居,其模样活脱脱就是一个坞堡的真实写照……砖画中描绘的坞壁虽然粗略,但可看出其四周筑有厚重围墙,墙上有雉堞。院内往往有高耸楼台,可供瞭望、射击,俨然一个微缩的独立王国。这些画像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神仙异兽、桑蚕农耕、出行射猎、宴饮起居、百戏娱乐、服饰车舆、建筑居所等多种题材,正是当时社会历史的反映和折射,它们生动展现了河西魏晋居民粗犷豪迈,不拘一格的精神风貌,描绘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就这样,据山川之形,拥农牧之利,依坞壁之坚,移民潮一波波向河西不断袭来,平旷的土地渐渐被城市与村庄所充盈……魏晋砖画中,马壮羊肥的景象,比比皆是,这里“家家丰足,仓库盈溢”。观之画像砖艺术风格活泼鲜明,构图巧妙生动,线条奔放飞动,真实再现了特定时期佛教文化的传播盛况,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融汇共生的民族特色,不仅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份宝贵遗产,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和“敦煌艺术的东方先声”。画师创作时,首先在砖坯表面涂一层白色粉层,然后再勾勒画面。白色和赤红绘制的青龙,蜿蜒盘旋,张牙舞爪,展现出威严的气势。洛书、河图的神秘图案,蕴含着古人对宇宙和天地的思考与探索,不仅寄托了古人升仙纳福的愿望,也展现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犁地、耙地、扬场、采桑叶等农耕生活场景栩栩如生,人和牛车、羊、鸡、家犬等日常场景,展现了古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敦煌画像砖以神禽灵兽等祥瑞为主,将当时流行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展现出来,描绘的伏羲、女娲、河图、洛书、羽人等神话人物,线条简洁,人物逼真,如李广射虎、伯牙抚琴、子期听琴等,体现了古人对长生不老的向往。而关于墓主人生前生活、庄园生产场景的表现,在敦煌则并不为多见,还有一些动物诸如龙、凤、麒麟、天马、鹿等神禽瑞兽的描绘方式,寓意着吉祥和辟邪,风格、意境显然是一脉相承。更直接一点,在莫高窟壁画中,我们似乎可发现与找到画像砖内容的踪影;地下墓室的修建,比如覆斗型顶、藻井的处理,也为后来地上莫高窟等石窟的开凿提供了实践范本。发现其中一个砖面两侧的鸡首人身和狗首人身画像形象奇特,充满了想象力,将原始的动物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了起来,中间的菱角样花纹则增添了几分装饰之美。饰门虎威风凛凛,持帚男仆和持勺女仆各司其职,白兔绘声绘色,乌龟则栩栩如生,似要奔跑而出。抚琴图中的人物悠然自得,鹦鹉、赤雀等动物灵动可爱,抹山力士则孔武有力。朱崔玄武的图案,以白底色为衬托,前期底子较浅,呈灰白色,后期则涂抹得全白,再加上黑与红两色的描绘,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一块古砖,便是一段历史岁月的见证者,忠实地记述了特定时间特定社会的文化印痕。而不同历史时期烧制的长条砖质地各异,有厚有薄。绘画风格也从早期的神似、单纯逐渐发展到后期的形似、复杂和生动。后期的画像砖在颜料的运用上更加自如和自信,色彩更加鲜明。凉衣图、车马出行、播种、饮马、屠宰、鹰猎、采桑、宴乐图、赠刀等场景的勾勒,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古代生活画卷。

      魏晋南北朝,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的时代,却在偏安一域的河西走廊孕育出了如此独特的艺术。凝视着这些魏晋画像砖,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通过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其喜怒哀乐,领略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如今,这些彩绘画像砖在地下沉睡了数百年,如今重见天日后依旧鲜活生动,呈现出曾经的艺术创作之美,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信仰和文化,向我们展示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直观、更深刻、更真切的认识——说明这些历史的人文艺术未曾消逝,值得我们用心去呵护、去研究、去传承。

      想必看过画像砖的游人,都会更形象的了解那个时代带有民族融合、商贸往来的丝路印记,被徐徐绽放于道路上的姿势所陶醉所感叹,并回望历史上曾经的繁荣与锦绣。当我们再次凝视这些画像砖,不只是惊叹于其艺术价值,更多的则是深思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或许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谁都是匆匆过客,但只要心怀希望,勇于表达,哪怕如这些籍籍无名的画师一般,也能在不朽史册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5-2-17 15:45 | 只看该作者
美景美文,值得一游!点赞!下午好!
3#
发表于 2025-2-17 15:59 | 只看该作者
非走马观花,执着于一砖一画,细观细思细品,观古人砖画看历史风华,学习受益匪浅。
4#
发表于 2025-2-18 13:10 | 只看该作者
敦煌文化历史悠久,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故事。老师朴实的文笔,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赏读学习了!
5#
发表于 2025-2-18 14:01 | 只看该作者
敦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刻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文化血脉。学习了,于老师。
6#
发表于 2025-2-18 14:53 | 只看该作者
魏晋,砖上的绝代风华,如此唯美。
7#
发表于 2025-2-18 17:09 | 只看该作者
知识性和文学性的有机融合,使得文章更加厚重而丰盈。问好,向您的致力于借助散文这一问题对人文底蕴的深度挖掘而致敬。
8#
发表于 2025-2-19 08:2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厚重的一篇文章,文章以砖画为题,从一个侧面对中国的文化做以描述。文章历史知识蕴浓厚,详尽。欣赏,问好!
9#
发表于 2025-2-19 10:07 | 只看该作者
厚重,深沉,大气,一气呵成,令人称道
10#
发表于 2025-2-21 13:32 | 只看该作者
敦煌和于老师,都太有文化
11#
 楼主| 发表于 2025-2-21 16:47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25-2-17 15:45
美景美文,值得一游!点赞!下午好!

感谢建华文友第一时间的点评及支持,祝福安好如意!
12#
 楼主| 发表于 2025-2-21 16:48 | 只看该作者
江岸晴天 发表于 2025-2-17 15:59
非走马观花,执着于一砖一画,细观细思细品,观古人砖画看历史风华,学习受益匪浅。

感谢江岸晴天文友的支持及欣赏,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25-2-21 16:49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25-2-18 13:10
敦煌文化历史悠久,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故事。老师朴实的文笔,将其展现得淋漓尽致。赏读学习了!

感谢云馨文友的支持及欣赏,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25-2-21 16:50 | 只看该作者
河西村夫 发表于 2025-2-18 14:01
敦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刻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文化血脉。学习了,于老师。

的确如此,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好好挖掘,我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博物馆一游后的一点感悟……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25-2-21 16:50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25-2-18 14:53
魏晋,砖上的绝代风华,如此唯美。

感谢千幻烟文友的支持,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2 11:30 , Processed in 0.12383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