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5-4-1 08:45 编辑
尚建荣(1974年— )文县人。甘肃省作协会员。在《散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刊发表大量散文,多篇入选《散文2008精选集》《中国西部散文精选》等重要选本,多篇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获黄河文学奖等奖项。《秋日笔记》《阳台笔记》等篇入选《值得小学生珍藏的100篇散文》等中小学生阅读读本或编入高考、中考语文阅读模拟题。
评论家郭茂全在《乡土.生命.性灵——简论新时期甘肃散文创作》一文,把他列入全省散文家名单。选入《陇南五十年文学作品选(散文卷)》的《父亲的阳光》是书写“父爱”篇什的佳作,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叙写“农民”父亲的几件小事,表现父亲对“我们弟妹”的深沉关切,以及他的童年生活的“忍饥挨饿”和做村干部的“爱管闲事”等,抒发了对“平凡而不俗的父亲”的由衷敬意,表达了对“我”一生产生深刻影响的“父亲”的感恩与爱戴。
发表于《绿洲》1998年第6期的《大地上的弹奏》,从“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入题,在人文历史中选择很有特点的古代人物,如竹林七贤中凭藉心性和智力与社会、时代做着“抗争”的嵇康,以及古代神话中的战神刑天等,采取“琴手”弹奏“大地”的方式评述他们的功过、得失,传达对这些历史人物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在夹叙夹议、叙事抒情的过程中,表明个人的理解、观点和客观判断。发表于《散文》2006年第8期的《裕河山水记》是书写陇南山光水色的力作,在描绘裕河风光之美和景色旖旎的基础上,从“古藤、花朵、流水、怪石、野草、大山”等事物中汲取到“在生活中找到真谛”的哲理及对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趣的认同,并告诫自己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摈弃“猥琐、多情、浮躁、轻佻、妄自尊大”,已经超越了“自我”,达到自我教化和给人教益的功能。因此,尚建荣的散文理应得到看重。
唐秀宁(1974年— )女,成县人,甘肃省作协会员。1994年开始散文创作,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作品若干,出版散文集《田园之外》《燕语似知》《近芳集》等3部。散文集《田园之外》,收录2011年之前创作的散文作品22篇,以亲情为主要素材。《近芳集》,收录了近几年的部分文艺评论兼纪实散文。
散文集《燕语似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分“嘉岁良时”、“柏叶椒花”、“当时草木”、“客路青山”四辑,收录作品37篇、约18万字。“嘉岁良时”一辑中的15篇作品,采取回望故土家园的视角,关注陇南这块土地上底蕴深厚的年节习俗,通过穿插以亲历者身份参与的故事,让渐行渐远的传统习俗重新散发出耀眼的光彩和动人的色调。“柏叶椒花”收录9篇作品,以悲悯和博爱的情怀,把目光投注于传统“非遗”,用精细的勾勒和描摹,给濒临散失的古老文明吟唱出一曲真切的挽歌,关涉的对象是有着更加丰富内蕴的“寺庙文化”和“非遗文化”。“当时草木”收录文章7篇,以另辟蹊径的切入角度,关注令人赏心悦目的草木,在呈示它们表象的奇妙的同时,把侧重点投注于做成的各种美味佳肴,探究出草木惯常形态下的“另类”美;采取亲情故事串联的方式,让花草折射出多元化的美学要素。“客路青山”一辑的6篇作品是记游类的随笔。主要写作特点:第一,素材取舍,眼光独到;把“年节文化、寺庙文化、饮食文化”等纳入视野,表明对这些“非遗文化”的特殊情怀,和选择素材的独到眼光。第二,穿插故事,增强情趣;并非直接介绍“非遗”的特点,而是每篇文章穿插有关的故事、轶事或传说,把各种零散的素材有机地“串联”起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第三,场景呈现,细节添彩;借此呈现精彩的活动场景,把读者带入故事发生的现场,让阅读者感受到“零距离”的审美情趣。第四,修辞运用,提升意境;在描写状物、写人记事、场面呈现等环节中巧妙地运用修辞,让语言呈现出生动、形象、逼真、动态等效果。第五,方言溶渗,体现根性;使得文本有别于纯粹的书面表述,给文章增添了别样的精彩。第六点,巧用民谚,丰富内蕴;文本透射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陇南师专科研处处长蒲向明认为:唐秀宁散文题材范围在陇南属于一种文化行旅的抒写。第一,将现实的观感,写成生命历程的种种抒情。《近芳集》中的多数作品有这一表现,如《春来同谷别有情》写与杨立强先生的交往以及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还有《怀念翼之先生》《陇南年味儿》等,不论是用写实手法或象征比喻的方法,都是多维、综合地表现人生,在抒写现实观感中抒发生命历程的种种情愫。第二,在“小我”抒写中能扣住时代主题,但并不失书卷气。《燕语似知》的“柏叶椒花”小辑的8篇散文,“当时草木”小辑中的7篇散文,写庙会感受(《宿草春风》),写跳神风俗(《神社一番秋》),写雇用麦客(《记得那年请麦客》)等,都能联系时代主题,有热度、有悦感、有价值取向。第三,在事实的内化中运用独有的细腻语言。如写吃酒席“还没有吃出肉的香味来,已经吞下肚去”(《流水席》),就有独特的细腻柔婉,就是从日常生活语言或通俗书面语里进行内化,转变为文学语言从而表现为作者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再如“无论是解忧散烦的宽心面,还是配馍下饭的丰盛菜肴……其实就为着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的那份和睦”(《陇南年味儿》),凭借有滋有味的语言调动阅读兴趣,让读者进入构置的地域文化(方言)情境,完成一次陇南审美旅行。
许吉荣 徽县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财经报》《中国政府采购报》《甘肃日报》《西部散文家》等报刊发表散文20余万字。获甘肃省委宣传部“读科技书、走致富路”征文一等奖、甘肃省委宣传部《党的建设》“我看到五年”全省“十五”成就回顾有奖征文一等奖。
散文集《心灵晴空》(线装书局,2014年),收录散文103篇,分“乡间往事”、“寄情山水”、“人生感悟”、“闲言碎语”等四辑。“乡间往事”呈示一腔浓郁的情感,选择用回忆往事、剪贴旧日在心灵上烙下深刻印记的方式,通过文字来释放心怀、抒发情意、表达心情的这一途径。以借物抒情医治“心病”,家乡的土炕、院儿、山野菜、嘉陵江、农路、老屋、农具、山崖、核桃树等,都是他直抒胸臆、表达情感、流露情思的物象,溶渗进个人的经历、体验、观察、思考和情感,来叙写这些事物的本质特征、发生在和自我之间的往事,以及要表达的内心感悟。如:《失宠的农具》是一篇具有悲悯情怀的抒情文章,书写的镢头、铁锨、石磨、碌碡等古老农具之间的往事,表达出对这些濒临消失的农具命运的担忧。“寄情山水”抒写真挚的游历情怀,能比较好的摆脱这些不利因素,描写景观之美,表达游览感受,揭示发掘的哲理,还能触摸到历史的踪迹,领悟到景观的人文内涵。如:《诡秘的五徵窑》追溯安庆公主削发出家的因由,描写景观之美,表达游览感受,追溯过往印痕,触摸历史踪迹,领悟到丰富内涵,探析社会嬗变脉搏。“人生感悟”陈述现实生活的生存哲学,对良好风尚之事予以颂扬,对于丑恶现象、社会阴暗竭力抨击,并把心理的感触、思考、忧虑留于笔端,即是人生感悟的情思和做人处事的信条。如:《站在街前看风景》透过街头所见的生活现象,洞察人的行为,考量人的灵魂,从而得出“一条街就是一面镜子”的感叹,还罗列了一些不良现象,也引发了对“斋衙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父母官”的呼唤。“闲言碎语”对人生丑态具有“执剑”的大义凛然的批评,笔锋犀利,能体味到满腔“正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