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清明意,少年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4-2 11: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时候,黑暗是我心底最深的恐惧,尤其是夜幕降临,独自一人时,连家门都不敢迈出。


彼时的夜,浓稠如墨,与如今灯火辉煌的景象有着天壤之别。走出去老远,才能瞧见一盏路灯。昏黄的灯光下,人影被拉得长长的,四周静谧无声,耳边只有自己沙沙的脚步声。走着走着,不安的情绪便如潮水般悄然涌上心头,总觉得身后有人影相随,心也不由自主地揪紧。脚步越来越快,到最后,只能一路狂奔回家,关上门,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夏日的夜晚,大人们喜欢在院子里乘凉闲聊,有时会讲起灵异故事。小孩子们虽然害怕,却又忍不住凑过去听,听完后吓得纷纷跑回屋里。即便躺在床上,那些惊悚的情节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屋里昏暗的角落,窗外摇曳的树影,都让人心跳加速,仿佛暗处藏着未知的可怕东西。


第一次目睹院子里有人家老人去世时,我还是个孩子。大人们说,那家的奶奶走了,她家孙子和我年纪相仿。我对那位奶奶没什么印象,家人叮嘱我,小孩子要离办丧事的地方远点,怕沾了晦气。看着那家人嚎啕大哭,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死亡的冰冷。后来,看到他们胳膊上戴着写有 “孝” 字的黑布,一种肃穆感油然而生。


十岁回老家,和表姐表妹们玩耍时,路过一片坟地。表姐表妹神色紧张又神秘,说要在天黑前赶紧穿过,还说这里晚上会有鬼。我们在暮色中拼命奔跑,风声在耳边呼啸,仿佛真有鬼怪在身后追赶。那时的我天真地以为,到了晚上,去世的人都会从坟地里跑出来吓人,坟地就是他们的栖息之所。


那时候每到清明节前,总能看到路边有人烧纸,纸灰在空中飞舞,宛如一声声叹息,又似一个个飘忽的人影。我总感觉夜空中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在游荡,生怕纸灰落在身上不吉利,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姥姥的离去,是我第一次经历与亲人的永别。小时候,姥姥的庭院是我温暖的港湾,庭院里的梨树陪伴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那年,她病危,我赶回去看她时,她精神看上去还不错,还叮嘱我早点回去照顾孩子,谁能想到,那竟是最后一面。第二天,她还是永远地离开了。


那天凌晨,我梦到姥姥在庭院的梨树下,微笑着向我挥手道别。早上醒来,小姨打来电话,告诉我姥姥走了。那一刻,悲痛如决堤的洪水,汹涌而出。从那以后,我开始明白,死亡带来的不只是恐惧,更多的是无尽的思念与不舍。


此后,我多次梦到姥姥,她总是坐在老宅的梨树下,面容或慈祥,或悲伤。每次梦醒,我都会告诉家里人,他们便会去路边烧些纸钱,说姥姥一定是在那边缺钱了。曾经避讳的路边烧纸,如今自己也做得自然,每次都想多烧一些,盼着她在那边生活富足。


姥姥走后,我发现母亲忽然老了很多,眉眼之间越来越像姥姥,心里不禁涌起一丝担忧。那时母亲身体开始不好,经常住院。我时常感到害怕,会去庙里祈福,希望母亲身体健康。只要母亲在,我的心就是踏实的,我就还是个有妈的孩子。


然而,命运并未如我所愿。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母亲突然离去,没有任何征兆,没有一句遗言。母亲的离开,让我感觉天塌了下来,我彻底体会到失去亲人的痛彻心扉。母亲的恩泽深厚,难以一一诉说。只记得最后一次和她视频通话,她问我最近怎么没去看她,我告诉她,等疫情管控结束就去。那天,听父亲说,母亲吃了十几个饺子。谁能想到,第二天她就永远地消失在我们所有人的世界里。


起初,我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痛苦和自责将我彻底淹没。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提及母亲,一想到她,泪水就不受控制地流淌。母亲去世百日去上坟时,我甚至不敢下车,不敢靠近她的墓碑,满心的悲伤和愧疚让我几近窒息。


这种思念如同慢性病,时不时就会发作,痛彻心扉。只有经历过失去亲人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痛。它潜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一个相似的背影、一句熟悉的话语,都能让思念瞬间决堤。


成年人的世界里,离别总是突如其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便可能是最后一面。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切体会,什么是生离死别。


后来,听说给去世的亲人在寺庙做超度,能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平稳度过,而后投生转世。我几乎没有犹豫,就为姥姥和母亲做了超度,认真写下她们的名字,生怕写错。我是如此渴望,哪怕这只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也能让她们在另一个世界少些苦难,顺遂安宁。


奇怪的是,自从母亲去世后,我再也没有梦到过姥姥,却时常梦见母亲。在梦里,她有时在旧时的房子里做饭,有时在客厅的沙发上坐着,很少看到她不高兴的样子。每次梦见她,我就会烧纸钱给她,有人说,去世的亲人轻易不会来到你的世界,如果梦见了,一定是遇到了困难。我开始相信,钱有时候真的是万能的,不管它是在哪个世界。


又是一年清明节。小时候,我们害怕清明扫墓,觉得墓碑前弥漫着悲凉的气息。那时的我们怎么也想不通,曾经至亲至爱的人,为什么隔着墓碑,就再也见不着了?长大后,我们渐渐懂得,生死是人生的常态,无人能够逃避。


走进墓园,林立的墓碑下,安息着无数人的亲人,那就是我们小时候害怕的 “鬼”。那些跪在墓碑前烧纸的人们,生怕纸烧少了。祭祖烧纸时,无论站在哪个方向,烟火总是吹向你,那是 “故人轻抚今生眉,为你散去半生灾”。这并非迷信,而是对生命的感恩,是我们与逝去亲人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羁绊。


我们不再恐惧,站在矮矮的墓碑前,和已逝的亲人讲述最近发生的故事,追忆往日的美好。我们把墓碑前的灰尘擦了又擦,摆上亲人爱吃的食物,点上一炷清香,敬上一杯浊酒,祈愿已逝的亲人们一切安好!


清明,似乎总是这样奇妙,一边是生死离别,一边是梨花映白杨;一边是伤感,一边是欢喜。多种感情的交织,让我们不断充满新的希望。


那一天,我走在街上,对面走来一位老太太,花白的头发。一瞬间,我惊觉她的神情、打扮、齐耳的发型,甚至走路的姿势,都像极了母亲。我的心跳陡然加速,差点喊出声来。她面带熟悉的微笑,似乎看了我一眼,眼神却满是陌生,而后蹒跚离去,只留下泪流满面的我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5-4-2 14:33 | 只看该作者
清明,似乎总是这样奇妙,一边是生死离别,一边是梨花映白杨;一边是伤感,一边是欢喜。多种感情的交织,让我们不断充满新的希望。
    坐沙发拜读乡友关于清明与怀念亲人的抒情文字。的确,许多东西失去了,才感觉到无比珍贵……
走出去老远,才能瞧见一盏路灯。昏黄的灯光下,人影被拉得长长的,四周静谧无声,耳边只有自己沙沙的脚步声……呵呵,我们小时候乡下根本没有路灯,但这种感觉确是相同的,一个人走在寂寥无人的荒郊野外或坟地中,就会莫名其妙的恐慌和胆怯。会小跑起来……
3#
发表于 2025-4-2 15:53 | 只看该作者
暗夜絮语与碑前清酒,编织出生命教育的双重经纬。作者以童年鬼影为墨,勾勒出恐惧如何被死亡真实触感晕染为思念的肌理。从坟地狂奔到墓园低语,从躲避纸灰到亲手点燃线香,成长竟是学会与幽冥温柔对视。当清明烟火灼穿阴阳帷幕,梨树下的托梦与街角似曾相识的回眸,都在诉说:死亡从未割裂爱的羁绊,它只是将具象身影淬炼成无处不在的呼吸。拜读好文,问候微雨老师。
4#
发表于 2025-4-2 16:48 | 只看该作者
清明时节寄托哀思,我也好想念我的亲人
5#
发表于 2025-4-3 07:30 | 只看该作者
清明时节,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街头偶遇的那位老太太,让作者瞬间想起了母亲。那一刻的心跳加速、泪流满面,是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与不舍的再次涌现。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瞥,却足以让作者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安慰与温暖。或许,这就是生命中的一种奇妙缘分,也是逝去亲人以另一种方式给予我们的关怀与陪伴。
6#
发表于 2025-4-3 08:05 | 只看该作者
亲情和清明,总是融合在一起,难以分离。
7#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11:34 | 只看该作者
于文华 发表于 2025-4-2 14:33
清明,似乎总是这样奇妙,一边是生死离别,一边是梨花映白杨;一边是伤感,一边是欢喜。多种感情的交织,让 ...

问好于老师,小时候胆子小,总是听老人家们讲鬼故事,晚上走在外面,就会觉得害怕。于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哈哈,小时候都差不多。
8#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11:37 | 只看该作者
何叶叶 发表于 2025-4-2 15:53
暗夜絮语与碑前清酒,编织出生命教育的双重经纬。作者以童年鬼影为墨,勾勒出恐惧如何被死亡真实触感晕染为 ...

我喜欢看叶叶的评语,也喜欢看你的文字,生动有思考又不乏味,总是看起来很舒服的文字,散文写的非常精彩。问好,春安。
9#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11:38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25-4-2 16:48
清明时节寄托哀思,我也好想念我的亲人

愿我们的亲人在天堂安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11:39 | 只看该作者
芳菲 发表于 2025-4-3 07:30
清明时节,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街头偶遇的那位老太太,让作者瞬间想起了母亲。那一刻的心跳加速、泪流满面 ...

嗯,看见长相相似的老人,会忍不住多看几眼,然后很怅然。问好老师,春安。
11#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11:40 | 只看该作者
麦子熟了 发表于 2025-4-3 08:05
亲情和清明,总是融合在一起,难以分离。

问好麦子老师。短短几句,全在其中。精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4 09:11 , Processed in 0.40633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