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古籍中的家乡之——宋代“四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4-2 1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剑鸿

  没有人知道新干这个家族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荣辱,一千年的时光掩埋了太多细节。无论是中华书局版《吉安登科考》,还是雍正《江西通志》、同治《新淦县志》,都赫然列举着郭奉世、郭南仲、郭应祥、郭应龙四个名字,关于他们的介绍极少,生卒年也难以查考。

  郭氏四人的关系很让人惊讶,郭奉世和郭南仲是父子,郭应祥和郭应龙是兄弟,郭南仲是郭应祥和郭应龙的爷爷。也就是说,郭奉世作为曾祖,其一家四代人之中,先后出现了四个正奏名进士,在北宋向南宋过渡的动荡岁月里,在赣中的新干古县,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士门第。

  从现有古籍记载来看,大都认为他们是新干人。由于明清时期新干县属临江府管辖,也有部分记载将其中一二人误为清江人。新干现在的郭姓不少,郭氏四人的原籍到底在新干何乡何村,还是一个有待考证的问题。

  郭奉世,字少冯,元祐三年(1088)登进士第,先后任湖北罗田县令,吉安永新知县、泰和知县、山东密州知州,仕至徽猷阁待制、山东袭庆知府。郭奉世生平资料不多。部分诗词显示,他还担任过高邮县尉。从零散资料看,郭奉世的多事之秋在密州知州任上,当时的山东兵火连天,郭奉世统兵勤王,因此升直龙图阁。靖康元年(1126),户部尚书聂昌因国库空虚,号召各地进羡馀(正赋之外的税收)。郭奉世与聂昌关系不错,积极响应,聂昌向朝廷推荐请赏,结果朝廷不但没有奖赏,还认为郭奉世私自聚敛民财。乱世从政,有苦难言。不久以后,北宋灭亡,金宋和议。郭奉世以一片赤忱奉世不成,“谢事归里”,回到新干老家。

  在郭奉世的仕途履历中,最令人称道的,还是他任吉安永新知县时,政绩优异,隔壁的泰和县老百姓对当地知县不满,听说郭奉世是一个好官,纷纷请求朝廷派郭奉世到泰和任知县,永新人听说这一消息后,极力阻拦,要把郭奉世留在永新。朝廷没办法,让郭奉世住在两县交界处,兼理两县事务。这件事在当时很可能成为一时美谈,以致于府志、县志中都把这一事件记入《郭奉世传》。

  有关郭南仲的记载,比乃父郭奉世更少。仅存的一些信息是,郭南仲娶了蔡京的孙女,官至校书郎,小小的八品。郭家之所以与蔡家联姻,一则蔡家权势已大不如前,二则父亲郭奉世到底算北宋末年的名臣,可谓门当户对。郭南仲似乎对做官不感兴趣,志在修道隐逸,和张继先(1092-1127)是好朋友。张继先是北宋末年的著名道士,号翛然子,还是江西龙虎山上清宫三十代天师。他写过两首《喜迁莺(题郭南仲庵壁)》,其中一首写到:

  深源密坞。问牧坚樵童,俱迷方所。蓬曹纵横,蛇龙出没,玉峡搀空无路。不恋雁塔荣名,解守鱼渊寒素。这勤苦,但坚心自有,神灵呵护。猛悟,无回顾、一点虚明,万劫无今古。胎息根深,灵泉穴祕,静裹运调阳火。莫问地久天长,管取收因结果。休轻负,把天谷真基,与君说破。

  从词意词境理解,郭南仲此时已隐居在“深源密坞”,其地在“玉峡”附近,即南仲老家新干境内。“玉峡”是现在峡江县的美称(宋属新干县)。张继先深赞郭南仲不恋荣名,坚心自有,饱含悟道共勉之意。郭南仲是宣和三年(1121)中的进士,张继先的词题在南仲“庵璧”,此时的郭南仲很有可能已经登第出仕,因逢乱世,毅然回家修道。

  归隐不等于弃世。事实证明,郭奉世也好,郭南仲也好,回到新干之后,一定很注重子孙教育。否则,不可能在几十年后,儿孙子弟中又接连出现两位进士。纯熙四年(1181)郭南仲之孙郭应祥登第黄由榜,纯熙十四年(1187)郭应祥之弟郭应龙登第王容榜。郭应龙,字承云。登第后曾任南安军学教授、南丰县令,知建康军,仕至湖南安抚司参议。郭应龙擅长诗词,立意高古。尝作《书史素臣》,写了三百多首诗词,为人传诵,可惜不见传世。他晚年家居授徒,弟子中登科入仕的人很多。关于郭应龙的信息似乎仅限于此。和弟弟相比较起来,郭应祥的资料相对更多,《宋词三百首》中收录了郭应祥的《鹊桥仙·立春除夕》:

  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席间三世共团栾,随分有、笙歌满院。

  一名喜雪,二名饯岁,三则是名春宴。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

  这首词作于除夕,前有小序:“丙寅除夕立春,骨肉团圆,是夕大雪”。有资料称,郭应祥生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约1224年前后还在世。结合郭的生平,这首词很可能写于1206年。这时的郭应祥已年过花甲,三世同堂,正值佳节,门内其乐融融,门外纷纷大雪。这种情境,让笔者很是怀念儿时新干老家的景象,可叹岁月不返。

  郭应祥字承禧,号遁斋。从名号揣摩,应祥和其祖父一样,充满了息隐之意。登第后,他做过巴陵主簿、衡阳县丞、长沙县丞这样的地方小官。其他事迹不可考。郭应祥有《笑笑集》一卷,《僵村丛书》一卷,今天能看到的郭应祥词,尚有一二百首,今人宋词研究对他多有提及。

  和曾祖、祖父、兄弟比较起来,郭应祥在后世的名气和影响似乎更大。认真去读郭应祥的诗词,仍然能感觉到他的乐观细腻和温情日常。他喜欢笑,所以词集取名《笑笑集》,“沽酒邀佳客,一笑有余欢”;他喜欢交朋友,和朋友相聚,“偶然相聚,最是人间堪乐处”“坐上十客雄豪,颓然一老”;他喜欢带孩子,含饴弄孙,“小孙能笑长能歌,已自堪娱膝”;他喜欢过节,与家人团聚,“一年十二度团圆,甚恰限、今宵最好”;他喜欢和朋友一起赏美景,“呼小队,领嘉宾。王园佳处踏芳尘”;他喜欢过生日,自己的生日、妻子的生日、老人的生日,他都要写一首,“老子开年年五十,依前恁地痴顽。昨非今是有无间”。在平淡庸常的生活中,他总能找到写作的乐趣,就这样写着写着,他就写进了文学史,写进了后世很多人的心里。




2#
发表于 2025-4-2 17:58 | 只看该作者
有些地方文人,再不挖掘就更没有人知道了。我写宁津李家大院,查阅了光绪二十六年《宁津县志》才写出来,得以在德州日报发表。你致力于发掘地域文化,可谓功德无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4 06:48 , Processed in 0.22657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