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3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光影笔记之《入殓师》:静谧的大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0 1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乡村,人死了不叫死,而说是走了。轻盈地,就像是一片枯叶从树上掉落,然后从风中消失了一样。走的好的,就是衣服穿上了,没有精光;不好的,就是来不及穿,赤条条的。穿衣人,没有限制,也并非职业人士。谁第一时间在死者身旁,谁就是穿衣的。即便是生前衣不遮体的,死后也要穿一身干净周全的衣服。要不,就过不了奈何桥,阎王爷也不会收。那将变成孤魂野鬼,是很悲惨的。

   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不可忽略的人生大事。

   能够将沉重的死亡演绎得柔美甚至于安逸,应该是穿衣人超越死亡而充满爱意的体悟。生前不论高贵低贱,他们都希望自己走时体面一点。临终最后一件事,要别人来完成,这多少有点嘲讽或黑色幽默的味道。但是,却由不得自己。

   在日本,穿衣人,又叫入殓师或葬仪师,他们的职业还包括为死者化妆整容等。在他们看来,“死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超越,是穿过一扇门,走向下一段旅途!”所以,从另一层面看,每个人都会成为送别之人和被送别之人。这也正是电影《入殓师》所要讲述的。

   《入殓师》是一部描绘生死主题的电影。它以入殓师的视角呈现了骨肉之情、夫妻之爱和朋友之义。在带给人欢笑的同时,也带来泪水,和别具一格的感动。

   大悟原本是东京管弦乐团的一位大提琴演奏师,乐团解散后他返回故乡。为了生活,他应聘到一家“旅行家务助理商社”。上班后才发现,他的职业是入殓师,与死亡打交道。这并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在见习期,他目睹了一系列的死亡,有变性男儿,有撒手人寰的母亲,也有寿终正寝的老人。死亡的背后是各色遭遇的离别和期待。不知不觉间,大悟开始喜欢上入殓师的工作。但是妻子却不理解,赌气跑回了娘家。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在死亡的洗礼下,大悟已经成为一名熟稔的入殓师。直到有一天他遇到父亲,并为他入殓收棺。

   表面看,《入殓师》是有关成长的故事。它的情节和构架并不繁杂,但内里却视野广阔,构思奇巧。尤其是配乐,细腻,精深,且感人至深。主人公原本是大提琴师,因此音乐以大提琴为主奏乐器,通过弦乐重奏的方式演绎了精彩绝伦的主题段落。琴音时而激越,时而柔美,就像主人公内心丰沛的情感之流在缓缓流淌,充满了怡人的自然气息。死亡所带来的沉重和悲伤在渐渐减弱,被俗世烦扰的心灵也得以平复。

   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或者说叙事是平行的,它着力描摹了主人公此时此景的心理起伏。虽然节奏缓慢,但却引人入胜。第一次参加入殓仪式的大悟,夜不能寐。他想到了早逝的母亲,想到了弃家私奔的父亲。于是他打开尘封已久的琴盒,拉奏起父亲平生最爱听的曲子。舒缓,沉静的音乐中,他仿佛回到了温暖的过去,回到了天伦之乐的从前。那是隐藏在大悟心灵深处且无法抹掉的记忆。它关乎亲情,也关乎成长,更关乎心灵。

   影片中熠熠生辉的配乐段落,应该是“田垄拉琴”的那场戏。音乐其实是从圣诞夜吃鸡腿拉琴开始的。沉静,安谧,且从里到外浸透了往日怀旧的情绪。随着镜头的转换,我们看到了大悟忙碌的身影,看到了清丽的田野,飞翔的天鹅。在水田、积雪、沙滩的后面,是有关旅程的隐喻。它关联着记忆一样的过去,也关联着死亡无常的今生。在这里,导演意在通过音乐的传达,更好地揭示生命的真谛,本真。配乐完整而一气呵成,它开始于一部伟大的古典作品,也暗合了《圣母颂》的音乐内核,明朗而开阔,且透露出一股生命的气息。

   影片的音乐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主题,前后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老入殓师为一个年轻母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中。音乐以大提琴和其它弦乐组成的五重奏开始,凄婉而哀伤,深入细致的描绘着死者家属观看入殓仪式时的复杂心境。第二次则出现在澡堂老板娘死后。主奏乐器从大提琴变为单簧管。华丽的演奏似乎描绘了澡堂老板娘平凡的一生,虽然少了几分悲凉,却多了一些憧憬和希望,音乐最终结束在大悟妻子原谅丈夫时浅浅的一笑之中,就像那渐渐通红的炉火,温暖而让人感动。

  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无疑是在影片结尾,即大悟为父亲做入殓仪式。感人的主题曲紧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掉落而悄然响起。没有一句台词,一切全靠音乐来行进。在蒙太奇式的情景交织中,我们感觉到父亲那张失焦的脸庞逐渐清晰明朗起来。旋律虽然和主题段落一样,可是却充满了脉脉温情。主人公早已泪眼婆娑,而我们也感动于父亲始终未泯的内疚。它让我们瞬间明白,人性的回归对于亲情的延续是多么的重要。

  日本人的生死观里,生与死没有明显的界限。影片常常在情节转折点呈现与生死有关的动物。大悟失业,夫妻二人放生章鱼决定回老家;工作受挫时,他见到水中漂走的鱼尸;翔舞的天鹅,高贵纯洁之外更象征着对生的渴望。还有吃河豚鱼白时的赞叹,以及圣诞夜吃鸡肉的镜头更是强调,只有摆脱死亡的阴影,人们才能享受人生,坦然而活。这不仅仅是隐喻,更是启迪。

  在父亲的遗体旁,怀孕的妻子微笑着含泪递给他父亲留下的小石子,泪流满面的大悟紧紧的捂着妻子的手,郑重的放到了她的肚子上。他终于想起了父亲的样子。或许,那张沧桑的脸,从来就不曾陌生过。石子的寓意,不言自明。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在主题音乐的再次呈现中感受到了生命静谧的大美。



   

[ 本帖最后由 何也 于 2010-7-20 17:2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7-20 17:20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7-20 17:22 | 只看该作者
这部音乐主题曲,陪了我太久太久,09年10月以后到此刻的长散文都是在这部音乐里完成的。以及它的片头那一场景:冬雪,阳光下,高远的天空!!!!太激动了。不多说了,说这些,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何老师这篇字,暖粗读了,精彩。
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7: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7-20 17:20 发表


谢过小暖的“补白”!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7: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7-20 17:22 发表
这部音乐主题曲,陪了我太久太久,09年10月以后到此刻的长散文都是在这部音乐里完成的。以及它的片头那一场景:冬雪,阳光下,高远的天空!!!!太激动了。不多说了,说这些,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何老师这篇字,暖粗 ...


上周央视的《佳片有约》栏目播过,片子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影片的主题音乐太感人了,就像涓涓流水,经久不息。

再次感谢小暖!
6#
发表于 2010-7-20 17:47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让我们换一种视角看待死亡。
7#
发表于 2010-7-21 08:20 | 只看该作者
本文笔触质感张力,以优美的散文随笔有感有悟地诠释人性和死亡问题,瓷实厚重。对电影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着笔既增添了文章的感性色彩和映衬效果,更在和盘托出影片的整体轮廓上起到了促进的积极作用,从而淋漓地突出了生命静谧的大美的美学审视力度和大向度的意境。好文章,精华支持!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0: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7-20 17:47 发表
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让我们换一种视角看待死亡。


谢过微风的阅读!是部好电影!

问好!
9#
发表于 2010-7-21 10: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0-7-21 08:20 发表
本文笔触质感张力,以优美的散文随笔有感有悟地诠释人性和死亡问题,瓷实厚重。对电影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着笔既增添了文章的感性色彩和映衬效果,更在和盘托出影片的整体轮廓上起到了促进的积极作用,从而淋漓地突出了 ...


记得这部电影好像是上周六晚上央视6台佳片有约里播出的,我看了一部分,因为困,没看完,感觉很有味道的一总电影。何也的解读也十分到位。欣赏、学习,支持精华!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6:55 | 只看该作者
真诚感谢娴情斑斑的阅批和支持!
央视上周刚播过,不错的电影。情节没有大起大落,但却扣人心弦。有机会你再看看。
也问候你!
11#
发表于 2010-7-22 08:29 | 只看该作者
再提一下!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11 | 只看该作者
再次感谢娴情斑斑!
13#
发表于 2010-7-24 16:06 | 只看该作者
遇到一部好的日本片子也不容易。欣赏如此飘逸的文字和蕴涵其中的情感带来的感悟。
14#
发表于 2010-7-24 19:2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再次提读!
15#
发表于 2010-7-25 20:43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这部电影,让我们换一种视角看待死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06:29 , Processed in 0.05420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