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36|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那个叫长艾的女生(外两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9 2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艾






       对于艾的记忆,最早来自于小时候祖母在端午节时割来艾草插在门上,就像过年插桃枝、清明插柳一样,我们并不知道端午节插艾的意义。但这个习俗却是牢牢地记住了。


       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繁殖很快,也非常茂盛,矮的有腿肚深,高的有齐腰深。好像没听说过有什么动物吃艾草,我们小时候给生产队割牛草,都要躲着它,要是不小心割到一星半点艾草,牛头会骂我们的。


       艾叶有特殊的香气,就叫艾香。艾草的茎上有明显的纵条和灰白色细绒毛。艾也开花,开碎碎的小花,顶在梢头,穗状排列,淡黄褐色,不鲜艳,不妖娆,普通的不招人眼。


       说来奇怪,作为“害草”的艾,在很多时候并不让人讨厌,可能是它多多少少能为人类做些贡献的缘由吧——据说,艾草含有大量的芳香油,在五月时含油量最高。这种芳香油极易挥发,又能长久不散,飘散在空气中,还能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不少人家以艾叶、艾条薰蚊蝇,或者清洁空气,还在端午节时,以艾草为主,采来“百草头”,煮水给孩子洗澡,一个夏天不遭蛇蝎叮咬。


       从小学到初中,有一个叫“长艾”的女生和我同班,二年级的时候还坐同桌,三年级的时候坐前后排。长艾扎两根又粗又黑的大辫子,个子不高,也不顶漂亮,一副好脾气,虽然比我们要大两三岁,但常挨我们欺负。被欺负时她也不恼,只是不理我们。她在学校是文艺骨干,在文艺表演中,演表演唱“四个大嫂批林彪”中的大嫂,也演过《选良种》中的大嫂,造型都一样,扎着蓝布小围裙,顶着花头巾,一边扭一边唱,有模有样的,很讨喜。

       记得念初一的时候,有一回,做广播体操,我们站在一排,做扩胸运动时,有好几次碰到了她的手,自然是“偶尔”的了,但我会很不好意思,怕她以为我是故意的,课后想跟她解释,突然又心慌意乱起来。

       还有一次,是冬天,刚下过一场雪,学校操场边,有几只鸡蹲在树上。我把雪揉成雪团,砸向鸡。鸡受到了惊吓,慌不择路地乱跑,有一只居然到晚上没有回家。我自然成了罪魁祸首。第二天,她母亲找到学校,指着鼻子把我臭骂一顿。我看到,她又急又恼,脸很红地抱怨她母亲。这次风波之后,我感觉她对我总是有一种歉疚感。有时候,感觉是个奇妙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能感觉到。这样一来,我倒是不好意思起来,常常没话找话说。她也喜欢跟我说些天气啊,猪菜啊,推磨啊一些家常事。

       到了上初二的时候,我还送她一根红色的塑料头巾,是从粪堆上捡来的。我看到她把这根头巾,当着宝贝一样的珍藏着。直到有一天,学校组织我们到稻茬田里拾稻穗,她才用这根红色塑料头巾扎辫子。那天她有一点点兴奋,在稻田里跑来跑去的,长长的辫子也在她身前身后欢快地荡漾。


       不知什么原因,初中一毕业,还不到二十岁的她,就匆忙嫁了人。听到这个消息,很让我吃惊,也有一种隐约的遗憾,但又没有遗憾的理由。这之后的几十年里,我只见过她一次,那是在某乡的粮管所大门口,我因事出差,看到她坐在手扶拖拉机上。手扶拖拉机上堆成山一样的口袋,她就侧卧在上面,顶一块紫色的方巾,很朴素,也很乡气,一副典型的农村大嫂了。


       二三十年时光一晃过去了,小学、初中的的同学忘了很多,能记起她完全是沾了艾的光。我喜欢爬山,喜欢郊游,每次在山坡上见到成片的艾草,情不自禁就会想起那个叫长艾的同学来。





黄花菜




       我家门前有一口池塘,池塘边有石砌的码头嘴,在码头嘴两边,成片的黄花菜十分喜人。

       从春天到夏天,黄花菜都是一丛丛的,它的叶片狭长而肥大,早早就抽薹开花了。黄花菜的每株腋丫里,只抽一根薹,却开数朵花。要说,花也不难看,黄色的,或黄绿色,花瓣分得较开,有六瓣,花丝细长,色泽大气,可称静美。但是花期很短,也许这就是黄花菜成不了观赏花卉的原因吧。不过,它的花,一直都是食用素菜中的上品,和香菇、木耳、冬笋并且四大素山珍,古籍载:“夏时采花,洗净用汤焯,拌料可食。”“采来洗净,滚烫焯起,速入水漂一时,然后取起榨干,其色青翠不变如生,且又脆嫩不烂。”

       黄花菜又叫萱草、忘忧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植物,《延寿书》里说:“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晕然如醉,故名忘忧。”此说法虽有些夸张,也说明了它的性味确是非同一般的,难怪白居易发出了“杜康能解闷,萱草能忘忧”的感叹了。而朱熹更是写下了“西窗萱草丝,昔日何人种。移向北堂前,诸生时绕弄。”的传世佳作。这里所说的“北堂”,是母亲的尊称。众所周知,古时称母亲为高堂。而北堂单从房屋结构上讲,是居家的北端,这里大多是妇女们活动的场所。北堂因日照不易,非赏适合萱草的生长,所以北堂又称萱堂。“萱”是我国古代一种家庭伦理的代称,意谓慈母,就好比“椿”寓意为严父一样。所以,朱熹才有“移向北堂前,诸生时绕弄”的佳句。而唐人孟郊的一首《游子》,也以萱草为意,写出了一首怀念母亲的五绝:“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门,不见萱草花。”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池塘码头嘴两边的黄花菜是没有人采收的,任其开,任其败。开了,会有爱美的小女孩揪几朵玩玩,插在头上,或插在花瓶里,放在梳妆台上,香味浓得很。有时候,我们也去揪,自然是没有什么用的,只是看着它好看,揪到手里,不消多久,随手就甩到池塘喂鸭子了。

       某年,某天,一个新嫁娘,穿着绿棉袄,扎着一方黄头巾,站在我家码头嘴上,肩膀上还挑着两只木水桶。她没有立即去桃水,而是看着水上漂着的黄花菜。

       我祖母正在码头嘴上洗衣,她对新嫁娘说,不碍事,去揪吧。

       没有用吗?新嫁娘说。

       没有用,你要揪多少都行。我祖母鼓励她,知道新嫁娘是爱美的。

       可是,它能做菜吃啊。新嫁娘的眼神里,透出些许的可惜和不理解。

       你要喜欢做菜也好啊,祖母说,多揪些吧。

       新嫁娘放下水桶,小心地踩着石码头,把黄花菜一朵朵揪在手里。那些只是花蕾的黄花菜,似乎更让她喜欢。她揪了很多,两只手掐了数十枝,放在水桶里,挑回家了。

       她采这些黄花菜干什么呢?

       有人看到,她把这些黄花菜放在温水里滚过一遍,放在芦帘上,在阴凉通风处摊晾,再在太阳下晒一天,那些花和花蕾,就色泽发暗了,她把它搓揉、压紧后,重新摊开来,又晒一个太阳,就成为菜干了。她把它仔细地收在竹匾里。有人问她,能吃吗?她说,开水泡一下,烧肉,才香了。她又说,黄花菜是一味药,可以补血的。说完,不知为什么,脸红了一下。

       在我们村上,有人吃过黄花菜的菜干烧肉吗?有人知道黄花菜是中药吗?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到了第二年夏末,这个对生活充满热望的新嫁娘,不知因为什么事想不开,跳进池塘里自尽了,留下一个才三个月大的女儿。那时候,黄花菜花期已过,但,岸上翠绿的黄花菜一丛丛蓬蓬勃勃的,更为艳丽。这个新嫁娘姓黄,叫什么,不记得了。那个只有三个月的大的女孩,被她小姑姑抱着,走在吊丧的人群中,列着嘴直笑。

       后来,在我们村,人们说到黄花菜,已经有所特指了——就是从码头嘴上跳进水里淹死的新嫁娘。“阶前忘忧草,乃作金贵花”,说的就是她吧。

       我去年回老家,池塘边的石码头已经被拆除,那些条石不知被运到何方。但,岸上的黄花菜还在,已经汇遍整个池塘周边了,只是疏于管理,长势过于葱旺,绿油油的一大片,看起来煞是喜人。让我奇怪的是,已经是八月末了,还盛开着金黄色的花朵,这有反常规啊,是不是时间久了,物种会产生异化?这时候,绿棉袄、黄头巾的景象映现在我眼前,我突然想起那个叫黄花菜的新嫁娘。也许,年年岁岁,那些鲜艳的黄花,都是为她而开放的吧,因为她跳河的时候,正是夏末。

       果真这样,黄花菜的灵性也着实让人感动啊。

       但是,那个个月大的女儿,如今在哪呢?有时候,我还会想起她走在吊丧人群里那天真的笑脸。




桑葚




       我小时候喜欢在父亲工作的废品收购站里玩。废品收购站后院里有一棵桑树,桑树有屋檐那么高,青枝绿叶的,结许多青青的桑葚,我知道,要不了多久,桑葚就熟了。桑葚成熟的过程,我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先是由青变绿,然后是嫩红,最后是黑紫了,一嘟噜一嘟噜挂在枝丫里,青的红的紫的挨在一起,很好看的,望一眼就会流口水。

       当然,现在的桑葚还没有熟。

       废品收购站后院的这棵桑树,正对着一户人家的后窗,微风吹过,枝叶会扫到他们家的玻璃上。这家的后窗经常打开。我有时候在桑树下看桑葚,会听到屋里的说话声,特别是那姐妹俩,我不光听到她们说笑,还常常看到她们双双趴在窗户上,扬着头,看桑树上的桑葚。我心里不免担心起来,怕她们会把桑葚摘走——只要拽住一根树枝,就能够到桑葚了。

       这姐妹俩我经常见到,大的比我要大两三岁,小的和我差不多吧。姐妹俩都穿白布的小花裙子,上面开着红色的小花,一蹦一跳地常常跟在她爸爸身后。她爸爸也是供销社的人,喜欢打篮球,常带着两个宝贝女儿在篮球场上玩,教她们投篮。我远远地看着,会听到她们咯咯的笑声。

       有一天,正下着大雨,还有风。我站在门空里,看看若大的风和雨会不会打落了桑葚。我看到小姐妹俩也在看,头挨着头,扎着羊角辫,还对着桑葚指指点点。我心里想,看什么呢?看也白看,又没长在你家的院子里。

       风雨渐小后,我顶着一块塑料布,往桑葚树下跑。我看到地上被打落了许多绿色的桑叶和青色的桑葚,在那些水淋淋的绿色中,还有几颗红的桑葚。我惊喜树上怎么会有红色的桑葚呢,红色的桑葚就是熟了的桑葚啊,是可以吃的。我天天在树下看,也没有看到?那么,这姐妹俩也没有看到吗?

       小姐妹俩也打开了窗户,她们双双脆在窗台上,姐姐说,你快回啊,雨还没歇哩。

       我们会把你家的桑葚看好的。妹妹说,都是这雨,把这么多桑葚打落了,多可惜啊。

       风雨又突然大了起来,打在桑叶上,哗哗的。我顶着塑料布又跑回去了。

       小姐妹俩也把窗户关上了,但,那两张美丽的脸仍贴在玻璃上,亮亮的眼睛,唏嘘地看着在风雨中挣扎的桑树。

       几天后,桑葚熟了,仿佛一夜之间。可是,窗户里的那对小姐妹,却随着他父亲搬走了,搬到了邻近的白塔埠供销社去了。我是听大人们这样说的。

       多年后,我在老家门口的池塘边,发现了一棵桑树。说发现,是因它夹在许多杂树里,被杂树淹没了。

       吃过桑葚的人,如果不拿清水洗,嘴唇上是黑紫黑紫的,样子很吓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叫吃了桑葚,嘴有余色——我看到一拔比我在收购站时还小的孩子,一个个都是黑嘴唇,还有池塘边上散落的桑叶,才发现,我家的这片杂树林里,藏有一棵桑树啊。

      这时候,我已经读初中了,在废品收购站捡来许多残书,横排、竖排、繁体、简体,都有,我一边读书,一边抄书,理想里,也妄想写出这样一部书来。其中就抄了一首谢灵运的《种桑》。突然看到孩子们吃桑葚吃成了黑紫的嘴唇,立马就想做首诗来,可惜功力不济,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半联妙句,倒是唤起并不久远的记忆,废品收购站后院的那扇窗户里,两个活泼的小姐妹现在怎么样了呢?还有那棵桑树,还在吗?这些,都唤起了我小小的伤感。


       (完)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连云港陈武 于 2010-8-10 12:14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8-9 21:54 | 只看该作者
坐个沙发哦。你还没排好版,再排排吧。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22: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周施梅 于 2010-8-9 21:54 发表
坐个沙发哦。你还没排好版,再排排吧。


你好啊,请教一个事,我的字怎么放大不了啊?不听我使唤呢,晕啊
4#
发表于 2010-8-9 22: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连云港陈武 于 2010-8-9 22:17 发表


你好啊,请教一个事,我的字怎么放大不了啊?不听我使唤呢,晕啊


你可以换字号啊。上面有个大小,你点下就看到了。我也老是排不好版呢,慢慢试试。
5#
发表于 2010-8-9 22:23 | 只看该作者
来欣赏您的文章。把字体全选以后,选成4号字一般就行了。试着改成仿宋字以后再改字体大小看看。
6#
发表于 2010-8-9 23:02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对情景、物象、以及生活细节的描写细致、生动。三章字,都以描写感悟交融,以认识和文化内涵的融入,构成对表达对象的清晰认知,凸现浓郁感性色彩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理性的认识和体会。很有味道的文字。
7#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23:06 | 只看该作者
我把第一篇换了,这样,三篇都和植物有关了。这样似乎更为统一一些。
谢谢房版的鼓励。
8#
发表于 2010-8-9 23: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连云港陈武 于 2010-8-9 23:06 发表
我把第一篇换了,这样,三篇都和植物有关了。这样似乎更为统一一些。
谢谢房版的鼓励。


问好朋友。
看到你更换了,是更统一一些。以后还请注意,精华评定之后,请尽量不要再更换文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10-8-9 23: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房版,以后一定注意了。
10#
发表于 2010-8-10 06:37 | 只看该作者
很扎实的文字.文章调整之后,整体更和谐了.

在好几个版,版评定精华,都是作者贴上来之后,过几天,等有各种评论之后,作者可以修改,修改之后,在评论,版主最后再确定是否精华,这样利于作者进步,也让精华更精华.

论坛文字毕竟不同于纸媒,这个好的特点可以得到充分发扬.

支持你.好文字.看起来不漂亮,但是就像你笔下的艾子,耐品.
11#
发表于 2010-8-10 06:39 | 只看该作者
不鲜艳,不妖娆,普通的不招人眼。


说来奇怪,作为“害草”的艾,在很多时候并不让人讨厌,可能是它多多少少能为人类做些贡献的缘由吧——据说,艾草含有大量的芳香油,在五月时含油量最高。这种芳香油极易挥发,又能长久不散,飘散在空气中,还能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不少人家以艾叶、艾条薰蚊蝇,或者清洁空气,还在端午节时,以艾草为主,采来“百草头”,煮水给孩子洗澡,一个夏天不遭蛇蝎叮咬。

----------朴实的叙述,没有假象,没有空谈,读之可信,扎实,留下深刻印象.
12#
发表于 2010-8-10 06:41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有很多时间上网,去坐很多人的沙发,说过年话,但是我今天只认真地评论这一个贴,
以后我希望做到这样,作为会员,每次上来只评一个我喜欢的贴.认真地学习,体会.收藏了.
13#
发表于 2010-8-10 08:25 | 只看该作者
三章文字,那么令人怀旧的感觉,有一种向往的美~

这时候,我已经读初中了,在废品收购站捡来许多残书,横排、竖排、繁体、简体,都有,我一边读书,一边抄书,理想里,也妄想写出这样一部书来。其中就抄了一首谢灵运的《种桑》。又突然看到孩子们吃桑葚吃成了黑紫的嘴唇,立马就想做首诗来,可惜功力不济,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半联妙句,倒是唤起并不久远的记忆,废品收购站后院的那扇窗户里,两个活泼的小姐妹现在怎么样了呢?还有那棵桑树,还在吗?这些,都唤起了我小小的伤感……
早熟~~嘿嘿~
14#
发表于 2010-8-10 08:53 | 只看该作者
三章文字,品味人情\风情,很有特色.学习
15#
发表于 2010-8-10 09:10 | 只看该作者
黄花菜,桑葚,陈武都写得那么细致。喜欢,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07:05 , Processed in 0.05724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