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47|回复: 6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街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19 1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街印象       文/薄暮
  
                               1
  
  初秋的天空很动人,净蓝的底色,大朵的云漂浮着,走在大片水域的岸头,且看行云流水,四周漫溢着淡淡的植物馨香,青青的芦苇在湿润的晨影里透出密密的凉绿之意,一只水鸟“嗖”地自苇叶间飞出,清脆的鸣叫激越地划过雨后的天空,嘹亮而悠长。
  
  清风徐来,穿过河岸的柳枝,轻灵地于枝叶间渐行渐远,摇落了一树晶莹的雨珠。往前走去,水面越来越窄,可见临水的人家,还有一些陈旧的木柱构建的街廊,廊下挂着一串串红色的灯笼,有许多人家都改成了店面,门前摇曳着各式各样的幌子,踩着平滑的青砖路,仿佛回到了三、四十年代的江南古镇。
  
  站在横泾老街的这头,微风裹着小河中荷叶的清香,迎面送来,举起我的相机,对准那荡漾开去的涟漪,还有亭亭盛开在青梗之上的一抹嫣红,一并收入镜头。步入街口,电视剧《沙家浜》中的刁家大院的石库门一览无遗,“忠义救国军司令部”的匾牌赫然挂于门楣之上,跨进大宅门,穿过一方天井,来到宽敞的正厅,青瓷古玩以及壁上书画都摆放得井然有序,再往里走,便是树影婆娑的后花园,《沙家浜》中有一个场景就在这里拍摄的,扮演阿庆嫂的许晴穿着蓝色花布袄走近刁家大院后门,由刁德一的堂弟刁小三陪同走进里屋,询问日本人是否已进沙家浜一事。面对着这些在流年里保存完好的一砖一瓦,或一画一器,仿佛置身于某个历史的片断中,凝重而沧桑,惊叹它们已超越了文化物质存在的本身意义。
  
                               2
  
  街道并不宽,只容一辆小车通过,店铺和商号鳞次栉比。新鲜的空气里弥漫着各种食品的香味,最入心脾的是一股醇厚的酒香,抬首而望,一面红黄相间的酒旗挂于门楼下,上书“翁家糟坊”四个墨字,白墙黑瓦,木格子窗,青砖铺地,一派古色古香的韵味,进入里面,酒香浓郁,柜台和壁橱里摆满了大瓮小坛的各种酒,包装精致,有白酒、米酒、桂花酒、桑葚酒等,还专门让游客免费亲口品尝。
  
  我在酿酒的作坊里流连忘返,那些庞大的陶缸和制酒器具,牵引着我手中的相机,一张张照片里也储蓄了原生态的醇美,来到糟坊中心,一个老师傅正向几个游客介绍各色佳酿,桌上放着许多小酒杯,我也让老师傅斟了一杯桂花酒,透明的浅黄,才移近就已醉,抿一口,桂花的甜香,质感温润,甜而不腻,味蕾顿开,联想到百多年前帝师翁同和在京为官42年,在位期间,翁府所饮用的酒都取之翁家糟坊,赞誉蜚然。
  
  翁家糟坊的由来出自一个传说: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清代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和去郊外踏青,途中被一家破旧的老糟坊里面传出的浓浓酒香所吸引,循香入内,揭开稻柴编织的盖子,只见满满一缸发酵中的米酒,连唤几声也没主人。翁同和用手指蘸着品尝,觉得味道醇浓,以致后来每次举杯,都会想起那一缸美酒。多次碾转,翁同和找机会重访旧糟坊,那糟坊却己关门,寻见主人,询问其原由,方知主人关门是因为严格要求质量造成亏本,十分感慨,遂出资让主人重开糟坊。那个旧糟坊从此得名“翁家糟坊”。
  
  看几个师傅们细致地操作着一道道酿酒工序,一位老师傅还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翁家糟坊”采用的是传统的蒸镏法,用高梁和上等的糯米等谷物蒸煮,冷却后加上曲料,然后放入容器内发酵。发酵后的谷物再放入蒸锅桶蒸镏,蒸镏桶下面用火加温,酒的蒸气就沿着管道进入冷却桶,水冷凝后就是白酒。听着,也思量着,这糟坊保留着的不仅仅是一种原汁原味的酿酒工艺,也在悠久的岁月里沉淀出一种特有的韵味,使这条老街尤其显得淡泊而安详,也显示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返璞归真之生态意象。
  
                                 3
  
  手里提着用红丝带打成一个漂亮活结的一小坛桂花酒,悠闲地继续前行,街道一侧的高台上搭建着许多竹架子,长长的各种花样的蓝布晾晒其上,迎风飘荡,一股泉水般的温婉情愫也随之汩汩涌出。“大光明染坊”五个字样十分醒目,它展示着江南地区手工染色的基本工艺,在这清新的土布气息里,恍若回到了百年前的时光,不由得走入历史钩沉,追溯到元代初期到清代末年,这一带的印染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染坊汇集了染色、漂洗、晾晒三道主要的操作流程。印色主要是蓝印花布,这项特殊的手工艺在民间流行广泛,以至后来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蓝布围裙,就是用“大光明染坊”的蓝印花布缝制的。
  
  再回首临街的铺子里那一件件精致的蓝布衣衫,都是蓝底白花的清新样子,活脱脱的江南雅韵,而坐在店铺里的水乡女子之所以可以让日子打理得如此干净舒适,完全是吸纳了亘古以来的灵秀之气,生命由此熨帖在一方清静的世间,抑或多少人会滋生出莫名的向往?
  
  走得累了,一脚踏进老街上的“春来茶馆”,这家茶馆沿河而筑,厅堂里放着十来张八仙桌,几分古朴中蕴含着乡间的况味。油漆黯淡的庭柱上有联:“风声度竹有琴韵,月影写梅无墨痕”。茶堂里墙砌着一个书台,书台横桌的枣红色织锦上放着三弦和琵琶,两把铺着软垫的高椅置于两侧。就这样,我一边品茗,一边静候说书先生的到来。在嘈杂的城市里居住,久违了这种归隐之心境,假如能时常贴近这样的古朴和素净,那么,纵然在闹市的街头也会走得踏实而坦率一些,我想着,端起茶盏,掀开碗盖,一缕清香萦绕不绝。



  



[music]http://www.pxmyg.com/images/2.mp3[/music]

[ 本帖最后由 薄暮 于 2010-8-19 23:16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8-19 15:26 | 只看该作者
坐薄暮的沙发,晚上再细读。
3#
发表于 2010-8-19 15:45 | 只看该作者
老街印象:走在一条老街上,大约有了一份娴静而幽思的情怀,就能和老街的风景以及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氛围,构成一种思想和情感的相互阅读。那种一种生动而美好的沉浸,一种人生和生命触须的延展与触摸。在作者这些质地纯美的文字中间,那种浸润着时光流水和文化留存气息的弥漫和怀想,在目光的漫游中,浸透作者的心魂,也濡染读者的身心。

[ 本帖最后由 房子 于 2010-8-19 15:46 编辑 ]
4#
发表于 2010-8-19 15:49 | 只看该作者
老街是一部历史,是一卷丹青,虽然有些斑驳,但蕴含在它骨子里的是曾经有过的繁华和没落,欢笑和呻吟,平静和风云。
5#
发表于 2010-8-19 16:06 | 只看该作者
先记个号。之后再来欣赏薄暮的又一篇美文。
6#
发表于 2010-8-19 17:41 | 只看该作者
写得这样细脆,典雅,唯美,令人叫绝。
7#
发表于 2010-8-19 20:10 | 只看该作者
薄暮笔下的老街唯美,雅致,清新,如一幅经典名画。再配以图画,音乐,简直就是艺术!太美了!
问好薄暮!
支持精华!
8#
发表于 2010-8-19 21:10 | 只看该作者
再久远的老街,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清新动人的。清新隽秀的笔端,实景与幻化的叙述,构成了一篇感人的篇章。问好薄暮!
9#
发表于 2010-8-19 21:38 | 只看该作者
古香古色的老街,充满浓郁生活情趣的灵魂栖息之地。此情此景,一睹为快。
10#
发表于 2010-8-19 21:45 | 只看该作者
也许可以用如痴如醉来形容薄暮的文章。只要一打开文章,动听的乐曲,美丽的文章,古典的画面,一下子把人带进一种如梦如幻的境界之中了。我想,我舍不得离开了,只想在老街找一处安静的角落,听着这样的音乐,品着清淡的香茗,醉也罢了!欣赏问好。
11#
发表于 2010-8-19 22: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满园 于 2010-8-19 17:41 发表
写得这样细脆,典雅,唯美,令人叫绝。

是啊,一如既往地好!
12#
发表于 2010-8-19 22:54 | 只看该作者
典雅的文字,让人想起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那些黑白电影,隔世的沧桑,却历久弥新。
13#
发表于 2010-8-19 22:58 | 只看该作者
步移景换,抒写自然流畅,文笔清新,问好。
14#
发表于 2010-8-20 10:33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下午来欣赏。问好!
15#
发表于 2010-8-20 11:05 | 只看该作者
重叠式的语境,以物质变与不变的哲学思维,深情记录对老街的印象。欣赏!

[ 本帖最后由 皖川情 于 2010-8-20 11:4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9 23:34 , Processed in 0.04741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