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939|回复: 8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谈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 2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谈起

        陶行知先生在当校长时,曾碰见一位同学拿砖头砸别的同学,他将那位同学制止后并让他到校长办公室接受批评。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那个男生已经笔挺地站在那里了。
      
       陶行知先生掏出一块糖给这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第二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尊重我。”那个同学惊愕地接过第二颗糖。陶行知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侮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说:“你已经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你可以走了。”
        
       我从陶行知先生的这则教育小故事中,深刻感受到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的高超。针对此类司空见惯的学生违纪现象,大多数的教师都是进行严厉的语言批评,或淳淳教诲,或变相体罚等方式,但往往治标不治本。陶行知先生的做法令人费解,但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如《圣经》所言:“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运用于教学管理中的最好见证。
      
       教育到底是否还需要惩戒?这个问题曾经困扰着无数的教育家和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握教育中的“惩”这个尺度呢?我认为这个“惩”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体罚,更不能理解为变相的体罚。因为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教育不能动辄惩罚。但是,如果教育完全离开了一定的惩罚,教育又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啊!所以,对于教育中的“惩罚”要辩证地看待,要惩罚在火候上,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最好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起到救赎灵魂的作用,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那样也是一种惩戒的方法。
      
       我国的好多关于教育的地方法规都剥夺了教师对学生“严管”和“惩罚”的教育权力,这样就助长了学生违纪的嚣张气焰,甚至滋生了许多家长对孩子更加娇惯放纵的陋习。我校以前就曾多次发生教师因惩罚学生而带来的严重后果,结果往往是教师无理,作茧自缚。夹在领导、家长和社会等多种力量的中间的教师更显得无能为力,左右为难。教师既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又要管理好那些淘气的孩子,维护课堂纪律。所以,来自各方的压力促使教师努力做个令全社会满意的高大全形象。比如以前出现的“范跑跑”和“杨不管”事件,都是社会赋予了教师太多的道义和责任感的反面教材。我认为无论何种教育都要有一定的惩罚,因为校有校纪,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据我了解,在新加坡、韩国、日本等我们周边国家的教育都赋予了教师“管”和“罚”的权力,就连美国也是如此。而我们的教育恰好相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味地提倡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把学生捧在手心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出台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都是针对教师的条条框框,而对学生只有几十年不变的《中小学生守则》,而且那也只是一纸空文,对学生根本起不到约束力。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然而,当学生的自我教育失控时,我们教师又该如何呢?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为我们做了个最好的典范,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用爱心触动灵魂,才能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教师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违纪现象,不可用有色的眼睛放大学生的缺点,更不可放任自流。管理只是一种手段,教育才是真正的目的。不论学生犯多大的错误,都不要把他们视为敌人,因为学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教师作为一名成年人,教育学生时,要立即转换角色,用心灵呼唤心灵,用童心去理解孩子,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耐心去引导孩子,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达到教育的育人目的。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学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学。”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师能真正地弯下腰来,用平视的眼光看待一切学生,不歧视后进生,那么我们的教育才能一片光明。

2010 9 2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0-9-3 19:27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9-2 22:53 | 只看该作者
占个沙发,明天来欣赏..
3#
发表于 2010-9-2 23:02 | 只看该作者
作为曾经的教师,我对教师行业的苦衷是深有同感的。张奇引用的小故事非常有启发性,对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都很有好处。老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只要一出手就会惹上官司,我就亲手调解了几件这样的纠纷。有一个老师是累犯不止了,对他的行为我无法同情,他真有点进了棺材也不掉泪的架势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柳絮飞舞 的帖子

谢谢,欢迎来我家坐沙发。问好
5#
发表于 2010-9-3 08:10 | 只看该作者
好棒的故事,严重学习,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8:2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陀螺的细心点评。我想你处理的几起老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惹上的官司一定是以教师的失败而告终,如今的教师难当呀!学校和家长以及社会已经把学生捧上了天了,好多学生都是在家庭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养成了娇惯、任性、逆反等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我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未来发展道路上非常重要。
7#
发表于 2010-9-3 08:35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是一门学问,大学问。文章从陶行知的故事生发开来,议论得不错。
8#
发表于 2010-9-3 08:53 | 只看该作者
四块糖彰显陶行知教育大师风范与理念
中国的教育确实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古代学生一旦拜师,老师就要对学生一辈子负责,从身心,到一技之长,特别是因材施教。传说年羹尧的老师就是一位世外高人,年羹尧小时候很调皮,打跑了很多老师,几百里之内无人敢教他。一天来了个老先生,说我可以教他,他叫年羹尧的父亲在后花园建起数丈高的围墙,不留门,把年羹尧放在里边,其余的家人不要管。头几天年羹尧还感觉很好玩,但不久就腻歪了,因为他老师对于高墙一跃而过,来去自由,他不行出不去,寂寞无边。终于有一天调皮捣蛋的老实了,趴在地上叩头,要学轻功。于是昼习武,夜习文,学了很多本事。几年后,老师要走了,说这个孩子还没打磨好,心浮气躁,傲气十足早晚要吃亏。几十年后发生的事不幸被这位老先生言中,年羹尧被雍正所杀。

古人还讲究易子而教,老子虽然很有学问,很有修养,但不自己教自己孩子,而是交给朋友培养。自己教因为亲情,因为溺爱,有可能跑偏。而别人教更容易发现问题,做到头脑清,事理明。

现在的教育没有古人尽心,通常老师在讲台上那是职业,讲完拉倒,全不管底下学生吸收程度,更何谈因材施教。
9#
发表于 2010-9-3 09:49 | 只看该作者
正如《圣经》所言:“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学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学。”
引经据典,从国内到国外,剖析出教育应遵从的根本理念。欣赏学习。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1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炬焰炯炯 的帖子

谢谢,欢迎交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1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武俊岭 的帖子

教育是一门学问,大学问。教育是一门无止境的学问,更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当前我国的教育问题多多,素质教育的提倡被应试教育束缚,导致我国学生的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但计算能力是世界第一,因此若贝尔奖获得者几乎为零。问好
12#
发表于 2010-9-3 10:5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当老师,我肯定会当班主任,如果我当班主任,我必须努力做到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1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夫子山闲人 的帖子

闲人的这个故事很经典,中国的教育确实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但是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何搞好教育呢?周济部长的下台说明什么?新的教育部长袁贵仁从一线教师出身,对教育应该有自己的改革方案。我们期待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就要近了、、、、谢谢。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1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柳絮飞舞 的帖子

谢谢柳絮在百忙之中来访,问好,欢迎多多交流
15#
发表于 2010-9-3 15:5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的举例很感人,遇到问题也要从中借鉴的。昨晚我还梦见了一个女孩,她对我有误会,我心里却没什么的,在梦里跟她很友好地玩。如果在现实里见到她,我还是会友好待她的,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缘分。
谢谢张奇的精彩文字,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8:39 , Processed in 0.13653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