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武俊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桐城派文论在今天的意义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0-9-24 18: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来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20: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10-9-24 17:37 发表
我看了一篇舒芜的文章,对桐城“义法”的批判,不自“五四”时期始。早在乾嘉时代就有了。


是这样,钱大昕,他说 “特世俗选本之古文,未尝博观而求其法,法且不知而义于何有”
后来又有冯桂芬,说“蒙读书为文三四十年,所作实不少,而才力靡不能振,天实限之,亦何敢侈口论文?顾独不信义法之说。……文之佳者,随其平奇浓淡,短长高下,而无不佳。自然有节奏,有步骤,反正相得,左右咸宜,不烦绳削而自合,称心而言,不必有义法也;文成法立,不必无义法也”

但是,凡事物,矫枉过正,是不行的。特别是今天散文呈混乱之势的情况下,提倡作文要规矩,是必要的。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10-9-24 20:39 编辑 ]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9-25 07: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江言语 于 2010-9-24 18:03 发表
学习来了。

谢谢,你太客气了。
19#
发表于 2010-9-25 08:2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自然不会仅仅满足于桐城派提出来的“六经”了。也不能去迎合什么。我们应该以东西方一切优秀的学术、文学为自己的文章源流(自然只是一方面),上穷碧落下黄泉,不知疲倦地去吸收。这样,我们自然也就容易有自己的话可说了
20#
发表于 2010-9-25 08:31 | 只看该作者
很专业
有深度
有意义
21#
发表于 2010-9-25 15:12 | 只看该作者
张中行与众不同的是语言,他一直在书斋中弄学问,不知楼主为何对他大加鞭挞,连季羡林都说,有三个人的文章最具特色,一读便知是谁写的,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沈从文,一个是张中行。我想以季先生之博识,能说出这样的话,应该不会错的。现在我们一味地批判,不知道对中国文化真正了解多少?
借武老师的宝地,发通议论,我从中财发现一个现象,谁敢撒谎,会发脾气,会狡辨,会发纸条献媚,会拉关系造滛中伤,谁就有市场,其实无人实地考察,若能相互调查一下,真相就大白于天下了。千万别武大郎开店。我说这话没吵架的意思,我最不愿吵架,请武老师高抬贵手,我谢谢了。
22#
发表于 2010-9-25 15:15 | 只看该作者
舒芜是出卖胡风的人,请读李辉"胡风反党集团冤案始末"一书。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5 16: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九峰 于 2010-9-25 15:12 发表
张中行与众不同的是语言,他一直在书斋中弄学问,不知楼主为何对他大加鞭挞,连季羡林都说,有三个人的文章最具特色,一读便知是谁写的,一个是鲁迅,一个是沈从文,一个是张中行。我想以季先生之博识,能说出这样的 ...

不存在高抬贵手的事,吵架与否看值得不值得。
你既然在我文章后表达了两种意思,我不回复也不好!
第一,对张中行,我只是转引的一个评论者的话。我本人自然对他的文章也是赞赏的。所以,你的第一个意思,空对空了。再说,人家那评论“世无英雄,遂使董、汪、张成名”,自有人家的道理。
第二个意思,你在我文章后说一些传纸条、武大郎开店之类的话,很没意思。你说的这些与我无关。你如果喜欢说这类话,可另外写一贴子。
对传统文化,我是越读越感觉知道得少,从来没有自足过。天下人,没几个敢自足的。

批判与赞美,要看具体问题。不能因季羡林肯定什么了,别人就必须肯定。季提出东西方文化三十河东三十河西,就很没道理。他是我们聊城人,但我也并不赞同他这观点。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10-9-25 17:13 编辑 ]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5 17: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九峰 于 2010-9-25 15:15 发表
舒芜是出卖胡风的人,请读李辉"胡风反党集团冤案始末"一书。

舒是出卖过胡风,但不能因此说他的文章一无是处,他于考证上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如他的周作人研究。两码事。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5 17: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夫子山闲人 于 2010-9-25 08:31 发表
很专业
有深度
有意义

谢谢,问好了
26#
发表于 2010-9-25 20:52 | 只看该作者
桐城派古文家有方苞,姚鼐还有谁?
27#
发表于 2010-9-26 07: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0-9-25 20:52 发表
桐城派古文家有方苞,姚鼐还有谁?

这个看来还得问武老师哈。

欣赏专业文字,有深度厚度。欣赏学习。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08: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0-9-25 20:52 发表
桐城派古文家有方苞,姚鼐还有谁?

呵呵,不还有刘大櫆吗?后继者很多,五四时,林琴南是代表。所以五四时受攻击十分厉害。新旧交替之际,是可理解的文学现象。
但今天的散文情势,一味地拒绝桐城派,无异是损失。
汪曾祺先生便说,桐城并非谬种。但他没有展开说。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08: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南山菊 于 2010-9-26 07:17 发表

这个看来还得问武老师哈。

欣赏专业文字,有深度厚度。欣赏学习。

谢谢了。问好。
30#
发表于 2010-9-27 15:41 | 只看该作者
只知道有个桐城派,但说不出一,更说不出二,但先生所倡“我们应该以东西方一切优秀的学术、文学为自己的文章源流(自然只是一方面),上穷碧落下黄泉,不知疲倦地去吸收。”是非常赞同的!
只有多读、读好、读进心里,吸入骨里,才能成为自己的营养,才能在此营养上滋润从自己心内生出的每一个字,直至让每一个字都能开花。
问好先生!远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9:10 , Processed in 0.1368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