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8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杞柳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8 2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copyright][/copyright](原创散文/2800)

杞柳滩


□李新军


    小清河北岸的于屯,是种植杞柳的地方。


    杞柳原本生长在野趣横生的湖泊滩涂上,它们是大自然随意点化的种子,让隐居于此的樵夫渔家们看好,被一双灵巧的手,编织成家居生活的诸般物什,捉鱼逮虾的笊子鱼篓和挡鸡拦鸭的篱笆。这群沿着坡滩摇手致意的小枝条,在柔软的湖风吹抚下,东摆西晃的倩影,果然有了湖的生气,有了湖的精神。如同放逐于此地的船家汉子,略显得黝黑清瘦的身板上,透出一股源于生活的坚韧和自由浪漫风情。湖面上穿梭飞翔的小白鱼,以及宛如银梭般犁开湖面的毛刀鱼,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它们是掉在湖面上的柳叶儿,转眼翻身变成一条游鱼,成为流动在诗人眸子里的美妙音符,伴着数株亲近山水的柳砣疙瘩,走过这个苍茫的水乡。它们是谦恭温良的杞柳君子。


    在船舷边,有时候可以看到几个纤细身影,转眼间,消逝在苍黄的湖水里。它们是我认得的杞柳叶片,掉进鲜活的湖水里,已经褪尽身上的黄艳颜色。波光鳞鳞的湖水,此时是鱼的风了,鱼在水里,柳在风中,它们对我都不陌生,或者都似曾相识,我谓它们,是初识的恋人。杞柳是很自在的植物,很随性的植物,也是与水有缘的植物,它从来不怕在恶劣环境中扎根生芽,成为微山湖里众多生灵的吃食。


    这是一缕思乡的烟柳。过去我看到杞柳,就想到谷亭小镇上平淡的清贫生活,想到小镇街道上行走的平民,他们与小巷里找吃食的夹尾巴土狗说话,然后再突然讨厌起来,扬起手中物什驱赶它。热爱人类的狗,只得狼狈地低头呜咽着跑出巷口。发狠的那个人,或许手里抓着一根柳条,在生出狼烟的畜生背后,虚张声势地呦喝几声。这是一根来历不明的柳条,无怪乎不舍得弄折这根细柳,拿在手里掂量几下,知道它除了能够打狗,还有很多的生活用途,插在羊圈上受羊的青睐,或者修补箩囤上的蛀痕。与湖为邻的农耕生活里,杞柳是源自于心头的一种情结,容易陡生出不少无由来处的想法。这些想法,是怀想,抑或生情。


    我到于屯村前,在湖里养鱼挖筑的塘坝坡崖边,曾经看到过它们稀落的影子。我每年多次弃车行舟深入到微山湖腹地,到隐藏在湖光水色里的渔村中,挖掘和采撷乡风民俗,观景赏湖之余,很少撞见形成蔚为大观的杞柳林。它们多为搀扶行走的流浪君子,三五丛站在水岸边,摇晃着纤细腰肢,向正在浮萍上翩翩起舞的鹭鸶们致意。杞柳这个景况,成为湖风驻跸于此的柔软风情。


    但这次到达于屯,我才看到了不同于谷亭小镇上的杞柳。当我走在小清河北岸河堤上时,黎明已经到来,而太阳还没有在青亮光线下,随同村庄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挂在小清河两岸婆裟起舞的蒲丛上。河岸边的白杨树影,还倒插在闪动着波光涟漪闪亮但却暗藏着幽深阴暗的河水里,弯曲成清晨朦胧的天籁。堤是土堤,路是土路,河是清河,只有河崖旁边古朴的村庄,摊开在自然浓艳的乡野深处。那是随风摇曳的青绿原野上,仅有的一抹土黄基调,一条出村的土路,牵肠挂肚地与河堤相互交扯,如同给村庄输送营养的脐带。它算不得多么笔直,羊肠般拉散着乡情,可是进入绿色平原之前,你再也找不到比它宽畅笔直的乡路了。河堤上的杨树,叶碧如蓝,河堤下的田野,皆若被大自然稀释的墨绿,变成铺向无边天际的浅青色。


    在没有进入村子之前,我还不晓得这被稀释的墨绿,就是偌大的杞柳滩。
我此行的目的,不是看杞柳的。但我没有想到,在这个临近湖边的地方,还有将一种看似弱不禁风的植物,当作经济作物大面积种植的村庄。杞柳的使命,越来越靠近村舍和生活,并滋养着富饶美丽的湖畔乡村。


    我走下河堤,挣脱开墨绿色龙脊的撕扯,在这个脐带般垫着煤矸石的村庄出口,停下自己的脚步。我是否因为匆匆到来,打扰了这数百亩杞柳的清梦呢?杞柳的模样,活像倒植的河柳,只是没有粗壮的枝干,它发达的根系,向土地纵深探去。所有的植物都是这样,它们喜欢向纵深探险,寻找土地内部的情绪,培植自己对土地的感情。杞柳也是如此,它们在乡路两旁告诉我们,什么是乡村的密度,什么是乡村的温柔,什么是乡村的情调。手指般粗细的柳条,极力向天空伸展自己的头颅,它是有头颅的,没有头颅,它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柳梢可以描述为清澈透明的鹅黄色,这是太阳准备跃出地平线前的刹那,我看得真切,没有湖边经常飘荡的雾霭,也没有土狗的吠叫,只有柳的梢头上开着花。它的蕾,叶的蕾,正在好奇地看着我。


    于屯村向北不远,就是烟波浩渺的微山湖泊。这个村周围的耕地,属于湖畔常有的粘土层,过去只能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耐旱作物,由于地势较高的缘故,临水而居,却无力引水浇灌,只能登高远观。近几年引种了杞柳,效益才算有所提高,但也不及邻乡的大蒜种植获利较多。去年柳条价格不稳,部分种植户将多年生杞柳连根拔起,我在村庄十字路口,看到堆放的杞柳根,可惜晒干要当柴烧了。今年的价格还可以,但村里仅能做些粗加工,还不能得到杞柳的附加值。我到农家唠家常,看到她们家门前都堆积有蒸熏好的柳条,古铜色的柳条,可以编出很多花色家什,门帘,或者宠物的窝,出口到日本国。也有大堆剥脱绿衣的白杆,论斤出售给乡贩。小巷里晒满柳衣,那是一味中药,也是值钱的东西。有的家门前,堆出不多的古铜色柳枝梢,弃之太过可惜,被家里的巧媳妇们,编制成细长的卷帘窗,绝对比布质卷帘窗好看。借着朋友们到农家探望,我和王兄到村后的地里看柳。上个春天,我们曾经来过。这块地上正在起垄,杞柳开始冒出青绿嫩芽,松软颗粒状的土壤上,长出不少野菜,有水荠菜和竹节草,肥头大耳的水荠菜,挤在矮壮的竹节草旁边,它们是土地的老朋友,而那些盘根错节的杞柳,竟然露骨地探出数茬根茎。那天,有位老嫂正在锄地,老王看到手痒,也拖起锄头顺垄干起来。老嫂的娘家,正好距离老王家不远,说到乡村人事,这老嫂还要喊他个表叔。那天,我得到了半袋野菜,老王得到了舒展筋骨的机会。


    于屯是我此行的目的地,但是参观杞柳,却是意料之外。我从来没有想到,远离城市文明的于屯,虽然偏居一隅,但是竟然这样富有浪漫性,在湖畔不远处,被人弄出一大片依依风情。杞柳庄园的早晨,空气清新而意象悠远,诱惑着从远处探访山水美景的人们。于屯也是杞柳的目的地,它们在这里慧根遍地,终究要留下很多供人回味的美好向望。


    于屯是浪漫的,它被万千株摇曳柳条拥抱着,怎能不沾染上浪漫的无限风情呢?于屯也是风流的,它具有卓然洒脱的风骨,摊开在半堵青风筑起的幕墙上,跃起于湖畔颤动的天空下面。它身边蜿蜒流过的河道,也被赋予小清河的名谓,清凉的河水阔开在河道里,两条龙的脊背护佑着这道清凉。河道上长满浮萍、青莲和苇蒲,还有飞椋在苇蒲上的水鸟,河的清凉是动态的,流动的,没有隐晦的,给我们来过的人以朴实、亲近、易于栖居的感觉。


    从村庄里,转身向河岸望去,成排的鲁西南白杨,长得像粗壮修长的农家汉子,还带着乡村特有的淳朴和青涩。他们陆续从村子里走出来,带着对生活的向往和喜悦,走过青艳飞舞的杞柳林。


    对于乡村,能够让人记住的,是它足以深入骨髓的鲜明地域特点和浓郁乡土韵味。于屯正是具备了这种韵味,才使它的自然风情,顿然弥漫开来,直至形成铺天盖地之势。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李新军 于 2010-9-28 22:02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9-29 05:10 | 只看该作者
语言婉约优美,可见文笔不俗!欢迎你来散文版,迎春为你端香茶。
3#
发表于 2010-9-29 08:16 | 只看该作者
对杞柳的描写深厚、到位,表达了一种对真挚情愫的回溯,显示了内心对乡野淳朴风情的向往。

问候!
4#
发表于 2010-9-29 08:28 | 只看该作者
从村庄里,转身向河岸望去,成排的鲁西南白杨,长得像粗壮修长的农家汉子,还带着乡村特有的淳朴和青涩。他们陆续从村子里走出来,带着对生活的向往和喜悦,走过青艳飞舞的杞柳林。
欣赏
5#
发表于 2010-9-29 08:51 | 只看该作者
与湖为邻的农耕生活里,杞柳是源自于心头的一种情结,容易陡生出不少无由来处的想法。这些想法,是怀想,抑或生情。

对杞柳的喜爱在珠圆玉润的语言中一一展现,构思精巧,铺排有序,语言是本文最大的亮点,文中优美的句子读来赏心悦目,如:“它们是掉在湖面上的柳叶儿,转眼翻身变成一条游鱼,成为流动在诗人眸子里的美妙音符,伴着数株亲近山水的柳砣疙瘩,走过这个苍茫的水乡。它们是谦恭温良的杞柳君子。”这些练达通透的语言,极具艺术感染力,精华鼓励,欢迎新朋友,也希望朋友能多读其他文友的帖子,形成良好的互动与交流,问好。

虚张声势地呦喝(吆喝)几声
6#
发表于 2010-9-29 09:55 | 只看该作者
文笔精致优美,行文委婉自然,景象描写如一幅画,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悟,使文本的内涵提升到一个高度。
欣赏!问好新朋友!
7#
发表于 2010-9-29 10:32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欣赏了.
8#
发表于 2010-9-29 11:1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乡村,能够让人记住的,是它足以深入骨髓的鲜明地域特点和浓郁乡土韵味。

    江南水乡的植物自有不同凡响的特点,学习,问好!
    我们西北长的是红柳……
9#
发表于 2010-9-29 11:29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温厚茂贴。感悟宽深。运笔独到。精彩。藏读。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梁星钧 的帖子

各位老师,我是新来的,请大家批评我的散文.
11#
发表于 2010-9-29 20:33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在写植物系列,已经写了92篇,也写过柳树。贴来一篇,与你交流。
12#
发表于 2010-9-29 20:36 | 只看该作者
又是柔丝弄碧时
  纤腰袅袅,着烟笼雾的柳树,在广袤的鲁北平原可算是栽植最广的树。湾塘沟渠,田间地头,村舍路边,到处都有它的身影。春日里“漠漠轻黄惹嫩条”,夏日里“毵毵金线拂平桥”,秋日里“叶叶如眉翠色浓”,冬日里“袅袅千丝带雪飞”。娇柔飘逸的身姿,转换为人们眼中的四季风景。

  柳树算不得长寿树种,所以世上的古柳极少见。但它的生存能力却极强,无论是人工种植还是絮落水边,都会随遇而安的成活,蓬蓬勃勃的生长。记得上学时,星期天去生产队里干活,队长分派的活儿是沿一条新筑的路边栽种柳树。开始我们按照栽树的程序,先挖好树坑,再把备好的一节柳杆埋进去,后来觉得这样干太麻烦,就两人合力把它扦插进松软的路基土中,再用脚踏实,效率果然大增。一天的活儿,不到半天我们就轻轻松松干完了。先还担心这样省懒法柳树能否成活,后来发现它们竟然全活了,而且长势茂盛。不几年工夫,一排高高直直的柳树,整整齐齐长在路边,队里人逢见这条路边的柳树,都忘不了夸赞我们这几个学生娃的栽种功劳呢。

  柳树给庄户人家,带来过日子的实惠。柳树长大,修房盖屋、做箱打柜自不必说,长长的柳条儿剥去外皮,粗点的可编簸箩、簸箕、柳斗、柳升。细点的可编笊篱、箢箕、柳筐、柳篮。鸡蛋粗细的柳棍儿,还是农家人拿来做干面杖,做锨、镐、锄、镰、筢、鎯、锤把的好原料。走进平原任何一个农户,随处都能见到过日子的柳木制品。

  柳树给平原上的孩子们,是数不清的欢乐。春日里柳条金黄嫩,拧成粗细不等的柳哨,上学的路途便被吹欢畅了,教室和操场便被吹喧闹了。夏日里每人编个柳条帽,激烈上演的准是打游击的游戏。砍草休息时,爬到柳树上,狂呼南来的风呀,北来的风呀,真凉快呀,浑身的疲惫仿佛也随风而散了。冬日里用柳木做尜儿,到雪地里去打棒,做陀螺,去结冰的湾中去抽打,童真们显露的是另一番惬意。

  “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是《九九歌》中的一句民谣,这节气歌谣在鲁北可谓家喻户晓,早在战国时代的《周礼》中,就有栽柳的记载。公元605年,随炀帝下令开通济渠,堤两岸尽栽垂杨柳,他还御笔赐垂柳姓杨。从此人们才把垂柳叫做“垂杨”,或叫做杨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说:“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至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记述了炀帝开渠植柳的史实。

  我国清明折柳戴柳的习惯,相传始于唐朝。唐高宗于三月三日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后来,江南百姓将此演化为插柳。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即源于此,而这也是清明植树的起源。早在1915年,我国首次规定的植树节即是每年的清明,1929年才把植树改为3月12日,即孙中山逝世纪念日这一天。

  在唐朝文人雅士相别,盛行折柳相赠。因“柳”与“留”谐音,其中寓“挽留”之意,用依依杨柳,来表达相见时难别也难的离情。“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读罢李商隐的《杨柳枝》,让人深感那满腔别绪尽在攀折中。

  柳树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大概多以实用为主。到了诗人眼中,自又是别样一番风景。“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诗人陆娟把杨柳、东风、落花、春色稍许渲染,昂然诗情尽在吟咏之间。

  传说北宋年间,苏轼、苏小妹和黄山谷一起论诗。小妹提议将“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腰间加一个字。苏学士略思忖吟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评述虽写了柳动和月明,但嫌太直露。黄山谷考虑良久启口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点评此句虽进一步仍算不得上佳。苏轼、黄山谷追问有何妙句,有备而来的小妹才微笑说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果然一个“扶”字,写尽风的轻柔,柳的纤弱,且让人悟出风与柳的亲昵状态。一个“失”字,即强调了月光之皎,又极言梅花之洁,二者浑然融为一体,与“淡”字更为吻合。苏、黄不得不为小妹的精彩拍手称妙。你瞧纤纤弱柳,启悟出诗人多少聪慧的心智呀。

  清朝河南新野霞务村的李青,著柳诗百首,刻于青石碑上,流传至今。诗中所咏有古柳、新柳、烟柳、雨柳、雪柳、高柳、弱柳、远柳、近柳、垂阴柳、将绽柳、半绽柳、啼莺柳、曲江柳、玉笛柳、陶潜柳、桃源柳、阳关柳等等,将柳之风姿情韵,柳之婆婆婀娜淋漓尽兴咏出,为世所罕见。李青,真可谓古往今来的柳痴。
有意思的是,古代诗人多把莺、燕、蜂、蝶这花间四友之中的黄莺和翠柳相关连。从姚合的“叶叶如眉翠色浓,黄莺偏恋语从客”到陆游的“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从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朱受新的“千门春静落红香,宛转莺声隐绿杨”;从皇甫松的“黄莺长叫空闺畔,西子无因更得知”到牛峤的“柳花飞处莺声急,晴街春色香车立”;从曹松的“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扬枝”到陈文述的“万树垂杨拂地生,东风不断早莺声”。众多诗人在柳浪婆娑中营造出呖呖莺歌的多姿景象。古时的诗人们茅屋数间,青灯一盏,或许并不那么诗意地生存着,但他们却在看似普通平凡的柳树上,极力张扬自已的个性,捕捉到了艺术中的浪漫,享受到了生活中的诗情。

  柳枝烧炭,是画笔中的上品。而帘幕疏透的柳树本身,也给了古往今来的画家挥笔做画的灵感。无论是柳枝卧蝉还是耕父犁春;无论是柳浪闻莺还是灞桥送别;无论是牛背横笛还是岸捣新衣,幅幅画卷里都离不开依依杨柳的拖缕柔条。

  生命力顽强的柳树,给入世的人们送去便利实惠,给出世的人们带来浪漫诗意。而它自己却从未诉过攀折苦,从未骄过袅枝傲。年年春风占杨柳,又是柔丝弄碧时。心愿不语的杨柳,能够将适者生存之道,去启迪更多的世人。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2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高迎春 的帖子

杞柳不是柳树呀,湖陵地带的人称其为柳条棵,与柳树相貌大不相同.
14#
发表于 2010-9-29 21: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新军 于 2010-9-29 20:43 发表
杞柳不是柳树呀,湖陵地带的人称其为柳条棵,与柳树相貌大不相同.
我们这里也有,只是叫做簸箩柳,也是柳树的一种。
15#
发表于 2010-9-29 21:18 | 只看该作者
很美的文章,让人不由地展开无限的遐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9:36 , Processed in 0.05476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