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71|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略谈刘备身上体现的“三国”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9 2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略谈刘备身上体现的“三国”精神
  
  随着电视剧“新三国”的上映,诸多关于《三国演义》的话题又被人们再次提起,借着这个机会,也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毫无疑问,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最为重要的人物。尽管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刘备的重要性远不如曹操父子,但在这部以“尊刘贬曹”为主导思想的小说里,刘备则远远超过曹操,占据了主要地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在刘备这一艺术形象身上的也就体现了整部《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明清两代,对于刘备的认识也许没有太多的分歧,因为刘备代表正统,代表着忠厚,代表着仁义,是与曹操等人截然相反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西方民本思想的渗入,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刘备:他这一系列的作为是否真的那么伟大?又是否真的值得人们敬仰?曾多次看到有人撰文把刘备与前一代蜀主刘璋甚至后主刘禅做对比,认为刘备不过只是一个阴谋家,他在曹氏集团政治、军事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顾老百姓死活,只为了一己之私、为了成就个人“霸业”,不惜逆天而行与曹操对抗,其结果只不过是大大延缓了中国统一的进程,同时也使广大百姓陷入长期的混战带来的灾难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刘备无疑是一个阴险小人,是一个历史罪人,应该将他剥去“英雄”的外衣(三国时期所谓的“英雄”们莫不如此),并且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加以批判。而刘璋与刘禅这一对亡国之主,在明明还有实力可以抵抗、或者至少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力排众议,放弃个人的名利地位,为了广大百姓免遭战祸,毅然决定投降,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真正值得后人称赞和景仰的。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可是如果纵观一下历史,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在清政府早已“一统中华”二百年、而且在在百姓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发动辛亥革命的孙中山等人也是刘备一流的人物呢?再进一步说,在蒋介石已经“统一中国”、而且在政治军事力量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发动国内革命战争的共产党人也是刘备一流的人物呢?两相比较,刘备生活的东汉末年毕竟还处于军阀混战的状态,而孙中山及共产党人却是在“既成统一”之时起来革命、发动内战,照此理论,应该比刘备尤其可恶才是。
  
  然而没有人会这么看,其根本原因就是,无论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还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救国,而刘备的目的则是为了达成自己“成就霸业”野心。事实是否如此呢?
  
  还是看看《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吧:第一回刘备刚刚出场,看见官府招兵的榜文,他就是一声长叹,而在张飞质问他:“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时,他说的是:“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可见刘备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阴谋家,他是一心要“破贼安民”,为国家出力的。实际上,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核心也就是这四个字,或者可以说是“国家大义”,而这一点,是和《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有着本质区别的。如果没有这种“大义”,也就不会有刘备冒着生命危险在“衣带诏”上的签名;如果没有这种“大义”,也就没有了关羽“屯土山约三誓”时“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的约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备虽然名义上是“汉室宗亲”,但实际上已经落魄到了“织席贩履”的地步。可是无论刘备在从事着什么职业,却在骨子里刻着中国古代士人“修齐治平”的基本意识,而这种意识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胸怀天下”的人生理想。范仲淹有一句话说得好:“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很显然,“为良相”是首要的,其目的绝不是如西方人说的要达到个人“成功”(“成功”居然成为一门学科,实在可笑。),而是要用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去“兼济天下”;如果“邦无道”,自己没有机会成为“良相”,那么索性就做一名“良医”好了——即使个人没有“成功”,也仍然不是为自己考虑,而是要一心济世救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一大闪光点。可以说,这一点在刘备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关于刘备,还有一段著名的“求田问舍”典故,在荆州时,刘备对着向他抱怨陈登待客无礼、自己睡大床将他置于下床的许汜,曾经说过一段慷慨激昂的话:“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色,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可见,刘备的“英雄”之气是源于他忧国忧君、想要匡世济时的伟大理想。这一点,是只知道“求田问舍”、只求实现个人理想、叫自己过上好日子的许汜之流根本就无法理解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人把《三国演义》看作是励志书,也是不无道理的。但是绝对不能将其与西方所谓“励志学”中的励志相提并论,因为西方的所谓励志是仍然局限于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而中国的传统的人生观与价值中根本就没有“实现个人价值”这一说法,更重要的是“义”,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此“义”,既有如“为朋友两肋挺插刀”的小“义”,也有为了国家与民族“舍生取义”的“大义”。为了“义”,可以“杀生取义”,连生命都可以抛弃,还谈什么“实现个人价值”呢?在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列举了一大串闪光的事例:“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而无论是兄弟之间的小义还是国家与人民的大义,在刘备身上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决定出师江东为弟报仇,体现的就是“小义”;而他不顾出身寒微、不怕一再失败、一心要“兴复汉室”,体现的就是“大义”。
  
  我们不妨再看一下刘璋和刘禅,还有那位守着兵家必争之地——荆襄九郡的刘表,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有刘备这样胸怀天下的雄心壮志,有着刘备这样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有着刘备这样在危难时刻“安忍弃民”的仁义忠厚,即便他们没有能力匡扶汉室、没有能力统一全国,但至少也会叫如刘备、曹操、司马昭这样的“野心家”(估且借某些人的观点一用)的阴谋诡计没有施用之处,就如同刘璋的老爹刘焉一样,保一方人民的平安还是不成问题的,又何必要以主动灭家亡国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仁义”呢?
  
  如果我们把刘备和曹操做一下对比,就会发现在这两个人身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刘备出身平民,却胸怀天下,一心想“破贼安民”、“匡扶汉室”,这一点,其实是与早期的曹操完全一样的。他们都同样是不甘平庸、志向远大的典型代表,而其为国为民的思想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普世价值”。这一点,与只知道守着“父兄基业”的孙权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所说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还是比较中肯的。至于后来,随着他们势力的逐渐强大,其个人野心的逐渐膨胀也在情理之中,要将其一分为二的来看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无疑成为整部《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而该书体现在刘备身上的“义”字便也在不知不觉中向着体现在诸葛亮身上的“忠”字而转换了。诸葛亮忠于刘备也即忠于汉室也即忠于国家,这一点应该是毫无异议的。试将同是“汉丞相”身份的诸葛亮与曹操做一下比较,也不难看出,体现诸葛亮身上的三国精神同样是十分可贵的。不过这已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了。(水如空)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0-9-29 21:36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9-29 21:3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如空老师的论述一针见血,精辟呀!三日不见,非吴下阿蒙也!佩服,抢个沙发
3#
发表于 2010-9-29 23:49 | 只看该作者
一千人有一千人的三国,每个人、每个时代对三国的理解可能都有不同,如空从自己的视觉对三国做了一些独特的诠释。

看古书,如果用古今两种视角来看,走进去,再走出来,会给我们不同的感悟。

我自己有点稍稍不同的看法,三国其实也是一部充满个人价值的书,只不过包装不同,内核其实一样,曹操、刘备、诸葛亮都在实现他们自己的个人价值。

比如火烧新野,迁徙百姓,实在让人很难理解为是顾全百姓的所谓大义。三国交战,和蒙古入侵不同,少有战争方屠杀百姓的,大家杀来杀去其实争夺的除了底盘就是百姓。我想曹操夺了新野应该不会屠杀吧!事实上曹操从来没干过这事。
4#
发表于 2010-9-30 07: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9-29 23:49 发表
一千人有一千人的三国,每个人、每个时代对三国的理解可能都有不同,如空从自己的视觉对三国做了一些独特的诠释。

看古书,如果用古今两种视角来看,走进去,再走出来,会给我们不同的感悟。

我自己有点稍稍不 ...


内战的历史的传统,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动荡的一个根源。不是源于三国,可是三国的征战,那种哀鸿遍野,还是百姓遭殃,留下枭雄的历史传说罢了。
5#
发表于 2010-9-30 08:16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水如空文中的观点
尊刘贬曹是有原因的
6#
发表于 2010-9-30 10:22 | 只看该作者
昨晚读了一篇,今天上午又读了一遍,才稍稍了解了如空笔下的“三国”精神,这就是五千年文化弘扬的义和忠。中国的传统观中的个人价值,一直是以一种有别于西方孤独奋斗的大爱方式体现。

走进去,再走出来,如空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出来是进去了以后的出来,不是根本没进去站在门外的瞎嚷。
7#
发表于 2010-9-30 11: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10-9-30 10:22 发表
昨晚读了一篇,今天上午又读了一遍,才稍稍了解了如空笔下的“三国”精神,这就是五千年文化弘扬的义和忠。中国的传统观中的个人价值,一直是以一种有别于西方孤独奋斗的大爱方式体现。

走进去,再走出来,如空做 ...


同感。问好如空。
8#
发表于 2010-9-30 14:3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是用了点力气的文章。
这样的文章,不认真读过原著是写不出来的。
9#
发表于 2010-9-30 15:23 | 只看该作者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10#
发表于 2010-9-30 18:5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三国的英雄们泉下有知,看到我师父这篇文章,一定会引为知己。说不定还会邀请师父去结拜兄弟呢!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19:09 | 只看该作者
多谢诸位!时间紧迫,恕不一一回复了!本文如能引起些许共鸣,也就不白费我这些打字的时间了。
12#
发表于 2010-9-30 19:16 | 只看该作者
师父这篇文章的字体太大了,看着特别别扭。调小一些吧!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19: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9-29 23:49 发表
一千人有一千人的三国,每个人、每个时代对三国的理解可能都有不同,如空从自己的视觉对三国做了一些独特的诠释。
看古书,如果用古今两种视角来看,走进去,再走出来,会给我们不同的感悟。
我自己有点稍稍不同的看法,三国其实也是一部充满个人价值的书,只不过包装不同,内核其实一样,曹操、刘备、诸葛亮都在实现他们自己的个人价值。
比如火烧新野,迁徙百姓,实在让人很难理解为是顾全百姓的所谓大义。三国交战,和蒙古入侵不同,少有战争方屠杀百姓的,大家杀来杀去其实争夺的除了底盘就是百姓。我想曹操夺了新野应该不会屠杀吧!事实上曹操从来没干过这事。

多谢微风版主阅读点评!
一千人有一千人的三国,确实如此,我也只是说说自己的理解,而且显然是针对之前一些文友批判三国而写的,在此不想隐讳。
微风一贯“注意结果”,自然可以理解为什么会认为“火烧新野,迁徙百姓”不是为了“大义”了。如果以“古今两种视角”来看,曹、刘、孙,乃至历代开国君主直至如今世界各独立国家的开创者,无一是为了“大义”的,因为他们努力的结果都会增加人员的伤亡;而甘心做了顺奴,不反抗,不抵制,不抱怨,对既成的现状甘之如饴,那才是真正的“大义”呢!而曹没能统一,司马氏统一不久就弄出了“五胡乱华”,之后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明清……未来会如何?人类的“结果”会如何,谁也不知道,照此推论,无一不是罪人,只有“坚决不抵抗”以减少伤亡者才是有功者。
又要提到所谓的“常识”问题了,三国交战主要是为了争夺地盘和百姓是对的,但武断地认为“事实上曹操从来没干过这事。”似乎缺少依据,不妨读一读关于曹操为父报仇那一段,看曹操是否有过这样的行为。事实上曹操是否屠过城并不重要。依“三国演义”的说法,天子是有“玉带诏”讨贼的,所以抵抗曹操就是“有法可依”的,即使在“法制完善的西方社会”,于情于理也说得过去。
14#
发表于 2010-10-1 13:35 | 只看该作者
刘备和曹操,曹操有才干,刘备有仁义,两个人都有城府。他们的表现不同,除了性格原因,还有出身原因。
比较而言,还是觉得刘备踏实。无论作为君主,还是兄弟,都是比较让人信任的。
问好如空,顺祝节日快乐。
15#
发表于 2010-10-2 10:51 | 只看该作者
现在一些人忙着给秦桧西门庆渊金莲之类的人翻案,如空的这篇读来真是让人神清气爽。本来要淡出江天的,专心写散文,但觉得江天还是家的感觉,放假闲了上来看看。如空最近也不常来了。问节日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23:15 , Processed in 0.20460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