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46|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他们为什么会亲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30 2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们为什么会亲日
安 黎
我知道,在中华的版图上,有两个区域的老人普遍比较亲日:一是台湾,一是东北。 两个区域相距遥远,但其历史却呈现着某种相似性:都接受过日本的殖民统治。 经历了日本的管辖,不仇日,却亲日,原因何在?日本人在二战时期所展现的残暴,经传媒放大,众所皆知,那么,他们用什么样的手腕,俘获辖区民众的大脑,让那些芜杂而凌乱的心灵,万道江河归大海呢?是洗脑,还是利益引诱?诸如此类,都令我颇为好奇。 看过龙应台的一篇文章,大意是,在她的家里,因为一部大陆的话剧而搞起了“内战”。父母同坐剧场,观看大陆巡演的话剧《红灯记》。父亲是抗日老兵,他看到枪杀日本鬼子,无比兴奋,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但坐在父亲身旁的母亲却噘起了嘴,沉下了脸,极度地不悦。母亲以抵制的姿态,扭过头去,拒绝观看,并对丈夫的喜形于色而怒不可遏。回到家,父母为此大吵了一顿,由此导致家庭一度硝烟弥漫。 母亲生气的原因竟然是嫌剧里丑化了日本人,因为在她的眼里,日本人根本不是剧里所展现的那样:只有兽行,没有人性。日本人在这些亲日的台湾老人眼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呢?龙应台没有再追究下去,但我却从另一个台湾老人的唾液里,似乎咂摸出答案的端倪。 老人八十多岁了,但身体康健,思维敏锐。她不顾年迈体弱,在台湾还在执意做义工,积德行善,谁都阻拦不了她。老人是我好友的母亲,朋友从台湾来西安投资的当年,就和我结识,至现在,七八年过去了,我们的友谊依然牢固。朋友接父母来西安,我前去探望,于是在一个公寓楼里,坐在宽敞的会客厅里,我和朋友的母亲聊了起来。 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知道,在朋友的家里,也上演着龙应台笔下的活剧:父亲仇日,母亲亲日,由此而经常拌嘴。父亲仇日,我们也许不难理解——日本人飞腾的铁蹄,才使他家园丧失,从而颠沛流离,过起了难民般担惊受怕的日子——但母亲何以亲日呢?日本人究竟施行了什么恩德,才使她,或者她们,火烧火燎地为日本人辩护呢?她们,难道就没有民族自尊心,没有民族的气节? 老人告诉我,她从小就在日本人开办的教会学校里读书。学费、课本费、杂费、午餐费、诊疗费等等,全部免除。总之,从小学到高中,家长无须给自己孩子的读书花一分钱。就连校服,一年两季四身,质地非常好,款式非常美,都免费发放。每到节日,所有的年长者与年幼者,都能收到当局送来的礼物。令老人耿耿难忘,讲述了很多遍的是,那年台湾遭灾,粮食绝收,眼看就要饥谨遍野。当局者的反应非常迅速,从日本本土运送粮食已经来不及,就在一种“民生重于军需”的理念支配下,掉转舰头,把发往缅甸前线的军粮,一船船地地运往台湾。粮食来了后,足额公平地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就连蔬菜,都搭配均匀,分发到户。对孩子,更是爱惜有加,顿顿都能吮吸上当局提供的充足的奶汁。台湾饥荒,没有一个人被饿死,没有一个人因此而逃难。 令老人感动的有两个情节:一是日本人不种族歧视。在台湾的日本人很多,但每一次发放东西,都是台湾人优先,马来人印度人次之,日本人反而落到了最后。二是她父亲患病,她母亲拨了一个电话,几分钟的时间,四个日本救助队队员就火冲冲地来到她家,轮换着背着她父亲,翻山越岭,赶往医院。因抢救及时,父亲捡回了一条性命。 在朋友的公司里,有一天,我和一位姓林的台湾籍朋友聊到了台湾人亲日的问题。林先生少言寡语,平时不怎么爱说话。但他讲述的故事,却牢牢地镶嵌在了我的记忆里。林先生的原话如下:若想知道台湾的老一辈人为什么亲日,我给你讲一个我父亲的亲身经历,你就能明白个大概。二战时,日本轰炸了美国停泊在珍珠港的军舰,导致美国的报复。日本人获得情报,美国人准备轰炸台北。此时的台北约一百万人,三四十万个家庭,都必须被转移疏散。转移疏散,日本人做得一丝不苟,井井有条。他们派出工作组,挨家挨户地上门动员群众赶快离开台北。他们给每一个家庭都发放一张打印好的纸片,上面详细地说明他们要去哪个地区那个乡村找哪户人家落脚——哪户人家早已腾出了房子,等待着他们的到来——纸片上,画出了行走的路线图,标明该坐哪趟火车或哪趟班车。甚至接应者家里几口人,是男是女,他们个性如何,饲养着多少动物等,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工作组告诉那些即将动身的人,要他们起程时不要随身携带任何物件。想要带的行李,放在自家门口即可。 台北城里一阵骚动。人们把物品纷纷放置在自家门口,锁了门,就按照纸片上的告知,前往所要避难的村庄。令人惊异的是,等他们急匆匆地赶到落脚的那户人家时,他们的行李竟然已经先期抵达那户人家,而且行李捆扎得特别周正,打开检查后,发现物品完完整整,连一个针头线脑都没有遗失。 龙应台的文章,朋友母亲的絮叨,林姓朋友的讲述,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找到了台湾老一辈亲日的原因。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人心都是肉长的,肉长的人心常常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缺点的具体表现则是,情绪往往淹没理智,从而以一己之得失,衡量他人之短长。日本人究竟怎样,我不好妄下结论,除了没有近距离地接触他们之外,还有盘踞在我脑子里的一个顽固的观念在作祟:对任何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言以蔽之地归纳,都是有悖事实的。个体之间的千差万别,万万不能用笼统的断语来描述。 但总有人把自己伪装成正义的化身,肃然站立在道德的审判台上,痛斥他人为“叛徒”与“汉奸”。事情果真如给别人戴一顶帽子那么简单吗?日本人在台湾五十年的统治,竟然能让台湾的大多数民众发自肺腑地认可,难道不值得分析,不值得借鉴,不值得警醒与反思吗?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播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栽什么树木结什么果,这样的道理非常浅显,但不见得人人都能领悟其中的寓意。日本当局蒙蔽公众也好,收买人心也罢,它能让一个区域里的异族人死心塌地拥护它,无论如何,都是治理获得成功的一个值得研究的典范案例。 日本人救助台湾饥民的故事,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刚刚读完的一本书。书为河南省委党校教授乔培华女士所写,书名为《信阳事件》。 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在河南,在中国,发生了惨绝人寰的饿死人事件。单河南信阳地区,就多达一百五六十万人被饿死或打死,这一悲剧,被史学界称为“信阳事件”。信阳事件遵循着这样的逻辑顺序:先是以反右为幌子,打倒了比较务实的原省委书记,一个新的政治投分子执掌了省委的大权。接着浮夸风伴随着“反右”的波涛,疯狂肆虐。凡讲一点真话的干部,从省里到乡镇,都遭到了无一例外地批斗和摧残。再下来就强行收购农民的粮食,收粮时几乎要掘地三尺,极尽搜刮。再下来,饿殍遍野的景况就大范围地扩散。饥饿的人们吃光了树皮,吃光了观音土,以至于发展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那些饿得奄奄一息的生命,若妄想外出逃命,一旦被抓住,就被吊起来抽打,单被活活打死的饥民就多达二三十万。饥民们过着集中营般的苦日子,他们不能迁徙,不能讨饭,不能向外传递消息;一旦乱说乱动,灭顶之灾就随之而来。后来“上面”终于体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反思,革除症结,反而把一大批地方领导揪出来当替罪羊,宣称这些领导是“深藏的特务分子”等等。二十多个县委书记被抓了起来,好几个被判了死刑,其结果,是旧悲剧又繁衍出了新悲剧:这些干部妻离子散,尤其是他们的儿女,受尽歧视和欺凌。“上面”派来的工作组,似乎觉得人死得还不够多,不够惨,于是制定出了用以平息民愤的杀人指标:信阳地区拟杀掉三万多人,而且每个村都分配了杀人的数字。而愚昧的人们,痛恨的目标被成功转移,他们不反皇帝,只反坏官,把仇恨集中在了那些官员身上,而对“上面”还高呼救星,感恩戴德,磕头作揖。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日本人的统治,从民族情感上,不会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 民族、国家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它承载着人精神的归属,是大多数人受苦受难,依然不弃不离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中国几千年里,被异族统治的时间还短吗?不说元朝和清朝沦为异族人的天下,单说封建开端帝国秦朝,其统治者秦始皇为异族人,也是不容更改的事实.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秦始皇不是汉人,而是羌族人。 过分地强调民族和国家,而忽略置身其中的个体的感受,无疑是本末倒置。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为国家牺牲的。如果一个国家变成了压迫民众的强权力量,民众在凄风血雨里备受折磨与煎熬,这样的国家无胜于有。 其实,这些种族、国家之类,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终究显得空洞。种族与国家之类,不过是脑子被长久灌输后的一种精神想象。当部落酋长煽动民众效忠部落时,也许部落里的普通成员更关心自己有没有饭吃,更关心能否自由交谈而不受鞭刑。当一个部落里的人都穷困潦倒,低头苟活时,部落存在的必要性就成了问号。 一个一个的人没有了尊严,这个民族肯定也就没有了尊严。没有尊严的民族想拥有凝聚力,无疑是一种美妙的幻想。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21:02 | 只看该作者
“种族与国家之类,不过是脑子被长久灌输后的一种精神想象。当部落酋长煽动民众效忠部落时,也许部落里的普通成员更关心自己有没有饭吃,更关心能否自由交谈而不受鞭刑。”

安先生为《美文》副主编,思想较为活跃,与一般人相异。转此篇,让大家多听一些不同的声音
3#
发表于 2010-9-30 23:54 | 只看该作者
.

        “我知道,在中华的版图上,有两个区域的老人普遍比较亲日:一是台湾,一是东北。”
        作者开篇如是说,可是在他全文中,却只有台湾的回忆却无东北的描述。这是因为画鬼容易画虎难,台湾我们了解不多,考证也比较困难,而东北则不同了,这方面的史料要多一些,再构画出一幅王道乐土,说什么“一个区域里的异族人死心塌地拥护它”,无论如何是骗不了人的。

        “日本人究竟怎样,我不好妄下结论”,作者嘴下说不下结论可是在他笔下描写的日本人简直比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还仁慈-----日本人不种族歧视。每一次发放东西,都是台湾人优先,日本人反而落到了最后。作者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播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栽什么树木结什么果,如此看来,二战后国际上对日本的审判(不仅是道德的)、把台湾收回交给中国等措施,或者说明了审判者人心不是肉长的,或者说明了日本人在台湾播种栽树结出来的花果,都不是日本人或亲日本的汉奸、奴才(原谅我用这个词)想要的。如此仁义之师文明之师,应该永久驻扎台湾才好,台湾应该现在属于大日本帝国领土才好!

        如今日本政要也不敢为他们侵略公开辩护,作者却借台湾亲日问题为侵略者涂脂抹粉是一大妙,而此文此时出现在江天---正为钓鱼岛问题争论时,又是一大妙。

        也为武先生转两篇文章链接。
        1、某些台湾人的“亲日媚日”行为到底来自哪里?
        http://news.sina.com.cn/o/2010-09-12/084921086035.shtml

        2、台湾亲日情结的根源:日本殖民奴化教育毒害无穷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4/62/20090927/15654301_4.html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09: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10-9-30 23:54 发表
.

        “我知道,在中华的版图上,有两个区域的老人普遍比较亲日:一是台湾,一是东北。”
        作者开篇如是说,可是在他全文中,却只有台湾的回忆却无东北的描述。这是因为画鬼容易画虎难,台湾我们了解 ...

回玉德先生,我转此贴,主要是想给人们一个多角度的材料。
不管他写没写东北,但他最后的结尾,我看倒不错。人的尊严,是值得尊重的。
5#
发表于 2010-10-1 09:33 | 只看该作者
    “种族与国家之类,不过是脑子被长久灌输后的一种精神想象。当部落酋长煽动民众效忠部落时,也许部落里的普通成员更关心自己有没有饭吃,更关心能否自由交谈而不受鞭刑。”

    在现代汉语中,“国”有两种含义:“祖国”和“国家”。对于二词区别,没作过深入考究,也没翻工具书去查,直感上是有区别的。一是偏重于地域、文化、传统、历史等因素,一是重点在政治、经济、政权、管理等职能。于一个失业者和一个统治者而言,国家不尽相同,祖国却是一样。你可以不爱这个国家,却不能背叛生你养你的祖国。

    安的此论,只强调“国”的第二种含义而漠视第一种含义。如果这种强调的目的在于关注民生、不对统治者封建愚忠,是可贵的,可是如果强调的目的在于为殖民侵略者找理由,为背叛祖国找理论根据,就需要警惕!

   当今世界,没有太超脱的人,个人的尊严,价值的实现,都脱离不了“国”这个平台,不管奥巴马或者贫民。
6#
发表于 2010-10-1 11:34 | 只看该作者

奇闻::美国人代表中国不高兴

作者:凤凰时评人颜昌海



  凤凰时评家、《南方都市报》记者周筱赟近日在其博客撰文,披露以“民族主义者”自居的宋鸿兵承认早就背弃了中国,主动申请入籍了美国,早已成为美国公民了;宋鸿兵还承认自己曾替美国政府工作。而这些,是宋鸿兵先生2009年7月28日《货币战争2》的新书首发媒体见面会时自己交代出来的。笔者回忆起加拿大《北美时报》4月份的一篇署名文章说,《中国不高兴》作者之一张小波,就是当年出《中国可以说不》的张小波,“而且现在这家伙还一边在移民让他‘不高兴’某西方国家”;该文章称,“‘爱国主义这块破布’(列宁语)常被‘爱国贼’扯出来;张小波心里很清楚:拿民族主义做卖点,书销路就好(他的话)。当年‘说不’,使他捞了一笔,现在他还期待用这笔钱移民”;并说一个人经商没什么不好,即便是从诗人到商人,我们绝不能苛求别人纯粹和崇高,“但是这选择和蛊惑不能害人,更不能害国,害了他所口口声声要热爱的‘国’”。

  由此看来,同为“民族主义者”的宋鸿兵先生,已经先于《中国不高兴》作者成功地成为他“不高兴”的典型西方国家——美国的公民了。而且,宋鸿兵到现在也还是中国的“爱国者”,有他的书籍和言论为证。这些成为美国人的人,却代表中国“不高兴”;对美国人来说,他们该成“叛国贼”了。因为,成为美国公民,必须宣誓:“我将真诚的效忠美国。……我在此自由宣誓,绝无任何心智障碍、借口或保留。”作为美国人而当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显然就是“叛国”。

  一个美国人或者说一个美籍华人,他爱国首先爱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作为美国人,不管他属于什么种族,他必须效忠美国,这是天经地义的。宋鸿兵先生千辛万苦入籍美国,如果他首先效忠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那就背叛了入籍美国时的誓言。凤凰时评家航亿苇说,宋鸿兵先生打着特别爱中国的“爱国主义”旗号在中国招摇过市,这种不遵守承诺的人,就不可能是什么有义之人。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到哪儿都有奶便是娘。他“原以为美国花花世界,兴冲冲投奔过去却发现从美国老爹掏钱不那么容易,于是再杀回国内,把自己包装成‘爱国主义者’,真目的是为了赚中国爱国蚁们的钞票。中国的爱国蚁人多势众,宋鸿兵的破书,每只爱国蚁买一本他就赚10元;一百万爱国蚁买了,他就赚了1000万元”。

  当然,宋鸿兵先生更可能是美国坚定的“爱国者”,是美国“反华势力”派谴到中国的细作。一些美国人不希望中国人变得比较理性,最损的一招就是挑动或鼓噪中国的“爱国主义”情绪。世界历史证明,尽管“爱国主义”情绪有一些正面效应,尤其在国家危难时,可以起到凝聚民族向心力的作用,但更多的时候“爱国主义”情绪却是一副毒药。因此,美国有些人需要中国人在“爱国主义”情绪中精神错乱。

  美国人要在中国宣扬爱国主义,最好是华人或中国的留学生。他们生着一副中国人的面容,又曾在中国长期生活过,很了解中国,就可以影响中国,破坏或扰乱中国;这些人是最好的“反华势力”。因为,如果中国要强盛,就必须实现民主政治,象美国那样思想自由、人权彰显、政治清明、法治严谨,社会在公平、正义的旗帜下科学地、和谐地发展,国家永葆长期不衰的青春活力。有些美国人却不愿意中国这样,就培植这些在美国生活、甚至成为美国公民的“中国爱国者”,宣扬“民族主义”,“爱中国”,就象当年的纳粹“爱德国”一样。

  本来,一个人选择移民美国,是个人自由;但不能否认的是,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就是觉得美国更值得自己去爱。如果坚持爱中国的人,是不会入籍外国的;就象当年东南亚几十万华侨,不愿意入籍当地,是中国政府不要他们,后来被迫加入外国籍。宋鸿兵自愿加入美国国籍,说明他爱的是美国。当然他现在也爱中国,不过不是中国人民,而是中国的人民币。这和很多裸体做官的贪官一样,老婆、子女都纷纷加入美国国籍,两边的好处都要捞。而且,这些贪官也是最抵制“全盘西化”的,因为中国“全盘西化”,就会政治清明,不能浑水摸鱼、贪得无厌了。而这,对美国人的宋鸿兵们更没有好处,要爱人民币就不那么容易了。

  按照“爱国贼”们的逻辑,若身为中国人,对中国有所批评,揭露中国的负面情况,报道了黑幕新闻,就是别有用心,就是不爱国,不配做中国人。比如,在《中国不高兴》一书里,宋强质问“为什么国内形势好一点,你们就越要泼冷水啊?”;刘仰说“有一些人见不得中国人高兴。”;王小东则批评国内一些人,“就是要想方设法找出中国的不足,为西方主子歌功颂德”。其实,他们中的许多人,本身就已经成为美国等西方世界的公民,摇身一变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西方主子”了。他们貌似义愤,目的就是利用国内那些“爱国蚁”受“爱国心”的蒙昧,能更好为他们所驱使。



【节选部分,后半部分有些敏感词汇,想看的去网上搜索】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10-1 11:36 编辑 ]
7#
发表于 2010-10-1 13:21 | 只看该作者
无论理由如何,我们中国人都觉得不该亲日呵呵。
当然,开阔眼界是好事。问好武老师,节日快乐。
8#
发表于 2010-10-1 14:08 | 只看该作者
有奶便是娘。
9#
发表于 2010-10-1 15:02 | 只看该作者
情感和认识上非常支持玉德先生的观点和看法。安的文字从情感和理性上,都是不可取的。当然,我也非常理解和支持对人的尊重。
10#
发表于 2010-10-1 16:34 | 只看该作者
最怕的,是那种两眼一抹黑、动不动就扣人以汉奸卖国贼大帽、歇斯底里呐喊的爱国者。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0: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跟贴,问好大家节日好!

我理解的爱国,便是爱他好的方面,恨他不好的方面。现在的问题是,好多人对“好”与“不好”便有分歧。
只有真正的民主,真正的权力制约,才能走出封建泥淖,谋求全民福祉。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0: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10-10-1 09:33 发表
    “种族与国家之类,不过是脑子被长久灌输后的一种精神想象。当部落酋长煽动民众效忠部落时,也许部落里的普通成员更关心自己有没有饭吃,更关心能否自由交谈而不受鞭刑。”

    在现代汉语中,“国”有两种含 ...


玉德先生好像没有看清安文的本意,他虽然是说的某地人的“亲日”,但骨子里也许是表达对国内不堪方面的恨意。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20: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0-10-1 15:02 发表
情感和认识上非常支持玉德先生的观点和看法。安的文字从情感和理性上,都是不可取的。当然,我也非常理解和支持对人的尊重。


安文也并非号召人们去亲日,他只是说某地历史;也许要对照一点什么。他身处大都市,见闻比我们多。
14#
发表于 2010-10-1 23:23 | 只看该作者
有些道理,对比芬兰抗战与中国抗战的差别,可见民心向背了
15#
发表于 2010-10-2 06:41 | 只看该作者
这文的文采很好,但不敢苟同作者的观点。我认为不论是亲日还是反日,都是一种病态。亲日者大多反日,反日者也大多亲日,这是中国社会见惯不怪的怪象。国际社会的正常交往,其实无所谓“亲”,也无所谓“反”。反者的骨子里大多有很强的“亲”情,“亲”者的骨子里也大多包含着从对方那里索取什么的欲望,这就是中国政府对日本的态度之所以一贯保持暧昧的根本原因。其实最让日本人气急败坏而无计可施的中国人,恰恰是那种对日本既不亲也不反的中国人,可惜这种中国人实在太少。反日的中国人很容易被日本人同化,就像本文中所列举的一部分台湾人。当初日本刚占领台湾时,台湾民众的反日情绪普遍高涨,但日本人却能用怀柔政策感化他们。但同样的怀柔政策却没有感化东北人。别说东北人是亲日的,实际上绝大多数东北人对日本都没什么好印象,更谈不上亲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23:12 , Processed in 0.28235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