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17|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书柜里那些古装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4 1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柜里那些古装书
      这些书传到我的手里保存有二十多年了。

      这是一套四书五经和一套康熙字典,共有四十多本,厚厚的一叠,躺在书柜的一角,整齐地摆放着。书的外观已黄的发黑,内页也发黄了,边角也残破不全,有好几本已掉边,掉页,还有几本纸张也残破不全了。
      
      抽出一本书来细细地翻看,虽然有一定的年月了,但书页上的字迹十分清楚。书上当年书的主人赏读时留下的点读的红笔划的圈还十分地清晰,十分的鲜艳。可以想见当年书的主人是多么地刻苦,多么认真的读书。四书五经是几千年封建时代求取功名进入仕途的人必读之书呀。
  
      这套书是祖父在八十年代初亲自送到我家的。送书时他十分认真的对我说,这套书在我们家已传了二代了,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到你这代已是第三代了。你要好好地保管呀。

      祖父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告诉我这套书是他冒着风险保留下来的。

      那是在文革中大破四旧的时候,全国上上下下都在焚烧四旧。红卫兵清楚我们家书多,就打着旗子浩浩荡荡地开到我们家破四旧,在我们家的前前后后翻腾了半天,把能藏书的地方都翻了个遍,他们只找出了一些零碎的书和那套康熙字典。其实在他们来之前,祖父用家里编斗篷的油纸将书包裹起来,在后院的墙角下挖一个坑埋起来了。祖父诚惶诚恐地看着这帮红卫兵小将们在屋里屋外捣腾。真的,他真怕他藏的这些书被他们找出来,红卫兵们用铁镐将墙壁都刨开了,真的下了好大的功夫。

      幸运的是这些书被祖父冒着风险保留下来了。

      直到八十年代初,一切风平浪静了,他才将书从墙角下挖出来,由于是油纸包裹,书还完好,只是经过长时间地下水的浸渍,书边潮湿沾在了一起,祖父认认真真一张一张将书的纸页一张张的打开,放在通风的窗口,让书页自己风干。之后祖父又精心地用塑料纸包裹起来,收藏好。

      可笑的是,虽然那时破四旧死心塌地,一往无前,疯狂至极,可就在焚烧时,可能字典不属四旧之列,红卫兵头子看中我们家的这套字典,竟将这套完整完好的字典据为已有了。因为识字不多,拿回家也没有用处,被我们的一个远房亲戚无意中发现,和那人商量着用自己的心爱东西(什么东西记不清了)换回来了。因为字典上写着祖父的名字,他也就在祖父将这套四书五经从墙角处挖出来前后送到了祖父手上,祖父看到这套失去了二十年,早就作古变成纸灰的字典又回来了,高兴的眼睛咪成一道缝,翻着字典,嘴中背着字典的查法口决。说,这字典在我们这一带还真没有人能用的好。是用子、丑、寅、卯……十二地支作为部首顺序查字的,全套字典共十二本。读古书没有字典可不行呀。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祖父将书交给我时教我的字典的查法口决我也忘记得干干净净,可祖父在字典失去二十年的情况下还能倒背如流,我们后辈们真的自愧不如呀。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套书和字典,一般人觉得是一点点用处都没有,好多出版社都将这些精典的书用现代的文、白对照的方式校正点评后出版了,这些陈旧的老的不能再老、竖排版的,而且又破的掉页、缺损的书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了。一是现在的人读书习惯不一样,二来古装版的书,现代的年轻人也读不懂,更不习惯。现代的新华字典实用又方便,古老的字典现代人更不使用了。

      我的儿子在书柜里看到这些书,说我,这些书又破又烂,一点用处也没有,早该甩了,省得占地方,障眼。我斥责儿子,告诉他这些书的来历,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祖父有十四个孙子,但对我确疼爱有加。小的时候我经常到祖父的身边,听他说古道今,说年青人要上进,要读书,更说与人为善的做人道理。祖父告诉我,祖上十分重视读书识字,虽然我们家很穷,但是,再穷我们的祖上也要挤出钱来买书,让孩子们读书识字,祖父告诉我他只读过几天的私熟,因为太穷了,实在读不起书,是他凭着几天的私熟底子,靠自学,才将家中的那套四书五经读完,并把有些精彩的章节背下来。他经常给我们背孟子、论语、诗经、诸子百家中的精典段落。那时是蒙蒙胧胧地听,模模糊糊地记。现在叫我复述还真的就复述不出来呢,和祖父比,真的有点汗颜。然后,他又一句句地给我解释,好多做人的道理都是祖父在平时的教导中得来的。我是听着祖父的教导成长起来的。

      祖父重视读书。大集体的那年月,大家都很贫穷的条件下,我们连一块五毛钱的学杂费都交不起,是祖父把他平时攒下的钱拿出来给我们交学杂费,让我们把书读下去。我记的那几年我们几个孙子的学杂费都是祖父给交的。

      我还记得,我们不上课整天为生产队干活,夏天害麦、栽秧,秋天割稻、拾棉花,冬天挑土打坝,名日:开门办学。祖父嘱咐我们,不读书是没有出息的。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怎能修身治国平天下。

      祖父年轻时读四书五经,可到年老了他却读科学类的书了。五十年代,他就订阅了好多种科学杂志,什么《大众科学》、《科学画报》等科学类杂志。这些杂志他都精心的保存着,聚在一起有二百多本。文革后期,停办的报刊恢复以后,他又继续订阅。这些杂志,也是引诱我小时候经常往祖父家跑的原因,经常地在祖父家我抱着杂志爱不释手地翻看着,一看就是半天、一天的。有时候还将祖父的杂志选中好几本拿回家,没有事时废寝忘食地看。

      从书中我蒙生了对科学的憧憬,对未来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对前途的理想。

      我们这里是偏僻闭塞的山村,能有这些古董的人家实在是很少的。

      虽然那年月报纸杂志,文化传媒十分贫乏,有这些书作精神食粮,也十分地奢侈,十分地满足了。

      祖父对科学的爱好也就是通过这些杂志培养的。他的执着精神一般是不能理解的。祖父不仅爱看科学杂志,而且还善于动脑子,搞发明创造。他一天师没有拜,却能把木匠的活干好。虽然做工粗糙些,但做出来的东西也有模有样。记得他制造的打绳机,为生产队节省了不少人工呢。那时,生产队用牛耕地,每年要打牛耕绳、打挑粮食的绳,有了打绳机,生产队十多个劳力要做好多天的活,打绳机一天就能搞定。他还制造了播种机,削皮机等,还有好多由于那时候年龄小,已记得不完整了,只能模模糊糊地想起这几样来。

      祖父的爱好是广泛的。他从科学的书籍里吸取营养。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他竟能想起来研究人造粮食。我真有点不可思议,可能是从科学的书籍中得到了启示。祖父的想象力咋就这样丰富。他信誓旦旦地说,现在地球的人口一天天多起来,总有一天,粮食要缺乏,没有粮食人类咋生存,肯定要走人造粮食这条路。他更斗胆地,自不量力地将自己的想法写出寄到中科院去。中科院不歧视一个乡下农民的天真,给他回了一封信,并鼓励他在研究中遇到什么困难请和当地省的科研部门联系。他孩子般地高兴,逢人就说,人造粮食不久将走上百姓的餐桌,我生前是看不到了,总会有一天会实现的。超前的想象不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能想的出来的。而祖父能想出来,并尽心尽力地去实践。直到八十五岁高龄走完人生之路,他还要求儿孙们将他研究人造粮食的资料用坛子封好和他一道陪着他在天国里去实现他的幻想,看着人类持续永久地一代代延续下去。

      是祖父教导我,引导我发奋读书,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尽管这样,我对这套古书每每拿起翻开总也提不起兴趣认认真真耐心地读下去。我真想不起我们的前辈们在读这样的书时能有滋有味。也许是那年月科学技术的限制,印刷水平的限制,只能读这样的书。

      我爱读书,但不爱读这么古老的书,我爱读现代的、中外的古典名著,虽然这也是名著,但书的版式不合适我们这一代人的口味和习惯。

      祖父已到天国去了,但祖父的读书精神我们会将发扬下去,让他的子孙后代发扬光大,祖父若地下有灵,他会感知他的子孙将继承他的遗志生生不息地努力着。
这些古老的书我们将永远地保存着,一代代地传下去。



[ 本帖最后由 百味人生 于 2010-10-4 12:38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0-4 15:00 | 只看该作者
文化的传承,人文的接续,是人生大事,关系家国,子孙后代,好文,问好。
3#
发表于 2010-10-4 16:37 | 只看该作者
我爱读书,但不爱读这么古老的书,我爱读现代的、中外的古典名著,虽然这也是名著,但书的版式不合适我们这一代人的口味和习惯。
多读书,读好书,一生爱益!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7:27 | 只看该作者
谢文友温馨点评.积蓄在心中的早想表达出来的东西有地方表达了。感谢中财论坛给我提供的这个平台。
5#
发表于 2010-10-4 19:05 | 只看该作者
对书的记叙丰厚、详实。感觉到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藉在练达自然的文笔中。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9:30 | 只看该作者
谢荷风文友精彩点评。
7#
发表于 2010-10-4 19:59 | 只看该作者
读书让人受益无穷,文章富有真情实感,娓娓道来。
8#
发表于 2010-10-4 20:30 | 只看该作者
从书本开始,讲述一家人对书的真爱,令人感慨。祝福你的书!
9#
发表于 2010-10-4 21:10 | 只看该作者
多读书,读好书,一生受益!古的也好,新的也罢,只要是好书就成,呵呵。
10#
发表于 2010-10-5 10:16 | 只看该作者
书承载历史,它们本身也会成为历史,这是一种很奇妙的重合,因而更为珍贵!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5 14:56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各位文友的精彩点评真的很感动.。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5 14:58 | 只看该作者
向各位朋友学习。问好!
13#
发表于 2010-10-7 08:34 | 只看该作者
人人都羡慕教师,我也是。因为他内骨充满了书香味儿。这种味儿来自那不起眼的书屋,那看似不整洁的书柜。它是一座宝屋,它是一座金子踏。没有它,就没有教师,就没有教师那种奉献的美。欣赏,学习,问好百味人生老师!
14#
发表于 2010-10-7 08:35 | 只看该作者
金字塔
15#
发表于 2010-10-7 08:41 | 只看该作者
古书是文化的符合,文化要靠一代代人薪火相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6:16 , Processed in 0.05917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