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21|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当代诗歌的现状和出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8 1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诗歌的现状和出路
  
                                                     魏建军
  
  

       一位朋友给我这样一个题目,让我谈谈看法。我想说这是一个预设的却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命题。大学里一些闲的没有事的所谓学者们常喜欢搞这样一个吓人的题目。对一个时代诗歌现状的描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很难说当下诗歌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只能说个别诗人在当下做了啥,写出了什么样的值得我们阅读的诗歌。
  
  中国新诗自80年代的朦胧诗以来,通过90年代新生代的诗歌体验和实绩,转而进入新世纪最近10年来诗人们的诗歌创作,可以说发展迅速、层次不齐,诗歌写作也正在进入一个转型的时期。
  
  严格说来,诗歌的转型可能也是一个悖论,因为诗歌的写作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时时都在革命着,而且这革命,有时还非常激烈。可是,对于诗歌研究来说,诗歌本身的流变性并不能影响关于诗歌某个阶段的总结性评价以及展望。从评价中我们可以正视当前诗歌创作的现状,以及针对这现状找到可能的出路,以便突围。
  
 
 就我本人看来,我觉得当前诗歌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诗人已经逐渐放弃宏大叙事,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并赋予这些体验具有普遍的意义或者形而上的思考。在这思考中,诗歌语言首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有多少可能性,诗歌语言似乎也变得有多少可能性,一些日常话语直接进入了诗歌创作。如赵丽华的诗歌《我坚决不能容忍》“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这首诗乍一看,干脆不像一首诗歌,因为我们可能感到太没有诗意了,可是,诗人就是要这样倒我们的胃口,他不再关注宏大叙述,并且他把生活中大家隐而不谈的东西也入诗了。其进步在于现实的介入性,而问题在于这仅仅表达了一下情绪而已,通读完全诗,毫无美感,甚至也是诗歌写作的一种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就是诗歌最终不是审美,而只剩下审丑体验。还有如于坚的诗歌《尚义街六号》,在其中,他这样写道:“尚义街六号/法国式的黄房子/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喊一声/胯下就钻出戴眼睛的脑袋/隔壁的大厕所/天天清早排着长队/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打开烟盒/打开嘴巴/打开灯/墙上钉着于坚的画/许多人不以为然/他们只认识梵高/老卡的衬衣/揉成一团抹布/我们用它拭手上的果汁/他在翻一本黄书/后来他恋爱了/常常双双来临/在这里吵架,在这里调情/有一天他们宣告分手/朋友们一阵轻松/很高兴/次日他又送来结婚的请柬/大家也衣冠楚楚/前去赴宴……”他在诗歌中已经呈现给了我们最日常最琐碎的生活,我们原先以为作为一名诗人,可能承受不了这么日常的叙事和诗意,可是,我们正在承受,并且我们在于坚的诗歌里还感觉到了一种非常亲切的离我们的生活体验不远的东西,这体验让我们感到实在。如果不是这种诗歌的转型带来的阅读,我们可能还沉溺在喊口号的诗歌阶段,那样,让诗歌进入人性中最柔软的部位,简直是妄想。
  
  
2、市场化中诗人何为?
  
  作为一名诗人,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诗人。诗人并不比普通人高贵多少。但是,诗人又担负着普通人不曾担负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人是时代的代言人,诗人是敢于说真话的孩子。
  
  在市场化已经非常激烈的今天,我们的诗人还在坚守着诗歌的这些圣言?
  
  其实很多诗人已经放弃自己成为上帝的代言人,也没有人像海子那样自信于做诗歌王者了,理想主义者正在死去,功利主义者遍地开花。一些人借诗歌之名妄图获得既得利益,再也不管什么诗歌的使命了。严力在《“80后”在“80后”》中引用了一句话:“想写就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绝对不会考虑慢慢写的叮嘱和劝告,任何高贵、经典、文本、抒情、意境到了我们这里统统失效。诗不再是一个形而上学、阳春白雪的概念,而是像金钱、网络、音乐、足球一样,为我们的玩物。诗歌就是幌子,艺术什么都是幌子,都是一种手段,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格和空间成为你的精神家园,灵魂的小巢。”这段话差点没有说只有金钱是真的东西了。我们写诗,却不知道什么样的诗是最好的诗,诗歌本身的担负精神正在丧失,诗歌正在变成一种文字游戏。
  
  在市场化的今天,诗人很为难,诗歌很为难,我们怎么办?
  
  
3、工业化给诗歌带来了什么?
  
  诗歌不仅受市场化的考验,工业化的发展也给诗歌带来挑战并给诗歌话语注入了新的内容。一方面我们非常怀念农业文明,如海子在《村庄》《熟了麦子》中所写的那样。另一方面,我们开始质疑工业文明,如王述东的诗歌《铁》:“两千度的高温下,铁开始变红/叮叮叮,咚咚咚,火花四溅,/火红的铁在铁匠的铁锤下变得柔软/铁匠一遍遍锤打着这块铁/铁匠要打造出上好的铁器/来赚取这块铁的最大价值/铁匠看不到手中的这块铁已经满身创伤/南方,一个夏日的黄昏/我经过铁匠铺,铁把它的疼痛传给了我/我感觉到,有一柄铁锤在敲打在我的身上。”这是一首模仿郑小琼的诗歌,这里如果我们看到的还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体验的话,那么再看看郑小琼的诗歌《铁》:“时光之外,铁的锈质隐密生长/白炽灯下,我的青春似萧萧落木/散落似铁屑,片片坠地,满地斑驳/抬头看见,铁,在肉体里生长/仿佛背对我的荔枝林,有风摇拽/花草弄影,多少铁在图纸间老去/它们随着运货车远去的背影/模糊的不可预知的命运,这些铁/这些人,将要去哪里,这些她,这些你/或者这些我,背着沉重的行李与迷茫/在车站,工业区,她们清晰的面孔/似一块块等待图纸安排的铁,沉默着/她们头顶,有一两只不知名的小鸟飞过/留下低鸣,与我内心起伏不断的惆怅/向南的窗口,我看见她们/在走着,不由自主地,朝着广阔的工业区/她们弯曲的身体,让我想起多少年前/或者多少年后,在时间中缓慢消失的自己/我不知道的命运,像纵横交错的铁栅栏/却找不到它到底要往哪一个方向。”此时,铁已经不是一个金属物,而是一种象征和无法把握的存在。“铁”幻化成一个个针对青春的“萧萧落木”,化成无数的铁屑,切割着我们日常的生活。而“在车站、工业区、他们清晰的面孔”上,大家都在奔向铁的生活,当然也留下被铁切割过的表情。他们已经是“铁生活”的一部分,无论他们曾经是农民还是学生,这时身份已经不再重要,这时不论是站在向南的窗口还是眺望向北的远方,命运已经在我们身上留下了“铁生活”的印记,并逐渐左右着每一个在铁栅栏中的人,而抽象的“方向”,也其实如在“她们”头顶偶尔飞过的一两只无名的小鸟,在工业区的上空,这是奢侈的景观。  
 
4、诗歌最本质的核心自由精神正在丧失,我们很难再找到知行合一的诗人。而西方话语和中国传统诗歌的给当代新诗又注入了什么?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一直都在学习西方的诗歌,可是,我们常常不得要领,因为,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不是学习就可以解决的,那就是诗歌的自由精神和生命参与意识。耿占春在《失去象征的世界》一书中写道:“也许,这是一个祛魅的世界,如果具体些,一个去象征化的世界。如果不放弃警觉,这一现象与知觉经验的重构、与表达它的语言问题有关。”他是从诗歌的语言和经验入手讨论诗歌的,可是,还有他没有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诗歌语言、经验修辞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当然与我们深处的文化语境有关。我们的文化空气、土壤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诗性的。我们活得太现实了,我们似乎早已向现实投降,我们甚至不想多思考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好像天塌下来了,总会有大个子顶着似的。不知不觉,我们早已失去动弹的能力了。奥威尔曾说:“专制结束后二百年,不会有散文”。为什么?因为散文和诗歌一样,是需要诗人用良心写作的,是需要作家的自由精神的。可是,我们的知识分子已经很少有这样的自由精神了。自80年代知识分子集体衰亡之后,理想主义者正在失去,有血性的诗人也凤毛麟角了。当然也有一些诗人在西方和中国传统诗歌中找寻现代性的营养,如西川的《杜甫》,洛夫的《雨想说的》《井边物语》等。
  
  
面对上述现状,出路在哪里呢?
  
  1、诗人自身一定要争气,一定要有艺术自信心,一定要有勇气。
  
  2、市场化是把双刃剑,诗人一定要正视现实,学会生存,不然还怎么完成自救和帮助别人呢?
  
  3、文化环境亟需逐步改善,让自由的空气更多些。
  
  4、不管人们多么迷恋现代化,多么迷恋享乐和消费,最后还是要有精神的归属感,只要人活着,就需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5、鼓励多样性,引导真诗性,倡导人们积极认真地找到自己合理而幸福的生活方式。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魏建军 于 2010-11-1 11:4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0-28 22:1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大的一个课题,作者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值得思考和反思。

赵丽宏的诗歌,有笔误吗?问好:)
3#
发表于 2010-10-28 23:2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命题太大了,非三言两语能够阐述清楚的,不如脚踏实地地写一下诗评,达到探讨和交流的目的,效果或许会更好。
4#
发表于 2010-10-29 08:32 | 只看该作者
评论以翔实的诗歌作为引用依据,从诗歌的走向以及写作态势,社会审美出发,诠释了诗歌个体与供体的相容性。前些年看过《文学评论》杂志里的一些有关文献,就对人们所说诗歌边缘化,乃至社会发展诗歌将会消逝,文章大多莫衷一是。前些日子,甘肃岷县《轨道诗刊》看到著名评论家彭金山先生《信息化时代,诗歌何为?》一文,颇受震撼,信息时代,诗歌需要多样化写作,其中两句:1·诗人要积极参与生活。2·须竖起旗帜。
感谢《散文世界》魏主任贴来精致诗论,使人眼开。
5#
发表于 2010-10-29 09:03 | 只看该作者
读读大有好处!
6#
发表于 2010-10-29 09:29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学习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1: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山流水 于 2010-10-28 23:27 发表
这个命题太大了,非三言两语能够阐述清楚的,不如脚踏实地地写一下诗评,达到探讨和交流的目的,效果或许会更好。


说得好!写到最后,感觉这样的评论没有多大意思,只表达我的一些诗学观点就行了。以后给大家写一点诗歌赏析文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1: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0-10-28 22:13 发表
非常大的一个课题,作者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值得思考和反思。

赵丽宏的诗歌,有笔误吗?问好:)


确实有笔误,已经改过。谢谢!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0-10-29 08:32 发表
评论以翔实的诗歌作为引用依据,从诗歌的走向以及写作态势,社会审美出发,诠释了诗歌个体与供体的相容性。前些年看过《文学评论》杂志里的一些有关文献,就对人们所说诗歌边缘化,乃至社会发展诗歌将会消逝,文章大 ...


谢谢曹兄!评论对诗歌创作的走向其实影响很小,大多时候只是跟在屁股后面总结和记录。一些有见识的论者对搜集资料很勤奋,观点也独到。彭老师此文我也看了,写的不错。我对写诗歌评论的热情可能不如和一个有诗性的朋友交往的热情,说不定他本人还不会写一首诗,但原因仅仅在于,他活着就是一首首诗。我一直怀疑“诗歌边缘化”是个悖论,原因也仅仅在于,人活着迟早要接触到诗性的东西,不然,精神意义上他可能就不曾活过。而“边缘”,去除掉表面的东西,剩下的可能却是每个人的中心。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小如 的帖子

谢谢提读!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春水向东 的帖子

谢谢收藏,鼓励!
12#
发表于 2010-10-29 12:09 | 只看该作者
很有益处。
13#
发表于 2010-10-29 14:18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很好.受益非浅.问好.
14#
发表于 2010-10-29 19:53 | 只看该作者

诗人自身一定要争气,

1、诗人自身一定要争气,一定要有艺术自信心,一定要有勇气。
  
  2、市场化是把双刃剑,诗人一定要正视现实,学会生存,不然还怎么完成自救和帮助别人呢?
  
  3、文化环境亟需逐步改善,让自由的空气更多些。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0 1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阎润文 的帖子

谢谢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18 18:22 , Processed in 0.05254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