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98|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望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6 1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望乡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细细品味这话一点不假,对于故乡每个人都有割舍不断的情思,古语说:狐死首丘,落叶归根,大致也是这样的含义。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渐长,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给人留下情感的间隙,让我在闲暇时揣摩其中的真意。西洞堡在中国地图上微不足道,位于祁连山脚下,河西走廊中部的半干旱地区,得益于祁连山雪水的涵养,滋生出一片绿洲,让农耕文明在这里代代相传。“江南的才子,江北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而这里既没有满腹经纶的才子佳人,也没有功高盖主的一代将星,有的只是大自然孕育的珍馐佳肴,让你垂涎三尺;淳朴的民俗,让你尽情领略畅游的惬意与爽快,小桥流水的情韵使你萌生回归自然的轻松与浪漫。

   
    在遥远的记忆中,人多地少的现状决定了人们的经济拮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度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我想到了雪漠在《大漠祭》中描述的场面,真实的生活场景强烈地触动我的故乡情结,家乡人的生活和雪漠笔下的凉州人如出一辙,生之艰辛,可见一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家乡人捡拾发菜的劲头十足,成为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发菜是大自然对家乡的恩赐,传说,汉代苏武牧羊北海滨时,以发菜充饥,此说如有据,则汉代即已食用。从汉代起,权贵们就常把发菜作为贡品奉献给皇帝食用。据说慈禧太后的菜单上,也有一道拌发菜。传说公元前一百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在青海牧羊19年,历尽千辛万苦,有渴饮雪,饥吞旃的记载,就是以野菜中的发菜为食。这给家乡的特产发菜找到了一点历史依据,只是由于发菜与发财谐音,迎合了人们图吉利的心理,因而刺激了消费。


    离村子不远的荒漠里,随处可见的梭梭、马牙刺,吸引着白色的羊群在铺开的绿毯上聚散离合,闲暇时节,在离山很近的地方,常见三三两两的人影晃动在其间,演绎生命的歌。在我的童年里,很长一段时间守望在家乡的荒滩上,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牛羊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在爷爷的带领下,放牧着自家的牛羊,也放牧着属于自己的童年。那些日子,虽然漫长,却令我近距离地感悟着家乡的一草一木。至今回味悠长。


   
    夏天的来临,漫步在村子里,放眼望去,金黄的麦浪此起彼伏,熟稔的麦穗被雨水和光热奶足了劲,绽放出一种自豪与满足。路旁的马铃薯盛开着淡蓝色的花骨朵,在微风中频频招手,女孩子也会采摘一些来装饰自己,别在头顶抑或串起来戴在耳朵上,追逐中传来阵阵笑声,震荡着小溪里的流水望眼欲穿。这样的日子,爷爷也蠢蠢欲动,带着我去自家的那份薄田里,俯下身子,亲手搓开麦穗,掂量一下今年的收成,当我看到爷爷捋着胡须,微笑浮上脸颊时,就会意识到年底父亲也会开心,因为年景好,今年增产了。


    那时候,家乡的房屋大部分都是土木结构的,能有一砖到顶的房屋,肯定是村子里的暴发户。白杨树在大西北是常见的,在我们那里更是不计其数,闲置的贫瘠土地或荒地、田埂上栽慢了大大小小的白杨,不仅因为它生命力旺盛,耐干旱,重要的是它可以用来建造房屋,或是加工成家具,对农家人用途很大。同时它还可以抵御风沙,调节气候,“大树底下好乘凉”这话一点也不假,生活在乡间的人体会最深。漫长的夏日,人们总会在村子周围的树下纳凉谝慌,下棋,谈收入,拉拢感情。调皮的孩子则三五成群地谋划着去早已瞅好的树上用人梯掏鸟雀,他们的乐趣仅仅来自于童稚的好奇心理,有时也会招致喋喋不休的责骂声,因为他们的举动糟蹋了一片即将收获的农田,在这个行列里,我也不例外。至今想来深感不该如此。


   
    因为靠近山脉,所以暴雨是很多见的。一场暴雨,让村子里耳目一新,被雨水洗刷过的白杨迎风吐绿,田地里鳞次栉比的玉米秆吸足了雨露,看上去光彩夺目。最令人敬仰的是那傲视苍穹的白杨,风的目光掠过之后,水滴顺着树干把它洗得如出水芙蓉,“东边日出西边雨”诗意的画面有时也会垂青边陲之地,阳光洒在林间,穿透枝叶的罅隙,萌发出亦真亦幻的境界,置身其间,你会感到天高地远,情意缠绵。


    收获的日子总是洋溢着温馨与甜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的到来给家乡平添了紧张与忙碌,那些日子,在村子里很少能见到闲逛的人,无论年幼还是年长,都有自己的活儿干,掰玉米是秋天的重头戏,秋天一到,玉米就龇牙咧嘴,向着长天报喜,坚硬的牙齿发出号令,无名的小草枯黄了,苹果露出喜悦的笑脸……,这一切都在呼唤人力的投入,我们这些上学的孩子,学校也会组织起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分配下开展劳动竞赛,锻炼自己的毅力,收获父辈的艰辛。约摸一个多月,田野里就变得光秃秃的,只剩下稀疏的落叶和牛羊的影子,勾勒着冬的轮廓。一场大雪过后,寒冷封锁着大地,忙碌了大半年的老农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冬眠,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经验丰富的老农常常这样说。


    有位哲人曾这样说:“想哲学家一样去思考,像美学家一样去观察,像文学家一样去描写。”如今,我站在人生的旅途中,对于家乡,我可能缺少诗意的发现与描摹,只能以我肤浅的眼光去感知它,感知生我养我的地方,感到的是一份留恋,一份轻松,一种简约,一种完善。因为回归田园,你的心境将会无限纯净与淡泊,真真切切地体会“少无世俗用,性本爱丘山”的那种怡然自得。




                                      


[ 本帖最后由 立青 于 2010-12-16 13:28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2-16 13:1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个来欣赏,望得细腻,望得亲切,字小了些!握手
3#
发表于 2010-12-16 13:20 | 只看该作者
先占个沙发,再慢慢拜读学习。问好文友!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3: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鸽子杨军 于 2010-12-16 13:14 发表
第一个来欣赏,望得细腻,望得亲切,字小了些!握手


鸽子真快,飞一样的速度,刚才正在编辑,现在已经好了!问好!
5#
发表于 2010-12-16 14:18 | 只看该作者
我站在人生的旅途中,对于家乡,我可能缺少诗意的发现与描摹,只能以我肤浅的眼光去感知它,感知生我养我的地方,感到的是一份留恋,一份轻松,一种简约,一种完善。因为回归田园,你的心境将会无限纯净与淡泊,真真切切地体会“少无世俗用,性本爱丘山”的那种怡然自得。
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乡!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5: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蒙正和 于 2010-12-16 13:20 发表
先占个沙发,再慢慢拜读学习。问好文友!


问好朋友,谢谢来读!:handshake
7#
发表于 2010-12-16 15:10 | 只看该作者
望乡,总是让人想到自己的故乡啊。
8#
发表于 2010-12-16 15:13 | 只看该作者
谁不说一说自己的家乡!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5: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修玲 于 2010-12-16 14:18 发表
我站在人生的旅途中,对于家乡,我可能缺少诗意的发现与描摹,只能以我肤浅的眼光去感知它,感知生我养我的地方,感到的是一份留恋,一份轻松,一种简约,一种完善。因为回归田园,你的心境将会无限纯净与淡泊,真真 ...


问好朋友!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8: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0-12-16 14:48 发表
望乡,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意行文。


问好太阳版,谢谢批阅!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19: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张红华 于 2010-12-16 15:10 发表
望乡,总是让人想到自己的故乡啊。


问好朋友,谢谢批阅!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6 21: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街小雨 于 2010-12-16 15:13 发表
谁不说一说自己的家乡!


问好朋友!
13#
发表于 2010-12-16 21:11 | 只看该作者
离村子不远的荒漠里,随处可见的梭梭、马牙刺,吸引着白色的羊群在铺开的绿毯上聚散离合,闲暇时节,在离山很近的地方,常见三三两两的人影晃动在其间,演绎生命的歌。

回望家乡,一草一木皆是情,问好。
14#
发表于 2010-12-17 05:52 | 只看该作者
只要爱家乡,家乡就是最美的,不是因为有名人有故事,而是因为有作者的生活轨迹
15#
发表于 2010-12-17 11:02 | 只看该作者
好情,好味。
喜欢朋友真情文字。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5:49 , Processed in 0.05164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