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18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敢读《论语》2------至小孔子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 1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13 编辑

读至《论语》小孔子处


   《论语》读到此处,心内就大不爽。

  “子罕”篇,语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只便开篇这一句,就大有蹊跷。说孔子很少谈到“利”“命”“仁”。我知道,孔子是讲“功利”的。“待价而沽”是个明证。孔子也谈“命”,他的学生病了死了,还有自己身体大不舒服的时候,就多提到命。再者孔子若少谈“仁”,那也就真的不是他“孔子”了。――拿此句开篇,不知是何原因。是因为有个憋脚的学生,莫名其妙的搞出这么一句“惊人语”,又还是事出有因,另有隐情,不为我们小子后学所知道的?又或者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评他老师的一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反正是神出鬼没,不可捉摸的。按说,孔子是极懂得音乐的,不应该这么“不靠谱”又“不着调”。于是,我就只好自责愚鲁,这个圣道难,难到有些高不可攀了。

  再往下读,又生气。他后来就不厌其烦的在讲“礼”。他很有耐心的在分辨,戴什么样子的礼帽是对的。见君王要在哪里,怎样的磕头才是正确的。死了人,应当怎样做丧事,孔子更是津津乐道,又一丝不苟。在这方面他是个大行家。

  最让我不堪的就是读至“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他跟不同的人讲话,就用了不同的语气和态度。也难得他能随行就市转换自如。只是,我也替夫子有一担心。若这几种人凑到一块了,他又正好在当中。不知道老爷子当如何自处。

  但在上面有一个词“与与如”。按我这个版本上的注释:行步安详。是说,有君王在的时候。孔子说话既恭敬,又威仪适中。那么,我就还有些放心了。孔子也毕竟是孔子,是我们的“至圣先师”,还能安稳的住,就好。

  再往下看,说,孔子进国君的大门,态度恭谨,不能站在门中间,过门不能踩踏门坎。经过国君座位时,脚步加快,说话好像气力不无的样子。提着衣襟上堂来,呼吸都不畅通了。快步下台去,脸色舒展了,快步一走,跟鸟儿展翅儿在飞一样……回到自己座位上,是那么恭敬又谨慎。

  看到这里,我就笑了。实在也忍不住了。原来,被后世皇帝们顶礼膜拜的至圣,在相当年,也不过如此角色。被后学尊崇的先师,也有这般小心翼翼,哆哆嗦嗦的境界。

  又还没完。又记:孔子出使别国,手里拿着玉圭,像拿不动一样。拿得低时给别人。脸色庄重的像在打颤,步子小而频,和别国群臣会面“愉愉如也”。

  再还有,似乎又转到养生一类上来了。孔子教导:食物,鱼肉都要做的精细才好吃。席子铺的不端正,别坐。食物分割的不方正,别吃。烹调不当的,不合时令的食物不要吃。还具体到,没有该抹的酱,不要吃。吃的时候,要有姜,但不能多吃……我敢保证,有幸跟孔子一起餐桌吃饭的,不会得胃溃疡,但会急出心脏病。

  ……再后面,孔老爷嘟囔他的,我实在是有些受不住,就歇了他,自己胡乱一想。孔子如此多的讲究,我们也不妨理解为一个“礼”字。在这里的“礼”不会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貌”而是一种“秩序”或者是一种“制度”。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无论上到国家国际,下到家庭个人,从国事家事到吃饭穿衣走路,都是要遵循一定的礼数的,也就是要讲究一定的制度的。在他看来,大家都来遵守一套“礼制”,各安其职,各行其道,于是每个人也就安稳了,整个社会也就安定了。

  问题是:君君臣臣,是是非非。又是谁定的?天给的?还是人为的?你说这样“合礼”我若觉得不“合礼”呢?你喜欢吃姜,我还喜欢啃蒜呢。你说要戴帽子,我就是爱蒙头巾。你说那人高高在上,应当尊敬,我看他就应当低低在下,掴两巴掌才好。敢问夫子,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才好?

  也其实,孔子用来支撑“礼”的源动力,也无非是一个“仁”字。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后人又附会上说“仁者爱人”,说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孔家提议的“人”“爱”“仁”却不是一视同人的。孔子就多次提到“君子”“小人”“庶人”“野人”这在他的眼里是大不同的,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也就是说,他的那些人爱平等只是在君子的内部而言的,于“平民庶人”无干。

  不然的话,我们试用他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验证一下。问那个衣轻裘,乘肥马,高高坐着软座喝肉粥的那个,问他:“你喜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吗”?不喜欢的话,不要让我去干好不好?要不,干脆,我们两个就换换位子行不行?估计“肉粥”那人是不干的。“锄禾”这人干的厌了也会有想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民可由之,不可知之”孔子说的,就是说“老百姓只可以让他们去怎么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是为什么。”为什么不可让知道,知道了要骂的。

  网络流行一句:骂我,你是不了解我。了解了我,你会打我。这一句,本不该说。

  又:孔丘同学也还说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囫囵吞枣的,本不算好学生。



2#
发表于 2011-1-22 1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13 编辑

品读圣人的论语亦非易事,解读如此,更是可贵。问好!

3#
发表于 2011-1-24 0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13 编辑

解读到位,如果多有自己的思想就会更有深度!

4#
发表于 2011-1-25 07: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13 编辑

礼,是一种让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的秩序吧。
似乎像一把搅拌溶液的筷子?玻璃棒?
而人类社会也需要这样的筷子,来更和谐。
个人理解。

5#
发表于 2011-1-27 1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13 编辑

诙谐,喜欢这样俏皮的文字

6#
发表于 2011-1-27 1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13 编辑

这个解读活泼有趣,文风舒展自如,值得提倡!支持精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23:57 , Processed in 0.17443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