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433|回复: 5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山每周一评之三十二:从木叶叶的近作《观音广场》浅谈诗歌的神性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6 0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诗歌的神性写作,大家的看法莫衷一是,我想这也是一个见智见仁的问题。有人把神性写作作为一种创作的倾向,并且是反后现代主义的创作倾向,也有人把神性当成是一位诗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也有人把神性写作作为一种诗化哲学,认为是一个“泛而不空”的话题。从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诗歌的神性写作不仅仅是指“以宗教为旨向”去写作,而是一种高度的写作追求,它是自由的,甚至最终会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旨向生活、旨向当下、旨向口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带有禅意的诗歌,一定是诗歌神性写作的一种方式。

  木叶叶的《观音广场》正是这样一首带有禅意的诗歌,因为禅,无论是精神还是实质,都是一种智慧的象征,所以我们把禅看成是东方的一种大智慧。而这里的大智慧所指的只是一种思维方式,禅之思维,是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它直探心源,契入事物的内核,把握本质,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统一律动。如此看来,禅意的思维方式与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不谋而合的,所以现代诗歌写作达到一定的高度后都会通过直觉的神奇和灵感的美妙,达到作者与读者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便是禅意赋予我们的较为实用化的智慧。禅意对我们来说,看起来是神秘的,莫测高深的,其实每一位诗者都可以用诗歌的思维方式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你只要将你的直觉通过诗意地呈现,你的诗歌就具有了质感的美,你的禅意也就在灵动的思绪中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我们这里所说的神性、禅意与诗化应该是相通的,是一个事物的几个层面,成三位一体的方式呈现,只不过神性和禅意都是诗化语言的一种较高的境界罢了。诗歌之所以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并一直雄居于语言的高地,很大一种原因在于它的灵气,在于它的神性色彩,在于它的禅意通感,诗歌是一门通感的艺术,它不会赠给读者美丽的花朵,而是在读者心中播下智慧的种子,让我们在回味中体会,在体会后受益。有人说诗歌是一个很自我的文本,是个体情感的抒发,这一点我也是比较认同的,就如没有民族的,又从哪来的世界的呢,没有个体也就不会有大众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你个体的情感转化为一种大众的情感,这就需要一双敏锐的眼光来捕捉生活的禅意,还需要有一颗灵巧的心灵来感应和提炼诗意的人生。也就是说,你可以从生活的小事切入,也可以从你所见到的场景进入,但当你完成了整首诗歌走出来的时候,你所表达的思想却已经超越了生活本身,超越了自然的场景,也就是说在诗歌的结尾处一定要呈现出神性的光芒,而这种神性的光芒便是一种思想,便是一种超越,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到的提升。提升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境界,它是生命实践和修行的必然结果,而诗歌本身只是一种引导,是将个体体验引导向大众情感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不能闪现神性的光芒,即使过程再美也不能结出诗意的果实。

  木叶叶的这首《观音广场》便是通过自然场景切入,通过观音这个形象自身的禅意,通过对石头的哲思提炼,还通过对“推石上山”这个西方典故的巧妙运用,将我们的思维凝固在一块坚硬的石头上。然后通过水的神奇功能,让我们在坚硬与柔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后通过著名诗人顾城在一篇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演讲中说的一句话来达到巧合的目的,自然而然便将一个自然的场景提升到了神性的高度,将自我对这个场景的直觉观感提升到了人生的高度,达到了个体体验与大众情感的巧妙融合,从而完成了诗歌意境的完美提升。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歌的内容是精神的最高表现,诗歌的神性其实并不神秘,它隐藏于我们每一位诗者的心里,只要加以巧妙的引导,神性的光芒就会自然地释放出来,然后就会带给读者以照耀和启示。这时,相对于神性写作而言,诗歌的表达形式就显得无关紧要了,无论你是哪种流派,无论你采用哪种语言方式,只要精神层面提升上去了,你就会带给读者以启示,你就会引爆读者的情感,从而达到共鸣的效果。打个形象的比喻,在我们老家有一种老式抽水机,必须灌上足够的引水才能抽得出水来,我想对于诗歌来说,你的全部灵气和神性就是那一桶又一桶的引水,你的诗歌语言就是灌引水的过程,读者读你的诗歌就是开足了动力在不停地运转,至于最后能不能抽得出水来,就要看你有没有足够的灵气和神性了。

  观音广场位于广东省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东莞观音寺,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塑有一尊三十三米高、重三千多吨的花岗岩观音圣像,于是在木叶叶这首诗歌的开头就用了“世界上最重的石头,也是最轻的”这样有哲思的场景切入,重达三千多吨的花岗岩应该是世界上最重的石头了,但相对于观音大士这位普渡众生的菩萨来说,就显得毫无分量了,因此也是最轻的。其实世间万物,所谓轻重都只在一念之间,这是一种意念,也是人生的一种态度,正如巴门尼德所说的“轻为积极,重为消极”一样,人生就是一个重与轻的混合体,无论生命之重还是精神之轻,或者说精神之重和生命之轻,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难以取舍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感慨活得太累,有太多的责任压在我们的肩上,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其实这些压力就如那块重达三千多吨的花岗岩一样,是我们人为地加上去的,当你学会卸下这副担子,你不就感觉轻松了吗。当然,生命中也会有不能承受之轻,所以一切都是相对的,就看你如何取舍了。接下来锤子的起落既是一个雕琢的过程,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它见过锤子起落后/那些新鲜的断面”就该就是取舍后的结果了,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样取舍都是不可能完美的,你看那些新鲜的断面不正是我们取舍后留下的伤痕吗。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残缺应该也是一种美吧,所以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还要懂得放弃,因为放弃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有所失才会有所得嘛,因为只有懂得放弃,我们才能实现重与轻的转化,让自己的精神达到一种禅境。

  在完成痛苦的取舍之后,一块石头就雕刻成了一尊神圣的观音神像。“她站在山之巅”既是指观音神像落成后所立的方位,同时也是指我们通过取舍之后的精神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抢占了我们的制高点,而我们这些众生,这些肉眼凡胎,都只是推石上山的人,而当我们听到了观音的神谕后,“我们丢开手心里的石头”,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在神的谕旨下学会了放弃。“推石上山”的故事出自希腊神话,当西西弗斯把巨石推向山顶的时候,细尖的山顶不能停住巨石,巨石复从山顶滚下山脚,西西弗斯徒手下山,要重新推石上山。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不断地推巨石上山,就成了他生命和生活的全部。从这个神话中我们看到了人类自身的不幸,仿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西西弗斯一样,如果没有神的谕旨,我们的人生一直都在做着推石上山这样徒劳无功的重复劳动,假如我们不懂得取舍,不知道放弃的话,我们将会一直这么愚蠢地做下去,轮入无止无休的困境。当然在这里作者只是借了观音的神谕这个形象来释放出我们心中隐藏的灵感,其实神就是我们自己,而所谓神性写作的本质就是诗意的不断挖掘,直达生活的内核。俗话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推石上山的人放弃石头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在于我们的一念之间。而这一念之间的取舍与放弃,便成就了我们生命的全部意义,既然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放弃手中的石头,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当然,放弃也是一种痛苦的选择,放弃后我们或许会感到很空虚,不适应和很迷茫,这些都是必然的,也是很正常的。接下来,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提示,让我们握紧水,可想而知,水又怎么能握得住呢,于是我们感觉作者是不是把我们从一种荒诞引向了另一种虚无,或许荒诞与虚无就是我们一生的宿命吧。荒诞是坚硬的石头,虚无是柔软的水,“在坚硬与柔软之间/我们言和”,也就是说在荒诞与虚无之间,我们已经无路可逃了,一切的一切都成了身外之物,而当我们学会的放弃,懂得了取舍,那块石头就成了观音菩萨的化身,而那些柔软的水也被装进了观音菩萨的净瓶里。当坚硬的石头被雕刻成观音圣像,荒诞的事物便不再荒诞,当柔软的水走进了观音菩萨的净瓶,虚无的事物也不再虚无了,我是我们握手言和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经过痛苦选择后的归宿,这时,一切都和谐了,达到了宁静致远的侍境。

  诗歌的最后一句:“它停止在适当的地方,留下空间/让神通过。”是顾城在一篇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演讲中说的一段话,顾城是针对中国诗歌的现状说的这一段话,作者用在这里同样适合于人生之境,既有灵气,又达到了巧合。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就是说人生中的一切也许都应该止于所当止,这样的结尾既与全诗遥相呼应,又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主题,将诗歌的神性和禅意发挥到了极致。观音圣像只是一块石头,也是我们人生的象征,当我们没有雕琢,不懂得取舍时,我们一直就是那个推石上山的人,而一旦我们学会了放弃,我们就将这块石头雕刻成了一座观音圣像,这时,我们就可以丢开手心里的石头了,让它成为一座雕像停在山顶这个适当的地方,而当这块石头一旦停止,所有的空间就留出来了,我们便可以享受海阔天空的惬意人生了。这里的神便是精神,也是一种禅境的代表,神由心生,这便是这们心灵深处的一处空灵之境,我们俗话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应该就是由此而来吧。亲爱的朋友们,读了这首诗歌之后,让我们也学会放弃吧,让我们人生中的一切都止于当止之处,给我们自己留下一个天马行空的自由王国。

附原作:《观音广场》

/木叶叶

世界上最重的石头,也是最轻的
它见过锤子起落后
那些新鲜的断面
她站在山之巅
她开口,如兰梵音
说给推石上山的人,这个时候
我们丢开手心里的石头
握紧水
在坚硬与柔软之间
我们言和。成为身外之物
“它停止在适当的地方,留下空间
让神通过。”




2#
发表于 2011-2-16 06:42 | 只看该作者
一大早来读高老师的诗评。写得真好,不仅是对一首诗歌的诠释,更是对诗爱者创作诗歌的一种启迪。谢谢高老师!
3#
发表于 2011-2-16 08: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邱天 于 2011-2-16 06:42 发表
一大早来读高老师的诗评。写得真好,不仅是对一首诗歌的诠释,更是对诗爱者创作诗歌的一种启迪。谢谢高老师!


邱版说得真好!读高版的评论给诗歌爱好者是一种启迪
4#
发表于 2011-2-16 08:28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到位,有精妙之处令人大开眼界!
5#
发表于 2011-2-16 08:39 | 只看该作者
精到、细致的评析,角度精准。
6#
发表于 2011-2-16 09:38 | 只看该作者
感动!不知说什么好了。感谢高山老师细微用心的解读评价,一首小小的诗竟然生发出如此深刻的专业性的理念,让人叹服。叶叶惭愧,只有努力写得更好。高山老师稳扎稳打的认认真真的求实态度,见识过的人都会由衷敬佩!祝您元宵节快乐!
学习。。
7#
发表于 2011-2-16 10:26 | 只看该作者
高版主的诗评,让人喜欢,给人教义。问好!
8#
发表于 2011-2-16 11:11 | 只看该作者
如此细致准确的诗歌评论,对于诗歌写作和阅读的进入,都有着必要的引领.体会学习!
9#
发表于 2011-2-16 11:52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评论,是一种大美的解读,也是对原作进行深度的诗意解说和阐释。细腻的评论里,有着深邃的诗理在张扬和蔓延。
10#
发表于 2011-2-16 13:36 | 只看该作者
精巧的作品,细致的解读。欣赏,学习:)
11#
发表于 2011-2-16 15:13 | 只看该作者
叶叶的诗,写的安静。
高兄的评,写的精确。
相得益彰。
12#
发表于 2011-2-16 19:40 | 只看该作者
叶叶的那组诗,读过,很喜欢。高山版的评析,精致细腻,读诗之时让想象的空间更是深邃,开阔。暮暮问好!
13#
发表于 2011-2-16 19:56 | 只看该作者
品诗读评是一种高雅的享受。高版下评,不仅精彩纷呈,而且字如珠玉,精准到位,启迪了另一种创作的思维,,,,,谢高版!!
14#
发表于 2011-2-16 20:09 | 只看该作者
打个形象的比喻,在我们老家有一种老式抽水机,必须灌上足够的引水才能抽得出水来,我想对于诗歌来说,你的全部灵气和神性就是那一桶又一桶的引水,你的诗歌语言就是灌引水的过程,读者读你的诗歌就是开足了动力在不停地运转,至于最后能不能抽得出水来,就要看你有没有足够的灵气和神性了。

深入浅出,有相当大的启发性。
15#
发表于 2011-2-16 20:57 | 只看该作者
玲珑的小诗,精准的解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9 14:27 , Processed in 0.13103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