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6:04 编辑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伟大之处
在笔者的一篇文章《“道”与“德”建构的世界——<道德经>与<论语>初步比较》中,笔者提到了“小国寡民”观点的独特性,但由于文章主旨并不在此点上,故这一问题并没有阐述清楚,那么今天,我试图把我心中所想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我首先引入那篇文章中的相关段落:““小国寡民”的思想,简直是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缺陷,许多学者都想用自己的方式解释,或者揣测老子当时的写作思路,但貌似都无法找到令人信服的理论,来证明老子的思想是正确的,或者是智慧的,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这一思想与老子的智慧不能成正比,因为,这一思想本身在现实社会中是行不通的,人们会疑问,为什么如此智慧的老子竟然提出如此不成熟的看法;另一方面,另一派人认为这是老子悲天悯人之处,但仍然牵强附会胡乱解释一通,即老子看到当时社会的动乱,一下子病急乱投医,就想到了“小国寡民”;而还有一派人,认为这是老子的智慧之处,我虽然认为这的确是老子的伟大与智慧之处,但后世学者的理论还是让人觉得有些不满。当然,我会用自己的方式解析伟大的智者,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伟大之处……”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之伟大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我的分析如下:
这篇短短的文章有超强的预言性,我一直讲过,不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就无法理解古圣先贤的思想的超前性。以这段来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这是最重要的一句话。这句话,首先告诉读者,第一,有不同国家的存在;第二,但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第三,国与国之间,如同两个村子一样近,鸡太相闻,那就说明距离是很近的。只有小国寡民的条件下,才能达到。第四,国与国之间不仅没有战争,甚至没有任何的交往,免去了许多礼节、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麻烦。第五,国与国之间的人民没有必要相互往来。
我觉得理解老子的这段话,应该先从这最后一句说起,“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连老子的时代都做不到,更何况是后世,因此,毫无疑问,这带有老子的理想色彩,但两千年后的今天,这种理想却似乎可以实现。比如,在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所谓的千里眼、顺风耳,在当时,觉得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以现在的技术看来,一切皆有可能。当今世界,被人称为小小寰球、地球村,由于人类科技的进步,世界的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正好如同老子文中的一样。
可以肯定,老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出发点并不是现在的这个地球村,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他梦想也想不到今天的形势,不然,他就直接告诉世人了。他用的方式就是合理的推理和丰富的想象,还有不变的人性。
第一,鸡犬相闻。国与国之间信息的沟通,物质的流动真地特别的容易,坐飞机,只要十三个钟头,就可以从北京到纽约。如果科技再进一步发展,想必国与国之间的时空距离更近。而且网络的迅速发展,电视信号的传播,可以坐在家里,掌控天下大事,真是达到了“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程度。
第二,由于物质高度的发达,国与国之间的人民可以不相互往来。前两天,看北京电视台粟坤主持的节目《身边》,其中有一天的节目讲述北京城的老外,而且,主持人和嘉宾都提到一个现象,以前,具体说是十年前,如果有人去国外,总有亲朋好友托付从国外带一些国内稀罕的商品,不过,现在这样的现象几乎不见,因为,纽约、巴黎、伦敦有的商品,几乎百分之九十九北京、上海、广州都已经有了。当然,无独有偶,在西安工作的妹妹前一段时间还感叹,十年前,我在兰州上学时,他最期盼的事情是假期回家,可以给她带回一大瓶兰州买的洗发水。不过,现在看来,兰州西安有的商品,百分之八九十在我们小小的秦安县也有。
第三,国与国之间,最终还是要和平,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因为世界太大,无法避免局部的危机。因此,国与国最终还是可以达到和平。如果不想地球被核大战所毁灭的话,那么,谈判是必要的。而儒家思想早就提出了很好地解决冲突的方法:“和而不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世界当今形势的判断,孟子也已经在当时预测到了,这个我以前在文章中提到过,这里再不多讲。
以上三点,在理论上看是可以实现的,而实际的情况还是做不到;这如同老子的话,在当时的环境下,理论上看,也似乎是可以的,而完全要做到不可能。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说老子是伟大的思想家,而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论也如同他一样的伟大呢?“小国寡民”思想的本质应该如何恰当地解释?
心灵世界的“小国寡民”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这一点傅佩荣教授在凤凰卫视的节目中也谈过,但我的想法并非受到傅先生的影响,只是,当我看到傅先生的讲座后,发现与他不谋而合,既然与傅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那还有必要写出来吗?我以为,我的认识与傅先生还有某些方面的不同,具体体现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有些差异,这也许就是我今天要写出这个观点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从东方到西方,已经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媒体的广泛应用,让世人的身心极度疲惫,信息量如此之大,人们已经无以适从,因此,有人提出这个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选取信息非常重要,而且,普通人总是希望能更多地摄取信息,无论信息对自己有用无用,总觉得如果说不迅速地吸收大量知识的话,那么,自己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这样,人们一旦有一个信息封闭的环境里,必然会焦虑,不要说信息封闭,就是自我感觉有些信息没有获取,就感觉很焦虑,但是,还有一种更大的焦虑,人们获取了自己认为应该获取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物质方面的利益的时候,这种焦虑就会更大,觉得自己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
同时,这个世界的,尤其是大城市,生活节奏太快,也容易造成人的身心疲惫,再加上人际关系的淡漠,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而自身又没有能力帮助别人,这样,也就造成人们内心世界的普遍困惑,同时,许多人总想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但事实上,做什么工作都很难。这样,人总是生活在大而无当的世界中,到处都是自己怕位置,而到处都没有位置,这样,可想而知,一个原则上广阔无边的世界,而生活于其中的人,被时代、被生活所异化,他们如何才能摆脱困境,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那么,我想再没有比“小国寡民”的观念更彻底的了,其实,这也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重中之重,其实,老子预言到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和中国,人们会遇到普遍的精神困惑,这种困惑尤其体现地年轻人身上,年轻人有着雄心壮志,但年轻人一开始又一无所有,怎样做才能拥有一切呢?老子在二千多年前,给出了答案,叫人们不要想自己暂时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而专注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也就是说,不要想着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要想着物质极度富余之后,出现人比人气死人的差距,摈弃幻想与切合自身实际的事情,而把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世界,组成一个小国寡民的世界,这样,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身处于大而无当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就会有一片纯净的心灵世界,与其他世界老死不相往来。这样,人们会身在争名夺利的现代社会,而内心会找到栖息之地。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做到“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也只有这样,现代人才可能活得更自在一些,也算是“心能转境”了,台湾星云大师在其新作《舍得》的书页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心随境转则不自在,心能转境则无处不自在”,我想“心能转境”则有有方法的,而老子“小国寡民”的观念就是最彻底的一种。
但是,“小国寡民”经过几千年之后,虽然大家觉得好像说不通,但又不忍心舍弃,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仅仅是老子说的话,就一定要奉为圭臬吗?“小国寡民”仅仅是安慰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的话,那么,人们就太小看老子了,也就太小看伟大的“小国寡民”思想了。
笔者认为,“小国寡民”思想与大同思想相统一,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想必每个中国人都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家细想一想,这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不是与“小国寡民”中提到地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其实,这两者肯定是有联系的,陶渊明的创作《桃花源记》的时候,肯定受到了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人很早提出了大同的思想,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共产主义社会,即是新时代的“大同”理想,虽然名称不一,但精神实质相同,从理论层面上,“小国寡民”似与大同不一样,但其精神实质又是相同的,那么,我们简单地看所谓“大同”“共产主义”都是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总目标,但到底“大同”、“共产主义”是什么模样,没有人见过,也没有人能想象得到,仅仅勾勒出一个大的方向,但是,“小国寡民”“桃花源”却是这一大理论之下的具体形态,即出自于人们的想象,这样的想象还有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柏拉图的“理想国”、托尔斯 莫尔的“乌托邦”,但是,当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后,列宁在十月革命中取得胜利后,中国在1949年成立新中国后,全世界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主义潮流后,谁也不能否认,空想变成了现实。当然,社会主义在不断地调整,资本主义仍然在不断地调整,但总的趋势是朝好的方向迈进,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成了高福利的国家,而社会主义也在经济建设上,出现了新的突破与新的成果。
从以上的梳理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关系:
理论构想:大同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形态的勾勒:小国寡民、桃花源、空想社会主义(忽略了其他一此思想流派的观点,如天国、菩提净土等)。
现实中的实践成果: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左转成果、第三条道路(忽略了一些小事件,如巴黎公社等)。
从历史纵向来看,“大同世界(形而上)”与“小国寡民(形而下)”的观点开启了后世几千来持续不断对来来社会建构的大门,亦开启了自强不息的的中国人对一代代对未来社会的创造之门。
再从时代的横向看,全球所有国家都正在向更文明、更进步的地方走,那么,他们最终要达到什么地方呢?很明确,抛弃了名词上的不统一,那么,就只能是以“小国寡民”的方式 建构起来的“大同社会”了。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还能小看“小国寡民”这一观点吗?
据许多国学家们的言论看,二十一世纪,似乎迎来了全球的国学热,诺贝尔奖得主在上个世纪的一个聚会中,将这个世纪的希望寄托在了儒家思想上,儒家思想以其持久的生命力在二千多年后,又梅开二度,迎来了一个春天。但又有人说,在西方,能引起人好奇心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似乎《道德经》能挑战人类的思想极限,让许多西方人沉迷于这部中国的古代经典著作。
我以为:《道德经》是“探道涉德”;而《论语》是“承道阐德”。“道”这个字真是奥妙无穷、变化莫测,许多问题归结最后就是“道”的问题,我也读过许多西方的哲学著作,我也不知道读懂了没有,反正读着读着就不爱读了,因为他们所探讨的问题,中国人早就已经探讨过了,虽然用的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最后的问题都一样。比如有些西方哲人用语言编织了一个游戏,迷宫一般,其实,在我看来,他们的东西都只能存在于文字中,不能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就像一些二维的图画,只能存在于图画的世界,不能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存在一样,因此,如果迷信于西方哲学家的所谓严密的逻辑,创造的一些枯燥难懂的概念和术语的话,有可能反被他们所误。当然,这个观点,如果此生有精力,我还要展开论述。为什么我没有具体提到那些哲学家呢,原因很简单,其一,我不想落进他们的圈套;其二,如果要用他们的方式来推导他们,这篇小文还做不到。因此,我只是抛砖式地引出,还待后来人充实,当然没有人做这样的事情,最后,只能我去做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是中国的思想家还是西方的哲学家,他们都致力于解决人的问题和世界的问题。
陇上一民
2010年10月21日
本文发到百度哲学吧中,得到了哲学吧友的热情响应,有许多评论很有特点,今天本人就将网友“小坪山”的点评复制如下:
把“小国寡民”思想升华成“参天大树”
受“陇上一民”老师“升华小国寡民思想”的主要启发,笔者有些思考想推波助浪地把“小国寡民”培育成“参天大树”,以供志同道合者参考和批评指正。
一、 现实社会背景对比
历史社会制度进程:奴隶社会—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幸福社会
人权幸福指数: 10% 50% 100%
经济水平: 农业国 工业国 生态国
生产关系水平: 坏 中 好
环境水平: 优 劣 优
人口水平: 少 多 适度
革命口号: 生存 自由、平等、博爱 友好、幸福
思想水平: 1/3桶水 网络、半桶水 全桶水
社会综合等级水平: 低级 中级 高级
二、 源头种子“小国寡民”理想国
因为:1、人们希望幸福社会;
2、剩余产品不多、思想半桶水;
3、生产关系等级:坏-----中-----好.,受到第2点原因的影响,许多人们互相争斗、互相误解,在低中级社会中人们的生产关系有许多是“坏”的。
所以:在低中级社会中人们为了达到幸福社会的水平,就只有一条路设计行得通,即“小国寡民”理想国,通俗讲就是:人们交往是“坏”、是“负”; 人们不交往是“中”、是“零”。
备注:1、边远原始自然村落、居民楼铁门等类似“小国寡民”组织架构;2、不交往是生产关系“中级”的一种消极理想捷径形式;3、是无为;4、人们的交往水平分:坏、中、好;5、人们的交往要达到“好”的水平,需要全桶水的物质文明和全桶水的精神文明。
三、升华“小国寡民”思想为“参天大树”
在低中级现实社会中人民为了达到幸福社会的水平,一方面生产力在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也在朝“中级”的另一积极形式进发,即争取人权、争取公平正义;抛开消极、积极、理想、现实多样性形式不讲,其实质都是“中级”、即以“不互相伤害”为标准底线;而现实社会正是朝着二级“小国寡民”思想跳跃质变发展(即:奴隶社会—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幸福社会),第一级是人民不断抱着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思想从奴隶社会争取发展到封建、资本主义社会(民心,人民心中有杆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级是人民不断抱着博爱、友好、幸福的思想从“中级”社会升华过渡到“高级”社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幸福社会其朴素的源头是“小国寡民”思想,其高级是“科学发展观”参天大树,这是“小国寡民”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勇敢、善良”的相通之处,这样“小国寡民”的思想和实践就归于一统了,“思维清晰,实践贤明”就是摆在眼前的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