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三次否定、三次超越造就的阅读体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3 1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次否定、三次超越造就的阅读体验
                                        ——浅析《岳阳楼记》的结构之美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真正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光纵观范文正生平,其“先忧后乐”之理想的提出并非偶然:范公平生的理想是作医生和宰相,正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其目的都是为济世救人。《四库全书》对他这样评价:“......凡所论著,一一皆有本之言,故非虚饰词藻者所能,亦非高谈心性者所及
       《岳阳楼记》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创古文杂记之先例。范仲淹的文风,如《岳阳楼记》,从不蹈前人窠臼,不拾他人牙慧,而是别开生面,另辟新境。
       据史料记载,宋 庆历三年,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到河南 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因受到诬告而被贬到了湖南。在湖南的任上,滕子京颇有政绩,正所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第二年,在他的主持下,“增其旧制”,重修了岳阳楼。为了记述这一盛事,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名家绘制的《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范仲淹当时正在邓州的任所,没有见过重修后的岳阳楼,而且不仅当时未见,就是此前此后,他都没有到过岳阳楼,更不用说见过洞庭湖了。他对岳阳楼和洞庭湖的了解,就是滕子京让人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和前代名家有关洞庭湖和岳阳楼的诗文。可以说,作者写下《岳阳楼记》,仅凭的是这幅《洞庭晚秋图》和相关的诗文。(此段背景资料来自网络)
      然《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那么,作者范仲淹是如何将“先忧后乐”的情怀在文章中完美体现的呢?我以为这篇著名散文在结构上有着三次的否定、三次的超越,而每一次否定和超越后到达的境界,带给读者的是每一次新的体验和始料不及的阅读快感,同时,当作者提出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时,给读者一种颠峰式的阅读体验。以下笔者将分别简述三次否定、三次继承、三次超越的过程。

      第一次:从图到景。
   
      文章一开始,追述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然后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是作者的第一次否定和超越,从图到景,既借助又否定超越了《洞庭晚秋图》,写出了“巴陵胜状”即“岳阳楼之大观也”。
       第二次:从景到情。
       然而,当我们似乎要去欣赏岳阳楼的气象万千的景致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之述备矣,显然,作者觉得对于岳阳楼的景致,前人已经讲了很多,包括文章开头提到的刻在岳阳楼上的唐贤今人诗赋,也就是作者要超越前人的束缚,他继续写道“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是作者的第二次超越,从景到情。作者从岳阳楼的景致描写转变成描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那么,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怎样的呢?
作者描述了两种心情一悲一喜,而且,从文章看,作者并没有完全放弃对岳阳楼的景物的描写,只是转了一种方式,通过天气的变化,来反映出岳阳楼在“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不同的景致,而且,这部分的描述比前文对岳阳楼的描述更加的具体,如果说文章第二段是总述岳阳楼的景致的话,那么文章第三四段的文字是分说。文章这部分的描述语言非常地流畅,画面感也非常强,读之让人沉浸于岳阳楼如诗如画的景致中,并身临其境地欣赏着“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之阴雨时节的岳阳楼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晴朗天气下的岳阳楼,并且体验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两种不同景致造成的或悲或喜之情,最终,将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第三次:从情到“心”。
      
        正当读者正在体验着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并且感叹着人生何以有如此因物而喜,为己而悲的感情,甚至为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心有所思时,又或许读者还没有想清楚这种似乎只有迁客骚人们的感情时,作者又否定了这种因物而喜,为己而悲的感情,并超越了这种感情,此为第三次否定、超越,从情到“心”,情是迁客骚人之览物之情,那么“心”又指的是谁的心?怎样的“心”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作者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庄士的“心”,这种“心”不同于迁客骚人的两种或喜或悲的感情,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此,作者才将文章主旨完整提出,作者所提出的理想是非常崇高的,属于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这与《礼记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说相统一,因此,亦有他人評价之语:惟贤者而后有真忧,亦惟贤者而后有真乐,乐不以忧而废,忧不以乐而忘,此虽文正自负之词,而期望子京隐然言外,必如是始得斯文本旨。笔者倒并不全认为这是“文正自负之词”,虽然这样的思想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普通人即使倾听作者的的心声,犹如站在颠峰之上,但是,范公不仅拥有这样的大胸怀,更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践着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理想,因此,作者感到的孤独感会更强烈,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在文章最后感叹到:“微斯人,吾谁与归?”
综观全文,作者从《洞庭晚秋》图到“岳阳楼之大观”的景,又从“岳阳楼之大观”的景上升到迁客骚人的一悲一喜的情;最后从情上升到古仁人的“心”,并且将古仁人的心与自己的理想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主客的高度统一。
       可以说,为了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情怀,作者从图到景,从景到情,从情到心,历经三次否定、三次继承、三次超越式的提升,将一篇记文写得气象万千,千回百转。从全文的写作思路,可以看出,作者注定要将一篇记文写成融情景理于一体的千古奇文,如果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观点的提出,那么这篇文章仅仅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正如清代著名评论家金圣叹对文中悲喜之情的评论所言:“......只是借来翻出后文忧乐耳,不然,便是赋体矣。”
但正是有了这一响彻云霄之济世安邦之理想,使这篇文章有了永恒的生命力;然而若没有前面的否定、继承、超越的提升,那么“先天后乐”之理想又何以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提出。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既惊叹于文章结构之美、岳阳景致之美,又惊叹于范文正思路清晰、创作力娴熟之美,更仰止于范文正以天下社稷为己任,自觉承担起士大夫责任之悲壮美。美哉!岳阳楼!美哉!范文正!美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陇上一民
                               2010428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陇上一民 于 2011-2-24 12:04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0: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奕勾 于 2011-2-24 05:25 发表
支持是靠行动来证明的,我用我的行动证明了,我在努力支持中














.................................................................................................... ...

:handshake :handshake
互勉共进!!!
我也是新手上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 00:38 , Processed in 0.04763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