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72|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山每周一评之三十四:从方世开的《旧城改造》看诗歌的自然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2 0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期有幸读到方世开的这首《旧城改造》,不禁让我眼前一亮,神情为之一振,我为之振奋的不仅是这首诗有深刻的意蕴,有灵巧的表达,而且从这首诗中看到了诗歌的自然美。这首诗只有11行,属于宽泛的小诗范畴,这首诗没有华丽辞藻的雕饰,却能将动人的场景一一展开,这首诗没有矫揉造作,也不故弄玄虚,却能用貌似浅显的语言提升出丰厚的意蕴,而这些,无一不在展示一种自然之美。大家都知道,天地成物,无论万紫千红还是素雅娴静,都会以其自己的姿态呈现出其自身的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是一种大美,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来的奇迹,而诗歌,是从我们心灵流露出来的心声,只有自然,才会贴切,才能将你的思想不露痕迹地注入了读者的心里,才能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神奇效果。

  当然,诗歌的自然美并不能等同于诗歌对大自然的描摹和展示,也不完全是指诗的结构与大自然相似,因为大自然是上帝创造的,而诗歌是诗人的杰作,或许这两者之间会有某种联系,比如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借鉴了造物主的造物的方法,让我们看不到雕琢的痕迹,因为我们只能看到造物的结果,而看不到造物的方法,所以也就无从看到造物留下的痕迹了,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一种自然之美。我们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雕琢的痕迹,只不过高明的诗人让读者看不到痕迹而已,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天成”吧,也就是诗歌的自然美,这与造物主造物所得到的效果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了,所不同的是,诗歌的自然美来源于诗人的心灵,我们虽说看不到诗人的创作过程,却能在这种自然的呈现中感受到诗人的精神层面,深入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体会一种“天马行空”似的高远与自由。诗歌既然是诗人心灵的产物,那么诗人的心灵必然是自然的,必然是开阔的,才能创作出具有自然之美的诗歌,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千万别受到一些规则的限制,别让自己的心灵带上桎梏,否则你就会变得神秘莫测,让读者摸不到边际,你也是云里雾里,双方都陷入了一个温柔的陷阱,自然之美又从何谈起呢。

  所以我们说,诗歌应该是诗人心灵的自然流露出来的结果,如果诗人的心灵是自然的心灵,诗人心灵的搏动与大自然合拍,那么他就能唱出自然的声音,描出自然的色彩,而一旦露出雕琢的痕迹,你的作品便成了赝品,你的诗歌就不再具有自然之美了。有人说诗是诗人把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实状态,心灵颤动真实的特征,以及灵魂深处精神运动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这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因为有美自然美的诗是生的象征,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只有融于自然才会更有活力,更有生机。从方世开的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其诗歌的语言是朴素的,既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太陌生的意象,但它构筑的画面却非常动人,没有打破常规,也没有弄险求新,基本上遵守了语言和事理的基本逻辑,却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便是一种自然巧合的境界带来的神奇功效。而这两点,不正是诗歌自然美的基本特征吗。

  当然,方世开的这首诗歌除了具有自然美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语言凝炼,干净纯粹,表达和谐,既有个性,也有创意,在这里,语言凝炼我们不难看出,纯净也不难理解,表达和谐即是沉稳从容,而个性我创意便是从结尾有力的提升呈现出来的,这便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元素。这首诗围绕旧城改造这个主题,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个场景里挖掘出深意,按照诗歌创作“起承转合”的规则层层递进,呈现了生活的真实,抒发了自己的感悟和认知,给人以启迪和共鸣。

  作者开篇从一个愿望切入,“我多想保持旧”,一句话,就完成了轻启的过程,既自然又贴切,还保持了高度的凝炼,给人以惜字如金的感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怀旧的心理,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种恋旧的情结,这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挥之不去的,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子里,让人欲罢不能,而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们这种恋旧的情结,通过一句话的陈述与表达,就把读者引到了作者预设的场景,也正因为这样一种愿望也是人们共同的愿望,所以能够极大地得到读者的认同,甚至共鸣。作者说“我多想保持旧”,其实作为读者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想法呢,他说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于是便成了我们的代言人,或者说他表达了我们共同的愿望,便提起了读者自然而然地走进作者的诗句想探个究竟的意愿。

  接下来,作者用一组排比句式陈述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比较典型的旧,比如儿时的影子,捉迷藏的角落,滚铁环的小巷,一下就把我们带进了童年的记忆。作为与作者同时代的人,我们小时候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捉迷藏和滚铁环都是我们常玩的游戏,或者说我们的童年就是就是一场捉迷藏的游戏,当我们把童年的铁环滚到中年的时候,才发现我们中年的某些情绪已经被那只童年的铁环给牢牢套住了,而这只牢牢套住我们的铁环便是恋旧情结,于是作者发出了“仿佛我们一辈子/都生活在熟识的旧里”这样的感慨,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陈述不温不火,不急不燥,娓娓道来,却能将一种怀旧的情绪渲染得恰到好处,让我们恋旧的情结在我们熟悉的旧里得以安身立命。因为场景的熟悉,我们便不会提防甚至会自然地融入,仿佛这些场景本身就存在一样,作者只是用诗句把我们引进来而已。虚设的场景能够带给人真实的感觉,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诗意提炼的工夫了,虚设的场景便是一个诗意的空间,能够让读者在这个空间里找到真实的感觉,没有典型的具像是不可能达到的,没有熟悉的影子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这些典型的具像便是我们儿时的游戏,这些熟悉的影子便是我们的恋旧情结。与其说这些具像和影子是作者用一双敏锐的眼光捕捉到的,不如说是诗人心灵的自然流露,因为那种怀旧的情结一直在作者的心里纠结着,因为那些旧的场景一直都存在于作者开阔的心胸,一旦有某种机缘巧合,就会被激发出来,而旧城改造便是这个激发的机缘或者诱因。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作者的这种恋旧的情结自然而然地从心灵流露出来的时候,便结出了这首具有自然美感的诗歌,这既属偶然,也是必然。所谓偶然,是旧城改造的机缘,所谓必然是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然的,写出的诗句当然就会有自然的美感。

  “当我说出/这些旧得不合时宜的话时/政客们政敌般地瞪着我”,这几句是典型的急转,一下就把这种恋旧的情结转到了社会的话题,转到了江湖与庙堂的对话。从这里开始,文中的我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草根一族的代表了,因为具有怀旧情结的不仅仅只有作者一个人,而是一大批人,或许也包括那些政客,只不过那些政客因为某种原因不敢承认罢了,即便他们承认也会因为某些因素而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冲突,因此让情感更加纠结,而不合时宜正是这些矛盾的焦点,作者正是选准了这个焦点而完成了诗歌的急转,为下文的提升和巧合作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旧城改造是政府行为,往往与草根的一些意愿大相径庭,但用胳膊是扭不过大腿的,于是这个现实便有了太多的无可奈何,便有了太多的不合时宜。而诗人,只是这众多的不合时宜的典型代表而已,正因为他们是不合时宜的代表,所以便会有不吐不快的冲动,也就让诗人成了一个时代的代言人,尽管在和平时期似乎不存在投枪匕首,但在强势的群体面前,草根也会发出自己微弱的呼声,至少可以让我们看清生活的本真。

  最后,诗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结尾,既有丰厚的蕴含,耐人寻味,又达到了巧合与提升的效果。前面我们提到了,我们都是些不合时宜的人,而为什么不合时宜呢,因为我们影响了政客们用以作为政绩加以炫耀的GDP,也就是说,目前的政府追求的只是一些虚幻的泡沫,根本无视大多数人的想法和愿望。无论你的想法多么实在,无论你的愿望多么单纯,但只要你的这些想法和愿望影响了强势一族泡沫的膨胀,你就成了一所旧房子,或者成了强势一族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必会拔除而后快,于是你必须接受拆除,彻底改造。你说这是弱肉强食也好,你说这是愚民政策也罢,甚至你的世界观都是不合时宜的,而所谓的民生都必须符合于所谓的国计,难道国计便是那些虚幻的泡沫膨化出来的吗!或许我的理解有些偏激,但情激理不激,读了这首诗,我不禁陷于深深的思索,无论你思索的结果如何,都会令人震撼和感叹。而这些感叹又不是空穴来风,是前面铺陈和急转后的必然结果,因此便达到了贴切巧合的目的,完成了诗意的自然提升,因此让诗歌的自然美得到了更进一点的彰显。

附原作:《旧城改造》

我多想保持旧。旧得
让人看见儿时的影子。旧得
让人闭上眼睛也能认出
捉迷藏的角落,滚铁环的小巷
仿佛我们一辈子
都生活在熟识的旧里。当我说出
这些旧得不合时宜的话时
政客们政敌般地瞪着我
仿佛我是一座
影响GDP的旧房子
也该接受拆除,彻底改造




2#
发表于 2011-3-2 08:06 | 只看该作者
这的确是一首好诗,朴实见一种深,评得也非常到位
3#
发表于 2011-3-2 08:28 | 只看该作者
一首深刻的诗歌得到深度的解析,很到位。学习了,欣赏并问好~
4#
发表于 2011-3-2 09: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松版如此高看,惭愧!
5#
发表于 2011-3-2 09:08 | 只看该作者
不是松版如此高看,是您太有才了! 开句玩笑:lol 祝贺方老师
6#
发表于 2011-3-2 09:2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你的引读.的确是首好诗.问好!
7#
发表于 2011-3-2 09:53 | 只看该作者
一篇非常漂亮的评论,欣赏了!
8#
发表于 2011-3-2 11:18 | 只看该作者
绝对精品,学习!
9#
发表于 2011-3-2 11:26 | 只看该作者
评与诗相得益彰,欣赏学习
10#
发表于 2011-3-2 12:43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诗歌,语言平稳深刻,是一种现实的浓缩.在这里,通过诗评,我们感受的不仅仅是一首诗歌,而是在心底激起的无尽的生活波澜.
11#
发表于 2011-3-2 19:01 | 只看该作者
好诗,好评。喜欢。
12#
发表于 2011-3-2 20: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高山老师持之以恒的精神。
郑韩来读
13#
发表于 2011-3-2 21:07 | 只看该作者
解读更大限度地结合文本和诗歌自然美的特征,深入细致,肌理清晰,确实不易。体会学习!
14#
发表于 2011-3-2 22:01 | 只看该作者
旧城改造,利弊参半的动作。诗歌流露出的意气绕有意味,评论从中寻找自然之美,也让人思考其中涉及到的美之所在。
15#
发表于 2011-3-2 22:14 | 只看该作者
简洁,透彻又不失灵性的表达。
高版的评,清晰又有见地自然展现。
二者相得益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23:52 , Processed in 0.06862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