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是范冰冰和李玉的再度联手,着力打造的又一部优秀的文艺片。无奈的生与死,连同无处安放的青春一并成为这部影片的两大关键元素。影片中三个遭遇迷茫的懵懂青年与一个承受丧子之痛的可怜母亲携手搭起了一个悲情、苦涩的戏台,一幕幕凄惨的旧事挨个呈现,用血泪演绎着原本健全的心灵被渐渐摧毁的苦难历程。
这是一部很能入心又能够帮助心灵重建的电影,更是一部有血有肉,有爱有无奈,有恨有感动的电影。影片中所有的人物一直都在慢慢地失去着,他们失去工作,失去尊严,失去亲人,失去偶像……在地震废墟上破败庙宇中渐隐渐显的观音神像,同时也隐喻着一个强大民族的信仰重建,而正是这种心灵和信仰的重建,才逐渐拓宽了观众心目中顾左右而言他的恍惚。《观音山》所阐释的这种简单和沉重,最直接的就是它在用一个不具备现实代表性的故事再现,来探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种种悲剧与压抑被释放的可能。因而,这部影片才能使苦难中的人们在错综复杂的命运面前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决心,也能使在前行中的人们重新鼓足挑战人生的勇气和志气。
范冰冰在这部影片中的演技的确可圈可点,有人说这是她继《苹果》之后再次呈现的一个演绎高度。《观音山》中,女主角南风的亮相颇具摩登气质。一个描着黑眼圈、戴着粉色短发的小女子身着夸张的炫彩上衣,妖娆撩人的眼神,魅惑挑逗的身段,这个美貌泼辣酒吧歌女,无意惹怒黑道地头蛇,继而引发出激烈的矛盾冲突,给影片带来可以叫绝的精彩看点。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酒吧歌女,在整个故事中表现得荡气回肠,先是为亲密的朋友两肋插刀,拿酒瓶自残脑袋,这种悲壮的江湖义气令人佩服;她也是一个温情的小女子,为了男友胡搞而争风吃醋,竟然强吻女流氓;她甚至愿为母亲痛饮白酒,愿为男友在铁路卧轨.....她的狂野、冷艳、不羁的表现,根源却只是高考名落孙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和现实的无奈。缺失了内心追逐的文化地位,缺失了狂热向往的家庭温暖,缺失了生存的物质基础,南风的青春叛逆是对整个社会的严厉拷问。
《观音山》中张艾嘉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更加系统性的性格命运呈现。张艾嘉饰演的常月琴完全没有青春暴走般的咆哮,在这个女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最真实的力量,一个退休在家的中年妇女用超乎寻常的意志力承受着巨大的丧夫、丧子之痛,好端端的一个家几乎一瞬间支离破碎,这样的一个女人每天都在痛苦中折磨着自己,承受着无与伦比的悲痛。然而,唯一可以释放自己情感的就是自己的京剧爱好,这种爱好给了影片温情的色调。她曾经选择割腕来结束生命,却意外的被南风救起,游历在死亡边缘的她,开始试着重新的感受生活,力求换取新生。生命和灵魂的救赎就在放弃和接纳之间的这段距离。
张艾嘉在在表演上表现出了良好的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任何一个执着的母亲,历经一年的伤痛对其身心的摧毁程度,确实不容人们去随意想象。于是,影片用鲜活的人物最终走进了每一个观众的内心深处。常月琴和南风几个人,再次来到地震旧址,在观音山上与寺庙里的和尚共同将观音神像修茸一新。影片中有关地震的场景再次出现,给了观众很大触动,毕竟,这场地震是所有西南人的一个永世不忘的噩梦,许多幸福家庭都因为地震而改变了生存轨迹。《观音山》里,常月琴用一种悲悯的眼神注视这片疼痛的废墟,她的身后,荧幕之上却是很多人真实的苦痛。而常月琴内心,正无时无刻承受着如斯的煎熬。
可以说电影《观音山》在故事表现上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范冰冰为代表的残酷青春与真实叛逆;另一条则是由张艾嘉表达的母性大爱与生死感悟。故事在错综复杂的现实背景下迷茫地游荡在周遭的环境,用独特的方式宣泄着消极颓废的心理情绪。这样的故事情节同样也给了我们两个选择可以走向生命终点,一个是面对绝望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以此来昭示精神的顽强和执着;另一条则是通过毁灭隐匿在生活背后的消极来抨击现实的残酷和无奈。
如今,《观音山》用了另外一种方式来诠释人性的精神重建过程,很沉重表现形式,让人震撼。影片用敏锐的触角聚焦社会最底层群体的苦痛,叛逆青春与天灾地震,人性的挣扎和灵魂的救赎,交织成独特的艺术元素,给人以发自肺腑的感慨。一个人物乃至一个民族的信仰重建,虽然不可避免地流淌着世俗的包容和朴素的温暖,但是,一切所要表达的都不能阻止传说中死亡之吻的诱惑与向往。而影片《观音山》关于信仰与心灵的重建,显然已经成熟到了极致。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