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94|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那远去的吆喝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4 1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远去的吆喝声


       我喜欢读书,可真正静下心来品几盏清茶,翻几页爱书的机会并不多。停电无疑是天赐的读书时间,将手头的活计随手一扔,充分享受着难得空隙。不去洗脸不去换衣服,那会侵占许多读书时间,但手是一定洗的,否则会弄污喷香的书页。在书海尽情畅游的时候,所有的响声都是噪音,包括那些高雅美妙的音乐。 “磨剪子来……抢菜刀”悠悠传来的一声吆喝却打动我的心神,将我从书海拉了回来,让我的情如潮思,感慨万千。

       记得小时候满大街都是铺天盖地的吆喝声,那时候吆喝是唯一的广告,卖菜的,卖水果的,卖布头的和走街串巷老艺人悠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十分悦耳动听。那些吆者将广告词酝酿加工,提纯补充,使之简练清奇,吆喝起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就拿收破烂的来说吧!“有卖破锅烂铁的么,有卖废铜废铝的么,有卖酒瓶罐头瓶的么,有卖破布扯烂套子的么……”吆者一口气将所有废品吆了个遍,且语言精练明确,声调圆润浑厚,给人以听觉的享受。

       一般串乡的商贩或艺人将场子选在人口集中的当街,将车子倚在大槐树上,喘几口气,清清嗓子,一首铿锵婉转的叫卖小调便在村中回旋开来,回旋于农人的耳际腮边。不一会儿各家各户的农人陆续汇来,有的与商贩讨价还价,有的则拉起了家常:谁家孩子生病,几天不出门了;谁家的狗死了,估计是被人毒死了;谁家的婆婆与儿媳打架了……。人们在谈笑之余不忘看看叫卖的物品是否中意,价格是否合理,自己打算买多少,嘴上不说心中却早有了定数。

       在众多的吆喝声中扶笤帚与磨剪子的吆喝最为悦耳动听。扶笤帚的老手艺人一般骑一辆老式的自行车(早期是推鸡公车),后架两侧各挂一个方箱,里面放着罗网、竹片、麻绳和各种工具。车把上还要挂上几个罗圈和马扎,一走起来叮当乱响。进了村子,老手艺人一手推车,另一只手取出一尺多长的铁鞭,摇的哗啦啦作响。嘴也不闲着,使出丹田之气“佛(扶)笤帚扫帚,把簸箩簸箕,好马一(尾)罗吆——。”铁鞭声与吆喝声此起彼伏,响彻长空,很快就将整个村子吞浸其中了。

       磨剪子的老艺人从远方走来,肩上扛一架小巧的板凳,板凳的一端固定着刀架石架等,手提一木质的工具箱边走边吆喝“磨剪子来——抢菜刀——”那洪亮浑厚的吆喝足以穿透房舍的束缚,让人不由的竖起耳朵享受这字正腔圆的民间艺术。需要磨剪子或抢菜刀的农人便出门叫住,老艺人放下板凳骑了上去,一则为了干活时板凳不摇晃,二也是休息一下,放松放松那疲惫的双腿。取出水桶、破布、铁锤、油石便工作起来,一袋烟的功夫便锋利如新了,拿起破布擦净剪子上的泥水,然后对着破布乱剪一番,以显示自己的手艺非凡。粗糙的双手接过几张或多或少的纸币,沧桑的老脸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除用嘴吆喝,老年的吆者还发明了铁鞭、梆子、竹板、铜锣、拨浪鼓等做起了音响广告。

       无论是吆喝还是乐器都是一种广告形式,跟我们常见的电视广告、报纸广告、海报等大同小异。世界上最早的广告就是吆喝。早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古希腊,人们通过叫卖奴隶、牲畜、陶器等,吆喝出有节奏有内容的声音广告,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广告形式,以至在以后的数千年里包括现在仍经久不衰。宋朝孟元老著的《东京梦华录》中便有“季春万花水面没,卖花者从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的记载。音响广告大约出现在西周时期,《诗经》、《周颂有瞽》一章中便有了“萧管各菜刀”的诗句。

        吆喝并不是信口拈来随欲成章的,它也有自己的深度与内涵,是一种勇气与技巧,嗓音与智慧的交融。记得我十一、二岁时与同伴一起去卖冰糕勤工俭学,经历了从对吆喝的好奇——尝试——失落——适应的全过程,当初吆喝出竭斯底里般的声音,今天看来那也是必然的。

        一声小小的吆喝,哪怕只有一句,也包含着巨大的学问。首先用词要讲究,名词,动词,形容词,感叹词都要准确精到,简练入神。其次前言搭后语还要合辙押韵,语调高、低、强、弱、快、慢都要拿捏到好处,只有火候到了才有穿透力。该干净的地方不能拖泥带水,该转折的地方要圆润嘹亮,一个亮嗓,一个用腔就能听出吆者是不是行家。

        相声大师侯宝林与郭全保的《卖布头》可谓家喻户晓,详细介绍了市井中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通过举例,论证,诠释了吆喝的内涵以及在社会和商业中的重要性。同一物品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背景下吆喝声是大径相同的。就拿糖葫芦来说,在北京吆喝“冰糖葫芦,”在天津为“糖墩儿”;在静海为“糖豆”;而在我们家乡山东德州却吆喝“糖葫芦人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带方言的吆喝带表了一个区域的群体共性,社会民风。市井风俗的精神血脉融化在洪亮悠扬的吆喝声中,由此托衬出当地民风民俗与性格性情。所以了解一些民俗特性,吆喝声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原本响彻大街的又吆喝声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现在不要说在城镇,就是在农村,那字正腔圆,婉转百回的吆喝声也很少耳闻了。我觉得吆喝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散落与民间的艺术形式,可就是这传承了几千年的吆喝声却被众多的电视广告,报刊广告以及电子扬声器残食饴尽。也许有一天我们再也听不到这天籁之声了。

        前几天听说国内许多学者与媒体纷纷加入到拯救这种濒临灭绝的文化行动中,其中,一民间老汉由于熟悉众多的民间吆喝,还被邀请到电视台,以不俗的嗓门和吆喝声,引起观众的轰动。我沉重的心也轻松了几分,一首小诗与我的思绪一起飞扬起来……

                      《 叫卖如曲》

                 一曲民谣  一弯新月

                 带着黄铜的味道

                 席卷每寸土地

                 只言片语

                 触动农心紧锁的心曲

                 没有水神的歌剧

                 柳絮飞扬的时候

                 胡同口那座戏台

                 经历流言碎语

                 在我心底抽搐 翻身

                 不曾褪色   





山东省宁津县相衙镇张程村82号  
                                          张庆刚               
                                          邮编;253418







[ 本帖最后由 zfx875206 于 2011-5-4 22:3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5-4 10:39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篇写的厚实,可见下了一番功夫!

其中,一民间老汉由于熟悉众多的民间吆喝,被邀请到电视台,不俗的嗓门和吆喝声,引起观众的轰动。
以上句子,可否如此断开?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10: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1-5-4 10:39 发表
这一篇写的厚实,可见下了一番功夫!

其中,一民间老汉由于熟悉众多的民间吆喝,被邀请到电视台,不俗的嗓门和吆喝声,引起观众的轰动。
以上句子,可否如此断开?






谢高老师,我注意一下。问候,有什么编辑错误劳驾调整,我不懂电脑的。哈哈
4#
发表于 2011-5-4 10:5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好作品!好作品!赞一个!问好文友!
5#
发表于 2011-5-4 11:00 | 只看该作者
那些吆喝声,听来如此熟悉,一篇充满乡土淳朴风味的好文章。
问好小刚老师,好久不见了
6#
发表于 2011-5-4 11:50 | 只看该作者
“原本响彻大街的又吆喝声已渐渐淡出,
一种散落与民间的艺术形式,”呵呵,先提出两处。
文字也如动听的吆喝,久违的声音就这么又响起了。年纪这么小,就有对生活这么透彻的观察与感悟,赞一个!
7#
发表于 2011-5-4 14:39 | 只看该作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带方言的吆喝带表了一个区域的群体共性,社会民风。市井风俗的精神血脉融化在洪亮悠扬的吆喝声中,由此托衬出当地民风民俗与性格性情。所以了解一些民俗特性,吆喝声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写的厚实而细腻,从发轫到回忆往昔的吆喝声声,有说明有举例,可谓旁征博引,将吆喝的来龙去脉与历史渊源刻画的具象而深刻,看到了小刚朋友文笔的巨大进步……
8#
发表于 2011-5-4 14:41 | 只看该作者
只是提个小建议,字体不要太大了……
9#
发表于 2011-5-4 22:3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叙述有条理,描写鲜活,语言朴素,问好。
10#
发表于 2011-5-4 2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张小刚 的帖子

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描写十分到位,值得学习。 问好朋友!
11#
发表于 2011-5-4 23:1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好诗
12#
发表于 2011-5-4 23:24 | 只看该作者
这章字写得有味,是下功夫了!温润而亲切,有深度!拜读1支持精华!
13#
发表于 2011-5-5 18:38 | 只看该作者
好久不见小刚,又见面啦!有很多东西值得怀念!因为有很多珍贵的东西正一点一点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14#
发表于 2011-5-5 19:58 | 只看该作者
令人怀念的乡间记忆。很见功力的文字!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5: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蒙正和 于 2011-5-4 10:53 发表
拜读了。好作品!好作品!赞一个!问好文友!






谢谢老师点评,小刚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5:23 , Processed in 0.05363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