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16|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故乡解说之三:三厂局傈僳族风情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31 1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厂局傈僳族风情寨

杨木华


  三厂局是苍山西坡一个典型的傈僳族聚居区,位于漾濞县城的东北方,距县城三十多公里。村庄位于点苍山五台峰下,海拔2800米,金盏河从三厂局缠缠绵绵流出来,村民就散居在河两岸墨绿色的森林之中。以前,外界人很少到三厂局去——因为山高路远,不擅长走路的人,五六个小时都无法到达。加上当地大人小孩都说傈僳话,云雾深处的三厂局就更加神秘。如今,随着公路的修通,越来越多的游人开始涉足这个神秘的部落,探寻这里神奇的民族风情。

一、烂漫的婚俗


  三厂局伙子的恋爱方式既特别又烂漫。无论是农忙时节的生产劳作,还是农闲时节的闲逛溜达,三厂局人总是歌不离口,调不离情。一张嘴就是一曲傈僳调,那些情歌曲调都极其优美婉转,歌词大多根据身边手边的事物作比起兴,主题只有一个:爱你!唱着唱着,心与心的距离就近了!调子唱到心坎里之后,就要选一个恰当的时候,用民族的方式表达出来。村中办喜事时,年轻人都集中在一起,这个时候,就是青年男女表情达意的最佳时节。男青年准备了几瓶酒,几包糖,放在特制的口袋中,在夜色降临的时候,送给调子对深了的姑娘。如果女方对这个伙子也有意,就会接过口袋,和伙子一起到村落外面的核桃树下或者河边巨石上,开启酒瓶,喝酒谈天诉衷情。酒到酣处,情到深处,深邃夜空中的月亮,也会躲到云层之后。三厂局的姑娘都豪气干云,如果她们看上了某一个伙子,更会主动出击,在那些热闹的场合当众表达。姑娘也会主动送物品给中意的伙子,但那些物品却绝不是买来的,而是自己亲手纺织出来的。三厂局的傈僳族,有自己纺线织布的传统。姑娘年纪到了,春天里自然要种下许多麻树,秋天剥了麻皮,拧搓成麻线,在古老的织布机上,织成麻布,再缝成挎包,绣上自己喜欢的图案。于是,一个诱人的定情物就挂在闺房中,等待那些属于它的主人。如今,这样的手工纺织物,在麻线之中,也有加入毛线棉线纺织而成的。认定了一个伙子,姑娘就会把自己做的麻布包送给他。那后,名花有主,两人的关系就从地下转为公开。如果你到三厂局游玩,若一个姑娘送个你一个麻布挎包,那你可得认真对待,因为那不仅是一件民族工艺品那样单纯。私定终身之后,当然要明媒正娶。订婚之后,就是结婚,结婚仪式也是极富民族韵味。

  佳期到时,男女双方都在庭院中用新砍的带叶灌木搭起“青棚”,院里院外洒满青翠的松针迎接客人。大喜这天,新人要穿民族盛装。新郎的服装已逐步简化,黑布裤子,绣花马甲就行。而新娘的装扮很复杂,帽子的装饰与苗族妇女的银饰有相似之处,全绣花的上衣,蓝色百褶裙。一套新娘装,价值不菲!姑娘小时候就学习女红,成年后着手绣缝,一般都要一年左右才能做好一套新娘服。男方娶亲的人在大喜的头天就到女方家,要在嫁女一方家过夜,第二天早饭后才迎娶回返。娶亲队伍在女方家的这一夜,要饱受“折磨”——嫁女一方是不给娶亲队伍准备床铺的。于是,夜幕低垂之后,迎亲队员各显神通,有的彻夜打歌,喝酒吹牛,甚至爬到马厩楼上,钻入草堆之中……天亮后互相看看,一个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大家都高兴起来。第二天吃罢早饭,娶亲队伍还要接受第二招“折磨”——打花脸,一般用高锰酸钾兑水后抹给迎亲队。可嫁女方往往有搞怪的人,在红色中加入锅底灰,甚至还加入油脂,抹上红中透黑,黑中透亮,这样的花脸很难洗掉。打花脸开始是嫁女方的进攻,娶亲方的防守,到后来相互进攻,甚至殃及池鱼,结果就是一团混战,成为狂欢的高潮。娶亲出门时,还要接受第三招的“折磨”——当男方的娶亲队伍出门后,嫁女一方立即拆除青棚,并尾追娶亲队伍,狠狠地甩出来,意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娶亲的队伍,谁若掉队,极有可能被后面的灌木条击中,闹出笑话。于是,娶亲的队伍,只要一出女方家门,不管肩上的嫁妆有多重,立即飞奔而行,就像是在抢亲,很刺激。

  新娘迎娶到男方家后,有一道郑重的“认亲取婚名”仪式。男方家把正房堂屋的杂物搬空,中央供奉自己的祖宗牌位,两边摆好凳子,请直系长辈入座。新郎新娘跪在门槛外边,由一名长辈主持仪式,一个一个介绍长辈。介绍的内容包括长辈是哪里的人,该尊称什么。一对新人叫那位长辈一声,磕头一次。长辈立即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红包,一人给一个。除了感受长辈的关爱,这样的仪式后,一对新人有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名字。也就是说,仪式上,长辈要给新人取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名字一搬以吉祥为主,祝福新人白头偕老,幸福美满。名字只供长辈叫和夫妻互称。名字取定后,长辈叫他们就方便了,男方就叫“**葩(音译)”,意思为“**父亲”;女方叫“**麻(音译)”,意思就是“**”的母亲,这个婚名将伴随这对新人一生。晚上自然是热热闹闹地喝酒,欢欢喜喜地打歌。

二、纵情的歌舞

  三厂局傈僳族的歌舞,既豪放又内敛,既纵情又真挚。歌舞的味道,是局外人很难感受的!

  首先是民歌。三厂局民歌的内容很多类,有儿歌,丧歌,情歌,猎歌,劳作歌曲等等。这些民歌之中,送丧的哭歌最凄恻,在那个特定的场景中唱起,未成曲调先有情。而情歌,是傈僳族调子中的精华。情歌的内容丰富,情感炽烈,表白大气,起兴多变。情歌的场景和作用,在婚俗中已经谈到,这里重点说三厂局的舞蹈:傈僳族的打歌。

  三厂局的打歌喜事丧事都进行,办喜事的夜晚更尽兴。夜幕降临,芦笙竹笛一响,激情的打歌就开始了。晚饭后,帮忙的弟兄们抬开桌凳,早早把院落收拾干净。在院子的正中央,架上一大堆柴火,只等太阳下山,暮色低垂。天将黑未黑,主人点燃篝火,摆弄芦笙竹笛的喉咙,也早就被烈酒润好调门。他们从檐坎纵身跃下,还未落地,曲调早已响到门外。人群自然聚集,没有扭捏,不用商讨,大大小小的手牵到一起,不分男女老幼,跟着乐器的节奏,开始了纵情的打歌。打歌队伍一开始是一字长蛇阵,当打歌的队伍壮大后,改为面对面的两排。这个时候,属于打歌的那些调子自然唱起来了。喉咙干了,冒火星了,调子还不肯停歇。这个时候,给大家润喉的人出场了。一个手提黑茶壶,一个手持大海碗,来到打歌的队伍前,一个一个依次奉上“香茶”。打歌的队形是两排,可人与人之间,手却是勾连在一起的。你的右手,穿过右边人的左手臂,挽回来与左手紧紧扣在胸前。而你的左手,被左面的人用相同的手法扣住。傈僳族的打歌队伍里,是不允许有逃兵的——手都被扣死了,你就是想逃,也逃不掉!如果你装累,即使把双脚偷偷缩起,离开地面,队伍照样带着你,一直歌舞不停!这个时候的打歌,动作弧度都不大,节奏也不快,讲究的是动作整齐划一和刚劲有力。等送茶的人到面前,右边扣紧的手自然放开,你赶快接过大碗,一口喝下。我第一次到三厂局打歌,曾经这样豪爽地“干”过一碗。碗到嘴边,“水”落舌尖,才发觉碗里根本不是茶,而是纯粹的烧酒!碗口一仰,大部分的酒顺着胸膛流下去了,含在嘴里的,只能是火辣辣地下咽。

  三厂局人爱喝酒,海拔高气温低,人们的酒量更好了。特别是那里的傈僳姑娘们,不仅干活赶马是行家,酒量更是巾帼不让须眉,你千万不要邀约她们拼酒,否则,她们若无其事,你则早已醉倒在她们的大花裙下。
几轮酒水之后,打歌的队伍开始变短——那些眼神与眼神碰出火焰的,都找个借口先后溜走了。夜色浓重,空气中似乎飘来了淡淡的午夜讯息。火候到了,芦笙竹笛调子再次变化,节奏加快,曲调激昂,打歌的队伍由双排阵变为圆形,围着篝火,开始了新一轮的狂欢。这个时候,原来扣紧的手都放开了,原来的整齐划一的标准变为狂放不羁的个体表演。那些手帕包紧头发的傈僳妇女们,裙裾飞扬,舞成了一朵朵映山红花……篝火渐渐暗淡,打歌队伍的圆弧越来越小,人们大多找到自己的心上人,夜游大森林去了。院子中,就剩下一些年老的舞者,在舞动一颗颗不老的心……

  如果你到三厂局看打歌,一不小心就会有人“爱上你”——把你拉入打歌的队伍。在三厂局,打歌时是不允许只当观众的,只有那些极不受欢迎的人,才会被冷落一旁,无人邀约。喜欢谁,你可以直接拉着她,加入打歌的队伍,就算是恋人爱人在旁边,也不能生别人的气。这和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少人在打歌的夜晚,成为“公共情人”,鞋子都跳烂了,脚掌都跳麻木了,这边放手那边抓,依旧不能停下打歌的节奏。

  打歌之外,三场局傈僳族最有特色的舞蹈是爬刀杆。每年特定的时节,三厂局人就在原来的村小学中,竖起刀杆,傈僳青年男女,跃跃欲试,准备大展身手。每当爬刀杆来临,方园几十里的傈僳族男女老少民族打扮,聚集到村小学观看表演。刀杆约20米高,刀口朝上绑有36把大刀,作为梯子的横凳。凡是三或六的地方,两刀交叉成X字形。表演开始前,傈僳族的巫师先念咒祈福,设坛祭刀杆。爬刀杆的青年身穿民族服饰,头绑红布条,光着脚,踩着利刃,双手攀扶刃口,嘴唱吉利歌,一级一级爬到杆顶,一脚一脚踩到心上,看得人提心吊胆,手心出汗。除了爬刀杆,这里的人还会“下火海”等傈僳族独特的民俗表演。

三、隆重的丧葬

  三厂局傈僳族人,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非常重视回归大地的仪式。

  住在三厂局的人,只要听到枪声,都会停下手中的活计,静静等待后面的第二声枪响。如果响起,立即辨别枪声的方向,并在心中默默地计算着那个方向哪家的老人,近来身体不适。第三声枪响,立即放下手中的一切事物,朝认准的方向汇集。三厂局人散居在金盏河源头两岸的山坡上,为联络方便,很久很久以前就约定了这样的信号。如今,枪早就上交了,信号改为放鞭炮,中间隔了几分钟的连续三次鞭炮声响过,那些年长的人就会念叨着:**家的老人守山去了!

  帮忙的男人汇集到主人家,立即分工合作,开始了紧张的丧葬准备。一拨人帮助整理老人的仪容,然后装入寿材,装好后,就摆到院子中央。另一批人开始宰羊,大块分割,下锅猛煮。要宰的羊,少数是自家养的,大多是亲戚拉来的——亲戚们听准枪声后,都会拉上一只羊送来。当大锅里肉块翻滚,香气扑鼻时,开饭时间也到了。这个时候,只吃羊肉,不吃饭,也不喝酒。锅里的羊肉被捞在大盆里,全用手抓。吃完羊肉,那些帮忙的女人也陆续前来,她们带来了自家纺织好的长长的麻布。那麻布长约四米,宽约半米,一头搭在屋檐下,一头顺着寿材牵过去,搭在院子中拉好的绳子上。这个礼仪不仅材料的特殊,与其他民族的挽幛也不同。第二天,全村一起帮忙送老人上山,启程时的仪式也很独特。直系亲属身着白色百褶裙,在傈僳族巫师“呢爬”(音译,傈僳语念作něpá)的带领下,绕着棺木正反各转三圈。巫师在前念着咒语,紧跟的亲人凄惨哀哭。巫师念咒之后,还要唱“丧歌”,历数死者生前的公德,为死者升天指明路径。那些丧歌曲调哀婉,唱到巫师声嘶力竭,亲人哭声震天。中间分节,每次停歇,亲人都回转堂屋,叩头焚香。巫师身后跟随的亲人装扮独特:男性一律肩扛犁尖——耕地用的犁尖,女性一律身背织布机——纺织麻布的织机。意味着男耕女织的传统一定会世代相传,老人可以放心地离去!送行之中,挂在棺木上的长麻布,一头拴在抬棺木的横杆上,一头由孝女牵着走在前面。在上坡的时候,前面的孝女如拉纤般牵引,减轻后面抬棺木人的负担。那条麻布,到坟山后解下来,剪掉一小段烧在坟前,拿回家重新纺上一段,以备后用。

  入土为安之后,村人散去,暂时不再汇集。第三天,自家亲属就到坟山祭拜。这天的祭拜仪式简单,几样酒菜祭祀就完毕。但后面的祭祀礼仪就复杂了:第七天,第十三天,第二十五天,第三十七天,第四十九天,第六十三天,第七十九天,第一百二十天都要上墓地祭祀。而这些祭扫,隆重程度也不一样,关注的重点更不同。第十三天这次祭扫,重点工作是给坟墓搭棚子。砍来木棒,在坟墓顶上搭建一个简易的凉棚,给墓里的亲人一个舒适的家!第一百二十天这次祭扫之后,本年度的新坟祭扫结束,以后,每年只需在清明前后祭扫一次就可以了。

  第二十五天的祭扫最隆重,这天是“接灵牌”的日子。直系亲友跟随傈僳族的巫师到墓前,巫师祈祷祭祀之后,开始拆除第十三天搭建的凉棚。拆完后,每人手里要带两件物品回家:一只手里拿一个碗,碗中巫师倒入半碗神水,另一只手中拿一枝点燃的香,围着坟墓转一圈,跟在巫师后面回家。回家的路,必须与送棺木上山的路一致。回返时巫师在前,一路念咒,段落中间,要转身面朝墓地跪拜叩头多次。如果注意力不集中,走在后面的人会突然发现,别人一串地都跪倒在自己面前,很是尴尬。回家途中香不能熄灭,水不能溅出,因而回家的脚步都很凝重。战战兢兢回到大门外,家中人早已摆了一张桌子,上面是香烛、空碗。墓地回来的人,把碗中的水倒了,碗放在桌子上,香放在地上,换一个空碗新点一炷香,然后才可以进屋。这样慎重的仪式之后,亲人的神灵就被接回到家中了,以后家中的祭扫,他也可以享用。

  第二十五天的祭扫仪式,孝子要去村中一家一户磕头,答谢族人。远方亲友,同村族人都要前来。当一组亲友去墓地拜祭,另一组人在家中忙着准备待客的宴席。三场局傈僳族的宴席不复杂,以传统的“八大碗”为主。当村落中的汉子们醉醺醺地唱起来,那就是酒到酣处,散席归家的时候了,这家的丧事也就算完成了。

  三厂局傈僳族的风情还有很多,如果你有兴趣,不妨来三厂局小住几日,亲自体验那些神奇独特的民族之美。

   


  
   


[ 本帖最后由 杨木华 于 2011-7-31 11:18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31 1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太阳神 的帖子

有这个问题,认同你的观点!
小调整了一下!
谢谢!
就发作一篇算了!
3#
发表于 2011-7-31 12:55 | 只看该作者
形象生动,认识了一新地方新民俗.什么时候我去了,带我去转转吧!
4#
发表于 2011-7-31 13:03 | 只看该作者
喜与丧,道尽人生。铺展的民族风情,总让人目不暇给。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31 2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宋长征 的帖子

谢谢兄长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31 22: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鸽子杨军 于 2011-7-31 12:55 发表
形象生动,认识了一新地方新民俗.什么时候我去了,带我去转转吧!

谢谢!
问候!
7#
发表于 2011-7-31 22:50 | 只看该作者
“酒到酣处,情到深处,深邃夜空中的月亮,也会躲到云层之后。”
    ——好含蓄的写法。
作者对傈僳族烂漫的婚俗,从恋爱到娶亲,写得极其细致传神,有如亲历。他们纵情的歌舞,其民族特色和豪放之情更是显露无遗。其隆重的丧葬,与其他民族大相径庭。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熟悉和高超的文字表述能力。:
        问好老乡!
8#
发表于 2011-8-1 09:24 | 只看该作者
叙述翔实,展现民族风情,让读者长见识呢,问好。
9#
发表于 2011-8-1 09:42 | 只看该作者
饶有风趣的民俗,就作者文字的描述更生动了。
10#
发表于 2011-8-1 17:57 | 只看该作者
别样的风情,长了见识。问好朋友!
11#
发表于 2011-8-1 1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杨木华 的帖子

写了这么多!

这么勤奋!!

了解少数民族风情
12#
发表于 2011-8-2 1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杨木华 的帖子

果然是大作!学习了!
13#
发表于 2011-8-3 10:36 | 只看该作者
写得真好!
14#
发表于 2011-8-3 11:13 | 只看该作者
木华老师这篇作品,极有史料价值,我想下载收藏,可否?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8-3 1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杨纯柱 的帖子

惭愧!谢谢杨老师表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9 02:23 , Processed in 0.05029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