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8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秋雨轩品三国】关羽千里走单骑不为人知的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2 1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8月12日星期五09时13分
  
  【秋雨轩品三国】关羽千里走单骑不为人知的原因
  
  世人都认为关羽千里走单骑是因为难舍对刘备的忠义,所谓新恩虽厚,旧义难忘。最典型的就是曹操赏赐给关羽一件锦袍,关羽竟然脱下自己身上旧袍,换上新的,再把旧袍穿在外面,以显示自己不忘刘备的恩情。其实,细看演义文字,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关羽投降的时候曾经和曹操做了三个约定:降汉不降曹,善待刘备家眷,有刘备消息就离开。曹操听到这三个约定很有些郁闷,曹操一生招降纳叛,无数人只要曹操给点雨露之恩,就死心塌地追随曹操,不想关羽竟然如此无视自己。幸亏张辽进言,说关羽之所以如此,不过是因为刘备对关羽有恩,只要曹操对关羽更好一点,又何必担忧关羽不真心归降。曹操一听大喜,认为张辽说得很有道理。
  
  之后曹操也确实这么做,在三国演义中,在曹操那里没有第二个人得到关羽那样高级别的待遇。关羽面对曹操这样的恩遇,有没有动心呢?要说一点没动心那不符合事实。有一次曹操宴请关羽,关羽摸着自己的胡子感概,人生在世不能报效国家,却背叛自己的兄长,我真是白白做人啦。关羽很自责,为什么自责呢?因为他心中已经有了对不住刘备的想法。要是关羽对曹操的施恩一点没有感觉,又何必自责呢?曹操对关羽可谓呵护备至,听说关羽的长胡须在秋天的时候会断那么三五根的时候,特意叫人做了一个纱囊给关羽保护胡子。关羽收到纱囊后第二天就穿上了,并且上朝的时候,禀告汉献帝,是因为自己胡须太长,“丞相”赏赐给我一个纱囊。关羽当时的心中想必有许多温暖,许多骄傲。
  
  当然,关羽忠于刘备的思想依然是主要的,刘备和关羽在二十来岁就共同起兵,前后十多年生死相随,经历无数苦难,感情深厚。当张辽打探关羽,看看最近思想有啥波动。关羽就说,我确实知道曹公对我很好,可是自己曾经受过刘备大恩,发誓共同生死,我不可以背叛他。但是,关羽表示,自己对曹操也会有个交代,一定会在立功之后再离开曹操。
  
  关羽心中对曹操的感激,让关羽一直无法离开曹操。那是什么让关羽决定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呢?
  
  在汝南巧遇孙乾,知道了刘备的消息。孙乾对关羽归降曹操挺不理解,关羽只能把自己当初的难处叙说一遍。孙乾告诉关羽,刘备在袁绍地面,并且主动表示自己会让汝南的将领刘辟配合关羽,让关羽再次立功,好让关羽对曹操有个更好的交代。
  
  既然孙乾已经把刘备的下落告诉关羽了,关羽本应该第一时间告诉两位嫂嫂,可是关羽没有。关羽的理由是恐怕消息会泄露,但这个理由实在说不过去。刘备的下落曹操早就得知,连足不出户的甘夫人都知道了,而甘夫人是听一个随关羽出战的老兵说的,可见根本不是什么秘密。甘夫人责备关羽,受曹操今日之恩,忘却刘备旧日之义,骂的有点狠,但是却可谓一针见血。关羽立刻就下跪叩头,表示自己这么做是想周密准备,慢慢来。甘夫人一听急了,说,叔叔你要“上紧”,可要上心,千万别忘了。关羽离开之后考虑如何离开,坐立难安。
  
  确实,离开曹操很不容易,毕竟沿路有很多关隘。可是,关羽考虑了很多天究竟想出了什么招?很遗憾,没有。关羽最终还是强行离开曹操。这样就突显出关羽的优柔寡断,感情用事了,难怪甘夫人会责备关羽了。
  
  而真正让关羽下定决定,不再拖延,立刻离开曹操的原因,是刘备的书信。
  
  刘备托人带了一封信给关羽,信中这么说:
  
  备与足下,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愿献备首级以成全功。书不尽言,死待来命。
  
  刘备此人一代枭雄,尤其擅长玩脑,对臣子的驾驭仅次于曹操,在诸葛亮之上。刘备首先强调关羽和自己昔日的恩情,曾经誓同生死。然后严词责备关羽背叛自己。并且更进一步,说关羽如果想要富贵,那么我刘备愿意献上自己的脑袋来让关羽你成名。刘备完全是一心为关羽考虑,不计较自己的光辉形象。这么说就等于把关羽逼到了一个死胡同。刘备知道曹操为人,也知道关羽的价值,关羽在曹操处,很可能被曹操收服。要想让关羽对曹操彻底死心,就必须下猛药,让关羽毫无退路。在道德的天平上,刘备处于绝对的优势,既是兄长更是君主,可是却愿意为关羽献上脑袋成就功名,让关羽无地自容。关羽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只有和曹操彻底决裂。
  
  于是,关羽不再计较寻兄的危险,就算是死在寻找刘备的半路上,也算是洗清了自己的污秽,向刘备表明自己的清白。
  
  后来,当刘备和关羽相见时,这位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名将,竟然“啼哭不止”,关羽的眼泪中,有相逢的喜悦,更有拖延时月的惭愧、无奈。
  
  总之,关羽是个重感情的人,但是,如果刘备真的战死,关羽会像自己说的一样追随刘备于地下吗?从关羽对曹操的感恩看,很难讲。看关羽对辞别曹操的不舍,看多年之后华容道放走曹操,一方面证明关羽这个人确实知恩图报,可是却也证明关羽对刘备的忠义并非纯粹,放走曹操本就是对刘备的不忠和背叛。而关羽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的原因也并非是完全出自对刘备的恩义,也包括孙乾的提醒,甘夫人的催促,还有刘备的逼迫。这三者共同促使关羽斩断对曹操的眷恋,由富贵荣华曹魏阵营重新转向奔波逃亡的刘备阵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叶之秋 于 2011-8-12 19:25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8-13 13:29 | 只看该作者
也许是因为女人呢?
曹操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吕布使秦宜禄诣袁术求救,袁术留之。关羽屡请曹操,欲得秦宜禄妻。曹操疑其有色,及城陷,曹操见之,乃自纳之.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4 09:5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因为是品读演义,就没有引用相关史料。

演义和正史中的关羽大不相同。
4#
发表于 2011-8-14 11:01 | 只看该作者
关羽,也毕竟是凡人啊。
一个主子,要让手下一生忠实于他,确实是个考验。他必须收买人心,而且对方是重情之人。否则,用不着严刑逼供,一旦被功名利禄诱惑,当叛徒是很自然的。
5#
发表于 2011-8-14 11:38 | 只看该作者
关羽忠于刘备的思想依然是主要的,刘备和关羽在二十来岁就共同起兵,前后十多年生死相随,经历无数苦难,感情深厚。当张辽打探关羽,看看最近思想有啥波动。关羽就说,我确实知道曹公对我很好,可是自己曾经受过刘备大恩,发誓共同生死,我不可以背叛他。但是,关羽表示,自己对曹操也会有个交代,一定会在立功之后再离开曹操。

品读的很有味,值得欣赏
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4 19:13 | 只看该作者
关羽最大的不忠就是在华容道私放曹操。个人的恩义凌驾于国家之上,何谈忠义。
而刘备最大的错误也在于把个人情感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在关羽张飞死亡之后,罔顾国情,以至于丧失了蜀国拥有的军事优势。
7#
发表于 2011-8-14 21:52 | 只看该作者
关羽是个重感情的人.英雄大多是性情中人,关羽是个重感情的人是理所当然的。
8#
发表于 2011-8-14 22:33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觉得臧洪更可谓三国第一义士,比起正史中的关羽强多了。
关羽小处精彩,大处谬误。略举三错:一错,错失联盟,看不起孙权破坏孙刘联盟;二错,轻视对手,结果被小伙子陆逊打了个落花流水,兵败受辱;三错,内部不合,大敌当前竟然还打压同僚,搞的糜芳不来救援,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失去荆州之后,使得蜀国失去入主中原的最佳跳板,一统中原化为泡影。
9#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07:48 | 只看该作者
就看英雄如何定位了。
当感情和冲动控制头脑的时候,就很难对自己对所在的集团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性情中人,可能可爱,却也大多悲哀。
10#
发表于 2011-8-17 16:51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很有道理。

其实历史真相到底如何?很难说清。也许关羽确实是想变节投靠曹操,近代史上国公两党相争过程也有很多类似情况,这就要看后人的立场如何了,美誉还是毁誉?
11#
发表于 2011-8-17 23:05 | 只看该作者
  叶先生的三国系列真是精彩。
  小说《三国》是粗笔触的,故事线条很明确,并没有太多的曲笔。我看了几次《三国演义》,也没有看出叶先生所说的意思。
  关羽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刘关张分散时,作者也着力描写他们的兄弟情谊,尤其对关羽的描写更是感人,现在说关羽其实是拖延见刘备的时间,恐怕欠妥。
  关羽不能立即寻找刘备,这是有原因的,并不是他在拖延。这在小说中说得很清楚。
  其实,这部小说中最不能成立的描写就是出五关斩六将。虽然精彩,但不能细细琢磨。如果这五关六将真的要阻拦关羽,关羽再神勇也是不可能脱身的。杀死主将,还有众多的副将和那多兵马啊,人家只要扣住你一辆车子或关住城门就行了。按照演义的描写,那些将官都是傻子……
  所以,看《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不要太认真了。
  还有三国的交战场面、空城计等,那都是小儿式的描写,不能太认真了……
12#
发表于 2011-8-17 23:10 | 只看该作者
  “在道德的天平上,刘备处于绝对的优势,既是兄长更是君主,可是却愿意为关羽献上脑袋成就功名,让关羽无地自容。关羽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只有和曹操彻底决裂。”
  这时候的刘关张,哪里是君臣关系啊!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06:0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感谢老兄这么细致的点评。
古代的“君”,并非一定指君主、君王,或者可以理解上 君上,主公。这种|主从关系在桃园结义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
我引用两句原文:
关羽:关某前曾禀过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
曹操: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其实演义还是很耐读的,虽然艺术成就上不如红楼,却也经历了几百年的考验,能成为传播最广的一部古典名著绝非偶然。即便是里面简单一首诗词也可以品出不同的意蕴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1:32 , Processed in 0.05242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