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50|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较 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4-7 2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天还没有等到,苇婆婆就“老了”,她终于没有挨过漫长的冬天,艰难地咽下最后一口气,瞌然长逝。
   
  老态龙钟,年逾九十的苇婆婆,上午十点多钟还向她的大孙媳妇要了一口面吃,下午一点就无知无觉地逝去了。她静静地躺在那里,如同睡熟了一般。

  安睡了似的苇婆婆的床前,一只燃着香纸的灰瓦的地下,跪着她的儿媳妇张氏,嗯嗯有声的哭着。这是一种很专业的哭,与平常人的哀哭有所区别的,是用衣袖把脸一掩,声音袅袅不绝,如果有人进来打断,却又能嘎然而止,这是哭丧的艺术。这样的哭,年轻人是不很会的,所以,她的大儿媳妇和小儿媳妇,肩靠着肩站在门外,不进来,用冷冷的眼神看着她哭。脸上似乎并没有多少悲哀,倒是有些冷嘲的意味。她们一个四十多,另一个三十几岁,两个人都是素衣打扮,凝着双眉,就是没有哭泣。她们只是远远地站在门外,不进来,看张氏和她的姑婆们忙前忙后,进进出出,却不见搭手。苇婆婆已经逝去了,无知无觉,下面的,便是张氏的事了,与苇婆婆无关,也与她们无关。
   
  伴陪在苇婆婆的身边的,还有一根她平常用的梨木拐杖,此时它就倚立在苇婆婆的床头。那是她的小孙媳妇给她放过去的。本来,那根梨木拐杖就竖在苇婆婆床头墙上,可就在苇婆婆咽气的那一刹,大家忙着给苇婆婆换穿衣服,慌乱中,梨木拐杖被碰倒在地,当时谁也没有理会,等屋子里肃静的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苇婆婆的小孙媳妇这才轻手轻脚地挤过去,弯腰将它捡起,轻轻地靠在苇婆婆的床前。那个位置,如果苇婆婆能再活转来,只要一伸手便可以将拐杖拿过去,柱着它颤颤微微地起身下床,可是苇婆婆不会再活转过来了。
   
  苇婆婆终于安心地在她的儿子家里“老去”,这是苇婆婆许久以来的心愿,也是村子里所有和苇婆婆有关的人们的心愿,这样的结局,给人证明了,苇婆婆是有儿子的,而且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苇婆婆“老去”的时候,她的儿子玉成就坐在楼上,他知道苇婆婆挨不过今天,所以他呆呆地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的眼睛鼓鼓地浮肿着,好像好几天没有休息好似的,一脸的病态。
   
  这个时候,苇婆婆的儿媳妇张氏却不在屋里,院子里也没有。一大早,张氏就在家里忙活,到底忙活什么,谁也不知道。忙活完,张氏看了呆坐的丈夫一眼,开了门,迈着小脚伶仃的步子从楼上下来了。可是,苇婆婆老去的那一刻,却不见了张氏的影子。她的小儿媳妇朝门外看了半天,没有,出门找她,也没有找到。

  其时,张氏并没有走远。本来,在苇婆婆弥留之际,张氏便有心走过去看苇婆婆最后一眼。早上,她的大儿媳妇对她说苇婆婆的脸上突然少了许多皱纹的时候,她就知道事情不好,她对大儿媳妇说,苇婆婆可能撑不过今天了,说完她觉得有些心酸,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可当她看到自己的两个媳妇一前一后都围在苇婆婆的身边的时候,张氏的脚步便止在了苇婆婆的门前,再看到小儿媳妇握着苇婆婆的手的那种亲密劲,便有一股火气从心中生发出来,她从鼻孔底下冷冷地发出一个“哼”字,就远远地走开了。
   
  她躲在楼后的一个小菜园里,眯着昏花的双眼看天上的太阳,她的脑海里映现的却是关于自己和苇婆婆的事。
   
  在张氏的心里,苇婆婆从来就不是她的亲婆婆。张氏的男人是苇婆婆“过房”的儿子,论起来,张氏应该随着男人叫苇婆婆一声“婶”。
   
  很久以前,苇太爷从一户逃荒而来的人家领来一个六岁大的闺女做了童养媳,她就是后来的苇婆婆。那时的苇婆婆年纪尚小,除了知道拚命替苇家干活,连自己姓谁什名谁都不知道。十四岁的时候,苇家给儿子圆了房,从此苇婆婆跟着苇爷爷过着困苦的日子。婚后第三年,苇婆婆生下了一个闺女,之后便再没有生养过。没有儿子,苇爷爷便觉得自己在村子里低人一头,人前人后倍受冷落。几年后,经族里长辈们的说和,依照当地风俗,苇爷爷把哥哥家的小儿子过继了过来。
   
  那个孩子叫狗儿,已经十几岁了,苇爷爷看他聪明机灵,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玉成,送进村里的小学堂念书。玉成从小文静,又聪明好学,几年后考上了城里的速成中学,学成毕业,被分配到公社机关当了公家人。那年玉成十九岁,长的相貌清逸,一表人才,苇爷爷甚是喜爱,也令村前村后的女孩子爱慕。每当玉成回家,十里八村的媒婆纷纷前来提亲,几乎把苇爷爷家的门坎踏破。在媒人的撮动下,苇爷爷终于挑选了一个适当的日子,在玉成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订下了一门亲事,女方比玉成大三岁,“女大三,抱金砖”,苇爷爷对这门亲事感到非常满意。至于那个女孩,玉成将来的媳妇,全家人都没有见到过。女孩的父亲,苇爷爷到是见过的,在媒人的奔忙下,两人在一起喝了订亲酒,一场酒席便订下了一桩亲事,省却了多少繁缛礼节,布帛钱两?更让苇爷爷满意的是,他未来的亲家会做小买卖,心里的小九九算得精道,家里生活比较富裕,将来不会拖累自己和儿子,这便让苇爷爷动心了。
   
  一年之后,苇爷爷托人捎信叫玉成回家成亲。玉成当然不同意这门亲事。为了逃避婚礼,玉成一气之下弃家出走,苇爷爷就打发人左请右叫。等到玉成二十岁的时候,苇爷爷以自己病重为由把玉成哄回家去,强行和张氏拜了天地。婚后的玉成三天以后再次出走,一走两年没有回家。新婚后的张氏独守空房,心里的艾怨无处诉说。当年订亲的时候,张氏也是什么都不懂,直到新婚之夜,张氏才知道丈夫原来并不是喜欢自己的。丈夫的离家出走,给张氏当头一个无情的打击。
   
  和婆婆一样,张氏也是缠了小脚的,进了婆家,丈夫又不在家,在家很少做活的张氏不得不参加一些轻微的劳动。队里的重活累活她做不了,就在家里洗衣做饭,种瓜点豆,整理一下自己的菜园。尽管这样,张氏还是觉得委曲,想想自己在婆家受的累,吃的苦,慢慢地便从心里生出一股怨气,并觉得这一切都是苇爷爷一手造成的。张氏从小脾气焦燥,如今到了婆家,还是不断耍小性子,在家里养成的坏毛病也渐渐暴露出来,她不好把火撒在丈夫身上,便在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对着苇婆婆摔摔打打,在苇爷爷面前指桑骂槐。
   
  事不过三,渐渐地,张氏的行为招来村里人的鄙视,村子里开始有人在她的背后指指点点,更令张氏意想不到的是,她那一天天长大了的两个亲生儿子,也和她唱起了对台戏。
   
  当年,玉成一气之下弃婚出走,但是时间一长,心就软了,最终拗不过父母,两年后悄悄回家和张氏过起了平常日子。但是憨厚的玉成不知道,他的出走,已经造成了张氏对苇家的怨恨,玉成从此也成了张氏生活里的出气筒,在张氏一天比一天更甚的无理取闹下,他对张氏开始惧怕起来,凡事都让她七分。
   
  张氏生有二子二女。每生下一个孩子,生活里就多一些负担,家里地里的活计,把张氏忙得团团转。苇婆婆见了,每当生下小的,苇婆婆就把大的要过来带在身边,一口水一口饭一把尿地拉扯。家里地方窄小没地方搭床,苇婆婆就把苇爷爷撵到大队里的场院屋子里去睡,大冷的天气里,自己怀里搂着老二,,脚底下暖着手脚冻得冰凉的老大,亲亲热热地挤到天亮。在苇婆婆的呵护下,两个孙子渐渐长大。他们也对苇婆婆亲,十几岁了还躺在苇婆婆的怀里撒娇。尽管这样,张氏还是三天两头找碴和苇婆婆吵闹。
   
  十几年后,玉成在单位当上了领导,单位为了照顾他,便给了他一个农专非的名额,把老婆孩子转上了城镇户口,又申请了一套三居室的楼房,把张氏接进城里居住。进城后,张氏认为玉成本来就不是苇婆婆的亲生儿子,那两个老东西就是不管也说得过去,从此便很少回老家探望。
   
  却是两个儿子对老人念念不忘。
   
  大儿子知道爷爷奶奶年迈行动不便,便经常回家照顾,送米送面,这使张氏心里很不舒服,觉得大儿子和她作对;二儿子结婚以后,也经常带老婆孩子回老家探望,她又觉得小儿子也在背叛自己,使出浑身解数去反对。可是,张氏越是反对,两个儿子越是不理她,好像故意做给她看的,张氏很是不满。她觉得,那本不是儿子的错,儿子是自己亲生的,不可能不和自己一个心眼,都是苇婆婆在背后教唆,使得儿子们一个个疏远了她,这就更加使得张氏在心里积满了对公公婆婆的怨恨。
   
  几年后苇爷爷去世,苇婆婆一个人孤苦无依地生活,大儿子不放心,一再动员母亲把苇婆婆接进城里照顾,然而每次都是在张氏的大闹中作罢。眼看苇婆婆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去年春天,大儿子不顾张氏的反对,把苇婆婆接进家中赡养,张氏知道后,大骂儿子不孝,并且用死来要挟,无奈之下,大儿子只好又把苇婆婆送回了老家。
   
  就在这年春天,苇婆婆七十多岁的女儿因患癌症去世了,苇婆婆深受打击,从此一病不起。张氏的两个儿子实在看不下去,便找母亲质问,村子里也开始有人闲言碎语,数说张氏的不是。迫于压力,张氏终于答应儿子把苇婆婆接进城里,条件是不让苇婆婆住进新房,苇婆婆年纪大了,又是重病在身,说不定哪一天说不行就不行了,而家里的房子是刚刚装修了的。两个儿子连忙答应——只要能把苇婆婆接进城里就近照顾,其他的都会无条件接受。
   
  就这样,几经周折,苇婆婆终于住进了儿子的家,那个只有五平米的储藏室,一张床,一只小方桌,伴着苇婆婆走过了生命里的最后时光。
   
  苇婆婆的逝去,本来张氏是不很伤心的,甚至还有些快意,只是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可是当她看到两个儿媳在她面前冷眼相对的架式,张氏的心才猛地哆嗦了一下。尤其是她的小儿媳妇,本来是在苇婆婆的屋子里待着的,和苇婆婆慢声慢气地啦着呱。那时候,苇婆婆的精神出奇地好,还问大儿媳妇锅里的面还有没有,她觉得有些饿,看看苇婆婆的脸,张氏就知道那是回光反照。可小儿媳妇不知道,她依旧攥着苇婆婆的手,头挨在苇婆婆的枕边,让张氏说不出的嫉妒。苇婆婆一咽气,两个儿媳一边哭一边跪倒床前给老人瞌了头,看到张氏站在门外,两个儿媳才抹了一把眼泪,头也不抬地径自走出屋去。儿媳们对自己的冷漠,张氏再笨也会感觉得出来,何况张氏从来都是聪明过人的。
   
  两个儿媳就这样走出去,默默地站在门外,谁也没有进来帮张氏的意思。
   
  张氏一个人替苇婆婆盖上了寿被,寿衣是早已穿好了的,苇婆婆不醒人事已经有好几次了。那个时候,张氏远远地站在门外,她没有看到苇婆婆脸上的那种心满意足的表情。她的小儿媳妇——那个让张氏最不喜欢的媳妇,那个看去温柔美丽且有些犟脾气的媳妇却能够在那个时候,用麻利的双手替苇婆婆穿上了寿衣,她的一举一动,都让张氏感到心里冷嗖嗖的。
   
  在她的两个儿子中间,张氏最疼的就是小儿子了。那年,张氏的丈夫在外地工作,生小儿子的时候张氏正好在菜地里摘豆角,身上一疼便把孩子生在了豆畦里。她把这些都归怨在了苇婆婆的头上,从此,张氏就与苇婆婆结下了一个解不开的心结。眼看着儿子长大,给他娶了媳妇,十月怀胎,张氏就要抱孙子了,孩子出生之前张氏还有意陪媳妇去了医院,谁知,医生从产房里给她抱出来的不是孙子而是孙女儿,气得张氏掂着小脚跑回了家。从此,张氏常拿脸子给小儿媳妇看,小儿媳妇也便很少领着孩子回家。更让张氏生气的是,有一次在家里,苇婆婆竟然当着她的面对小儿媳妇说:我要是还有力气,真想替你们看孩子。现在,苇婆婆是不能替她的小孙媳妇看孩子了。张氏恨恨地想。
   
  下午一点,玉成终于下了楼,眼睛浮肿着站在苇婆婆的门前。苇婆婆的死去,他并没有表现出多么的悲哀,看到张氏跪在地下哭泣,他也没有动心,他的两个儿媳妇冷冷地面对张氏,他也只是默默不语。   三年前的秋天,一向身体很好的玉成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医院,先后治了半年,出院后整个人就变了模样,不说话,眼神也呆呆的,行动迟缓,医生说是病愈后留下的后遗症,所以,苇婆婆身后的一切事宜,玉成是指望不上的。
   
  张氏依旧跪着,一边哭泣,一边想怎么办理丧事。她从跪到苇婆婆的床前的那一刻始,两个儿媳妇就都不曾进来过,她知道两个儿媳妇为什么躲她,那是生她的气。她的两个儿子回老家报信没有回来,两个媳妇就躲了出去,留下她一个人跪在苇婆婆的灵前,这让张氏的心里感到了一丝冷凄与恐惧。
   
  就在她哭罢一声又哭一声的时候,她感觉到小儿媳妇终于进了屋子,挤在她的身后,将一根拐杖靠在了苇婆婆的床头。小儿媳妇所做的这些,张氏全都看在了眼里,她带了一种厌恶的神情别转了头。
   
  张氏的举动,张氏的小儿媳妇也全都看在了眼里,但她不管。就在刚才,苇婆婆还曾经对她说过,她的一双封建脚啊,太小,走路摇晃,在那边没有拐杖是不行的,不论哪一天过去,到时候定要记得把拐杖一起给她捎上。说完,苇婆婆瞌然逝去,她的小孙媳妇就这样照着做了,她认为,只有这样活着的人才对得住死去的,活着的人才能心安的。

  中午十分,张氏的两个儿子分别领着老家的人陆续回来了,在这些人中间,有张氏的大伯子和小叔子,还有她的叔伯妯娌。她们一来,都急急地奔到苇婆婆的床前齐齐跪拜,而后高一声低一声地哀哭。
   
  按照老家的规矩,亲人见了面,就等于和遗体告别了,再等一个时辰,苇婆婆就被送去火化了。而这时的张氏却没有了主张,车子和人力不是张氏能够办到的,她只好听从儿子的安排,先执行火化仪式,然后再把苇婆婆送回老家,在老屋里布置苇婆婆的灵堂。苇婆婆九十多岁逝去,这是喜丧,按照惯例要请吹打班子,要大摆宴席,这是村里的风俗,不得不做,否则会终生落下笑话。听过儿子的主张,张氏打量了一眼玉成,沉沉地叹了一口气,点头应允了。

  一切如期进行。
   
  苇婆婆的后事操办完毕,张氏便大病了一场,在她病中的一个月里,她的两个儿媳一个上门看望的也没有,这让张氏感到深深地失望。张氏病好后,打电话给儿子过去,让儿子开车送她和丈夫回老家给苇婆婆上“五七”坟(我们这里的风俗),儿子麻利地答应了。
   
  这一次,张氏在苇婆婆的坟前长跪不起,旷野里传出张氏悲切的哭声。许多日子以来,儿子媳妇双双就象约好了似地都不来探望她。病中的张氏每天都在神思,丈夫的身体不好,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她自己又没有生活来源,她很害怕,去世的婆婆生前的日子,会变自己以后的日子,她为自己在这样的日子里生活而感到害怕和悲哀。她恨她那两个不听话的儿子和媳妇,却又觉得自己老了,真的是离不开她们了。这使张氏十分难过。张氏觉得自己不仅败给了苇婆婆,也彻底地败给了儿子媳妇。
   
  老林里,张氏面对祖坟磕了个头,然后跪在了苇爷爷和苇婆婆的坟前,默默地摆上三碟祭品.这次,她没有和以往一样把脸往衣袖里埋去,而是左右相顾着找来一根树枝,用树枝一边拨动着燃烧的纸钱,一边作无声的哭泣,直哭的肩膀抖动,放出悲声来。
   
  正当张氏在苇婆婆的坟前哭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她的两个儿媳不知从哪里过来,双双屈膝跪下,咐在张氏的耳边轻轻地喊了一声“妈”,随后一边一个挽住了张氏的的胳膊……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4-7 20:3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先占第一楼,读若何姐的小说,真挚感人,令人回味无穷啊,问候若何姐:)
3#
发表于 2004-4-7 20:45 | 只看该作者

见好

真是感人,好小说。
4#
发表于 2004-4-7 20:46 | 只看该作者
作品不错。题目有点别扭。
5#
发表于 2004-4-8 00:45 | 只看该作者
  仔细阅读过了,姐姐写得真好,学习了。:P))
6#
发表于 2004-4-8 07:26 |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挚\感人,显示出作者细腻、流畅的语言功底,还一篇非常好看的小说!
     几个地方不是多么合适,一是如纪先生所说,题目没有什么意思,反倒破坏了小说的美。二是写到苇婆婆死了之后,她的两个孙子回家报信,这肯定不合临沂地区的情理!请斟酌!!
7#
发表于 2004-4-8 08:2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轩轩 发表
  仔细阅读过了,姐姐写得真好,学习了。:P))
8#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08:2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山里娃 发表
写的真挚\感人,显示出作者细腻、流畅的语言功底,还一篇非常好看的小说!
     几个地方不是多么合适,一是如纪先生所说,题目没有什么意思,反倒破坏了小说的美。二是写到苇婆婆死了之后,她的两个孙子回家报信,?..


谢谢提示啊。
再修改。
9#
发表于 2004-4-8 08:45 | 只看该作者
写的还是相当投入的,很好看,也很有感染力,精华鼓励!!
10#
发表于 2004-4-8 10:32 | 只看该作者
有厚度,有回味。学习了。
11#
发表于 2004-4-8 10:37 | 只看该作者
愿读。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11:0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张光茫 发表
呵呵,先占第一楼,读若何姐的小说,真挚感人,令人回味无穷啊,问候若何姐:)


谢光茫,以后要多指教。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1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见好

最初由 袁和鲁 发表
真是感人,好小说。


谢谢,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11:0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纪慎言 发表
作品不错。题目有点别扭。


纪老师帮我想一个好不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11:1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轩轩 发表
  仔细阅读过了,姐姐写得真好,学习了。:P))


轩写的比我好,向你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23:29 , Processed in 0.05274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