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64|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中语文新课改实施感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6 1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中语文新课改实施感受
       通过一年多的新课改,收获很大,我深刻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教研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要善于交流合作,借鉴别人长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借鉴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因为创新而丢掉传统,割断历史,也不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着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比如,阅读教学的口诵心记、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躬亲实践,写作教学的读写结合、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等等,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弘扬。又如,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的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的理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高山,值得我们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升和进步。

       我清醒地认识到,新课改培训只是我们教师个人成长的一个加油站,但培训给了我们相互学习和结识的平台,相信这只是我们交流学习的开始,在今后的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1-11-7 08:56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20:42 | 只看该作者
我搞不清,怎么没有版主来读。
3#
发表于 2011-11-6 22:56 | 只看该作者
五个标题都不一致,标题后面不用句号,就没有符号,是起码的公文格式。况且,有的有,有的没有啊。

    把排版弄好一些,读的时候舒服一些;再就是开头空格啊。

[ 本帖最后由 王茂慭 于 2011-11-7 10:04 编辑 ]
4#
发表于 2011-11-7 08:59 | 只看该作者
我已经帮你重新编辑了一下。文章叙述翔实,感悟与认识也比较细致,有个性的色彩。如果再增添一些具体的事例加以佐证,相信文章更生动,更具有说服力。欢迎朋友光临本版!
5#
发表于 2011-11-7 15:38 | 只看该作者
我国历年来的教育改革基本失败。因为只要还有高考这根指挥棒在,改革就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没有办法,中国人把高考看得实在是太重了。高考考什么,老师只能是就教什么,谁敢越雷池一步?

[ 本帖最后由 小湖 于 2011-11-7 15:40 编辑 ]
6#
发表于 2011-11-7 16: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小湖 于 2011-11-7 15:38 发表
我国历年来的教育改革基本失败。因为只要还有高考这根指挥棒在,改革就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没有办法,中国人把高考看得实在是太重了。高考考什么,老师只能是就教什么,谁敢越雷池一步?


现在高考的压力向中考转移
应试教育不改中国教育难行
7#
发表于 2011-11-7 16:42 | 只看该作者
高中语文新课改实施感受
文章对语文教学有借鉴意义
欢迎常来硅谷漫游
8#
发表于 2011-11-7 22: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夫子山闲人 于 2011-11-7 16:37 发表


现在高考的压力向中考转移
应试教育不改中国教育难行


确实如此。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12: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夫子山闲人 于 2011-11-7 16:42 发表
高中语文新课改实施感受
文章对语文教学有借鉴意义
欢迎常来硅谷漫游


   会常来的,请多指点。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2:34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永远是一个探究不尽的问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07:50 | 只看该作者
新课改不知要改成什么名堂
12#
发表于 2011-11-19 08:05 | 只看该作者
新课改举步难行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悲哀!
13#
发表于 2011-11-19 08:06 | 只看该作者
新课改举步难行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悲哀!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23: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1-11-19 08:06 发表
新课改举步难行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悲哀!


  问好朋友
15#
发表于 2011-12-26 21:12 | 只看该作者

丰禾mm1396到此一游

高考已离我远去,可年轻一代还是要经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07:16 , Processed in 0.05355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