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关于定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8 0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定西





  昨日路过“天一”书店,顺手购得贾平凹《定西笔记》,自称长篇纪实散文,刊于今年《人民文学》,此番单独成册,大概是某些出版者的怂恿,因为是定西人,欣欣然买了,20余元,硕大的字体,稀疏的行距,硬皮本,看上去真的像一本书。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少了赞许的眼光和赏玩的心理,那些龟裂的土地、萧瑟的秋风、沉默的大山和隐忍的人群,时时压于心头,我自信这片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隐藏着中华农业文明最悲辛的秘史之一,他们粗重的呼吸和暗哑的嘶喊如同巨大的禁忌,我没有为他们代言的抱负与行动,因为我们的孱弱和轻浮,没有资格为这片土地抒情,我几乎没有多少关于定西的文字,土著的定西文人至今也没有值得一读的作品面世,所以,《定西笔记》的面世让我惊讶,让我惭愧,也让我惊喜中有一种羞涩,种种心情决定了,我在第一时间一气读完它。


  大家行文,自然是落拓不羁,因为不是吃了别人的嘴软,所以贾先生信笔所指,全然没有章节段落的约束,没有遣词造句的推敲,也没有起承转合的讲究,一路走来絮絮叨叨,商洛怪才的野逸狡狯之风跃然纸上。他既有领略异地风土的惊喜和虔诚,也无意中暴露了赏玩落后的士大夫的劣根,这个口口声声自称农民的大家,今非昔比,虽然他的骨血中还有关于乡土西部的深刻记忆,有着对民间原味风情的亲切,但他毕竟是一个高人一等的过客,他那种随遇而安自以为是的奇怪品味,让定西的灰尘烟火、谷物农具、庙堂陋巷,沾染了想入非非的奇光异彩,这样的文字,让那些闺阁中的智识精英击掌称快,让那些看什么都妙趣横生的轻薄文人喜不自禁,说不定还会带来一股来定西走访或旅游的热潮,事实上,很多人到了定西都会觉得:定西不像你写的那么好。


  定西真的不像你写的那么好。贾平凹《古炉》出版后,评论家李建军曾有专文,大意是贾平凹作为现代作家的文化追求出现了奇怪的扭曲,他对古文化的钟爱有些变态,他处处追求浑朴天成、古拙原始,所塑造的完美理想的人物形象甚至比丙崽、阿Q更愚顽。贾老先生的平民情结和民间立场和士大夫的文化兴趣,让他在当代眼花缭乱标新立异的话语场和名利场中,一斧子一棵树,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无人替代且让人爱恨交错的卓越地位。


  定西来了贾平凹,好比杨家岭来了毛主席。贾老夫子处处难以忘怀他的城里人身份,对那弥漫的尘土和蹒跚移步的老农牛车新鲜异常,在他的眼里,被高原的风和雨埋汰了半辈子的农民,才是值得他洗刷玩赏的难得文物,他一路没有深入了解任何人和事,蜻蜓点水、煞有介事,饕餮土豆玉米,俨然一个亲民的总理。他没有了解定西方言的微言大义,到处倒是嫁接的生硬的陕南怪话,《土门》和《高老庄》中就有一些生造的方言词汇,当然此为小瑕。


  贾老夫子在深切追怀渐次湮灭的村庄风土和农村情景,他那念念不忘的情结实属可贵,然而他的举手投足,体现的只是一种文化兴趣而非信仰!撷取那些符号的同时,他没有真正的沉入,他也不会为此进行更加艰苦的思考,此类纪实文字,和赵本山弘扬二人转如出一辙,甚至比不上张艺谋那些被人斥之为揭露落后的影片。


  同样是深入民间,贾平凹太不严肃,而张承志太严肃。十年前,正当中国文联作协争权夺利跳舞唱歌的时候,张承志深入到西海固,他自称是完成伟大的举义,书写一部奇异的大书,他最终写成了《心灵史》。张承志之深入西海固,他对干涸焦渴的黄土大地,是谨慎而庄严的歌颂和描述,《雪中六盘》、《北方女人的印象》、《北庄雪景》、《金积堡》......,字字如金,西部大地的恢宏悲怆跃然纸上,他笔下的巴特尔、握月、阿洛华、哈柔乃,都是和作者几十年交情的普通农牧民,这种感情,是一个知识分子脱去伪饰后真实还原为一个回民汉子,这和贾老夫子到农村见鸡拍鸡见狗摄狗的矫情相比,则殊途异归。当然,人各有志,张贾二人文化背景风格志趣追求不同,文章也难分高下,只是贾的亦庄亦谐玩世不恭让鸡零狗碎显得妙趣横生,张则是突兀决绝文风凛冽字挟风霜,自称农民的贾平凹,早已是西京城里的名流俊贤金字招牌,门庭若市炙手可热,张承志顶着异类的骂名,很多时候沉溺在深山大川或异国他乡,他的深刻、尖刻和峻切,是那么不近情理不可理喻,阅读他,需要耐心也需要激情。


  现代化的春秋大梦不仅属于定西人,也属于满天下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村庄山寨,和那些人相食、鬼唱歌的历史相比,和那些白骨盈野,满门饿殍的惨痛记忆相比,定西也在进步在变化,定西山岭的村村寨寨,并不像青壮离家妇孺独居时的那般宁静,新一代农民的生存面临严峻的选择,新一代农民也不再是长幼有序、耕读传家、敦厚孝悌的古老田园景象,因了改革与发展的引领,一切都如迷乱的时代一起奔突问路,回家的路永远是喜悦又沉重的。一代代的先人在沉默中老去,面对家乡的失语,是一个异乡人的痛楚和惶惑,我为什么长久以来忽视那些记忆?


[



[ 本帖最后由 黑雪 于 2011-11-8 09:12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11-8 15:0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主题深刻,但还可以再沉淀与推敲,语言娓娓道来,只是题目是否再做定夺,文中省略号没使用好,建议修订。个见,若不妥请见谅。问好
3#
发表于 2011-11-8 20:06 | 只看该作者
好久不见黑兄了,问好!
定西这个地名真的很陌生,对于贾的作品,一直很喜欢的,《古炉》没有读完,但远没有《秦腔》喜欢,总感觉没有秦腔那样的对农民命运的关怀。当然,这只是模糊的感觉,远没有黑兄的感受深刻。
4#
发表于 2011-11-9 16:11 | 只看该作者
对贾平凹作品的观点比较新颖。确实如果在旅游者的角度来看,贫困的风景或许是没有污染的、新鲜的、猎奇的、怀旧的,但对于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来说,或许个中滋味就沉甸甸了!
5#
发表于 2011-11-10 10:13 |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的一本书
6#
发表于 2011-11-30 21:49 | 只看该作者
定西,是我们甘肃省60年饿死人最多的地方,饥民们每天守候在路边,看见外乡人经过就一拥而上,乱棍击毙后生猛吞食------简直比原始社会还恐怖
7#
发表于 2011-12-1 08:40 | 只看该作者
久违了,老弟。问好!
文章很有见地,对贾的评价可说是入木三分,说到点子上了。
我也一直认为贾好像一个穿长袍的三百年的文人。呵呵,看他在古炉后记所说“幸亏我的书画让我保证了一定收入,使得我能安心写作”,这话真是骗人,矫情。他早就有一千多万的家底了,写一部门长篇还要书画来保证。
另外,他的毛笔字,还真不行。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1:45 , Processed in 0.05310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