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7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盘点2011性闻剖解中国社会的道德良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3 0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盘点2011性闻剖解中国社会的道德良知

李华新

    日前,广州性文化节主办方公布2011全球及中国十大“性闻”评选结果。美女炫干爹的“郭美美事件”、警方称“戴避孕套不算强奸”、香港3D《肉蒲团》引发观影热潮等事件入选今年中国十大“性闻”。该活动由中国性学会、广东省性学会、人之初杂志社联合主办,收到有效选票二十多万张。主办方称,作为一个风向标,“性”在当下更多地跟政治、道德、宗教等挂上了钩。消息来源(《南方日报》11011012


日前2011中国十大“性闻”评出:

1. 《婚姻法》新司法解释引广泛关注

2. 女教师遭官员强奸,警方称“戴避孕套不算强奸”

3. 香港:3D《肉蒲团》引发观影热潮

4. 第三次“中国人的性”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公布

5. 北京:小学生性教材尺度大引热议

6. 中国内地:城市单身人群约有75%情绪不佳

7. “卖淫女”改称“失足妇女”

8.郭美美事件

9. 洛阳性奴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10. 江苏一局长发微博约情人开房遭撤职

     对于这些性闻,人们并不陌生,因为这些性闻,已经使得2011的中国社会的波澜在一个轨道上继续下滑,那就是一切和性有关,因此性闻就这样的提示人们,在当下最好使的就是和性沾边的事情,都是由卖点的。

     本来《新婚姻》发的新司法解释是要解决人们婚姻中的财产纠纷的,也有点对男方的一意识的提高的味道,但是却不想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一些女性以结婚手段来达到占有婚姻财产的企图就有些落空了。

    而因为使用了安全套再发生性关系那就不是强奸的说法,使得人们对于现在的性行为的重新认定似乎是在进步了,因为那位接警的警官或是在审理此事时的态度,已经说明了现在的性和性行为似乎并非是值得人们大惊小怪的事情,而且人家都已经戴套了。你可以想象,一个性进入者,可以从容戴套作业,那也是对女性的某种“尊重”啊。

    不过如此颠倒的伦理,让整个社会汗颜。

    自然了所谓的香港的《肉蒲团》的声色是如何打动国人的神经,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的令人血性忿张了,因为那些性的场面仅仅是激活心中的性欲怪兽还不行,现在人们更希望真刀真枪地干。

    而关于中国的性人口的统计,却把对于性的依赖关系的忧虑更多的给予了社会底层。因而人的关注度,远不如在小学生那里的性教材大尺度的课本那样令人惊讶。因为在当下小学生开始接触性的低龄化,并未使得家长们放心下来,因为现在的性离孩子们很近,有点躲避唯恐不及,现在确实把性赤裸裸地摆在你的面前。

    于是人们更加惊讶,可是现在的性确实铺天盖地,你可以问问孩子们,你只要是学会上网,会是到网吧去,那么那些性,你就不会不接触。现在所谓的性教育其实依旧是小儿科。所以戴套使用套才是安全的。

    而在当下的一个焦虑社会中75%的人情绪不佳也是正常的,不用炒作就可以明白这是真实的。因为现在的面临就业住房物价上涨,谁的情绪会是最佳的。几乎没有,不仅只是75%

   丑闻是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这大概是2011最现实的最容易被人们所普遍承认的事情,因为郭美美触动了人们的道德诚信的底线。

     绯闻、丑闻、偷拍、走光,面对形形色色的娱乐手法,媒体的呼吁也是无奈,因为媒体人的形象也不怎么样。现在的郭美美利用了人们的良知,因此人们的愤怒也是可想而之的。“郭美美:不想红会,只想红?”极度的利己主义使得她没有人性饥饿丝毫的道德社会责任感。


    很多很多年前的时候,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的一首诗,有的时候像一点点寓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话用到今天,用到郭美美事件当中有点过了,但是在目前的娱乐圈或者说是演艺圈里,我们可以变换一下这首诗,却实在是成为了一种现象,那就是丑闻是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而低调却是低调拥有者的墓志铭。


    于是你开始习惯看到了一种审丑的利益链条,这个链条是什么样的过程呢?主动或者被动地出现了丑闻,然后导致出名,然后是主动策划变得更加出名,然后引起市场注意,然后走向市场,然后获取利益。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涉及到道德或者价值观的底线层层在往下落,也难怪在郭美美涉及到红十字会这样一个事件出来不久之后,就有人怯怯开始担心,说估计最后的赢家只有郭美美一个,没想到没隔多久郭美美还真上路了。其实这样的评论,正是说明了央视的一些短视和自以为然,因为那里面更多的理性的分析,把人们的善良和郭美美的唯一性成功放在一起,实在是在糟蹋了人们心中的善良存在。


    风波之后,慈善组织与管理部门也需要重新看待媒体与慈善的关系。这段时间,如民政部相关人士指出,“慈善捐赠降到了冰点”,有人迁怒于某些人的“天真无知”,有人怪责于媒体的“穷追猛打”。诚然,回望“慈善风波”,确有一些组织机构“躺着中枪”;展望“慈善伤疤”揭开后的信任修复,媒体作为正面传播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无疑应该强化,但抱怨者也需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位的,新闻报道是第二位的。民政部证实的“社会捐赠总额没有大幅下降”、只是“慈善机构收的捐赠少了”这一现象表明:公众的慈善热情一直存在并释放,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下降并非媒体报道催生。


    对于慈善,这是我们的愿景:法律规范、政府监管、公众监督、组织善治、行业自律、社会选择、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合作共赢。而这幅美好图景,需要慈善从业者、社会管理者、媒体,以及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绘就。但是这样的呼吁在这些承担者的中,可以感到其实就是某种权势在左右了这一切。


     而对于一个洛阳的性奴案中人们在对此震惊的时候,一个新的社会学概念也同时进入到中国社会和司法实践中。这就是“斯德克尔摩情结”,因为,民警在对被解救女孩询问时发现,她们对被囚禁期间的描述反映出,李浩对女子“照顾有加”。直至见到民警之前,这些女子甚至“忘记了恨”。最让民警们不能理解是,被解救女子中,竟然有人在民警调查过程试图袒护李浩。


    人质情结又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指1973823日,两名劫匪闯进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扣押6名职员作人质。一星期后,人质获救,奇怪的是,人质反而闷闷不乐,对警察表现出明显敌意;更出人意料的是,其中一名人质竟爱上绑匪,跑到监狱要与他私订终身,另一人则四处筹钱,请律师为绑匪开脱罪责。专家调查后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疾病,缘自患者与绑架者共同生活,对其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感,也可称为“人质情结”。  


     这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家需要面对的一个社会公共话题,但是对于李浩来说,它的卑鄙却不会因为这样的情结的一个名称而使之减罪。

    位居第十位的是江苏一局长发微博约情人开房遭撤职,这个局长太笨,不会想到自己的微博是在面向大众,因此这样的调情,就像当众发生性一样,让人汗颜,因此局长的位子不保很正常。


    2011性闻的发生就在进行统计的时候,依旧是屡发不止,但是性闻毕竟属于生活的进行时,而唯有那些为官者需要警惕的是权力的寻组和交易。而对于具有普遍性的事关国人道德良知的事情,却是需要人们的反思,需要在文化建设中用健康的格调来影响和启迪人们心中最美的具有美好心智的东西,不然在物欲横流时,性的欲望就会释放,一旦释放出来就会无度泛滥。


(济南 李华新)



[ 本帖最后由 李华新 于 2011-11-13 08:03 编辑 ]
4#
发表于 2011-11-16 11:05 | 只看该作者
畸型社会必将产下畸下后代。
如人无知到连常识都不懂了,谁也拯救不了。
3#
发表于 2011-11-13 20:30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中国人民的“性”福生活……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0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李华新 的帖子

愿意抛砖引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0-4 12:25 , Processed in 0.05129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