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8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角落的鲁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4-27 1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从中学老师那里贩卖来的鲁迅,到头来竟发现是个佐罗式戴着面具的英雄,所以不免沮丧,沮丧于自己竟然对他那么长久的误读。
                 
  也许在某个时候我也觉得奇怪:鲁迅先生那么爱国爱民,共产党那么为国为民,为何他不加入共产党这个仁人志士温暖的大家庭来做栖身之所呢?是因为当时的共产党是“匪军”,名不正言不顺则像孔老夫子所说的事不成,还是因为鲁迅先生的硬骨头也怕死?许许多多的奇怪仅止于奇怪,等到现在深究起来,我却看到了在时间长河的对岸,那个站在历史阴影处藏着的鲁迅,那个痛苦却真实的鲁迅。
                 
  一 从王子到乞丐

  不如怀想先生的童年,可以从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能找到由头,那是个充满梦想和金贵的百花园,还有一个调皮顽劣又聪明无忧的富家顽童浮出了我们的脑海,在院子里蹦跳嬉戏。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官拜内阁尚书,是个无比显贵的京官。在鲁迅童年时,他的富贵出身也是拜祖父所赐,“别人把我都当成王子”,但一件事却使这位王子变得乞丐不如——也在鲁迅的身体里第一次种下了怀疑人的种子,阴影的种子,宿命地顽强生长在他整个生命。
                 
  在那次科举考试中,祖父派家里的一下人去贿赂主考官——那个官职甚至比他小的主考官。仆人把贵重的金银让家丁呈送到主考官的茶几,自己在门外等候回复,但许久之后门里的主考官还没有动静,下人等得很不耐烦了(毕竟自己的老爷可是个堂堂京官),于是硬是闯了进去,结果灾难也随之硬是闯进了鲁家的深墙大院:主考官正在和副主考在交谈,中间茶几上放着贿赂的银子,没有打开,真相正在被主考官不尴不尬的遮掩着。而鲁家的仆人向来骄横,劈头便向主考官的方向扔过来一句:你个主考官是怎么当的?收了我们老爷的银子也不我个回复我好回去交待?!
                 
  一切昭然若揭,灾难随之而至。鲁迅在文字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境遇:先前人们把我看成王子,现在在他们的眼里,我连个乞丐都不如。
                 
  灾难的门没有关闭,源源而来,父亲的病又从这道门进来,而绍兴所谓名医们开得中药药引又千奇百怪:比如原配的蛐蛐一对。结果鲁迅便往返在当铺和药堂之间,家境经此事之后更是贫穷不堪;父亲也被中医医死,所谓的“功同良相”的中医们在鲁迅眼中永远不过是前世做屠夫的一种。
                 
  鲁迅心中对别人的怀疑便播下了更多的种子,使得他宁愿在孤独的阴影中走不出去,在寒冷的深刻中痛苦着、焦灼着、挣扎着、斗争着。
                 
  像时间在和命运赛跑,时间跑得越快,那种孤独的阴影就像命运一样愈加寒冷,不可抗拒地追随。
                 
  二 堕入穷途地寻觅
                 
  鲁迅在形容自己的经历与生命体验时,最常用的便是“堕入穷途”。也许隐藏在中国文人血液中的清高有两种高级表现形式:一个便是永远有独立思考勇气和特立独行气质的鲁迅,不与任何政治团体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保持真文人的品格,就像贾平凹所说的保存了真动物野性的狼;另一种便是被文明所驯化的狗,在温和的妥协中坚持自己独特的文人个性和关怀立场,譬如胡适。
                 
  鲁迅在父亲死后,去了江南水师学校管轮系(现在成为轮机专业)读书,只是因为当时这些实业学校不收学费。当时,他在日记中用一贯悲怆的腔调说道:从此,我便要在暗无天日中度过了。后来,他得机会转南京矿物学堂读书,后来又辗转到日本仙台学医。
                 
  在日本学医时,他对政治团体便有深刻的不信任,“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溅轩辕”,爱国爱民的热血为谁倾洒,鲁迅进退维谷,但他还是加入了秘密爱国组织:也是中国当局目中的“恐怖组织”,过着一种“脑袋别在裤腰带,明天就可能丢掉”的生活,这时他是一个站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拼命三郎。
                 
  母亲病危的一封电报,让鲁迅想也没想便火速回国。当看到母亲笑呵呵地走到了他的面前,鲁迅也看到了母亲给他看中的朱安小姐。鲁迅无意拒绝,明天也许便丢失了生命,何必在今天提前让母亲伤心呢?
                 
  和朱安的婚姻,一直是鲁迅心中的隐痛,是“母亲无意间送我的一枚毒果”。这是1906年发生的事情。
                 
  1909年,鲁迅回国在一家师范院校教书,但其间发生的一次“氢气事件”,令他对国人人性的丑陋得到了一次淋漓尽致欣赏的机会。他在实验室给学生做氢气燃烧的试验时,忽然想起忘记了带火柴,他对自己的学生再三告诫:现在我回去取火柴,你们千万别动这里面的氢气,否则里面进了空气再做实验时会发生爆炸的!当他取完火柴回来的时候,想也没想便点燃了氢气,结果很响的爆炸声刺痛了他的耳朵,很痛心的情景把他拖入了寒冷境地:所有学生早跑到后排,其后还发出压抑不住的笑声——这笑声比爆炸声更伤害了鲁迅先生。
                 
  身为长子,鲁迅看到无用的中医怎样一点点把父亲医死的所有细节,因此后来他到仙台学西医:以希解救国人的病痛,少受中医之害。而那些健康的国人身体中的“愚”或许可以开启,但心中的“诈”呢?
                 
  国人已经病入膏肓的心灵,西医和鲁迅一起绝望。
                 
  1912年,鲁迅的心灵再一次堕入穷途,但身为长子的他担负着家中的生计,仍担任自己所不信任的政府的佥事一职。其间身居绍兴公馆,无聊时抄墓志铭和《佛经》以求心安,为自己的房间命名“俟堂”:等死之堂。触目惊心的名字。这时的鲁迅“马虎衣着,神色苍白,头发直竖,黑色着装常常面无表情的样子”。
                 
  三 戴着面具的呐喊
                 
  当有个朋友劝鲁迅用文字来呐喊,叫醒那些愚昧的国民来争取他们天赋的自由时,鲁迅先生如此回答,我们都是住在密不透风决无逃出去可能的铁屋里,他们都睡着了,而我们几个痛苦地醒着。我们为什么要叫醒他们,让他们有早死的清醒之痛呢?!朋友回答,把所有的人都叫起来,谁能说没有把铁屋打破的希望呢!
                 
  鲁迅当时没有回答,后来在文字中作了回答:希望本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这是一句安慰别人却安慰不了自己的话,他在给自己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的,而我们却一直在误读中度过——在鲁迅戴着面具呐喊的文字前,唯有没有面具的《野草》显得可爱,《野草》的主题便是:虚无恐怕才是永恒的。而鲁迅先生说,《野草》是一本我不想让年轻人看到的书。
                 
  在鲁迅37岁那年,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在他笔下横空出世,这也是白话小说的成熟之作,所以鲁迅先生便是中国的“现代小说之父”,从此他也便开始了戴着面具的呐喊,成为我们眼中佐罗式的神秘英雄:革命的导师、前辈,毛泽东称为骨头最硬的中国人。
                 
  1927年,鲁迅定居上海景云里二十五号,其时的他仍是提倡甘地式不流血斗争的导师,甚至反对青年学生的游行示威,所谓曲高和寡,当时就有文批评鲁迅:《鲁迅,你往哪里躲?》——一篇很有名很有见地的批评文字。鲁迅身体里面,冷静的血液里面沉淀着它独特的思想,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决不妥协,即使在许多寂寞没有回声的日子里,在那段作为革命局外人的沮丧日子里……这才是鲁迅,横战一生不向任何人、组织、事物哪怕绝望妥协的鲁迅。
                 
  四 横战的一生
                 
  鲁迅理解自己的横战:既要准备敌营里的殊死斗争,又要时刻防备着来自战友阵营里的冷箭。
                 
  鲁迅一生不敢睡软卧,怕伤意志,革命斗争的意志。在许广平的文字里,也可以知道鲁迅有时痛苦的趴在冰冷的地板上也能睡着:他想让肉体的痛苦来减少心中的绝望?还是来麻木自己清醒深刻的伤口?
                 
  1930年,左联在成立时邀请鲁迅演讲,演讲完毕,他就被“邀请”成为左联的创立者之一——他被“叛徒们”推作教主,但骨子里深刻的怀疑让他最终成为“叛徒中的叛徒”。在左联这个后来中共领导的爱国组织里,有一件事情很好的体现了鲁迅横战的思想。
                 
  在周扬当左联领导人的时期。一中共领导人要求鲁迅用周树人的真名写篇文章指斥蒋介石。下面的对话很有趣:“那我的生命有何保障?”

  “黄浦江上有的是苏俄的船,你跳上去就行了。”
                 
  鲁迅最后没有接受那个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的领导人的“指示”,一生也理所当然没有接受任何政治团体的命令,他始终用怀疑或憎恶的眼光打量,始终保持着旁观思想者的距离。
                 
  许广平是个国民党员,在入党之前她向鲁迅征求过意见,鲁迅只淡淡地说:你要想有自己的观点,不要参加;可以放弃自己的观点,能够参加。但他没有说出自己对政治团体深刻的不信任。
                 
  鲁迅在文章《死》中拟一遗嘱:别人应许你的事情,千万不要当真。可见他是下定决心让怀疑人的痛苦“至死不渝”了,而现代人的观点颇有意味:既然怀疑让我痛苦,那我就索性相信吧。而我说,现代人心中的相信和怀疑以及一切形而上的情感都是不坚固的,像鲁迅那样心灵坚固得不可摧毁的人是值得敬佩的,无论任何时代概莫能外。
                 
  1936年,由于长期苦行僧的生活和病痛的折磨,鲁迅的体重只有38公斤,更有尖锐的思想和阴影中的寒冷让晚年的他精神失去了弹性,文字失去了幽默的从容,脾气暴躁,渐入老境。这时的鲁迅更加害怕后人误读他的文字,使他身后“不得安宁”。
                 
  一直在误读鲁迅的人,也许是那些睡在铁屋子里的国人的后代,都是在别人精心的精神催眠中度过。就和现在日本青年队对南京大屠杀普遍地误读一样,我们对鲁迅和鲁迅留下的文字一直在误读中读过。
                 
  只有那些真正了解鲁迅,他是那个在怀疑的阴影中生成孤独的寒冷感的人,才能读懂先生的“主张宽容的人,不要接近”,“那些恨我的人,我一个也不原谅,让他们去怨恨好了”,“一想到将要到天堂,和那些所谓的善人们生活在一起,让人沮丧”……
                 
  鲁迅在有生之年就害怕青年误读他的文字,他那些像匕首一样插进敌人心脏的犀利文字(他随身也带着一把匕首,从不放下,睡觉时放在枕下),他那些非愤怒即悲凉的文字里,“我却赫然看到了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字——爱”(余杰),而且我说他那另一种形式的爱更加深沉更加坚固,更加深入到阴影寒冷极致之后才超脱出的真正光明和温暖。
                 
  他留给我们更重要的是精神:就是那种在绝望中反抗绝望的勇气。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读懂。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逝世。19日10时许,一个身影巍峨的东北大汉闯进了大门,扑通一声跪在了鲁迅先生的床前,久久泣不成声,周围都无语凝咽,他就是萧军——那是不多的几个真正继承了鲁迅先生精神衣钵的学生之一,一个从没有误读鲁迅文字的青年,而相隔七十年时间长河彼岸的我,也在心灵的阴影中,努力正视鲁迅冰冷的目光和直面他冷入骨髓的文字,以及努力挖掘那些文字中深深埋藏的巨大能量的另一种温暖——像煤炭一样来之不易的温暖,只要用心去点燃,人人都能获得的温暖。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4-4-27 11:08 | 只看该作者
最近一段时间很用心写出来的东西,请这里的兄弟们多多批评指教:)

特别是太阳神和冷版,多来点重量的文字来镇镇坛子!这里的朋友也要多努力哦
3#
发表于 2004-4-27 14:55 | 只看该作者
对鲁迅能有这么深刻的理解,说明你下了狠功夫,不错,是个好学生!:)

毕业论文通过没有啊?
4#
 楼主| 发表于 2004-4-27 17:08 | 只看该作者
晕了。我的毕业论文要明年才写,我不是学中文的,也不必写这些:)

不过专业性的评论,我不喜欢。

我喜欢人性化的,也关注自己的思想。
5#
发表于 2004-4-27 17:2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刑天丁 发表
晕了。我的毕业论文要明年才写,我不是学中文的,也不必写这些:)

不过专业性的评论,我不喜欢。

我喜欢人性化的,也关注自己的思想。


不是学中文的都能写出这么好的文字,可见此人有多厉害!:))
6#
 楼主| 发表于 2004-4-27 19:14 | 只看该作者
别瞎捧拉,里面想当然的错误一定不会少的:)
7#
发表于 2004-4-27 1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原创] 在角落的鲁迅

鲁迅“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经历,可以说是一种经典的伟大人物的经历,比如曹雪芹就是如此。而就是在这样的落的过程里,他们就更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要做艺术家思想家而没有这样的落的过程,就像一块铁没有经过千锤百炼一样,就成不了钢。那一年我到深圳去,听当地人管“我要下车”叫“要落要落”,我觉得真有意思:那不是一片树叶的愿望么?今天读了你的文章,我又多了一层明白:要落要落,那也是所有伟大人物的愿望。你想一想,在这个人人都想着要飞黄腾达的时代,有谁会勇敢地说“要落要落”呢?
8#
 楼主| 发表于 2004-4-28 11:04 | 只看该作者
文史学院出来的兄弟就是见解独特。做个伟大人物确实要有落的勇气,难能可贵的勇气。
9#
发表于 2004-4-28 22:02 | 只看该作者
所论独到,发人深思。
学习了,刑兄:))
10#
发表于 2004-4-29 10:19 | 只看该作者
真性情的文字,能够从自己的视角思考鲁迅,写出这么有见地文章,的确不易,天丁好功夫。
11#
发表于 2004-4-29 10:31 | 只看该作者
了解鲁迅,可以看一本书《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们》,上面记载着鲁迅论战的一生,论敌包括梁实秋、胡适、田汉等大师级的人物,当然也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发展、解体的过程以及一些文学青年对鲁迅误解的产生。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4-29 21:08 | 只看该作者
我要找找看看。
13#
发表于 2004-4-30 09:2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是我大学时买的二手书,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的买!找不到的话打个招呼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8:20 , Processed in 0.05355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