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行走孟庙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31 0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行走孟庙间                             路建锋


跨进棂星门的这一刻,心是沉寂的,如一潭止水。落寂,旷远,一种无以言表的感觉逼近你,直渗进你的灵魂。像琴弦被风吹过,你的心里有了一丝莫名的颤动。直立在那儿,我恍若一名坂依的信徒,双目低垂,不闻市井的喧嚣吵闹。侧柏森森,鹭鸟戚戚,人世间的风雨如落萍散地,又像延续了几千年的人类历史,突然在这里戛然而止。
站在院子内,环顾左右,左名继往圣,右名开来学的的两块石坊赫然在目,据说,这是以此彰显孟子“继孔子以往,开儒家之来”的不朽伟绩的。“继往开来”这个成语即由此而来。北望,是亚圣庙石坊,抬头即可看到镌刻着金字楷书的“亚圣庙”三个大字,这也是亚圣庙第二进院落门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石坊四柱三门,由于柱高好几米,实在无法看到上面雕刻着什么,倒是左右坊心,精雕着龙的图案。让人称奇的,在柱身上,我竟发现了两句写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已很模糊诗句,很显然,这是文革的遗存。那么,这出自毛主席他老人家之手的诗句,又怎么被写在这亚圣庙三个大字的下面呢?它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旁边有人议论,之所以写上这两句诗,是有人为了保护这建于明代的石坊不至于被毁,你再疯狂, 还不至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把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诗句也毁坏掉吧。听来,这种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文革期间,连孔子墓都被挖掘铲平,至于全国各个地方的名胜古迹,文物遗存等,毁之状况更是惨不忍睹。在柱子上写上主席他老人家的革命诗句,对那些怒砸旧社会的红卫兵小将们来说,也许真能起到一点震慑的作用,进而保住石柱不被砸坏。然而在我看来,当年的孟庙正好处于被批判的漩涡中,写上主席的诗句, 是极其正常的事情,不这样做,哪能显出革命的坚决和神圣?只是,现在的我们把事情想得更人性化一些罢了。
跨过亚圣庙石坊,只见青砖甬道铺陈,古松侧柏林立,枝干似盖,若龙,像剑,参天拔地,郁郁葱葱。据说,这些松桧的大都800余年。无怪乎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抒怀放吟:“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型,沃野洙水润,含气峄山灵,阅世磨秦籀,参天结鲁青,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而在靠近西墙的地方,有一个大铁钟挂在石柱上。庙里有钟,这本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其他地方的寺院、庙里,也曾有过钟的陈列。先不论这孟庙的钟来自何处,可这钟的大却是出奇的很。这还不算,这口铸于金大安三年的铁钟,上面铸有八个醒目的大字:重【】千秋 皇帝万岁。符号里的字,是一个翻写的“臣”字。“反臣千秋”,那还了得!在皇权深重的时代,那会被杀头的。于是,争论四起。有说是铸造钟的人故意把臣字铸翻了,以示谋反。还有的说是工匠的疏忽。至于是什么原因,今天看来实难有个定论了,令人称奇的是,这口钟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一过就是六百多年。
踩在灰砖铺就的甬道上前行,陡然就看到了写有“泰山气象门”的一块竖匾。它被安在一座高大的门楼上。“泰山气象四字取义于程子之说:曰仲尼元气,颜子春生,孟子并秋杀尽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 之气象也。此门之名即由此而来。跨过此门,我跨进了孟庙五进院落中的第三院落。此院落与前两进院落有所不同。在它的东西,建了两个门。史料载,东门原叫“钟灵门”,西门叫“毓秀门”,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孟庙时,分别改称作“知言门”和“养气门”,二者取义于《孟子》七篇中淫辞知其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院北壁三门并列,中为承圣门,东为启贤门,西为致敬门承圣二字,取孟子上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统绪之含义。而启贤则含有赞颂孟子父母有启毓圣贤之贡献的意思。 紧挨着承圣门 ,挺立着一座高大的碑亭,亭内,放置着清康熙《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最让人称奇的,是碑的碑座,狮头、龟背、鹰爪、蛇尾集于一身的、像龟的一个怪兽。其实它不是龟。传说中,它是龙王的第六个儿子,力大无穷,及其能负重。实际上,它的名字叫“赑屃”,俗称龟驮碑。你现在看到的怪兽头部和臀部皆光滑无比,这可不是自然生成的,是老百姓用手触摸,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十六摸摸乌龟头,全年高兴不发愁;十六摸摸乌龟腚,全年消灾不生病”,从这首流传至今的歌谣里,你肯定就能猜到到底有多少人来抚摸这在老百姓看来极为吉祥的圣物了了。碑亭东面,竖着几块石碑,我近前看了看,计有“孟母断机处”、“子思作中庸处”、“孟母三迁祠”等五块碑石块。当然,每一块碑都有好多流传有序的故事。这是诸君都知道的,不再细叙了。迈过启贤门,即踏入了闻名世界的孟庙碑林,这里,不仅陈列着自秦汉以来的280余块碑石。更为重要的,这里就有全国也不多见的八思巴文碑刻,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今天仍昂然地伫立在孟庙中。对于孟庙,这是何等之幸!
我们没有通过承圣门进入第四进院落,即孟庙的中心地带。那里,也是亚圣殿的所在地。从碑林左拐,在侧柏的掩映中,巍峨壮丽、雕梁画栋的亚圣殿便出现在眼前了。实际上,这已是康熙七年大地震后重修的了。远观,写有“亚圣殿”三个金色大字的匾额高悬在大殿正面,显得雍容华贵。近观,只见大殿正中额上挂有“道阐尼山”横匾一块。两根立柱上,写有一副巨型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这出自乾隆皇帝的手笔。正殿内端坐的,即是孟子像了,只见他着衮冕九旒九章,低孔子一等。在神龛的东侧,供奉着的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子。整个殿内,即使空间很大,于我,塑像的高大、威严,却让我生出了一种压抑感。我不由快速移动着步子。走出殿门,正巧有一列韩国人烧香朝拜,我们忙闪开,向台阶下的天震井那边走去。早就听说这井大有来头,流传最广的,说是孔孟颜曾四大圣人里,独独孟子没有圣井。玉帝看不惯,便晴天霹雳送了一口井来。当然,这都是民间传说了。假如真像传说中的那样,同情孟子的玉帝早把孟子请到天上当神仙去了,毕竟,玉帝的话,在神话故事里,是一言九鼎的。何必费劲弄出一口井来呢?这口井的出现,我觉得最为贴切的解释,还是地震的产物。因为井旁的碑刻曾记载,这口井是清康熙十一年发生那场大地震之后,才出现的。
绕过亚圣殿,即进入孟庙的第五进院落。登上高筑甬道,即可看到一座寝殿出现在眼前。此殿始建于元元贞元年(1295年),原名为邾国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明弘治十年(1497年),增修孟庙时改为寝殿,成为祭祀孟子夫人田氏的专祠。殿内供奉亚圣夫人田氏之位的木制牌位。现在,被辟成孟子生平展。 此处院落里,最让人称奇的,是露台和甬道生长着三棵古桧树,为宋代宣和年间所植,虽距今已九百年,仍苍翠如初,极富生机与活力。
几百年里,古老的祭祀活动如穿行在庙宇上空的白云,不曾停息。应该感谢孔道辅,这位孔子的四十五代孙,宋景佑三年来兖州任知府,及至第二年,因感于孟子对宣扬儒家学说的大功,遂萌发了探寻孟子墓的想法。经多方寻访、查证,终于在邹邑东北三十里四基山之阳,找到了孟子的坟墓。随后,便组织能工巧匠,清除杂草藤曼,砌石培土,兴建庙宇。随后,又找到了孟子第四十五代孙孟宁,并荐于朝,主持孟子庙祭祀。后因距城较远,祭祀不便,于宋元丰年间(1078——1085)徙建于邹县旧城东门外。后因“濒水易损”,复迁于现邹城南关。即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孟庙。如果说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说,是孟子,将孔子的学说发扬光大,并延续至今。孟子,名轲,邹人也。其出生地,及现今邹城市北二十五华里的凫村。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史传不详,经考证,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是明代刊本吕兆祥、吕逢时的《三迁志》,即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乙酉(公元前372年)四月二日,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壬申(公元前289年)正月十五,八十四岁。据载,孟子三岁丧父,逢此不幸,以后他的成长全靠了他的母亲仉氏,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计有“三迁择邻”、“断机喻学”、“杀豚不欺子”等等。你可别小看了孟母,幼时的孟子非常顽皮,如果没有孟母的悉心教导,也可能就没有今天我们位子敬仰的、流芳百世的孟子。竖在孟庙里的那块“母教第一人”碑石,可是含有较高的含金量的,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同孔子一样,孟子在四十岁之前,也选择了以私人身份收徒讲学,他比较有名的弟子计有公孙丑、万章、乐正子、高子等等。从四十岁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仁政”治国的学说。在孟子生活的战国年代,连年的兼并战争不断,人民长期生活在兵荒马乱中,现在看来,即使孟子的主张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的,但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在二十多年的游历中,孟子先后到过齐、宋、梁、滕、薛、鲁等国。然而,他的主张大都不被当权者所重视,即使一时被重用,也长期处于冷落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仍人感到遗憾的事情。但是,孟子的多年游历也并不是一事无成,以游齐为例,孟子在齐国呆的时间最长,无形中,这就推动了齐鲁文化的交流,也使他的思想日臻完善。孟子最终在齐国辞了客卿的职位,返回邹。此时的孟子,已年近七十岁。孟子回邹后,即“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达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共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计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至于他的价值和意义,赵歧在《孟子题辞》中则作了详尽的评价,“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福祸,桀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从寝殿前行右拐,即进入孟庙的西路,倒数第一个院子,是设有“焚帛池”的地方,也就是焚烧祭词的地方。前走,是陈放孟子大宗户神主牌位的祧母祠。再往前,即是“致严堂”院,内有参天的银杏树两棵,一雄一雌,别有洞天。刻石林立,多是历代名人雅士浏览孟庙后的诗词题咏。出了斋戒门 ,直行右拐,即使孟庙的西门。也就是说,孟庙的行走,到此算作结束了。
而熙熙攘攘的人流声穿墙而来,墙外面,无论是走卒贩夫、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在向南或向北行走着。走步也罢,驾车也罢,在他们心里,这座庙一直就这样伫立着。关注者,会投之一瞥,且细心揣摩一番;不关注者,无非在庙墙的一端匆匆而过。这就是几百年里孟庙经历的平平静静的日子。当然,孟庙经历过地震,被国民党的飞机轰炸过,文革中庙宇碑石被红卫兵毁坏过,相比较漫长的岁月,那只是其间的小插曲。尽管,那都是些惨痛的经历。重要的是,庙依然存在。庙还会存在么,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只要孟子的思想还在流传,只要地球没有毁灭的那一天。

参阅书目:《孟子家世》、《孟子故里邹城市》、《孟子故里邹城》,表示感谢。
2#
发表于 2012-1-3 10:53 | 只看该作者
注意排版!
3#
发表于 2013-6-7 21:26 | 只看该作者
孟母三迁,最受鼓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0:55 , Processed in 0.05229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