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55|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端午粽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0 1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端午粽香


              季大相

  吃粽子,怀念屈大夫,情愫深深。端午节,也是在品味历久弥香的民俗文化。

  老宅的家门前有一个面积约七、八亩地的池塘,池塘里放养了鱼苗,还有野菱角、鸡头,以及莎草、水韭菜等水草。夏秋季节,我们一群孩子成天泡在池塘里洗澡戏嬉、摘菱角和鸡头当零食,捞水草作饲料喂猪、喂鹅,一方池塘,成了儿时开心的乐园。

  每年一开春,池塘岸边的芦苇就会迫不及待地往外钻,一天一个样子地长高变粗,很快,坡岸边铺开了密密匝匝的芦苇阵。小伙伴们拔出芦苇芯,利索地摆弄一番,放入口中,便吹出悦耳动听的曲调来;掰一片芦叶,几个来回地折叠,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船跃立于掌心,轻轻地放入水中,用手舀水逐浪掀波,助推小船前行,霎时,碧澄的水面荡漾着、起伏着童年的欢快声。

  芦叶青青,一如儿时青涩的年华,憧憬着有朝一日施展身手。家乡有“追节”的习俗,就是男方计划迎娶女方前两年的端午节前夕,准女婿要带着一张凉席、扇子、咸鸭蛋、粽子等物品,送到准老丈人家。一般人家,100只粽子、100只咸鸭蛋,外加两条毛巾之类的小物品就可以了。遇到讲究的人家一件物品也不能少。曾问过老年人,为什么要“追节”?有人含糊其辞,说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风俗。斯文点地解释是,其一,“追节”有拔节的意思,好让姑娘早日长大成人;其二,“追节”顾名思义,男方追着姑娘要求结婚。从男方带着上述礼品到女方家“追节”这一年起,不能间断,只有结婚后才能免掉。

  大集体年代,普通人家是吃不起粽子的。所以,儿时的记忆里,谁家摘芦叶包粽子,就昭示着谁家儿子要结婚了。那年端午节前夕,玩伴阿辉母亲摘芦叶,大家私底下议论,莫非阿辉要结婚。果然,来年二月,长我5岁、虚龄17岁的阿辉小学五年级未毕业就辍学回家结了婚。我们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每人向父母索要了2分钱,合伙买了一个日记本赠送给阿辉当结婚礼品,感动得他连连用衣袖揩眼泪。我们对阿辉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素在内,那次他挑着粽子等物品去老丈人家“追节”,“回礼”(家乡有对赠送物品返回一部分的风俗)了20只粽子,返家时在庄前的路口与我们迎面相碰,大家都取笑他有学不上忙着讨老婆,他涨红着脸,二话没说,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只粽子。粽子是糯米包的,剥开包裹着的芦叶,尚未入口,就有一股芦叶清香扑鼻。阿辉的慷慨,让我们几个人平生第一次品尝了粽子的味道,而他回家却挨了父亲一顿揍,斥责他偷吃了粽子。

  时光进入1980年代以后,家里有了责任田,父母栽插水稻时,总会留出一角地种植糯稻。收割时节,将糯稻把放在一旁,人力用木棒捶或在大石磙上面掼下稻粒。糯稻加工成米面,搓汤圆、蒸糕,而糯米包粽子,则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一种吃食。记得1984年初夏的一天傍晚,我放学回家,老远就看到母亲在岸边摘芦叶,立时,心里打了个“咯噔”,莫非父母也要让我去“追节”忙着结婚?我走到母亲身旁,怯生生地说:“妈,我还要上学,不去‘追节’结婚。”闻言,母亲先是一愣,继而笑道:“谁说给你结婚了?从哪里听来的,包粽子就是一定要给儿子‘追节’用?家里不能吃?”母亲的一席话,使我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是家里第一次包粽子吃,我十分开心,连书包都没有放回家中,就与母亲一道摘芦叶。

  晚上,母亲舀了些糯米放进脸盆里浸泡。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动手包粽子,她将芦叶洗净入开水盆里焯烫一下捞出,取一张芦叶,拿勺子舀米,左包右缠成三角形,再用细麻绳缠扎一下,一只包好的粽子跃立于眼前。母亲在铁锅内舀放了大半锅水让我烧,水烧开时,几十只粽子也包好了。母亲将粽子下到开水锅内,用大火猛至水滚沸,锅沿上方雾气弥漫,约半小时后,又用中火继续烧煮1个多小时,然后焖个把小时,粽子才算是煮熟了。揭开锅盖,芦叶的清香沁人肺腑,诱集胃口。母亲又煮了一锅玉米面稀饭,父亲、二姐他们从地里干活回来,喝稀粥吃粽子当早饭。第一次包粽子,母亲又拿出十几只,分送给左邻右舍尝尝鲜。

  那是第一次放开肚皮吃粽子,虽没有任何配料,但那唇齿留香的滋味,至今回想起来,心头还流溢着幸福涟漪。

  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也开始变得大方起来。乡村的庄户人家,谁家的儿子要去女方家“追节”,总会多包些粽子,挨门逐户地散发给左邻右舍,让大家同喜。粽子的花色品种也与日俱增,单从外形来看,无外乎是三角粽、四角粽两种,馅却由过去单一的糯米,丰富为红糖、葡萄干、大枣、赤豆、牛肉等多个荤素品种,调节着人们的口味。

  母亲包粽子,红糖、葡萄干、蜜枣等粽馅不停地变换着,而包裹的手法,一直沿续着用绳缠扎的习惯。记得一次二姐回家,恰逢母亲包粽子。二姐说,用细绳缠扎粽子的速度太慢,她手抓芦叶,放入馅料,左缠右绕,几个来回,全凭芦叶穿插包裹好粽子,结实程度与母亲用细绳缠扎的粽子不分上下。母亲学包了几个,却始终掌握不住要领,往盆里一放就散开了,只好自嘲地笑道:“年龄大了,不中用了。”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很多传统的习俗与我们渐行渐远,就拿“追节”的习俗来说,越来越趋于淡化。如今,端午前夕,有的人家干脆送一笔数目不菲的礼金给女方,权当代替粽子、咸鸭蛋等“追节”物品,省去了许多繁缛细节,那浓浓的乡土气息倒成了人们怀旧的情结。

  母亲过世后,我家没有再包过粽子,吃的粽子,大多是从摊点上购买的,或是亲友馈赠的。吃粽子,也有一个隐痛,家乡包粽子,几乎清一色的使用芦叶,而随着竹席、草席等普遍应用于每个家庭,芦苇席渐渐失宠去了传统地位。于是,人们纷纷刨挖掉河岸、圩坡边的芦苇,腾出土地另作它用。芦苇少了,芦叶自然金贵起来,在多个地方看到,芦苇杆光秃秃地被摘叶至末梢,一阵风捎过,它发出“呜呜”的哭泣声,闻之心疼。

  有一天等我们包粽子时,是否会连一片芦叶都采摘不到。但愿,这是我杞人忧天。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2-5-14 16:18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5-10 12:57 | 只看该作者
由一个传统节日说起,却让人有了一种悲悯天下的感觉。似水流年走过,世界也在更新,能留下的美好暂切留下,不能留下的让它自然流逝。
感悟季老师真挚好文,棕香阵阵扑鼻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14: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2-5-10 12:57 发表
由一个传统节日说起,却让人有了一种悲悯天下的感觉。似水流年走过,世界也在更新,能留下的美好暂切留下,不能留下的让它自然流逝。
感悟季老师真挚好文,棕香阵阵扑鼻来。
谢谢版主老师点评和鼓励!问好!
4#
发表于 2012-5-10 14:49 | 只看该作者
文中朴实无华的文字,曾经熟悉的儿时生活,悠久的传统节日,令人难以忘怀吃粽子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情趣,读来亲切!
5#
发表于 2012-5-10 15:05 | 只看该作者
  一幅幅童年的生活画面,既展现了端午的生活习俗,又表现了时代的变迁,生活的改变,美好也有些淡淡的无奈。
  问好朋友!
6#
发表于 2012-5-10 15:53 | 只看该作者
娓娓道来,把我们又带回了那久违了的往事之中。问好。
7#
发表于 2012-5-10 16:42 | 只看该作者
岁月的回味,溢满粽子的温暖与香甜的记忆。形象、生动。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18: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横塘凌波 于 2012-5-10 14:49 发表
文中朴实无华的文字,曾经熟悉的儿时生活,悠久的传统节日,令人难以忘怀吃粽子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情趣,读来亲切!
是的,难忘那岁月留下的记忆!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18: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袁光熙 于 2012-5-10 15:05 发表
  一幅幅童年的生活画面,既展现了端午的生活习俗,又表现了时代的变迁,生活的改变,美好也有些淡淡的无奈。
  问好朋友!
感谢袁老师精致点评和鼓励!问好:handshake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18: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薛暮冬 于 2012-5-10 15:53 发表
娓娓道来,把我们又带回了那久违了的往事之中。问好。
是的,回味的是岁月的滋味!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0 18: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2-5-10 16:42 发表
岁月的回味,溢满粽子的温暖与香甜的记忆。形象、生动。
谢谢房子老师的点评和鼓励!问好!
12#
发表于 2012-5-10 20:06 | 只看该作者
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回眸,酸甜各半。想起母亲给我们包粽子的情景了,一样的程序。问好老师
13#
发表于 2012-5-10 21:40 | 只看该作者
小伙伴们拔出芦苇芯,利索地摆弄一番,放入口中,便吹出悦耳动听的曲调来;掰一片芦叶,几个来回地折叠,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船跃立于掌心,轻轻地放入水中,用手舀水逐浪掀波,助推小船前行,霎时,碧澄的水面荡漾着、起伏着童年的欢快声。
这些情景,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的生动。
14#
发表于 2012-5-11 11:12 | 只看该作者
每一个节日,都是母亲们传承下去的,用她们的勤劳与爱。叙述端稳,问好。
15#
发表于 2012-5-11 11:19 | 只看该作者
生活气息浓郁,集童趣和风俗于一体,拜读季老师的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2 21:21 , Processed in 0.05067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