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居士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2-5-17 03:4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讲 格律
格律诗他就离不了说了说格律,到底什么是格律呢?说白了,格律就相当于音乐的节拍。格律来自音乐,格律的老祖宗就是音乐。咱这里引用一下汉典对它的定义——“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将汉字语言以节拍的形式固定成一定的形式,就是格律诗。

我们已经讲了音韵,讲了《平水韵》里对汉字四声的划分,还介绍了如何识别入声字。在《平水韵》中,将字的音调分成了四个部分,平声(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和入声。这里的上平声和下平声是一样的,都属于平声,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只是因为字数多而分成了上下。其余下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这几个声部的字都属于仄声。“仄”字的解释很简单啊,不平则仄。那么,我们再来看《平水韵》,实际上就是分成了两部分,平声部分和仄声部分。这一平一仄,就构成了我们格律诗“格律”的最基本的要素---音符。格律,就是按照将平字和仄字这两个“音符”间隔分布开而形成的有节奏感的文字的排布。

近体诗的格律,就是以两平两仄间隔分布的规律来分配字句的。个别处有调整,但是总的原则是这样的。

所有近体诗的句式,只有这样的四种: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所有近体诗所用的句子的平仄,都是由这四种组成的。五言的,只不过是把前面2个字去掉而已,其余是一样的。其实,仔细看一下,甚至可以简化为两种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外两种,只不过是把它们反过来罢了,只要记住这两种,把它们反过来就是另外两种,构成近体诗格律的最基本的句式你就掌握了。

我现在说一下关于“对”和“黏”的概念,知道了上面句式,再理解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黏”,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什么是格律,我们也就记住了格律。

近体诗的诗句都是成对出现的。近体诗就是可以看成是“联”的组合。这里所说的联,是指句子和句子的平仄对应关系。怎么对应呢?就是上下句的字平仄要相反,就是“对”。

比如起句我们用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上下句平仄相反,这叫“对”,上句如果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呢,那下句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了, 这就是“对”。

(另外,第一句如果用的是平字收尾的,就要押韵。比如我们用了这个“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句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样,1和2句对,3和4句对,5和6句对,7和8句对,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律来的。除了第一句的尾字可平可仄外,单数句只能仄收,也就那两个选择“1,平平仄仄平平仄”和“4,仄仄平平平仄仄”,双数句只能是平字收尾,也只能有两个选择“2,仄仄平平仄仄平”和“3,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是近体诗中所谓的“对”

诗毕竟是诗,它不是单纯的“联”的堆砌,它是个有机的整体,那么,把这些“联”连接起来的,就需要所谓的“黏”了。上一联的下句,和下一联的上句,平仄相同(也是看第2、4、6字判断)就叫做“黏”。2句和3句,4句和5句,6句和7句。平仄同,这,就是所谓的“黏”。对是相反平仄,黏是相同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对”和什么是“黏”,我们就可以写了。上面四句格式中,我们拿出任何一个作为起句的平仄,那么,这一首诗的平仄关系就确定了。写律,按这规律写八句就行了,写绝,写四句。我们试举例一下:

起句用“平平仄仄平平仄”。

根据上面讲的原则,第二句是偶数句,必须平收,所以只能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两个选择,写七绝。那第二句的平仄应该怎么写?根据上面讲的原则,第二句是偶数句,必须平收,所以只能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两个选择,但是,我们又要求有“对”的关系,那么,唯一的只能选择“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了。前两句的平仄出来了: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呢,是另起一“联”,与上一联的下句要有“黏”的关系,也就是说和第二句的平仄要一致(第2、4、6字)。又因为是单数句必须是仄收尾,那么选哪句呢?当然是能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四句,又要和第三句“对”了,只能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成了: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七绝格律的平仄格式。这七绝的平仄格律,就出来了噢。如果按这个规律再“黏”“对”下去接四句,那就是七律的格律了。如果把每句的前两个字去掉,那就是五绝和五律了。格律,就是这么简单!

    格律就讲完了,下面讲一下拗救。

近体诗中的拗句和拗救都规定得很具体,让人觉得不胜其繁。其实,如果系统梳理一下,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拗句,简单地说,所有不符合格律的句子都叫做拗句。但并不是所有的拗句都可以进行拗救。事实上,只有极少的几种情况是可以拗救的。

    拗救,其实就是针对几种特殊拗句进行补救。拗句和拗救,极大地拓展了格律诗的用字范围,大大增强了律诗句子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律诗的表现力。

    下面就对拗句和拗救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一、“平平平仄仄”有一个变化,可以变化为“平平仄平仄”,象律句一样正常使用,可以当成律句的一种特殊形式,不算拗句。

    二、“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的话,就犯了孤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声进行补救,即变成“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叫本句自救。

    三、对句相救,出现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对句子中。分以下几种情况(箭头后面的为拗和拗救时的平仄情况):

     1、出句第三字该平而仄。这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若要补救,则:

     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平 (第一字平可仄,下同)

     2、出句第四字该平而仄:

     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仄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平

   (了解)  3、出句第三字和第四字均该平而仄:

     出句: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仄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平

     在以上三种情况中,如果对句第一字用仄,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时,一个平字,就补救了本句的仄和出句的仄,这种情况叫做一字两救。

    通过以上整理,拗句和拗救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其实除了本句自救,对句互救,还有一个复合救,这里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17#
发表于 2012-5-17 03:4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讲 对仗
对仗,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特有的用词方法。不仅我们写近体诗需要对仗,其实,诗、词、曲、赋这类的形式都需要对仗的存在,学习古典诗词,对仗是必须要学好,甚至要精通的。

什么是对仗呢?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对仗是格律诗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是由对偶演变而来的。是属于诗歌类文学体裁的专用名词,它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相对”,还要求“结构一致”,还要求“避免重复”,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称之为“对仗”。它和“对偶”也有很大区别,二者不能等同。

“对偶”是什么?对偶就是一种修辞方法,也称为一种修辞格。是指文学作品中音调谐和,意义相对,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一双对偶句意思独立成章的称为对联(楹联),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那么,我们就能看出:“对偶”是一个修辞格,要求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采用的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的效果。对偶一般表现的是词或词组的形式,很短小。

而对仗呢?是指诗词写作或楹联写作时用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要求是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结构一致”,“避免重复”。对仗,是在对偶的基础上的一种写作手段。这二者,一个是修辞格,一个是写作手段,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到对偶的。近体诗本身的关于对偶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所以,在近体诗的语言中,不能说是“对偶”,而称之为“对仗”。

在前面介绍过,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的形式。律诗(七律、五律)的起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中间两联一般是要求必须要对仗的。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练,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所以,律诗是离不开对仗的。

关于对仗,总的原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古人对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都没有详细分类,唯独对名词分得颇为详细,所以在古代诗句中,名词和动词才是对仗的主要成分,名词必须对名词,形容词则往往和自动词互为对仗。其他词性相对规律,如:①自动词常和形容词相对;②颜色词自对;③连绵词自对;④叠音词自对;等等

我们先了解一下名词的分类。

名词的门类(按照事物区分的28个类别)(仅供参考):

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了解了古人对名词的分类,那么我们就能理解了古人的对仗形式。

对仗的方法和形式,古往今来是非常多的种类的。我们只对适合近体诗写作使用的常见的对仗方法做简单的介绍:

下面做具体的对仗方法介绍,大体上先说一下“工对”和“宽对”:

一、工对

“工对”也叫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此外,以下几种情况也算是工对。

1、有些词虽不同门类,但这两种事物经常并提,如“天地”、“诗酒”、“花鸟”、“车马”、“兵马”、“金石”等在上下句中相对的也算工对。如:杜甫《春望》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下划线的字是对仗字,下同)

2、句中同门类自对又与对句异门类相对的,也算工对。如“云外星斗乱,柳中莺燕争。”“星”、“斗”为天文类,“莺”、“燕”为动物类,二者句中自对很工整,上下是动物对天文,也算是工整。

3、反义词相对应算工对。如李白《塞下曲》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4、专有名词相对为工对。专有名词是指特定的人、地方、机构、专用术语等,人名、地名、国家名、单位名、组织名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专业术语、政治经济术语和外来词汇等等均为专有名词。

一般的讲,在律诗的颈联是需要“工对”的,现在我们写作时,一般对词类的对仗放的比较宽,所以,词类不相当,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

二、宽对

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宽对”一般有下面几个情况:

(1)词类可以不拘
(2)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
(3)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4)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
(5)局部不对。

这样看比较笼统,其实,所谓的宽对,还有不避重字的,比如岳阳楼上有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上下句都有这“天下”二字,但是读起来不仅不感到重复,还别有气韵。写楹联这样的是允许的,但是写近体诗就尽量不要这么“宽”,如果词宽,也要在结构上扣合回来,再宽也不能不成对。

三、邻对

即邻近门类相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宫室对器物,器物对服饰,器物对文具,服饰对饮食,文具对文学,植物对动物,形体对人事,等等。如王维《使至塞上》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四、流水对

近体诗对仗的一种。也称为“十字格”。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在诗词写作中,“流水对”的上下句扣合的比较紧密,既不容易产生“隔”而相脱,又不容易产生“合掌”,因为上下句是一种承接或因果的关系。所以,采用流水对,可以轻易避开上面的那些诗病,还能使诗意变化多样,富于动感,是诗词中经常运用的对仗方式。
    对仗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很多,如:实字对、虚字对、扇面对、错综对、借对、自对等,大约有几十种到上百种,我在这里只组上面几种的大致介绍,其他的就不一一介绍了。对仗有工典之美,它会使得诗形稳固,工整齐美。但是,用的不好,常常也会给人以呆板,枯燥,乏味之感。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对仗在格律诗中的位置。

在格律诗中,每两句为一联,有要求词性相同、词组结构或者句子相同、平仄必须相反、句法结构一致、对仗的位置也相对固定的联为对仗联,这种规定就叫对仗。对仗不能使用同义词,否则为合掌,是格律诗对仗的大忌。

对仗只在律诗中有要求,一般固定在颔联和颈联上,同时还要求词和词组在出、对句中的位置上要保持一致,也就是1对1,2对2等等。当然了,对仗也有变格,我们后面有介绍。首联可对可不对,尾联一般不对,但整首对仗也是允许的。绝句由于是截取律诗得之,可对可不对,一联对或者两联对、不对均可。

$1__VE_ITEM__1、         正格

在一首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使用对仗。

五律·晨雾得句

风轻翠欲流,信步上高楼。

小雾吹还乱,新烟望似收。

杜鹃非有意,浊浪不言愁。

赏月品闲酒,长弓射斗牛。

2、全篇都没对仗

这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全篇都没有对仗,但是平仄押韵等还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你称它为歌行?古体诗?都很勉强。例子之一是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3、蜂腰格

这是只颈联对仗而其他的联不对仗。例子是贾岛的〈下第诗〉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4、偷春格

起联对,颔联不对。就是取“梅花偷走春光而先绽放”的意思而命名的。例子:

寒食月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还有一些如仅起联不对,余三联皆对的;仅结联不对前三联都对的,其实也都在允许的范围内。从对仗角度看,有其工稳性,也有其呆板性。但是,如同前时期我们讲的音律,平仄,押韵等规则一样,针对律诗“对仗”的呆板性,创造了各种变格和变体。〈四溟诗话〉所云“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对仗的法门以工整为原则,以灵活为手段。对仗也好,平仄之法也好,都应该以七律的正规形式为基础。无论那种变格,都不能轻视诗之法度。
18#
发表于 2012-5-17 08:0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梅影的课可以让大家学习!
19#
发表于 2012-5-17 08:18 | 只看该作者
梅影这个可以单独弄个帖子,挺好的,收藏了。
20#
发表于 2012-5-17 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充满诗意的FLASH 的帖子

苏东坡词曰:居士本来无垢。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7 1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 生错真人 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6 01:50 , Processed in 0.05886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