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关于保护“班级原生态”的思考和尝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8 1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保护“班集体原生态”的思考和尝试





  [内容提要]学校的班级管理是一个学校管理的至关重要一环,管理者要敢于也要善于发现班集体和个体的优秀因素,并保护其健康发展,尽量不要以“爱”的名义去干扰。对学生的教育要讲究方法上的适可而止,过之则变“爱”为“害”。保护“班级原生态”不是放任,是顺应和尊重。
  关键词:保护  班级原生态  思考  尝试


  一、由一篇文章引发的思考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做《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班集体如何创建良好班风的思考。好在文章不长,不妨先抄录于下: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自然,千多年前的柳宗元写作此文并不是在谈教育问题,他作为一个文学家兼政治家,是借这个姓郭的驼背讲解种树的道理,来影射并抨击现实社会中的统治者们借“爱民”之口行“扰民”“害民”之实的现象,希望各级统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统治的技巧(即“养人术”),从而达到维持社会安定的效果。不过,管理一国或者一地的百姓与管理一个班集体的学生,在本质上却不乏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以从这篇文字中领悟到一些关于教育的方法问题。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关于保持“原生态”的问题。

  郭橐驼种树看起来并不比别人高明多少,要说他高明,就在于他能够尊重树木的自然生态的规律——种下它,然后尽量保护它们自身的独立性,杜绝一切不必要的干扰,哪怕是以“爱”的名义,那么“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相反,别人种树却不是像他这样,对种下的树所付出的心血比郭橐驼多得多,其结果却要差得多,原因就在于爱之过度,干扰过度,从而对树木造成了伤害。“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也就是说,那些人种下了树,对树木的成活情况和生长情况关心得太过分,“早晨去看了,傍晚又跑去抚摸,刚刚离开了又回去观察,更有甚者还用手抠树皮来检验树子是活的还是干枯了,抱着树干摇晃来观察它根部泥土填得松还是紧实……”。这样一番“爱”的折腾,那才种下的树不死才怪。当我们把这样的种树者的行为移植到家长对子女,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上来看,不得不让我们心里一惊——何其相似乃尔!

  二、由此及彼的联想

  近年国内每年一度的歌手大奖赛都设了一个“原生态唱法”,而且这个唱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欢,说明了“原生态唱法”自有其艺术的高妙之处,听众喜欢的就是那种 “天然去雕饰”的纯净自然。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纯净自然都一定好,并不是凡自然都不许人为改造;但是,那个“纯净自然”如果本身就处于一种良性的状态,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去加以干扰呢?联系到我们的班级管理,我们的学生组成的班集体就好比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我们自然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这是完全背离我们的教育规律的。但是,作为学生(尤其已经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他们从个体到集体,毕竟都具有了一定的自律意识和创造意识,他们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我们当然要保护并促其进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某种良好的氛围和心态我们当然要维护并促其巩固。但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未必需要事必躬亲,未必需要凡事都要去“插一杠子”,未必只要去做了就叫“尽了责任”就叫“爱”。也许恰恰相反,我们适度的“放任”就是一种真正的“尽责”和“爱”。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请允许我先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是关于一个我曾经非常敬重的特级教师的故事。她的责任心会让所有的人感动,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学生。可是,她的班主任工作却不能说是成功的。我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记录

  今天晚上的第二节自习课,P老师又从她班上的教室里叫出了三个学生来到办公室进行她那不厌其烦的训诫工作。这已经是今晚的第四批接受训诫的学生了。站在她桌子边的三个学生,我清楚地记得其中有两个上一周的星期四就在这里接受过训诫。根据我的观察,她是把全班学生不分情况地轮流甚至轮番地进行训诫(她叫做“谈话”)的。我真太佩服她那旺盛的精力了,她都是个五十多岁的人了啊!

  第二节自习下课,我走到外面的过道里,突然听到几个学生站在教学楼转角处那边说话,其中一个大声地感叹道:“嘿,格老子,今天晚上P大妈咋个没有叫我到办公室接受教育呢?”我吃了一惊,往那边望过去,看见几个学生竟然若无其事一脸无赖地站在那里继续他们的“演讲”,并不时发出尖利的怪叫声。我突然为P老师感到了悲哀。作为一个兢兢业业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倾情奉献的教师,你付出了所有的爱心,贡献了所有的青春,到了这样的年纪还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工作态度,你怎么就没有想到你这样工作的结果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完美呢?学生对你的付出并不领情,不但没有感受到你对他们满腔的爱意,相反,你得到的却是学生轻佻的称呼,轻蔑的话语,怪异的感叹。我真对你所付出的那么多的劳动感到不值。

  P老师是一个甘愿奉献的好老师。她不仅每天都轮流与班上的同学“谈话”,她班上的任何工作她都要亲自过问,小到清洁卫生,座位安排,大到校运会的组织,歌咏比赛的训练,事无巨细,她几乎都是亲自一手操持。可是,结果如何呢?她的班几乎届届都是全年级最乱的班,也是考得最差的班。说实话,作为教师,大概谁都免不了有些婆婆妈妈的习惯,这是我们工作的性质所决定了的。但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却是在逐渐变化的,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学生群体的一些性质也在跟着发生变化。以前的学生可以接受老师的唠叨,而现在的学生却未必接受。而现代教育观念的进步和更新也要求我们教师要自觉地“与时俱进”,探索学习更新更先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学生心理角度入手去把握学生,才有可能了解学生,教育学生,把我们无私的爱传递给学生。教育是长期的,但决不是靠唠叨解决问题的;如果有些事情非唠叨不可,那也得注意把握一个分寸。如果不这样,恐怕真会是老师的“一片好心”被学生“当成驴肝肺”了。

  三、由个别到普遍的观察

  其实,在学校教育中,像P老师这样的老师委实不少。不管学生是什么年龄阶段,不管学生本身的素质如何,班主任对学生所表达出来的爱实在是让人感动不已。他可以给每个生病的学生亲自买药,他可以轮流地与所有家长长期保持不间断的联系,他可以给班集体制定出细致严密的班规,他可以为学生组织好每一次集体活动,每个学生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更逃不出他的掌控,班集体的任何策划其实都是班主任的策划,班集体的任何决定其实都是班主任的决定……如此一来,这个班集体就算几年下来事事都做得很完美,难道就是班集体的全体学生的成功吗?

  一堂主题班会,总是以班主任为中心,难道以学生为中心就不行吗?一场运动会,总是有班主任从头到尾守在学生的旁边,难道班主任离开了就一定不行吗?一次班团活动,大方向和小细节总有着班主任的意志,难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就不行吗?尤其是在教育管理学生方面,班主任的责任心更是有点“惊天地泣鬼神”,似乎不让自己这支“蜡炬成灰”誓不罢休。

  学校要求,要经常找学生谈话(尤其是在每次的考试前后),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苗头。这样的要求似乎没有什么不妥,老师们也就任劳任怨,逐一“对话”,坚决做到“一个都不能少”。结果我们就看到了如同那个感叹“P大妈咋个没有叫我到办公室接受教育”一样的学生原来并不在少数,把老师的一番好意当成了驴肝肺者也不在少数。在过道里走廊上时时可以碰见刚接受了老师的“爱”的教育的学生一走出办公室就一副不以为然甚至骂骂咧咧的模样,这哪里像被“爱”感动了的样子?每次考前考后的谈话成了“开流水席”一样的程式化过程,那样的谈话就已经毫无意义。教师在学生面前重复着一些大同小异的废话,看着学生驯服安分的样子,以为自己的爱心已经打动了对方,殊不知这样的情形也许大多是“对牛弹琴”。学生的驯服安分只是对你的尊重(也许是一种轻蔑)而已。

  其实,如果仅仅是这样倒还不一定是坏事。要是学生本来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却被我们自以为是的“关爱”扰乱,那才是一种罪过。一个班集体也是如此,如果这个班集体整体班风良好,而班主任却总是要在班级管理中去强行体现自己的意志,就必然导致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从而渐渐失去在班级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导致班风的沉闷消极。

  这样的情形,就是我之谓“破坏班级原生态”。

  四、保护“班级原生态”的尝试

  “班级原生态”是指一个班集体中整体或者个体已经具备的良好素质、优秀情感倾向以及健康的风气等状态。这就好比一片土地,要是土地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我们自然得下大力气去改造它,要是那片土地自身有着完备的生态系统,许多生命在其中都是一种健康的存在,我们有必要去改造它吗?当然不需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精心地保护它,让其健康成长!

  比如积极进取的学风,单纯沉静的班风——它也许有些单调和沉闷,但是习惯之后的稳定却会产生一种持续向上的能量推动班集体步步向前。又比如个别学生效率不很高但早已习惯的学法,不苟言笑埋头读书交往较少的性格——这也许在我们看来觉得他读死书,心理不够阳光。然而,我们要知道“习惯就是自然”的道理,并非所有的“打破”都会有进步,说不定还是一种干扰和伤害;顺其自然,整体和个体都可能在它的习惯状态下获得最大的进步。

  当然,还有一种情形,就更不应该去破坏了——明明很好的班风班貌,我们还要去指手画脚;明明很正常的学习状态,我们还要去帮助指导。只要有时间在班上就唠叨不休,就叫学生办公室谈话——这样的做法,不仅是无用功,有可能还是会造成副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要尽可能体现学生的智慧,尊重学生的意志,鼓励学生们自然地展示自己,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沟通并提高自己。老师,不是要牵着学生走,而是看着学生走,不是要指挥着学生走,而是鼓励着学生走。

  但是,这并不是说要否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恰恰相反,是要求班主任更加清醒更加智慧,要把整个班集体和每一个个体都置于自己的关注范围之内。班主任就要像一个指挥若定的大将,你不必时时亲自挺枪上阵杀敌,但是你必须运筹帷幄之中,将整个战场置于你的控制之中。

  五、关于保护“班级原生态”的几点补充

  第一, 强调保护“班级原生态”绝不是提倡班主任不作为,相反,要真正保护好“班级原生态”,就需要班主任有更多的智慧,更多的责任感,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勇气,更需要班主任提高管理的素质。

  第二,要保护“班级原生态”绝不是放弃对学生的所有教育管理的机会,对于那些不良的风气,错误的行为等,作为老师必须要及时而坚决地予以教育和转化。

  第三,因为每个学生无论优秀与否,都有能得到老师重视的愿望,所以,保护“班级原生态”也不是说只要班级和个体表现好就可以一概不管,作为老师应该寻找合适的机会,以合适的方式巧妙地表达对他的肯定和赞赏,只是不要过多地干预而已。

  第四,老师应该在接触学生的初期就要把自己这样的意图和管理理念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领悟。否则,会让学生产生老师不负责任的错觉。

  如果我们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中注意这样一个规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一直相对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成长;学生在成长中就会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自信。

  这就有点像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为”,而是顺子自然的“有为”。所谓保护“班级原生态”,其实就是尽量让集体和个体优秀的因素自己健康发展,让那些正常的状态尽量保持,不要借“爱”的名义去干扰它。这其实也非常符合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兵法》万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班主任工作新论》赵玉英、张典兵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 本帖最后由 秦时明月 于 2012-5-18 16:26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5-22 16:05 | 只看该作者
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这种思考很有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10:14 , Processed in 0.06182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