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78|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难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1 2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难题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觉得父母是不可理喻的。当乡村的夜晚越来越孤寂,乡村的路旁越来越荒芜的时候,他们依然如门前的那两棵大椿树一样,坚守着脚下的土地,不愿挪开。我于是跟他们解释:树挪死,人挪活,他们毕竟不同于那些树,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离开的。可他们依然仰着头,憨憨地看着我笑,然后是数年不变的语调对我说:老了,就不想挪了,有空回去看看他们就行。  

  他们这是在给我出难题。当我年轻的心越来越躁动不安,越来越厌倦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时,走出祖先留下的一亩三分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其实,父母也是理解的,抛开一切华丽的借口不提,单是为了改善物质生活这一方面,他们也是赞成我远赴他乡的。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正在逐年地从我的脑海中淡化出去。

  我的成长经历大体与同时代的年轻人是一致的。小学时,早出晚归,每天都生活在那个小村庄。到初中时,便在镇上租了房。因为那里离家太远,不可能每天来回。初离家门时,我也曾夜不能寐。那时,我的二哥也在镇上读书,他是早于我两年住校的,早已适应了那种生活方式,我却不能。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那个下雨天,二哥因事在学校里耽搁了,直到晚上八点多才回到出租房。我便眼巴巴地站在门前向大路张望,从太阳西沉,到日暮黄昏,再到夜色低垂,始终没有看到二哥归来的身影,心情自然越来越沉重,直到最后,我一屁股跌坐在地上,放声痛哭。那时候,即便是身居镇上,我依然感觉自己是孤身在外的旅人。故乡,便缩小为一个村庄。出了村庄,便不再是故乡。然而,人总是会变化的。虽然那种变化轻缓得难以发现,但一经察觉,就会被这变化的巨大力量所惊吓倒。我的对故乡的看淡,大约是从上大学开始的。外部世界的精彩瞬间捕获了我好奇的心,原本多彩的故乡顿时颓变为一张黑白的旧照片。只是偶尔才会想起,那感觉也无非是怀旧的性质,其实我心中早已知道,那只是一块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我已不可能再回到那里了。果然,毕业后,便一头扎到了南国深圳,再后来,又东移到上海。但不论落脚点如何变化,总是离家千里之遥。渐渐也就相信了一点:天涯无处不故乡。  


  可是啊,我的父母正在渐渐老去。我是多么希望他们能够晚年幸福呀!我可以在成婚之后,带着妻儿一起频繁迁徙于大江南北,但我不可能让风烛残年的父母亲也跟着我到处流浪。很多时候,不能常伴于他们左右,成为我最大的心痛。这种心痛,如梗在喉,我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于是在电话里一遍遍地叮嘱他们当心身体。时间一久,这种程式化的问候也难说出口了,潜意识里,我自己也认为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一种演习,这其中多少也就掺进了一丝假意来。


  我是了解父母的。他们与中国绝大多数父母亲一样,疼爱着自己的子女,便满心期望他们能过得好。他们的悉心照顾好自己身体,其实不是为了自己,说穿了也是担心自己一旦倒下,会给子女增添麻烦。我知道,他们是真心不想让我们处于两难的境地。事实上,又岂是我一人惦记着他们呢?早在数年前,兄姐们便一个个牵挂起他们来。尽管我们分布在各地,平时多不联系,但有了父母,我们便有了个感情维系的中心点。

  大哥身居遥远的北国,他是第一个要接父母去身边居住的,父母对他的拒绝理由是:吃不惯北方的面食。于是,不管大哥如何解释那里也可以买到大米,他们终是不肯前去。二姐的被拒理由更为简单:孩子多,负担够重了,怎好再给她添加负担?而我在他们心中,刚结婚生子,自然是不宜再增负累的。他们哪里知道,在我的心中,他们正是我最甜美的负累呢。最后,就只有小姐条件尚好,且离老家不远,仅百里距离,哪天想回去,也不过两小时车程。于是在我们的一致威逼利诱下,他们搬去小姐处住了近一年。


  家里的地也都送给我的堂叔们耕种了。老屋里的家俱物什,扔的扔了,卖的卖了,送人的送人了。只剩下一张床一口锅,不过是想着哪天回来时,小住两日之必备。那时的我们,都暗暗松了一口气。满心以为从此大事已了,老家不过成了清明祭祖的一个地方,除此之外,再不愿轻易回去。父母常坚持回去看看,只是回乡之路太差,多坑坑洼洼,加之母亲晕车厉害,这一年也不过是回去了两趟。后一次回去,是我陪同父母一起的。因为小姐电话中告诉我,母亲精神不佳,我正好清闲无事,于是乘火车去小姐处看他们。母亲一见到我,便说想回老家看看。我自然是同意的,于是便有了那次的回乡之行。


  那时正是农忙季节,公路两旁都是收割的景象。老家自然也不例外。这些年,每逢农忙时节,村里少了青壮年的劳力,倒是多了些大型收割器具。在家两天,前来看望我们的都是我的叔伯婶娘们。离行前的下午,母亲要我陪她去地里转转,我于是同她一起出了村,进入了庄稼地。我离家已经十几年,早已认不清自家的地块了。母亲于是逐一领我去看,便告诉我现在是谁家在耕种。母亲说这些的时候,脸色竟是格外的好。她还告诉我,哪块地肥,哪块地出庄稼,哪块地常漏水,说到高兴处,又抬脚下了地。那里,到处都是收割后留在地里的禾杆。母亲走着说着,且不时地从地上捡起一个稻头来。谁想,竟越拾越多,有些地方,还是成把的稻头都掉在了地上,无人问津。我于是陪着她一起捡拾。我知道,她全不在乎捡得的这点粮食能卖多少钱,事实上,她也不可能会将这点东西带走,不过是就近扔到哪家的院落里喂鸡,她单是不舍得看着千辛万苦生长成熟的稻谷就这样被丢弃掉。果然,她捡着捡着,声音便改了样,我扭头看时,她已是泪流满面,终于停下手来,坐在稻草上,咽咽地哭了起来,嘴里犹说道:这不是造孽嘛!多好的粮食呀,就这样生生地被糟蹋了。她的头发从额头一角落了下来,她不及扶顺,先用衣襟擦干眼角。等到将头发扶顺时,眼角早又湿润了。那浑浊的泪水,却不是径直往下流淌,却顺着眼角皱纹,丝丝缕缕地渗将下去,看得人直心酸。我就知道,她在小姐处住不长了。


  果然,我回上海不久,小姐就打来电话,说父母坚决要回乡下去住。我说:知道了,不必强留的。他们的心早已回去了。


  我们重新将老家装饰一新,然后送父母回去。父母口中连说不用麻烦,简单点更好。然而,我们必须这样去做,或许,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稍稍安一点吧。
父母的确是老了,他们的老体现在重新回到牵挂之地后的那份欢欣雀跃上。他们一遍遍地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生活得如何之好,乡邻们对他们如何之亲。尽管在我们的强力反对下,他们没有将那十来亩田地要回来自己耕种,但仍然将房前屋后都翻腾一遍,种上瓜果菜蔬。他们的生活重又焕发了光彩,出于这一点考虑,或许让他们重归故乡,是一个不错的决定。我也常常这样安慰自己。


  我们为他们买了冰箱,偶尔回去看望他们,就从镇上买来许多肉食,直到将冰箱塞得满满的。他们也拿出自己种的菜蔬来,招待这归来的“客人”。看着我们吃得不矣乐乎,他们也高兴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劝我们多吃些,又说:在外面哪里能买得到这样的好东西哦。这话不假,可我们听着,多少有些辛酸。


  他们原是不大经常打电话给我们的,却极爱在电话机前守着我们的讯息。我们自然是极经常问候他们的,但我又给他们“强行”定了一个规定,必须每周给我们兄妹几人一个电话。对此,他们欣然同意。我在电话中常有自责之情流露,母亲于是安慰我:你们且安心在外,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不必牵挂的。现在的社会,哪家不是这样?这话倒也是,放眼全村,二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还真找不出几人来。好在电话联络也极方便,这倒了却我们不少牵挂之情。


  父亲年近古稀之年,却是位高中生,这一直是我们非常骄傲之事。我母亲是二年级毕业的,不过能认识不少字。电话也能自己拨号。这让她非常自豪,因为隔壁老太太比她小十岁,每次拨电话号码还得请她帮忙:不认识上面的数字。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太少了,我们两家挨着,只剩四位老人,他们家一打电话就得请我父母去给他们拨号。

  父母给我们出的难题,可能我们得一直背下去。常听人说,人得学会换位思考,我在想,我是否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过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非常明显的:即使有,也未曾深入过。我们这一代人,从年幼时,便长期离家,所以对家乡的情感原不及他们来得深厚。他们能够顾及我们的“志在四方”之鸿愿,我们又何曾念及他们叶落归根的朴素愿望呢?对于一位一辈子固守一处的人来讲,要他远离扎根之所,原是极不易之事。与他们相比,我们更接近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丰美之处即可居,本就漂泊惯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思想理念,求同存异即可,想要从行为上统一,实在太难。他们本就是乡村的两棵树,城里楼太高,离星空过近,反而离土地远,失去了地气,他们是无法枝繁叶茂的。这样说来,反倒是我们给他们出了难题,让他们无所适从了。

  这样想着,不觉又忆起父母说的话来:有空来看看就可以了。一时笔涩,不觉濋然。



[ 本帖最后由 杯酒 于 2012-5-22 22:15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5-22 00:02 | 只看该作者
眷恋故土,守着村庄的父母,一年年老去了。如何让父母安度晚年,成了儿女面前的难题。住在何处?不知是父母留给儿女的难题,还是儿女出给父母的难题,?叙述含情,主题有涵盖性,也有独特性,问好。
3#
发表于 2012-5-22 07:06 | 只看该作者
朴实的文字凝聚着对父母深深的爱意!
4#
发表于 2012-5-22 09:45 | 只看该作者
平凡生活,温暖人心!
5#
发表于 2012-5-22 10:20 | 只看该作者
我常常的想象着,在母亲年迈之际,在衰老的不能自己的时候,我会做一个大大的柔软的被子,将她包成一个大大的襁褓,喂她吃喝,给她讲故事,给她换洗擦洗,让她舒舒服服的睡在襁褓里,脸带纯净的微笑,直到她毫无恐惧的离去。我想,大概这样子,是否才能够尽到了那份心意?
难啊,人生,无端的疼痛总使人内心纠结煎熬,怎么样做,才能不留遗憾?
好感人的文章,让人心生柔软。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zfx875206 的帖子

谢谢匣子版主,你的鼓励语让我感动!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曹国魂 的帖子

谢谢曹老师鼓励!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贺蓝 的帖子

谢谢贺蓝老师来读,问好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边走边唱@ 的帖子

谢谢边版来读!
10#
发表于 2012-5-23 09:35 | 只看该作者
对父母来说是故土难离,对孩子来说是亲情的不舍。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因为小难题里有真情。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23 2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木门长子 的帖子

谢谢木门版主。问好了!
12#
发表于 2012-5-23 21:44 | 只看该作者
从容的生活细节叙述,朴素、简明、温暖。
13#
发表于 2012-5-24 10:33 | 只看该作者
生活的真谛、人生的本质。提读欣赏,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房子 的帖子

谢谢房子老师!
15#
发表于 2012-5-24 20:41 | 只看该作者
乡村故园亲人亲情,永是感人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9 12:40 , Processed in 0.05354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