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月今昔(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2 2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月今昔(原创)

pia是啥,bia不见,piupiu幼年常发音。

bia和pia,汉语拼音上没有,汉字里不见,却是我的家乡地——东北民间常说的象声字。这些不见字的方言,通常形容:一个耳光pia地打过去,举起玩具小手枪模仿开枪的声音pia或piu、piu,放单个鞭炮的声音也用bia;形容人摔得姿势很难看或被摔得稀烂的物体(比如柿子、鸡蛋、泥巴)则用biaji或piacha,汉字没有前者,一些人为了便于书面显示也只好选用吧唧或啪嚓,但总觉得不是滋味,并不贴切。这些方言的发音幼年时常常说个不停。

渐渐长大,受教育的影响发音越来越规范化,但pia和bia还有piu生活里的人们依然还在说,然而字典里找不到;问老师,老师也含糊了事,仅说没有这个发音字。

老师解释不清为什么不设置bia的拼音和字,便一门心思找答案,东访西问,终于是没有,为此心情沉重了很多日子。一个人坐在房头的大杨树下想,想到后来终于决定放弃这个发音,与其痛苦地不成形,不如把它埋葬在远去的时光里。随着时间流逝,曾经熟悉的“字”就从日常的口语中消失了。起初,友人们对我的新声字“啪”觉得很别扭,虽然课本上教授了标准发音,但从来都只用做书面语写作文;而我自己用起来也很不自然,常常忍不住抬起手指瞄准某人“piu ”地一声将其“击倒”。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很多东北本地的方言发音我都已不再使用,且习以为常;但我并没有忘记它们,绝大多数东北人也依旧日复一日地使用这些字典上不存在的字词——孩子们在庭院里奔跑着打枪战,嘴里不停地吆喝着:“pia、pia,piu、piu ……”,也有几个小伙伴蹲在墙角里摔着piaji (一种用纸叠成四方形手制牌,一牌举起摔出砸另一或多牌,翻者败。),女孩子chua(用手抓起抛掷的游戏的象形字)着gala(骨头的膝关节部分,是一种地方游戏,以猪、羊的骨为多)哈……

曾经有人不小心摔了一跤,事后,就有人笑着说他的故事:“那天,他biaji,zhuai (一声,同摔)了个大马趴(脸朝下)。”

老人们闲来相遇,相互问候:“你今天上该(街)都买啥(什么)了?”“天太业(热)了,啥也没心情看了。”

亲切又熟极而流的方言曾经那样令人感到困惑,人人都说的话为什么字典上就没有?为之愤怒,认为汉字还不够多,拼音方案有缺陷,鄙弃水平还不够高的创设者们……但终于是从电视、广播和书本中的嘲弄里体会到乡音的土气,为与外乡人尤其是京城人交流时流露乡音感到羞耻,下定决心地修正。要立刻改正乡音为标准话是有难度的,面对人开口时竟有科科巴巴(结巴)的时候,虽及时制止了乡音的冲口而出,却由此斩断了连贯的话语,不禁又是一阵脸红,觉得已被人在心底或未来在人后被嘲笑。

十九岁起,思考几乎占据了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情感或是生活,未来……官话(普通话)也说得极为流利了。二十岁终于想清了一些事,放下了一些源于情感对心灵的压迫的旧事。

从走进网络的第二年起,一些常见可以汉字使用的方言从我的正常对话中出现,比如“啥、咋地(一种针锋相对的反驳词)”;但方言在书面语中也仍做为特定为口语化的时候才使用,比如“俺、咱”;因为受通用思想的影响和制约,书面语时至今日也仍是写字和生活主要的表达工具。

母亲发音很标准,我与母亲也经常在一起,却不知为什么总是随了很少说话的父亲的乡音土话,十二岁以前滔滔不绝的土话是相当多的令母亲感到不解的惊奇。母亲一再试图改变我的乡音,但总是成效不大。每每母亲教导得满腔怒火,父亲总是微笑着叫我念书去。

虽然电视和广播里总有那么一些内容有意无意地显露对乡土话的嘲弄,母亲却从来也不曾流露过一丝半点鄙视的意思,只是以说普通话为标准,便于与全国所有的人流畅沟通。我已经懂事的时候,母亲其实已学会了不少东北话,但她很少用,只在爷爷、奶奶的面前才尽可能地使用,她自己的乡音我却从来也没听见过。多年以后我才从网络里得知母亲的家乡话是怎么说的。

母亲的性情很是活泼,心地也很单纯,工作之外热爱生活,痴于玩乐,擅长编故事,不擅长厨下,还会做一些仓促的决定,例如草率将爷爷传给父亲的珍贵的老收音机和其他一些物件卖给了收废品的,不过是想让房间里堆积的无用之物少一些,室内更整洁一些,给家里多买些新鲜蔬菜……对于工作却总是严谨得让我生畏。不过,我似乎也遗传了母亲的一些性格,只在沉默的时候更像父亲;但母亲流利的普通话总是让后来的我钦佩不已,成为学习标准话的榜样。

如今,我遇见母亲的家乡人会倍感亲切,听到本地哈尔滨的土话也会不以为异;只是不喜沈阳话,实在是土得掉渣,太侉(浓重的方言)了!至于bia 和pia 还有piu和pianji、piacha……许是古人的官话里不说,古汉字里便没有创立;后人推出新汉语方案也就不去考虑方言中发音的缘故吧。究竟是怎么样才好?或许世界上本没有任何完美的语言,汉语也同样如是。

我这一番话里话外,流露出来的还是愈来愈感到亲近的乡音;于是便有了开篇那一句使人略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话——pia是啥,bia不见,piupiu幼年常发音。

2012年6月22日21点10分哈尔滨论坛/注册名:大江陶醉千秋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3 23:59 , Processed in 0.12923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