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4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场暴雨死77的反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28 0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场暴雨死77的反省
  北京的一场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出人意料地夺走了77个人的生命,这个惊人的数字让人如履薄冰。暴雨来临,洪灾发生,良田被没、菜地被毁、墙倒屋塌、道路受损……,这些都是小事,没了可以重建,只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永远无法从头再来。所以,凡是能夺取人生命的事都不算小事。
  
  不想为谁开脱,不想对着死者慨叹:生命脆弱啊!祸福难料啊……,也不想像网络闲人那般出了事就在那里谩骂、指责跟吹毛求疵,想着法子地往谁谁身上扣屎盆子。但一场暴雨就死77,着实值得所有人反省。
  
  分析他们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溺水、触电、雷击、砸死。溺水占了主因。就算百年一遇,就算全市的平均降水量达到了170毫米,局部地区达到了460毫米,500年一遇,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不至于就溺死了这么多的人?
  
  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但从网络的图片和媒体报道中完全可以推断的出,确实存在这种可能。
  齐鲁晚报23日报道:21日的强降水导致京港澳高速公路16公里处一铁路桥下严重积水,最深处超过2米,导致多台车辆被淹,22日上午已发现3名遇难者的遗体,不排除有人员仍在被淹没的车内。
  
  从一张被转发1万多次的多图微博里可以看到这样的图片和文字:在深及半个车身的水中前行的40路公交车被冠名“泰坦尼克40路”、“陶然亭威尼斯餐馆”里一群食客在齐脚踝深的水中用餐……。
  
  低洼片区积水、河道不畅、铁路桥积水……一时之间,成为媒体和民众诟病和质疑北京城市建设和防洪设施的焦点。统计数据显示:这场暴雨使得北京99处道路积水,部分区域积水达半米深,多个低洼路段由于严重积水导致陷入瘫痪状态,公交系统部分中断。说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够看得到问题的根源。
  
  一场罕见的暴雨就致使几十人溺亡,排水不畅成主因,让人们忽然之间就看清了城市华丽外表下的“软肋”。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扩张,发展重点都放在了地上部分的美化和地下空间的占据,却忽视了排水设施建设的跟进。
  
  专家的话就是最好的证明: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曾介绍,2000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仅700多平方公里,2010年近1400平方公里。目前,仅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北京市市政雨水管网大部分是按照1至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的,仅能适应每小时36毫米至45毫米的降雨。这样的标准如何能应对的了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如何能及时排走最高460毫米的降雨?咱北京跟法国的首都巴黎比比,更是汗颜呐!人家的地下可是有2000多公里的下水道啊!
  
  当然,不能把77人死亡的责任只归咎于整个城市的防汛能力。同样的暴雨,为什么别人就没事?这就牵扯到了一个应急能力的问题。应急能力在这里应该分成两块:一块是个人的应急能力,一块是政府的应急能力。
  
  政府的应急能力还是不错的,21日一天内,北京市气象部门连发7次暴雨预警信号;下雨前,北京市防汛办表示,北京城区90座下凹式立交桥已建立“一桥一预案”,力保暴雨中立交桥下不积水。至于及时组织公务人员参与抢险救灾、转移群众,派潜水员救援淹没车辆,让环卫工人用身体做冲开的下水道井盖警告标志等等不再赘述。有5人因公殉职就是最好的例证。可以说态度还是积极主动的、预警工作还是到位的。
  
  只可惜现实却是:在暴雨面前,多处立交桥下仍严重积水;广渠门、莲花桥、十里河……等几处逢雨必涝的“北京海”,积水更严重;很多市民弄不懂预警信号,到底蓝色、黄色、橙色暴雨预警信号意味着怎样的具体灾害,轻重程度如何,不明了。从在深及半个车身的水中仍然坚强前行的40路公交车和“陶然亭威尼斯餐馆”里一群食客在齐脚踝深的水中用餐的画面中可以看得出,很多市民没把这场暴雨放在眼里,更没想到危险是离自己有多近?万一水没过车门,打不开了呢!得有多少人会像丁志健一样,溺死车中?万一是餐馆的门忽然闭合打不开了呢?得有多少人像租居地下室的34岁女子一样被溺死?
  
  衣服上的一个皮带扣或后备箱里的一个锤子就能敲开的玻璃,用头撞得头破血流,也无济于事。虽然对于英年早逝的死者人人都赋予了极大的同情,但应该看到他身上应急能力的欠缺。身处危难,平时积攒的生活经验和灵光一闪的智慧的火花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自救,让生命重生,所以平时的那些看似无用的防火、防水、防雷、防电的应急演练和应急教育,看似无用,实则在危机时刻就能大放异彩。而在我们寻常的生活中,这样的教育又有几人能亲身经历?反正笔者除了从报刊杂志、网络新闻里念过相关文字,却未有机会参加过正式的应急演练,也知道,平时所谓的应急预案,各单位在自己负责的领域都有,不过是应付检查时的一个摆设,真碰上天灾人祸,缺这少那的,要什么没什么,还不是废纸一张?
  
  
  面对这场暴雨,我们不缺万众一心抗洪救灾的温馨场面,不缺助人为乐、相互扶助的感人事迹,不缺济危救困、视死如归的“正能量”……。缺得是排水系统的统一规划、科学建设;缺的是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的紧密配合、步调一致;缺的是应急培训与教育……。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需要反省的不止只有北京这一座城市。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这三十年,全国又有多少的城市正面临着逢雨必涝的困境?排水管网设施老旧、设计标准低、暗渠淤滞、行洪不畅、排水力有限成通病。别的城市不知道,就济南而言,就存在这些问题。一下大暴雨,历下区的13处、市中区的8处、槐荫区的17处、天桥区的30处、历城区的21处重点低洼片区,就肯积水。其中白马山、王舍人和二环北路是济南有名的积水区。
  
  排水管道的改造,任重而道远。不求旧网能获全部改进,只求新网铺设时更科学合理;政府跟个人应急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不求全民普及应急演练,但至少应重点教授知识、提高个体自救能力……。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2-7-28 10:54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城市建设和防洪设施很难应对这样的暴雨,只能说政府不够重视,或者我们的防范意识薄弱,堂堂天朝的皇都却只有适应每小时36毫米至45毫米的降雨,实在悲哀!
文章与时俱进,一针见血,抨击时弊,有理有据。
3#
发表于 2012-7-28 23:05 | 只看该作者
针砭现实,值得一读。
4#
发表于 2012-7-29 19:08 | 只看该作者
很及时的文章。要从这场暴雨总结什么不足和缺陷、吸取什么教训,值得那些父母官们深思。
5#
发表于 2012-7-30 10:44 | 只看该作者
希望来场大地震,把中南海变成山,免得淹死国家领导人------至于城建局、地震局、环保局这些饭桶单位,就下地狱吧
6#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0: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2-7-28 10:54 发表
北京城市建设和防洪设施很难应对这样的暴雨,只能说政府不够重视,或者我们的防范意识薄弱,堂堂天朝的皇都却只有适应每小时36毫米至45毫米的降雨,实在悲哀!
文章与时俱进,一针见血,抨击时弊,有理有据。

谢谢来读!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0: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兰玲 于 2012-7-28 23:05 发表
针砭现实,值得一读。

谢谢来读!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0: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吴墨 于 2012-7-29 19:08 发表
很及时的文章。要从这场暴雨总结什么不足和缺陷、吸取什么教训,值得那些父母官们深思。

谢谢!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0: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老庄主 于 2012-7-30 10:44 发表
希望来场大地震,把中南海变成山,免得淹死国家领导人------至于城建局、地震局、环保局这些饭桶单位,就下地狱吧

10#
发表于 2012-7-31 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吴墨 的帖子

同感。需要反省。很及时的文章。
11#
发表于 2012-7-31 11:12 | 只看该作者
需要反省的不止只有北京这一座城市。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这三十年,全国又有多少的城市正面临着逢雨必涝的困境?排水管网设施老旧、设计标准低、暗渠淤滞、行洪不畅、排水力有限成通病
好文字!
12#
发表于 2012-8-1 16:59 | 只看该作者
老百姓当然没有这样的安全意识,尤其是北京的百姓。谁能相信,一场暴雨,就会让京畿重地成为死亡陷阱呢?现在市委有表示了,绝不让再死一人。个人相信,他们是能做到的。当然,之前如果有这认识,也能做到的。
13#
发表于 2012-8-3 16:48 | 只看该作者
77个人,糊弄谁,估计跟唐山一样,把流动人口、周边县区都排除了。唐山地震华北死伤百万以上,至少死亡43万,但国家只公布唐山市区死的24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8:26 , Processed in 0.06603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