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4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关于传统历史观及记史方法的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30 1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有着非常重史的传统。以致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历史很丰富。其原因,也略作忖度。可能与我们是农耕文化为主有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耕作来说,经验是至关重要,也切实有用的(这一点,也就区别于西方的海洋文化哲学。他们尚新尚变,喜欢冒险创新,对于经验总结方面,就显得忽略)。前车不忘,后事之师。这是历史对于中国人实用角度的一个作用;再者,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确信的宗教。生命的尽头没有可以托付,所以以史留名,流芳千古,也是中国人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中国人的历史繁复,但又几乎都在遵循着一些规则。比如,以人为本,帝王将相,兴亡更迭,文学手法等等。

  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奠定了纪传的体例。后来的史书也有编年的形式,但总得看来还是以“人”为主要内容来记述。并且在记述的过程中,往往更偏重于人的精神层面。纪传的人物往往是重在表现其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以及这种形态给客观社会带来了下面或者负面的影响。简单的来说,我们记史的观点往往就是在“臧否人物”,以为后世的“为人”者提供理论依据。

  历史中的人物数不胜数,所以作者只能选取代表性形象。鲁迅说“正史”就是“为王侯将相做家谱”。其实也还有诸多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但这些人姓甚名谁,到底有什么样的关键性作为,他好像也举不出具体的例子。因为,正史上也根本没有记载,野史也不可信。应当说,所谓“王侯将相”也还是具有很大的时代特征。因为,他们做为一个个人,也不可能选择时代,也不过是时代的选择。作为一个时代社会的决策并主要执行者,他们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及代表意义。我们也就看到历史上君明臣贤,就往往是一个盛世,反之就是一个乱世。

  中国正史就有二十四史之说,但说来说过也不过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也如我们的家耕景象是一样的:春来在腐朽中萌发,夏盛秋衰,冬季又败亡中孕育着相反的新生力量。我们的历史观也往往是循环封闭的,觉得这就是一个不可逃脱的怪圈。每个统治者都盼望着从历来的经验教训中汲取些方法,使自己掌控的时代长久、永远,但在过来的朝代中也都没有找到这种方法。

  我们传统的历史记述中一直保留着文学要素。从史记开始就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说法。这也不是我们所独有,《荷马史诗》也更像一部文学传奇。文学需要细节虚构,但又是一种抽象与形象巧妙结合的高度真实。并且在传播上更易于让后世接受,也易于达到修史之“警世”的目的。但缺陷是这种记录偏于主观倾向,容易失实,也容易片面化。

  到这里,是不是可以说:我们中国的历史就像是一个人在走路。从很远的地方走来,不停的走着,仆倒,又爬起,又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今天,这个人的模样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他做的事情也往往就在重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中国人的历史很长,史书很多。但分析一下,只有三个阶段:先秦城邦,帝国时代,民主共和。他自有他的标准,标准不同,分析也就可大可小。冯友兰从哲学的角度看历史,说两句话差不多可以概括历史观:太阳下再无新鲜事;太阳每天都是新鲜的。

  但是,读《全球通史》后,给人的感觉和我们传统史观也大有不同。我们传统观点,往往是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的因素就是最主要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像是一个人摔跟头,主要也还是这个人的问题。是你的眼睛没有看清楚路,没有选择正确的道理来走。成败的因素不在于别的,只是人自身出了问题。而《全球通史》给我的感觉好像正好相反。人在整个大的时空因素里,能动性很小。人的所有做为也往往是基于自然环境下的一种反应。比如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社会构成、根本上也都是缘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东面南面是大海,西面被山脉所隔,北面是荒原。中国范围内又适于农耕,于是在不断的分分合合统一成一块。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能力得到锻炼、空前发展,海洋哲学的民族打破了这种地理界限,于是又一个新的社会形式出现了。

  在这里,我们也重新审视一个问题。我们现行的历史书上,提到鸦片战争开始,往往是从“人”的角度来看,是中国人落后的屈辱史,是西方列强的卑劣的侵略史。但也有学者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看:是现代文明对于中世纪的侵略。

  那,又是什么使全球的各部分文明发展快慢不均呢?按达尔文对于生物方面的解释说法是自然选择,为什么自然会选择了那一部分,而不是其他呢?“物竞天择”的最起始处,是在于“天”,还是“物”呢?是天在先择,还是物在先变?若物只是应天而变的化,那么历史干预、或者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涉入又有多大意义呢?这些涉入算不算“人物”主观能动,来参与“天择”或者“择天”的一部分呢?

  我们传统的史书,以及现行的历史课本,往往还重在人的因素上纠缠。“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理论并没有能够从历史规律中体现明显。而紧接着又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改变着生产力?是什么样的自然因素促成了这个改变?

  记录历史,当然不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样样都记。就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全球史不是把各国历史做一个整合。那样的话,会繁复无端,且意义不大。作为全球史,就是要记录足以影响全球的事件。那么,做为记录中国当代历史的调查,也应当是记录足以引起中国变化的数据。变化的主体是“人”,但是造成这个变化的原因却在更深处。




[ 本帖最后由 yangyizhuo 于 2012-7-30 19:3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7-30 21:19 | 只看该作者
这种对历史观及史记方法的探讨很有必要,令人思考,发人深思。
3#
发表于 2012-7-30 21:5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党史就是一本糊涂账
4#
发表于 2012-7-30 21:50 | 只看该作者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本身就是错误的。
天时是大因素,地利其次,人和是次要的。有人说,西方的海洋性气候,查对稳定,所以气候对历史影响不大。但东亚的季风性气候,气候对历史的影响是非常惊人的,但凡改朝换代之时,都是大旱大灾的时候。而由于中医的发展,所以中国少有大规模疫情,而西方,现代西医之前,是很有因为大疫改变历史的。
5#
发表于 2012-8-1 17:05 | 只看该作者
历史观就是国家的价值观,中国数千年来都是一个言论钳制的传统,所以客观的说,中国缺乏客观的历史观,自然没有什么很客观的历史书,大多是歌功颂德的选择性失明和矫饰的历史书。
6#
发表于 2012-8-1 18:18 | 只看该作者
是的。传统的要继承借鉴,但重要的更新的创新。文章观点新颖,思考有益。对于历史及其记载论述,人的作用很大,但由人形成的思想体系作用更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8:50 , Processed in 0.05193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