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59|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诸神在巨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3 0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诸神在巨甸

         敬一兵

  一

  日子与日子之间的界限,除了日历上的一页纸张和夜晚点亮的灯外,还有人与神灵相遇的景象。1982年我在丽江西部巨甸镇的记忆,少了人事的穿插与功利的繁冗,剩下来的基本都是属于年少轻狂才有的无知。这种无知为我频繁接触到诸神的痕迹线索提供了视觉上的高度和宽度,成了区别日子有没有手感,有没有重量和弹性的界限。


  现在从丽江到巨甸,就是从高海拔向低海拔走,从山峦的一个侧面往另外一个侧面走,从远处向金沙江的身边走,从熟悉的城镇向陌生的乡村走。这种沿循地理位置上的变化是表面的,类似气候或者昼与夜的交替,改变的是人的视觉而不是自然的内核。我很久没有走过这条路了。即便这样,我还是相信今天这条路虽然还是宛如蚯蚓般趴在崇山峻岭之间,但发生在路面上的情形已经人非物也非了。无论在数量、程度、外观还是内部,自然的变化在我离开巨甸这段时间内,肯定是少于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这些人为活动带来的变化。旅游开发说白了就是满足经济这个妩媚女人的需求。而妩媚女人的美丽诱惑与需求,本身也是旅游开发的速度和动力。过去很多自然的景点现在都被围墙圈起后拿来卖钱,景点周围也密密麻麻布满了摊点,讨价还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就连通往各个景点之间的道路,也无法摆脱以牺牲自然原本的和谐为代价的人为痕迹纠缠。我现在生活的城市里发生的这些情形,绝对会像流感一样四下蔓延。各地彼此交流借鉴的开发模式,就是携带流感的病毒。这种病毒在巨甸这个乡镇的身上蔓延的情况我不好说,也说不清楚。但是,随了络绎不绝的大量游客纷至沓来,我可以想见到过去我在巨甸能够遇见的神灵,现在很难见到了。能够见到的都是梭织般往来的人流,还有尘埃一样浮沉的喧嚣。

  神灵迫于人的骚扰,早已收拾起身体、痕迹和线索,退避到了更为遥远僻静的地方了。

  人进神退已经成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穿越岁月年轮和万水千山抵达我的身上时,它带来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反差,让我在巨甸曾经沾上了神灵气息的记忆,愈发显得弥足珍贵起来。当它像雨露般渗透到我的肌肤和骨骼中的时候,这些神灵的记忆就变成了我的精神文物。

  三十年前我从丽江到巨甸,班车停在石鼓路边的饭馆旁,司机就跟驱赶一群牲畜那样把乘客统统撵下车去吃饭。馆子老板与司机看得出是那种早就心照不宣签订了契约的人。老板热情招呼司机到单间里坐下,接着就端来单锅小炒的免费美味菜肴,还让伙计提起橡胶水管冲洗车子。乘客们吃的是大锅菜。倘若要吃单锅小炒,盛放菜肴的盘子脏兮兮的都不说了,关键是价格贵得咬死人,分量也少得可怜。我吃一口饭菜,那种被剥削被压迫的疼痛就会强烈一次。我还不能在这种疼痛面前犹豫不决,我必须抓紧时间和成群的苍蝇抢饭吃。我是班车拉来被馆子老板提刀痛宰的乘客,不是从天而降或者从金沙江里突然冒出来的使者,当然没有人把我这个外地来的陌生人当成神看。自然,我也就不能像司机那样,被馆子的主人当成比爹妈还要亲切的财神来顶礼膜拜,吃完饭嘴巴一抹就抬屁股走人,顺便还要揣上一包别人拿给他的好烟。人制造出来的神都有不同常人的地方,都想从身材和感觉上高出他人一大截,都愿在别人的恭维中假眉假眼地矜持起来,都会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别人的救世主。

  不晓得逡巡在山水之间的神,是不是这个样子?

  只有过了石鼓,特别是距巨甸仅一步之遥的时候,我才觉得原本盘踞在我心里的寒冷、坚硬、疼痛、阴霾和沉重这些来自于饭馆来自于城市与自然隔阂而形成的心态,在一片青山环抱的平坦河谷盆地映衬出来的天宽地阔中渐渐瓦解。源自于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绿水和水边生长出来的树木带来的温暖、妥帖、敞亮和轻盈,宛如羽毛飘飞,一下子就让我感觉到它们不单有滋润、抚慰和亲切的光泽成分,还有声音和手感。我隐隐觉得这些感觉暗暗扣合了人与神灵的距离在缩短的格调和韵律。

  二


  我到巨甸已经是下午了。下午不是赶集的结尾记号,赶集的高潮还在抵达巨甸的路上。刺眼的太阳光也没有给纳西族人和附近的藏族、傈僳族、白族、彝族、普米族人在街上出售他们的山货特产带来丝毫影响。摆在地摊摊上的那些红铜做成的大小不一的锅,成了我眼睛里的亮点。我蹲在地摊边,我的影子就盖在了红铜锅的身上。我无意间晃动身子,我的影子就开始在红铜锅的身上游走起来。红铜锅身上的那些清晰或者模糊的起伏不定的波纹,也开始在我的脑袋里游走起来。

  之前在车上就听人说过巨甸出土了红铜斧、红铜刀和其它红铜器皿。这些红铜器与考古学界认定的洱海区域红铜文化同属一个时期,相当于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晚期。我在巨甸地摊上看见的红铜锅,当然不是出土的文物,而是那批出土文物从商代晚期跨越一道道时间门槛继续繁衍的后裔。但是,因为环境、心态、陌生感和出土文物的记载这些原因,我还是把地摊上的红铜锅当成了文物而非炒菜锅。我过去很少接触文物,接触最多的是观世音。观世音在人的心目中与其说是画面是雕塑是人修身养性的对象,不如说是为神灵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想象上的佐证。而此刻我接触到红铜锅,就觉得是接触到了一个生活上的观世音。它不仅为神灵的存在提供了想象上的佐证,还为神灵的生活提供了栖息的场所。如果不是这样,我很难解释红铜锅原本没有温度和已经干枯凝固的波纹,到了我的手上就有了温暖,有了汩汩流淌的动感和声音的事实。

  直到今天我都无法否认,这些变化不是从土壤深处走出来的那些商代晚期的神灵,在红铜锅上还没有驻足下来,紧跟着就凭借我的触摸,又从锅的身上走到了我的手上。

  这些温度、动感和声音的背后,还连接着一个更为广阔和幽深的空间。它们是商代晚期那些如今已经变成了神灵的祖先的铜锅作坊,也是祖先灶房烟囱里冒出来的炊烟和铜锅里曾经盛放过的食物。难怪先前我刚下车的时候就被温暖、妥帖、敞亮和轻盈这些元素萦绕并随之激动,原来这些元素大多只呆在天堂里。即使不在天堂里,也只在巨甸的红铜锅的波纹图案中。常人轻易接触不到。我确实很幸运,能够沿循一条曲径通幽的道路走进巨甸。走进巨甸就是走进了桃花源,走进了天堂。

  不要说红铜锅,就是一座天堂,如果缺少了温暖、妥帖、敞亮和轻盈这些元素,天堂也会失去肌肤丰腴、骨骼强健所赖以生存的血脉而枯竭。天堂里的神灵也会在枯竭到来之前消散隐遁到别的地方。新陈代谢决定了一个人的年轻状态,而温暖、妥帖、敞亮和轻盈这些元素的多寡,决定了天堂与荒原的差别所在。这个印象不是来自我的臆断或者猜测,而是来自那个路边的饭馆与巨甸红铜锅在本质上形成的差异。

  文物和一个人的记忆,是历史与现实的一道无形门槛。跨过这道门槛走进文物的内部,就是跨过了喧嚣与静谧、现实与神话之间的界限。神话是神灵生活的世界。很多时候,人与神灵就是这样凭借一个文物一次记忆不期而遇的。

  红铜锅是巨甸最醒目的部分。人不陷进这种醒目的景象中,就不能鉴别出生理和心理在感官上的区别。也不能在这种区别中,发现自然中的神灵原来与我们是没有隔阂的,不像人制造出来的神灵,总是千方百计与人形成反差。

  我在巨甸最先接触到的神灵是从红铜锅上走来的,这不是一个意外。神灵是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并非过去我以为它们只是和人的精神相连。神灵不愿意选择与人的精神连接,大概是因为人的精神太过飘渺跌宕甚至摇摆不定见异思迁。

  三

  我在巨甸供销社与先期住在那里的考察队会合了。从沈阳林土所调来的研究员姓刘,是我的指导教师。他对我顺利抵达考察队驻地很高兴,说晚上全体队员到我们考察队的纳西族向导家去吃“江边肉”喝“江边酒”,还说向导已经在家里忙碌了很久。四川大学的小谢和武汉大学的小杨两位女同事,一路上为我介绍她们在巨甸的所见所闻。说到兴奋处还为我唱起了巨甸的“江边歌”。她们的歌声很优美,穿过路边的房屋穿过树梢在傍晚天空残留的像是被火烧红了的云朵上游荡。歌声让云朵有了舞蹈的意味,也让傍晚的巨甸镇呈现出了柔软的轮廓,但就是始终无法让我听出神灵行走的步调。

  向导是纳西族蒙醋醋部落的后裔。他家的房子属于典型的两院式四坊一照壁民居形式。正房一坊较高,上下两层,面对照壁。老人住在楼下,楼上是客房和敬祖房。敬祖房一般不接待客人,以免陌生人的到来打搅了祖先的安宁。向导提到敬祖房的时候,语气虽然带着肃穆虔诚的那种低沉性质,但语调听起来颇具自豪才有的力度。能够和自己的祖先栖居在同一个青瓦屋檐下,与他们散发出来的神灵气息朝夕相处,这是一种福气。

  正房房顶青瓦中央安放有避邪的瓦猫。说起瓦猫,就要提及一个流传在巨甸的传说。过去的巨甸叫巨津,意思是大渡口。大渡口一带的人一直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在一个叫“鸡公”的天神眼里太平静太无聊,于是悄悄降临人间,要把德钦一股大水堵到巨甸来。白天“鸡公”无法渡过金沙江,只有等到晚上才能渡江。“鸡公”刚走到江中心,就听见了公鸡啼鸣,他以为天要亮了,就驻足在了江中央。原来这是观音菩萨有意要阻止他,所以学鸡叫骗他。直到现在江的中央还有一块大石头,它是“鸡公”的化身。人因为有了传说而不孤独不寂寞。神灵因为有了传说而出现了好坏之分。坏的神灵要被人用瓦猫以及我看见过的照妖镜、黑曜石、红布条、天木藏香、桃木剑、桃符、杏木刀、雄黄和姜这些东西来驱赶或者回避。这个结论是喜剧还是悲剧,我一直搞不明白。

  两侧的厢房略低,专门提供给小辈们居住。向导住在左边的厢房里,厢房的墙壁后面就是一条汩汩流淌的金沙江支流。天天都在流水声中吃饭睡觉,这样的日子简直就是水上的日子,它们跟云上的日子一样,飘逸、悠闲、舒服,里里外外都充盈着神灵的气息。两张大饭桌已经摆放在了房前宽大的厦子(外廊)处。一大桌菜全出自巨甸本地。特别是向导说的“江边肉”和“江边酒”最受我们的欢迎。“江边肉”其实就是当地做的火腿肉。肉取自于他们在金沙江沿岸放养的猪,宰杀后的猪腿肉一般不抹盐,直接插入滚热火堂里的灌木柴禾炭灰中翻抹,然后挂在通风的梁上风干而成。“江边酒”是我们俗称的青梅酒。因为气候宜人,玉米、小麦和青梅质地很好,酿制的酒醇香扑鼻,味道甘甜。指导教师指着我对向导说我是新来的,向导马上站起来隔了一张桌子和我握手。他举起酒杯和我碰了一下杯,说喝,喝,喝。喝了青梅酒就是喝下了一条金沙江。吃了火腿肉,就是吃掉了整个金沙江的味道。见我把酒喝完了,向导十分开心,于是兴冲冲跑到院坝中央扯开嗓门手舞足蹈为大家表演起他的纳西歌舞的绝技。

  我在桌边看他唱歌跳舞,看着看着我的肚子就热乎乎地鼓捣起来,好像刚刚吃进肚子里的东西也受到了向导表演的感染,在我的肚子里舞蹈起来。我先是暗自吃惊,然后又怀疑是不是吃进去的东西没有熟透或者没有弄干净。后来鼓捣了一阵子肚子就安静下来了。指导教师见我一副发呆发痴的模样,还以为我不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就说慢慢来,等金沙江流进你的心窝窝里,你就适应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师说的话我好像在哪里听过,但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想不起来不要紧,要紧的是我突然感觉自己把原本隐遁在金沙江里的神灵吃进肚子里了。正如一片有刻痕的龟甲可以复原一个远古的朝代一样,吃了金沙江边长出来的东西,喝了金沙江的水,也是可以复原祖先曾经在金沙江度过的日子。隋将史万岁、苏荣到过巨甸。元朝兀良合台在此渡江南征大理。在巨甸附近的金沙江沿岸留下古崖画的无名氏。茶马古道上来来往往的商人、使者和喇嘛……那段日子过于久远,我只吃了一点火腿肉喝了一点青梅酒肯定是无法彻底清晰复原了。好在,近一点的日子,比如向导的父辈看见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时,红二、六军团部分将士从巨甸渡江的日子,依旧可以清晰地复原出来。

  冥冥之中的这个事实告诉我,我在访问祖先,访问祖先也就是访问神灵的时候,神灵也在访问我。我的胃就是神灵访问的地方。

  食物链条成了灵魂这列火车飞驰的铁路,它的北端沿循金沙江通往浩瀚的大海,南端通向人的胃。

  人的胃是一个完整的房间,有前门和后门与外界连接。胃里一年四季温度宜人,没有风吹日晒和雷雨交加,完全就是一个柔和的世外桃源。胃的内部虽然潮湿,但潮湿是支撑和谐世界的支柱。胃不平静,时常以蠕动的形式,颠簸着一如来巨甸时乘坐在班车里的我,然而这种颠簸是柔性的、弹性的、曲线形的,没有直上直下的那种刚性与毁灭感。蠕动是胃的芭蕾舞。芭蕾的精彩与优美不仅仅是用脚尖跳舞带来的登峰造极。很多时候,优美是和柔软、典雅、文静、和谐以及包容这类成分联系在一起的。看一眼能歌善舞耿直热情的纳西族向导,这个印象就深刻一次。再看一次,还是这般一个情形。

  四

  在巨甸看得最多也是最好看的,是周围的山而不是人。雨天看山,山就成了雨水勾勒出来的画面。雨越大,山峦的轮廓和线条就越模糊越柔软,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葱绿色调。晴天看山,山是阳光堆积和折叠的结果。光线越是灼目,沟堑的层次和反差就越是生动质感。山峦的所有景象都散发出了灵性的元素,考验着人的想象力。指导教师的小孩常常手指周围的山峦问我,山上住着神仙吗?面对小孩子的直觉我无法回答。小孩子对陌生事情保持天赋般的敏锐直觉时,成年人的直觉却在退化,最后完全消失在了经验和警觉的双重陷阱里面。

  巨甸坝子南端的木瓜山,是我们去得最多的一座山。

  我们在木瓜山的山谷里没有看见木瓜,看见的全是黄背栎。黄背栎因为树冠大树干长,能够比其它植物享受到更多的太阳光,自然成了山谷中的主角。很多阳光无法抵达谷底就被黄背栎浓密的树叶瓜分了。谷低只是接纳树叶阴影的地方。太阳在山谷里成了牺牲品,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阳光的所有成分,像高温,高亮的色彩,还有光线里带着的炫耀或者招摇的锋芒,都只属于山峰,属于夏天,属于寒冷中人期盼的温度而不属于山谷。从山谷往山峰上走,既是从低处往高处走,也是从春天往夏天走。整个过程表面看是色彩、温度和亮度在增加,实际上是紫外线在增加,不断杀伤人的皮肤和大脑。这个经验表明,人更适合停留在山谷里。山谷里色调深谙,它们跟潮湿的空气、植物腐败的味道和泥土特有的土腥气一道四下漫漶,呆久了人就会觉得阴森,就会觉得四周都是神仙留下的痕迹。是说我过去听过的神话故事中只要有神灵出现,神灵大多来自低矮潮湿和阴森的地方,原来神灵也愿意停留在山谷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从山谷往山上爬的时候,偶尔能够看见坟头草长得绿油油的坟茔。坟茔周围没有土地庙,当然也就没有面容凶煞的镇妖者塑像。一切迹象表明这里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风水宝地。死者在这里入土后,他们的后人不会担心有什么不测的事物和妖魔,尾随了死者追进坟墓去继续讨伐死者。住在坟茔里的祖先除了坚守一份宁静之外,再没有了其他非分的奢求。不会为了贪婪而轻易受到诱惑,不会像其它地方的年轻人烦躁不安,把眼睛和心都拴在了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里,随意将身体降落在危险的地方。

  无疑,这是祖先与我们的一个明显区别。

  半山腰上有一座观音庙。我们还没有走进庙子,指导教师便在通往寺庙的路边树上发现一种名贵的食用真菌金耳。金耳长在黄背栎的枯立木上,老远就用它金黄色的目光盯住了我们。向导说金耳在巨甸的纳西人那里叫“玉母洛”,远看像树木炯炯有神的眼睛,近看像人的脑花。在纳西人的眼睛里,巨甸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神灵的化身。他们的视觉比我的视觉干净多了,完全可以入得画面。这样一来,我看一眼向导,向导也成了神灵的化身。应该说,这是我第一次和一个肉身的神灵挨得这么近。

  此刻的山腰刮起了山风。风刮到我的耳朵里就成了那些具有灵性的树木唱出来的歌。歌声轻柔委婉,有一种圆润的舒服感。这种歌声原本属于爬到半山腰上的每一个人,而在独自凝视金耳的时候,歌声就属于我一个人了。是灵性的树木唱出来的灵性歌曲,把我的身体从明媚带到阴霾中的同时,却让我的心继续留在了阳光明媚的天空下。先前肌肤感觉到的潮湿和寒冷,脚感觉到的陷落与沉重,都在此刻由温暖和轻盈所取代。我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有自己简洁的名称,每一个部分都在区分我的欢乐和痛苦。这种从身体到心灵的变化,让我站在城市建设在时间、历史和人文的身体挖出来的窟窿边,听见了这些灵性歌声中藏着的波澜不惊的平凡,温和细腻的柔情,既无许诺也无兑现的随意,还有非凡的勇气和非凡的自信等音符。陌生的地理,陌生的语言,陌生的情节,走马灯一样变换,不需要任何平庸的技巧,只要把它清晰地讲述出来就已经足够了。这大概是灵性的树木唱出来的灵性歌曲的全部涵义。

  追着山风屁股赶来的是一场山雨。巨甸的天气简直就跟娃娃的脸一样,说变就变。雨点开始敲打树叶,两个考察队员为争抢金耳的吵闹声也开始敲打树叶。大家打算跑到寺庙里面去躲雨,向导说不行,这样吵闹是对神灵的亵渎,建议大家还是赶快下山。还没有走到山脚,雨越下越大了。见附近有人家,向导就带我们去到了那户纳西人家里躲雨。正对堂屋大门的墙壁上贴了一张字符,是用纳西文写的,我看不懂。这张黄纸字符并不是很大,但却仿佛一面镜子对着我们,虽然看不见我们在上面的投影,但能够感觉到字体和色泽发出了冷嗖嗖的光芒。光芒抵达我们的身上,还可以体验到刀锋的锐利感。向导见我对字符感兴趣,就对我介绍说巨甸的纳西人几乎家家都贴有这样的字符,字符不仅可以镇妖驱邪,还是纳西人敬神和祭奠祖先的一种图腾象征。还说这张字符和巨甸其他纳西人家里的字符,都是木瓜山上那座寺庙里的菩萨派到各家各户的神灵使者。它们代表了菩萨的眼睛和耳朵,随时随地把各家各户说的话,做的事记录下来,然后汇报给菩萨。如果哪家人说了老实话做了善事,菩萨都晓得,都会在冥冥之中给哪家带来福禄。反之,说了恶话,做了亵渎神灵的事情,哪家就会遭殃,家里的人就会生病,不生病也会精神萎靡好几天。

  虽然平时人做人的事情,神做神的事情。但人做的事情神都看在眼里。

  那两个队员还在为金耳相互间悄悄诋毁。向导看了眼他们又看了眼字符,默默摇了摇头。我看得出,这种摇头是一种无奈的表现。他不希望看见这两个队员在字符面前还在争执,也不希望看见字符会给他俩带来怎样的诅咒或者惩罚。

  好有好报,恶有恶报。想起这句话,我就觉得这句话是真理。并且,在巨甸这个地方想起这句话,就连我这个无神论者也渐渐肯定地认为,诸神在巨甸。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8:46 | 只看该作者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2-10-13 23:49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3 08:46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10-13 12:0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老师大作,颇有醍醐灌顶之感。学习老师的文字与境界!
问安!
5#
发表于 2012-10-13 14:04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厚实绵密,既有对自然的敬畏,又有历史的观照,细节的映衬,把一个村庄解读得风声水起。问好。
6#
发表于 2012-10-13 22:33 | 只看该作者
如此厚实的文字,只有学习和仰望了
7#
发表于 2012-10-13 23:06 | 只看该作者
跟着敬老师勘探的笔,身临其境,神思游走在巨甸……,摸一摸胃腹,真想也能沾一些神灵之气。浏览了一遍,内容丰沛,风光多样,域隐神性,还要再次精读。问候敬老师,祝安好!
8#
发表于 2012-10-13 23:48 | 只看该作者
再读敬老师大作,感受文笔之美,感悟人生之深刻!
9#
发表于 2012-10-14 16:56 | 只看该作者
诸神在巨甸,诸神在心中,人与神的对话,便是人与自然的相融,以融的心看这个世界,世界会为心而美好,以神的心读懂人生,便明白了一切皆可来,一切皆可往,一切是流云,一切需尊重。我在天地在,神在人便在。
恢弘大气的的文字,令人感慨。
10#
发表于 2012-10-14 18:12 | 只看该作者
绵密的哲思在文字叙述中别有味道。问好敬老师。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4 18: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建荣 于 2012-10-13 12:03 发表
拜读老师大作,颇有醍醐灌顶之感。学习老师的文字与境界!
问安!
谢谢建荣朋友第一时间提读鼓励!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7: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杨春山 于 2012-10-13 14:04 发表
文字厚实绵密,既有对自然的敬畏,又有历史的观照,细节的映衬,把一个村庄解读得风声水起。问好。
感谢春山的悉心点评,握手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7:56 | 只看该作者
再次祝贺春山荣任版主!
14#
发表于 2012-10-15 08:23 | 只看该作者
神秘的自然,绝好的文笔
15#
发表于 2012-10-15 09:44 | 只看该作者
深刻厚重,认真学习,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08:32 , Processed in 0.05123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