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5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让 古 诗 词 的 意 境 走 进 学 生 的 作 文 之 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6 1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茉莉/文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从诗歌的源头——富有现实主义的《诗经》选起;继而再选抒写理想,抒发爱国激情,富于浪漫气息的《楚辞》;再到汉魏晋时期的五言诗;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翻开语文课本,一位位诗词大家浮现脑畔,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跃入眼帘,一段段文人故事、一种种文化情结动人心弦。那些优秀的古代诗人,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完美的艺术形象、精深的思想境界,深深地触动着学生们的心灵。

    在教学古诗词时,每当我和学生一起认识了诗人,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事迹,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后,学生们总是表现出一种非常神往的神情,他们想对文化、对历史文明进行解读,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更浓了,积极性更高了。他们跟着老师高声的朗诵着,默默地解读着;他们字字揣摩着,句句领悟着,篇篇思考着,表现了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兴衰变迁的追忆与浩叹。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真的令人敬佩。

    有了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后,我的语文教学就得心应手了,于是我就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学习古诗词与诗歌鉴赏、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古诗词的意境与诗歌鉴赏紧密联系起来,让古诗词的意境走进学生的写作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创造性地将秀丽的山河、丰富的人文景观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现代生活相融合,抒发满腔的文人情怀。形象化的追忆和再现,使学生思想灵动、思绪万千、美文呈现。

    首先,我教学生在写作中,把所学的古诗词原文、诗词意境及作者的高风亮节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例如:我教学生把苏轼的豁达的胸襟和旷达与豪迈的气质写进自己的作文之中。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他有太多太多的光辉诗文,有太多太多的优秀品质,令莘莘学子景仰不已、赞叹不已、学习不已。

    再如:学生们还常常赏识陶渊明以及他的桃花源,并常常把他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其次,我常常教学生把古诗词直接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去。

    例如,高二24班李烨的文章,原文如下:

徜徉在诗的海洋里

    瞧!那是诗仙李白在黄河之畔高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看!诗圣杜甫慨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听!师佛王维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感受诗囚贾岛的“推敲”之难,想象诗豪贺知章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暗叹诗魔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个个诗文大家,留给了后人太多太多。在诗中,无论是李清照婉约的“小舟”,还是苏轼豪放的“大江”,都使后人如数家珍。

    我最欣赏的诗人首属李白。赞叹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佩服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傲骨;更敬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不羁。是李白教给我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铮铮铁骨。是他,一颗闪耀在盛唐时期的名著,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浪漫、洒脱的诗篇永垂不朽。

    另有一位,比李白小十一岁,但二人确是至交好友,那就是我们的诗圣杜甫了。他以笔作刀,刀刀见血,刻画黑暗世界,鞭笞无道君王,记写了大唐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杜甫一生不得志,但正是因此才使他深入平民,写出了人间疾苦。十一月的风雨大作,不仅吹掉了他屋顶的茅草,也吹散了他仕途求职的心,却成就了他的诗,“三吏”、“三别”万古流传,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风雨交替、兴衰转换。

    诗,是华夏民族的艺术瑰宝,无论浪漫,还是纪实,都会给我们无限的享受。让我们徜徉在诗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吧!

    再如,高二18班张雪燕的文章:

共享同一片蓝天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自然的美景陶冶着情操,孕育了人类。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神笔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景。

    有王维笔下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有苏轼笔下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有马致远笔下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鸭,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有常键笔下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每一首诗,都源于自然界的美景,抒发着作者内心的感受。每一首诗,都源于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

    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漠风光;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风采;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有“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容向脸两边开”荷塘美景……

 是大自然的美景将古人的感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今人的眼前。失落时高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惆怅时高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意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样的草地上,而今大自然的美景却被我们破坏了,蓝天碧水,草长莺飞的景色越来越少。这都是人类对自然进行的“雕琢”。

  我们愿在茵茵的草地上踢球,我们愿在清澈见底的小溪里游泳戏耍,那麽保护大自然的美景这一重担就落在了我们青年人的肩上正如梁房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提到的:“少年智测国智,少年富测国富,少年强测国强,少年雄于地球测国雄于地球一样,那麽少年保护环境测国家环境优美。头顶同一片蓝天,那麽让我们手挽手共同保护美丽的大自然,来与后人共向这同一片蓝天,共享这锦绣山河。

  综观以上成效,古诗词教学不仅是简单的背诵、默写、记忆,而重要的是在背诵、默写、记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鉴赏、联想、引申、运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有选择的吸收、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 本帖最后由 茉莉 于 2012-10-26 10:24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10-27 08:06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对古诗词如何融入作文教学作了详实的引导和阐述,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学好古诗词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大有裨益。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10: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张奇版主!谢谢您的指导!您的评价很中肯,对我很有启发,非常感谢!有了您的支持,我会更加进步!再次感谢!
4#
发表于 2012-10-27 21:30 | 只看该作者
让古诗词的意境走进学生的作文之中,绝非一日之功,需长期熏修,下苦功夫。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18: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夫子山闲人 于 2012-10-27 21:30 发表
让古诗词的意境走进学生的作文之中,绝非一日之功,需长期熏修,下苦功夫。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



问好夫子版主!谢谢夫子版主的点评!您的点评非常中肯,这确实是一个长期的功夫,您说的太对了!再次感谢您的点评!谢谢!
6#
发表于 2012-11-2 08:12 | 只看该作者
有感有悟,有叙述有事例,这样的文章才生动翔实具有说服力和借鉴的价值。欣赏!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4:37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2-11-2 08:12 发表
有感有悟,有叙述有事例,这样的文章才生动翔实具有说服力和借鉴的价值。欣赏! [/quot

问好敬版主!谢谢敬版主!有了您的支持,我非常高兴,也会更加努力!再次感谢!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18:31 , Processed in 0.05893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