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半截文稿:偷天换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1 1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7月,中国科技教育界揭发出两起学术造假事件。
    国人造假,不是新闻,苏丹红、三聚氰胺、假奶粉,前几天还看到假鸡蛋、假石鱼的报道。有朋友调侃,希望国人造假技术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尽快造出假女人来,为解决男女性别失调开辟新渠道,可是,我就不懂了,即便造出假女人,难道也能生孩子吗?果真如此,那就彻底解决生育问题了,给某些丧失生育能力的女性带来福音,造假倒造出慈善事业来了。


    鄙人认为,达到这一地步并非妄想,如今造假手法越来越巧妙、境界越来越高,似乎天下没有不能“山寨”的。如下两例,造假技巧算是出人意料、不可思议了:

   
        720,有人对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履历中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我未能找到傅瑾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找不到她在哥大期间发过第一作者论文,仅此基本可判定她没有博士学位。”——对这话,我解释一下,国际通行的作法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就是实际试验者,其身份为学生,导师列为第二作者。傅瑾没有第一作者论文,则可以断定没有读博,或者说没有博士成果,不能获得学位,但这种情况通常少见,因为学生选定研究方向都会与导师商量,难道导师吃干饭,研究方向也把握不准?所以,判断傅瑾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有理。



        傅瑾2004年被引进厦大,担任讲座教授。从20099月起,被聘全职教授,同时成为福建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随后,打假人士辗转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学位查询机构的信息,该机构称,找不到傅瑾获得过哥大学位或曾经在该校入学的记录。

        由此可以进一步断定,傅瑾是利用中美学位制度上的差异来造假:美国医学院毕业生都是医学博士,可以去做博士后。所以中国的医学院毕业生即使是本科学士也在美国自称医学博士,去做博士后。据同期在哥大医学院留学的人说,傅瑾就属于这种中国“医学博士”后。

        《厦门日报》726报道称,日前厦大经调查确认,傅瑾应聘时提供的博士文凭完全是假的,厦大同时表示,将解除和傅瑾的工作合同,做辞退处理。

        当然,傅瑾的博士学位造假,其手段还在初级阶段,属于常规造假,而让人拍案惊奇、错愕不已的造假案件,由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创造。陆骏采用移花接木手法,冒用几位同名同姓人的履历、论文,则被认为闻所未闻、匪夷所思


        727,网友发现陆骏所列的7篇高档次论文,全部是冒用耶鲁大学助理教授卢俊的成果。有心人将两人的资料检索出来比对后,两个人的学历、工作经历、长相都不一样,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在调查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发现:陆骏不仅论文冒用别人的,博士学位也是冒用同名同姓者的。因为陆骏自称是1999年北京工业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应用科学学士,2004年在多伦多大学获得生物工程博士学位。


        多伦多大学2004年的确有一个叫“Jun Lu”的人获得博士学位,但他是1999年在该校获得的硕士学位,与陆骏所说的不符,而且,多伦多大学的“Jun Lu”父母是台湾人。


        同时,陆骏在简历中称自己在20086月至20117月间在美国默克公司担任研发科学家,调查后发现,默克公司确有一个“Jun Lu”,但那是另外一个人。


        由此可以断言,陆骏把三个不同“Jun Lu”的博士、工作经历和论文凑成自己,重新塑造了一个陆骏,三合一,冒名顶替,这太有创意了

        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生身父母、出身、年龄、学历、学位、工作经历、外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

               
        
《西游记》中,小雷音寺的六耳猕猴,可谓是与孙悟空完全相同了,居然连唐僧都分不清哪个是自己的徒弟,念紧箍咒也没用,但是,假的就是假的,道行再高也没用,终究躲不过西天如来的法眼。



        728下午,北京化工大学也在学校网站上发出《北京化工大学关于给予陆骏行政纪律处分的决定》的公告,称:经调查核实,陆骏在求职应聘及申请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选的过程中,盗用他人(姓名拼音字母相同)学术文章,伪造经历,属于严重学术不端行为。陆骏本人已承认上述造假事实。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决定给予陆骏开除处分,解除聘用合同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对此调侃:谁说中国人缺乏创造性?

        
文学界同样有造假事件,特别是在网络文学中,抄袭剽窃事件时有发生。我就发现过一起利用同名同姓进行抄袭剽窃的事儿,说起来却颇为暴风骤雨,也颇为荒唐,得机会时,再向各位说道。


    我约莫估计,北京化工学院陆骏,也许就是从网络文学中获得灵感,从而策划、演出了一场偷天换日的大剧吧?

    难怪说书人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时假亦真!

       (此处删除了原稿中的N段文字,因为联系到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中的造假现象,并分析了网络文学造假技巧。如蒙大家有兴趣,将后续补充。)            




[ 本帖最后由 何义钦 于 2013-7-10 17:55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11-11 16:20 | 只看该作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时假亦真。
造假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这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社会信誉度、道德感沦丧的标志。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18: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2-11-11 16:20 发表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时假亦真。
造假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这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社会信誉度、道德感沦丧的标志。


赞成老师所言。造假泛滥,根子在道德沦丧。
4#
发表于 2012-11-11 20:42 | 只看该作者
这比造红心鸭蛋、彩色馒头……之类的技术含量和复杂系数高,可能该叫高层次造假了吧。时下,引发造假不断、不畏国家一再打假的根由可能不仅仅在道德沦丧上,和整个社会的环境和氛围怕都息息相关吧。文字干净利落,单刀直入,酣畅淋漓,针砭时弊,鞭辟入里。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21: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吴墨 于 2012-11-11 20:42 发表
这比造红心鸭蛋、彩色馒头……之类的技术含量和复杂系数高,可能该叫高层次造假了吧。时下,引发造假不断、不畏国家一再打假的根由可能不仅仅在道德沦丧上,和整个社会的环境和氛围怕都息息相关吧。文字干净利落,单 ...


吴版主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生活中的任何卑鄙现象,都有社会根源。
但我们已经标榜“和谐”了,哪敢挖社会根源?——鄙人胆小哇。
6#
发表于 2012-11-12 09:30 | 只看该作者
这事跳过吧。事界之大,想管也管不过来是不?
7#
发表于 2012-11-13 01:09 | 只看该作者
造假,无外利益的驱使,环境使然,根本还在于社会生存法则制定的不合理。
8#
发表于 2012-11-13 12:02 | 只看该作者
日子的舒适,得益于散漫的时光。
我喜欢佛家的“禅定”。虽然在当今这个社会,在睁开眼,就能看见污垢的当下。
属于无用论。
9#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21:0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去年发的旧帖,如今读来,依然很有启发。
10#
发表于 2013-9-15 21:46 | 只看该作者
何老此文正是你前面所问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08: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3-9-15 21:46 发表
何老此文正是你前面所问


利用同名同姓造假,是一大创造,也给许多投机取巧者启发。我就遇到过一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20:56 , Processed in 0.13443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