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95|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汉中这座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1 2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中这座城

昨日时光


一江有两岸


    这是一句废话。难道还有三岸、四岸不成?可离了这个词,就难以尽述今日汉中城。

    汉中人把汉江叫成“汉江河”,那是我们的母亲河。没有汉江河,就没有汉中城。汉江河之于汉中城,就像黄浦江之于上海,珠江之于广州,长江之于重庆一样密不可分。

    汉江河就在我们脚下。有一年,汉二中整修操场,挖两个深坑预备填埋建筑垃圾,把过于低洼的操场往高里垫。没想到挖着挖着,竟挖出了河沙和卵石。哪来的河沙和卵石呢?而且面积还那么大,埋藏得那么深厚,显然不是人工填进去的。只有一种解释——那是汉江河的古河床!

    汉水东流,亿万斯年,貌似柔弱的流水却以百折必东的磅礴气势,锲而不舍地淤出偌大一个汉中盆地,冲积出一大片开阔的平川,真让人感慨自然的伟力。河床自北向南,逐渐推移到巴山脚下,在现在的位置上固定下来。一座秀丽的小城在古老的河床上安卧着,宁静而悠远,大气而雄浑。流走的是河水,沉淀下来的是沙石,是泥土,是诗经里苍苍的蒹葭,是一个城市远古的记忆。

    有河必有岸。河是岸的恋人,岸是河的底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汉江河流过城区的两岸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两岸的开发迟迟提不上议事日程。近些年,随着“一江两岸”工程的逐步实施,汉中的城市中心正向南移,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江南江北都建了公园和许多楼群,连接两岸的大桥也由原来的一座增加到四座,计划中还要修建汉江五号桥、六号桥。“一江两岸”极大地拓展了城市的空间,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古老的汉中城正经历着旷古未有的深刻改变。

    我家住在莲湖路,属于汉江河北岸,离汉江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弟弟家住在汉江河南岸的大河坎,出门就是江滨公园。每次接老母亲进城来玩,她都会住我弟弟家,每天早晚都会去河边走一走,看一看。兄弟俩隔江相望,维系我们的是一个老母亲,还有另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母亲。


一年有四季


    这还是一句废话。四季的产生缘于地球绕日公转,哪个地方没有四季呢?

    这样的地方还是有的,是两极和赤道。除此而外,其他地方应该有四季的,只不过不甚分明而已。虽说大地深厚苍莽,但四季分明的好地方并不多。汉中城位于北纬33.6度,恰好在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以南。要是在北回归线以内,四季的分别就不那么明显了。汉中城一年有四季,每一季恰好三个月,一年被四等分,哪个季节也别想占别人便宜。四季分明的气候,群山环抱的地理,丰富多样的物产使汉中成为全国仅有的20座宜居城市之一。

    季节的列车正点到达汉中站,几乎从不晚点。立春那一天,汉山脚下的迎春花仰起小脸,在春天的大门口笑迎八方来客。阳春三月,汉中的油菜花炫亮了整个的天空,也吸引了数以万计来汉中踏青赏花的游客。外地人一来汉中就不想走了,哪来那么好的青山绿水啊!立夏那一天,莲花池“小荷才露尖尖角”,城里绿柳拂风,城外秧苗青青。汉中的土地咋就那么神奇,似乎插根筷子都能发芽。在夏天,汉中的每一座山都青葱翠绿,从秦岭到巴山,没有一座是荒芜的,这让很多北方人非常羡慕。
汉中城最美的季节还是秋天。兴汉路、南团结街以及天汉大道两旁种着很多银杏树,每到深秋,树叶黄得那么纯粹,那么耀眼。古老的树种,高贵的颜色,配合着古城悠久的历史,似乎上演着一出古装大片。走在这样风情四溢的街上,不免要泛出一丝古典的,罗曼蒂克式的伤感。

    立冬了,汉中城像个月娃一样,在秦岭巴山的怀抱里晒着太阳,神情那么温暖、舒适,悠闲得让人心生嫉恨。偶尔有寒流越过秦岭南下,饮马池里结了一层薄冰,孩子们嘴里哈出了白汽。这时候,有小贩子推着车子城里转,清冷的空气里传来循环播放的吆喝声:“元宵,醪糟。”是宁强口音,是个男的,婉转的声音有点甜。


一城有四音


    很多时候,我们是靠声音来辨别一座城市的。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的分别,很重要的是口音,是方言,是城市居民惯常的言说习俗。可要说同一座城市里居然有操着四种口音的人,那就很少见了

    ——汉中就是这样一座城。

    东关人说的基本上是河南话。例如“月亮”他们会说成“yuéliāng”,这是典型的郑州话;他们把“麦子”说成“meízi”,这跟河南话又有点不一样了。西关人说的是褒国腔,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勉县话。同样是“月亮”,他们说成“yuēliang”,把“麦子”说成“meīzi”。北关人说的很怪,但基本是褒国腔的变调。比如三里村人,同样是“月亮”,他们会说成“yōliang”,把“北关”说成“beīguān”,这跟普通话很接近了。差别最大的是南关一带,像建国村、过街楼村的人,他们说的是典型的四川话。同样是“月亮”,他们拖了很长的腔调,而且还是很古老的入声。

    一城有四音,恰巧印证了汉中城的历史文化——汉中曾经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

    湖广填四川的年代,汉中城是四方移民的必经之地。走到这里不想走了,有人开溜,汉中城的青山绿水把他们留了下来,这是近代汉中人的祖先。查汉中城里人的祖籍,三代以上绝不会是汉中。湖北的,湖南的,四川的,江西的,安徽的,河南的……甚至还有甘肃的,大量移民的涌入,极大地丰富了汉中的方言。方言里保留了祖先的基因,那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再后来,抗日的烽火为汉中城送来了一大批北方知识分子。为避兵祸,他们沿宝汉公路南下,流亡到汉中才渐渐定居下来,在汉中城里兴学校,开书店,置产业,极大地带动了汉中的人气。汉中人第一次听见了标准的国语,汉中城也成了国民政府抗日的大后方。

    最近一次大规模移民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中,一批东北工业企业内迁,为汉中城带来了现代工业,也带来了东北话。汉中城里经常可以见到一些衣着时尚,神情潇洒,说着响亮的东北话的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江浙一带的农民来汉中做小生意。他们在汉中发了财,也给汉中城带来了鸟叫一样动听的南音。从这个意义上讲,封闭的汉中城又是十分开放的,包容的。


一日三餐有面皮

    看《舌尖上的中国》,一遍遍地看,很仔细地看,硬是没看见汉中面皮的俏丽身姿。

    说到秦地的美食,西安的羊肉泡馍拍了,歧山的臊子面拍了,可他们就是不拍汉中的面皮。

    汉中面皮不好吃?汉中面皮影响力不大?不是,是人家根本没拿咱当陕西人。从地理上讲,汉中被秦岭挡在关中之南,融不进八百里秦川;从历史上说,汉中最早属于楚国,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始置汉中郡、筑汉中城;从文化上说,汉中属于巴楚文化,而面皮的酸辣鲜香自然带有很鲜明的巴楚文化特色。

    现在的城市建筑,外观格局大同小异,要想从形状上辨别很难,从色彩上辨别也不靠谱,比较可靠的还是气味,是千差万别的地方美食的味道。汉中城的气味就是面皮的酸辣味。

    汉中人没有不爱吃面皮的,面皮是汉中人的最爱,有的家庭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了面皮。面皮店散布在汉中城的背街小巷,星罗棋布的,却家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这其中的奥秘还在于汉中人对面皮的这份挚爱深情。面皮文化对应的是慢生活,汉中人的一天往往是从一碗热面皮开始的。已经一大早了,汉中人洗漱完毕,不急不慢地换衣出门,就在家门口的面皮店里坐定,要一碗热面皮,多放点油辣子,再放点豆芽和蒜泥,再点一碗菜豆腐,不慌不忙地享用。蒸腾的热气送来油辣子、醋和蒜的香味,吸一条又香又软的面皮进肠胃,有说不出的舒服和安逸。汉中人要是三天不吃面皮,那一定会急疯。

    面皮是汉中的一道招牌菜,面皮的味道是汉中城特有的味道。小到餐馆,大到星级酒店,汉中人逢席必上面皮。上至达官贵人,小到平民百姓,没有哪个汉中人不喜欢吃面皮。热面皮、凉面皮;米面皮、面面皮、苕粉面皮;酸辣面皮、麻辣面皮;炒面皮、烩面皮……小小面皮可以鼓捣出千般样式和滋味。不仅汉中人喜欢吃,一些久居汉中的外地人也渐渐习惯了面皮的滋味,饮食习惯为之大变。

    最吃亏的是那些出门在外的汉中人。或在外求学,或在外工作,或在外旅行,他们打电话到家里,亲人总要貌似关切地问一句:“想不想吃面皮啊?”对游子的肠胃来说,这真是一种酷刑。下车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就近找家面皮店大快朵颐。你瞧汉中人这点出息,都是面皮闹的。

    这时候,面皮不只是一种食物的味道,是家的温暖,是淡淡的乡愁啊!


                                        2012年11月11日(3200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昨日时光 于 2012-11-11 23:18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11-12 09:53 | 只看该作者
几句“废话”勾勒了一座城市的风情,声光影色尽在其中,沉实稳练的文字。学习。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2 14: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2-11-12 09:53 发表
几句“废话”勾勒了一座城市的风情,声光影色尽在其中,沉实稳练的文字。学习。


谢谢剑鸿来访,问好,冬安!
4#
发表于 2012-11-12 16:18 | 只看该作者
喜欢汉中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人文积蕴,把饮食文化推广在中华大地,远在新疆的我也爱吃汉中的面皮。汉中历史源远流长,涵盖了地之灵,季节分明,相邀着不同的花,映趣不同的色彩来,而我们会滋生相映的情和意了。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2 16: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红秋叶 于 2012-11-12 16:18 发表
喜欢汉中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人文积蕴,把饮食文化推广在中华大地,远在新疆的我也爱吃汉中的面皮。汉中历史源远流长,涵盖了地之灵,季节分明,相邀着不同的花,映趣不同的色彩来,而我们会滋生相映的情和意了。问好 ...


谢谢朋友欣赏,问好,冬安!
6#
发表于 2012-11-12 17:47 | 只看该作者
语言的勾勒突现出一个汉中,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汉中的文化汉水的风土人情,包括汉中的面皮都透着一种味道,起劲。
昨日老师还是要多发好文章养人耳目才是。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2 17: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2-11-12 17:47 发表
语言的勾勒突现出一个汉中,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汉中的文化汉水的风土人情,包括汉中的面皮都透着一种味道,起劲。
昨日老师还是要多发好文章养人耳目才是。问好。


谢谢木版鼓励,请多指教,问好,冬安!
8#
发表于 2012-11-12 20:20 | 只看该作者
坐在汉中城外,读这篇层次分明,乡韵深沉的文字,想象那遥远的江岸,四季,方言,面皮。
原来,可以这样了解一座城啊。
秋水学习了,问好!

[ 本帖最后由 冷若秋水 于 2012-11-12 20:31 编辑 ]
9#
发表于 2012-11-12 20:28 | 只看该作者
描述很有特色,不错的文笔,欣赏。问好冷若秋水。
10#
发表于 2012-11-12 20: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杨春山 于 2012-11-12 20:28 发表
描述很有特色,不错的文笔,欣赏。问好冷若秋水。


呵呵,收到春山版主在昨日老师这里问好!谢谢哈!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2 20: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若秋水 于 2012-11-12 20:20 发表
坐在汉中城外,读这篇层次分明,乡韵深沉的文字,想象那遥远的江岸,四季,方言,面皮。
原来,可以这样了解一座城啊。
秋水学习了,问好!


谢谢朋友来访,问好,冬安!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2 20: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杨春山 于 2012-11-12 20:28 发表
描述很有特色,不错的文笔,欣赏。问好冷若秋水。


谢谢来访。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2 20: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若秋水 于 2012-11-12 20:33 发表


呵呵,收到春山版主在昨日老师这里问好!谢谢哈!


真有意思,弄错人了。
14#
发表于 2012-11-12 21: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昨日时光 于 2012-11-12 20:55 发表


真有意思,弄错人了。


看来春山版主有些忙,他其实是想问候你,昨日老师莫怪哈,呵呵。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2 21: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若秋水 于 2012-11-12 21:09 发表


看来春山版主有些忙,他其实是想问候你,昨日老师莫怪哈,呵呵。


不怪不怪,欢迎批评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05:59 , Processed in 0.05958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