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8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 诗歌刊物决不言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3 1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99年07月14日
诗歌刊物决不言退
□本报记者 万玉云
  提起诗,人们会想起,它曾是年轻人的信誓、传情、作文、书信的时髦形式。然而,人们也能感觉到,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对诗越来越陌生。据记者调查,在北京某家大报的资料室中,有近90种文学刊物,如《收获》、《啄木鸟》、《小说》、《青年文学》……但只有一种诗歌刊物——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诗刊》,这是0.136%的比例。北京师范大学一位中文系的大学生告诉记者,在她那8个人的宿舍
里,只有她一个人还算得上喜欢诗,有时会去图书馆借一些诗集看。
  我国自古就有“诗之国度”的美誉,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不朽诗作;在80年代初,一些诗歌刊物出现过火爆的场面。然而,在世纪末的今天,诗被冷落了,诗刊也走上了艰辛的办刊路。据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在全国5大城市、1500名读者中所做的“寻找诗情”调查显示,39.8%的读者不会再去读诗;一些诗歌刊物也已失去了80年代初订数高达几十万份的风采,而大都
在几千份上步履维艰地徘徊。   
     现代人还需不需要诗?需不需要诗歌刊物?诗坛人士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文化界目前的大环境和诗坛自身。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副总编叶延滨告诉记者,商业文化的消费和大众传媒的运作冲击着诗刊等严肃文学刊物的发展。他说,流行歌曲、MTV等占据了很大的文化市场;期刊、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增容、扩版,囊括了很多像随笔、散文、流行小说这样的软性文学,拉走了部分原来严肃文学刊物的读者。这使得不少省市级的文学刊物,都在两三千份上惨淡经营,其中诗歌刊物的处境就更加艰难。记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获悉,诗歌刊物的数量在中文期刊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中文社科期刊3000余种,但像《中华诗词》《绿风》这样的诗歌刊物只有16种,并且在阅览室里,一上午竟无一人翻阅。一位读者称诗为“不产生商业价值的文学”,认为读诗需要环境,在商业环境浓郁的今天,诗将暂时地被人们遗忘。作为诗歌刊物的依托——诗,既然要与人握别,诗刊不为世人重视,其订数一再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   
      就诗坛自身而言,《中华诗词》副主编杨金亭指出,现在好诗确实较少,创作平庸是因为诗词创作存在两大误区“非诗的误区”和“死诗的误区”。见于报刊的诗歌中,不少是那些千篇一律、年年相似的配合节日、祝贺会议乃至应酬红白大事的应景、应时、应酬的所谓“三应诗”。一些当代作者在“赋诗”“填词”时仿制大量的格律工整,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古色古香的旧体旧诗,多是什么“词宗梦窗、碧山”等等,把刚刚复苏的当代诗词弄得不死不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了解到,旧诗的创作队伍严重老化,使得诗歌刊物活力有限。北京诗词学会有800多会员,其中35岁以下的只有18人,占总数的2.25%。诗评家孙绍振在全国诗歌座谈会上(张家港诗会)也坦诚直言,到会的年轻人太少,使人感到担忧和遗憾。
  叶延滨还指出,诗坛内部派别众多,界限分明,在这种情况下,真可谓“众口难调”,一个刊物很难满足所有读者的口味。一方面,诗是最传统的艺术,每个孩子在牙牙学语时就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最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诗坛上传统力量很强,爱好旧诗的人至今为止看不起新诗,而且这种门户之见影响力很大。另一方面,即使在新诗内部也存在许多派别。由于诗同时也是最先锋的艺术,因此几乎所有西方现代艺术最早都是通过诗歌的方式在中国推行的,如现代派后现代派……而由此产生的不同新诗派别间的分歧也非常大。   
      诗坛虽然处境尴尬,但是,在纯文学报刊发行量普遍下降的情势下,记者又了解到,《诗刊》在全国仍产生重要的影响,其订数也位居诗歌刊物前列;《中华诗词》今年的订数净增3500多份,而且在第二期又增加了300份。问起《诗刊》在纯文学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为何能保持其影响力,叶延滨说,关键在于,它不断地寻找好的诗作,努力寻找诗与时代的契合点,提高诗的品位,使诗刊更具可读性,贴近读者。例如,时代变迁,中国人的生活打破了过去的格局,农民进城成了打工一族,城里的大学生出国成了留学生一族,国企职工下岗成了再就业一族……人们离开了旧的生活轨迹,而新生活梦的实现与梦的破灭,于是成为生活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情感焦点。今年《诗刊》第一期上,“漂泊者的歌”栏目推出的诗篇就是这些作者的情感波澜。杨金亭也告诉记者,《中华诗词》不用“非诗”、“死诗”,保证刊物质量,是它“风景独好”的原因之一。为吸收新人新作,《中华诗词》还专门开辟了“校园诗声”栏目,将旧诗推向校园,并打算今年下半年举办“青春诗会”。目前《中华诗词》正积极参与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世纪颂’中华诗词大赛”、“跨世纪中华诗词书画大联展”,并将以“专栏”、“特辑”、“特刊”形式推出精品佳作。
  据记者了解,更多人士认为,办好诗歌刊物,除了利用大环境、改善诗坛外,重要的还在于要把握好定位,争取更多的读者。河南文艺出版社王国钦指出,新诗有新诗的读者,旧诗有旧诗的读者,二者并行,互不排斥,在创作上可以相互借鉴,但其办刊过程不可一概而论,在办刊方向上,要突出重点,不要平分秋色,否则反而会失去自己。从定位上讲,每个诗刊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如《诗刊》是以新诗为主,只有一个“旧体诗”栏目,而《中华诗词》则全部是旧诗。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雷抒雁从读者的角度认为,诗歌刊物也是一种商品,其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读者。因而,在保持自身的文学品位外,还要注重打通与读者沟通的种种途径,如与电视、广播接轨。据了解,《散文诗》虽然只刊登散文诗,拥有的是很小的领域,但它作得很精美,像小礼品,在少男少女中的发行量也能达到几万份。叶延滨还说,
办刊的编辑应用一种更宽容、更开放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不同创作风格的诗,这样才会“多元并存,百花齐放”,吸引更多的读者。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韵味、最有内涵的文学形式,诗该如何面对新世纪?


[ 本帖最后由 雪香村客 于 2012-12-31 10:20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11-13 16:50 | 只看该作者
好诗少原因很多,传统文化缺失,网络快餐文化产生的不良后果,浮躁的风行。
3#
发表于 2012-11-14 10:4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张老师好文,国之瑰宝,绝不言退~
4#
发表于 2012-11-18 16:32 | 只看该作者
诗意地生活,推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0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原乡人 的帖子

不是鄙人的,是从《中华读书报》上下载的。
6#
发表于 2012-12-31 10:25 | 只看该作者
应运而生的、被冲击衰退的都是时代的产物,但继承、拯救和强盛是和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支持好文,支持诗歌的向前!
7#
发表于 2012-12-31 16:12 | 只看该作者
顺其自然,该走的由他去,该来的自然会来。
诗歌的现状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繁荣诗歌文化,不是一个机构、一种报刊、一个人的事。
8#
发表于 2012-12-31 17:30 | 只看该作者
哀叹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3 21:22 , Processed in 0.05463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