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6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昏昧中醒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 1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光很公正,它对虚泛的东西从来都很无情,而对充盈实在的东西都很偏重,并且,越是虚假浮泛的东西,时光巨流就越是对其进行大力度冲刷和荡涤,最后被冲洗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那些虚泛的东西中,最虚泛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中掩盖真实本质的“铅华”,时光的公正、公平和无情就在于毫不含糊地将这些“铅华”洗去,留下灵动真切的、充盈实在的“风骨”,留下生命之中最本真、最本源、最有意义的组构元素。
  
  “老鹰乐队”,美国人记忆当中难以磨灭的“Eagles”,实际上已经飞遍了全世界,那些“老鹰们”发出的最响亮、最动听、最摄人魂魄的声音莫过于“Hotel California”(《加州旅馆》),那是一首可以作为美国本土“Country music”历史上自产生以来一直耸立着的一座高亮丰碑的心灵金曲。历时近半个世纪,风骨不朽,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拥有大量的歌迷、听众,堪称奇迹。
  
  《加州旅馆》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它产生的时代,美国社会综合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的整体伦理范式和整体社会心理状态是不无关系的,总的来说,歌曲驻足的现实基点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工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定位和艺术思潮隶属后现代主义,歌曲产生的过程直接针对着当时特殊社会历史时期的人性和人的整体生命观。无数“铁杆粉丝”迷恋这首歌曲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歌曲本身宣泄出来的人性意义上深刻的伤感、失意和时代意义上的群体迷惘。
  
  然而,歌曲《加州旅馆》所蕴含的伤感、失意和迷惘情绪的更多细节却是难以破解的,它表现出来的含蓄美和朦胧美的动人之处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既便如此,这种美感仍然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但不是不可言传)。几乎所有的歌迷都听出了歌曲整体情绪的“端倪”,也悟出了纯文本层面歌词的基本意蕴,但在解读的关键之处总觉得一言难尽,即便言之凿凿也是意犹未尽而往往令人不甚满意,仿佛一个中途突然失语的人急着想表达却无法正常表达又不会写字。寻求歌曲完整意义的过程又酷似有些人寻找传说中的“圣杯”,从纯粹理性的高度说,人人都愿意承认“圣杯”的存在,从感性的层面也愿意相信它的存在,甚至,从心理学上“内视觉”的角度甚至都能虚拟出它的样子,但谁都无法近前,更不能将其执掌在手而让人人都更加相信它的确就是“圣杯”。
  
  既便如此,几十年来,全世界无数的歌迷还在对其孜孜解读。
  
  因其如此,人们才怀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反复聆听,多方求解。欣赏歌曲旋律得到一种美感,解读歌曲意蕴洞察历史性成因获得另一种美感。
  
  不过,这“另一种美感”我们似乎永远都无法全面细致地体会到,因为,整首歌曲宣示着的是一种动荡不安的迷狂、沉醉的美。如同歌曲中所唱的那样,空气中飘着“科里塔斯”(Colitas,一种毒品)的气味,进入毒品所致的精神亢奋状态的人已处在极度的精神迷狂状态,他们的肉体和精神已经获得了沉醉一般的激动、愉悦甚至狂乱的感觉。那么,作为正常状态的人,怎么能够体验得到他们内心的感受、进而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呢?对一般人而言,这就出现了一个两难的问题:要想体会肉体极度麻痹、精神极端亢奋、甚至到了扭曲变形的状态,人就必须亲自吸食毒品从而获得真实感受,对于从未吸食过毒品的人来说,那肯定是一个绝对未知的世界。但是,作为一个正常人,他的做人的尊严和他必须恪守的人类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底线又不允许他这样做,那么,他就无法获得那种非正常的人生体验,当然也就不能体味歌曲中宣泄的迷狂(我们很有理由据此怀疑歌曲的原创作家是否有过吸食毒品的历史)。这如同有人提出的对死刑犯实行“安乐死”的建议那样充满悖谬:死刑犯该死,出于人的尊严,出于对犯人、犯人家属以及所有人的尊重,废除绞刑和枪决等酷刑而采用让犯人“安乐死”的方法,似乎很有人道精神,建议很好。但是,行刑的人就必须是医道中人,说白了,至少应该是法医,可是,大凡医者,其天职是救死扶伤而不是杀人,广义上说,凡是操持注射器材并对人施行注射的人,从客观上说其行为本身已经承担了医者的责任和义务,那么,让这样的人对死刑犯行刑,他的行为又构成了新的犯罪。
  
  反过来说,人的物质肉体不通过那种极端的肉体感受和精神体验,能不能得到一样的或者相近的体验呢?能不能借助于宗教、巫术的力量来完成?提高意识形态的上限,上升到人的理性和科学的层面,用现代心理学的疗治手段能不能实现呢?
  
  好像很难回答。
  
  但不要忘了,我们还有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论方面的途径或手段。
  
  从艺术的角度说,人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人的想象力的联合作用,或许可以作为一条路径。前两者的空间是有限的,如同Rom文件信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一旦生成再也不能有效扩展和改变。但是,想象力却能够办到,人的想象力是没有空间扩展方面的限制的,人的想象力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也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这便是人赖以成就自己诸多梦想的意识前提。不能服药、吸毒,不能超越道德底线毁坏人类道德伤害人的尊严,更不能让人的精神向病态的狂乱方向发展,但完全可以动用人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
  
  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冷战”阴云孕育出了种种反常的意识形态,军备竞赛,科技竞争,已经进行到如火如荼的地步,但也接近了“尾声”,对于全人类,这都应该算一种幸运。人的生存信念在一次次经济危机中奄奄一息,又随着全球经济的渐渐复苏而艰难地复苏,一旦复苏,又一个狂躁的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就无可避免地来临。前所未有的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格局,咄咄逼人的消费型社会风气以及消费狂潮本身,紧密勾连的利益关系,新技术,高科技将人的“自我”意识彻底否定,将人的“本体”地位无情颠覆,人被抛弃到自动化、高效益的“大门”之外,然后又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商品之中。人在成为技术的“奴仆”的同时,也成了商品的可怜的消费者和消耗者。群体被异化,个体被隔离、被忽略,甚至,人们还产生了自己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已经被转化到技术和商品之中的错觉或幻觉。总之,人感觉到失去了“自己”。如果说,中国晋朝的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塑造的人物群体已经到了“不知秦汉,无论魏晋”的地步,那么,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人甚至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所有何来,所从何去。人的生命在现实中失去了可靠的依托,无法确认自己的真实存在状态。复杂的生产关系,超扩大再生产规模,人本身不再是主要的。这些现实状况带给人的精神上的是空前绝后的严重的流离感、漂泊感和失落感。
  
  因此,歌曲中的“主体”角色在四处奔波,在苦苦追寻一个可为暂时栖身的处所。时代好像长吹不息的“风”,生活仿佛柔弱无助的“头发”,整个社会是一辆飞驰的“汽车”,人的生命寄托和心灵理想仅仅只是一家“旅馆”。可是,事实上,人连这一点都很难办到,唯一可以托付的地方依然那样昏聩、狂乱,“毒素”已经让人们的理性丧失、心灵扭曲、意志麻痹、价值观崩溃、行为怪异、情感冷漠、理智迷惑。
  
  “Please bring me my wine.“
  
  He said,“We hanven’t had that spirit here,since nineteen sixtynine.”
  
  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信息,“自1969年起,我们这里不再供应那种酒了。”那么,后来,或者现在供应什么呢?
  
  供应毒品。
  
  喝酒的时代已经过去,大肆吸食毒品的时代已经来临!
  
  这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尊严病变、精神堕落和道德沦丧,其结果当然就是人性严重扭曲,人的理性严重蒙尘,整个社会表现为负面价值观的崩溃性惯性力。
  
  在这种境况中,艺术家们,特别是还有基本的道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们,他们的思考总显得不合时宜,他们的言论总显得单薄且苍白无力,他们的行动总显得柔弱,他们根本无法左右由物质财富、金钱、商品,以及无休止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扩大再生产和疯狂消费支撑起来的强硬、无情的现实规则,他们所能做的仅仅只是呼吁和呐喊,如果到了连呼吁、呐喊都没有人在意的时候,他们只能向冬眠的狗熊那样孤独地舔舐自己心中的感伤、失意和迷惘,比如中国建安时期的曹植,东晋的陶渊明,元初的倪瓒,清初的八大山人,近代的鲁迅,还有荷兰的伦勃朗,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呼唤美好善良的人性,呼唤开明进步的社会,从来都是艺术家们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
  
  歌曲中包含着一些在当时社会中极为常见的生活元素。在作为艺术品的歌曲中,这些元素实际上已经转化成了具有高度概括意义和象征意义的符号或意象。荒凉的公路,空气中飘着毒品“科里塔斯”的气息,远处微闪的灯光,昏昧的心灵感觉,模糊的视觉印象,很诱惑的歌声,美丽的地方,漂亮的女人,珠光宝气,“奔驰牌”汽车,狂欢,挥刀,却是杀不死心中恶魔的锋利的钢刀……
  
  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of our own device.
  
  以及结尾:
  
  You can checkout anytime you like,but you can never leave.
  
  前句说,我们都是这里的囚徒,但我们是自愿的;后句说:你想什么时候结账都可以,只是你永远都无法离去。
  
  显而易见,麻木的是人的精神,薄弱的是人的意志,所有的人似乎都不能战胜自己,所有的人都被昏聩和堕落所重重围困而不能自救。
  
  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世界!
  
  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就出现了:谁来拯救?
  
  从人类社会客观意义的道德要求上来说,这个社会整体格局是一幅充满悖谬的图像: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丑恶猥亵的人的精神世界,人人自危,但是人人又耽于享乐,故意自我麻醉,并依靠长久地沉溺于感官刺激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精神危机无处不在,但是人们的意志已经严重薄弱,谁都不愿意勇敢地肩负起振聋发聩的社会义务,没有拯救,也没有自救,这是社会性的精神堕落和道德沦丧,一个反人性的深渊在飞速旋转着。
  
  当然,一首歌曲的思想意义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它实际上就成了负面价值观念的“传道”,它的反人类、反人性的劣迹也便显而易见,这样的艺术品必然会招致广大受众的严肃质疑甚至愤然指责和严厉批评,这样一来,作者既不是真正人类文化意义上的“传道者”,也不是纯粹理性意义上的教徒,甚至连巫师都算不上。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处于困境的时候,受求生欲望的驱使总会想办法寻求出路或活路的,当然不是全部,而是一部分,一部分人总会自觉担当起神圣庄严的社会义务和人类道义,尽管他们最基本、最简单的作为仅仅是呐喊和呼吁,情况再坏一些,也许仅仅只是表示是感伤、失意和迷惘,但他们的行为已经雄辩地说明,他们已经从人的精神普遍的昏昧中率先清醒过来。
  
  歌曲后面是这样唱的:
  
  I had to find the passage back,to the place Iwas before.我必须找到来时的路,回到我过去的地方。
  
  很无奈,在疯狂、昏昧、堕落的社会现实面前,人所能做的原来只是回避或逃离,表面上看,好像并没有勇敢、果断地担当,细究起来,我们又会发现,理论上,人的愿望上的“担当”在现实中是谈何容易的事情!社会性的精神灾难,人的人性严重衰变的败局,利用个人或一部分人的力量去改变几乎不可能。既然不可能,那就只好回避,或者逃离,古今中外是不乏这方面的事例的。但从另一方面说,有意的回避和逃离其实也是一种否定和反抗,在简单的单项选择之中,对此种价值的舍弃,就是对彼种价值的选择,简单的二元选择的结果十分明确,并无异议更无歧义,也没有中间状态,反过来说对彼种价值的选择就是对此种价值的舍弃。这种做法的柔弱性、软弱性,甚至无奈,自不必说,却能证明人很有智慧的理性和理性的觉醒。作为可以拯救世界的、可以尊奉的客观道德工程能够得到重建的提议,一些人还能有这方面的动机,毕竟还是好事。
  
  然而,如同反复出现的恶梦一般,《加州旅馆》在后现代主义的道路上曾经蹒跚而行。
  
  这两句歌词正好不是出现在全曲的最后,而是在结束句之前,作为全曲结束句的是另两句:你什么时候结账都可以,但你永远无法离开。
  
  决定了,选择回避或逃离。但实际上不行,因为每个人已经置身其中,人人都身不由己!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孕育出来的“黑色幽默”!回避和逃离,这是当时整个欧美国家全社会性的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也是当时人的普遍行为表现和价值选择。但是,实际上谁都不能有效回避和成功逃离,因为,除了继续依赖大家生存的这个悖谬丛生的世界之外,谁都别无选择。
  
  岂止是美国人,这简直是整个人类的的精神必然要经历的疼痛!
  
  再来看歌曲的整体艺术氛围。
  
  至此,歌词已经被演唱完毕,即使不能马上结束全曲,旋律的演进和过渡,和声效果的凝聚和爆发也不会延续得太久,听众(受众)的注意力已经到了需要缓和的时候,听众的兴趣、愿望已经得到满足,探究欲已经被真切的现实所取代;另外,从乐曲的曲式结构上说,诸元素已经完备,让尾声自由延伸几个小节可告结束。然而,恰恰相反,《加州旅馆》的余韵特别悠长。Don Felder和Joe walsh两人的双吉他效果至此才达到高潮,他们高超的吉他技法展示方兴未艾,仿佛一部小说精彩的“后记”,又像一部影片结尾具有强烈暗示作用和激发联想作用的漫长的空镜头。全曲时长7分13秒,仅结尾的双吉他合奏就占时将近两分钟。显而易见,歌曲的创作者、演唱(演奏)者在有意带领听众真正进入“回避”和“逃离”的状态,他们的做法几乎完美地演绎了后现代主义者们所秉持的艺术创作原则和哲学观点:认为庞大而芜杂的社会体系不可改变,他们更无心对重大的社会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甚至,他们根本就无视社会问题本身的客观存在,也无视社会问题本身的人性根源,他们不愿意继续探求世界的意义,而是完全进入一种只用来安慰人生当下的娱乐和诸种感官刺激。
  
  高超的吉他演奏技巧,诙谐怪诞的旋律,俏皮幽默的情致等艺术手法,从精神、意识、情感、理性的领域,把人们从沉重的伤感、失意、迷惘中带领出来,回到当下,回到触手可及的现实和现实快乐之中,却也是经过粉饰和变形的现实和快乐,至多,他们回到的地方只能是演唱现场或者观赏、聆听现场,距离他们日日面对的现实生活,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因而,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在这种情感世界中,毒品所致的虚幻感觉,音乐带来的美好享受,在人们的心中是一盏盏明灯或者火炬。在他们看来,这些火炬的光焰既能照亮当下,也能照亮未来,即便人类社会在某一天真的来到了意想不到的“下一站”,并且,实际情况和当初的预见大相径庭乃至不无抵牾,但毕竟在他们的自我麻醉和自我安慰中还有过心灵温暖和清醒,曾经的“当下”曾经被照亮,曾经的未来曾经被关照。所以,那一团团火焰就显得弥足珍贵。人类的精神曾经亮过,并且亮过不止一次,心灵、精神在片刻的狂热中还亮过,或者还在发亮,就比某一些绝对理念笼罩下的彻底的昏天黑地要好得多。
  
  人性,人的精神包含着可被唤醒的无限的可能性。人性、人的精神的觉醒是阶段性的,也是无限性的,只要人类存在。自然的人性仿佛茫茫黑夜,人的理性就像照亮黑夜的光源,也是温暖寒夜的热源。人的理性发达的结果自然是照亮更大更广的空域。即是说,人的生命及其整个群体在意识方面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
  
  今天,我们在欣赏《加州旅馆》的时候,自然还能感受到歌曲中流溢的伤感、失意和迷惘。所幸的是,不光是美国民众,乃至世界上许多民族已经从那个时代普遍的伤感、失意和迷惘中走了出来,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理性时代,但仅仅是一部分,而不是全人类。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相当,各个民族所处的精神文明状态、科学理性的发达程度也就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
  
  如前所述,人性系统具有“自加热”、“自照耀”的功能,但由于人对自身精神系统的开发速度和开发程度不一样,必然要出现参差错落的局面,一些民族可能已经遭遇到了下一个全民性的阶段性的精神疼痛和情感伤痛,正处于新的失意与迷惘,而另一些民族,也许正在重蹈其他民族曾经的精神覆辙,正在重复着别人的失意、伤感和迷惘。这是人类共有的无奈,是人类整体发展进程之中必然要遭遇到的过程。如果,科学、民主、文化艺术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的民族能够怀着一种积极、开放、具有活力的心态,抱持海纳百川、古为今用、他为我用的胸怀,那么,这个民族的整体精神文明进程就会持续延伸,社会发展进步的速度就会不断加快,人们一定会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
  
  2013-1-8
  
        
  

[ 本帖最后由 李兴文 于 2013-1-11 13:14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1-11 13:58 | 只看该作者
时间总能轻而易举的从纷繁庞杂中找到那些值得保留的事物,或者时间才是万能的上帝,但它从不作简单的颠覆与重复,就象我的昏昧,在别人眼中未必不是一种醒来。我很喜欢《加州旅馆》这首曲子,问好兴文!

[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3-1-11 13:59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lichezhiyuan 的帖子

谢谢版主,祝你快乐!
4#
发表于 2013-1-11 18:55 | 只看该作者
时代好像长吹不息的“风”,生活仿佛柔弱无助的“头发”,整个社会是一辆飞驰的“汽车”,人的生命寄托和心灵理想仅仅只是一家“旅馆”。点出了实质。从昏昧中醒来,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都会不由自主的投入到里面去。生存的现实摆在眼前,所以想要“醒来”还需要时间。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清荷吴霜 的帖子

对,时间才是主宰。谢谢清荷吴霜!
6#
发表于 2013-1-12 18:06 | 只看该作者
时间是人类历史的目击者和见证人,喧嚣的世事时间的经过沉淀方显出本来的面目。今天看昨天是这样,明天看今天可能也如此。人类追求幸福和光明的步子没有停息过,只是有些地方快些,有些慢些。文章厚重,论述深刻,值得一品。
7#
发表于 2013-1-12 20:41 | 只看该作者
视角开阔,指向宏大。
8#
发表于 2013-1-12 21:35 | 只看该作者
一首歌曲能引发李先生这么深刻的思考,真是难能可贵!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吴墨 的帖子

谢谢吴墨先生,请多批评指教。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剑鸿 的帖子

谢谢剑鸿。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陀螺 的帖子

谢谢陀螺先生,祝你快乐!
12#
发表于 2013-1-14 13:23 | 只看该作者
不熟悉美国的东西,不敢置评。问好作者。祝冬安。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4:4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关照,即颂冬安!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海凹 的帖子

谢谢海凹,同喜同安!
15#
发表于 2013-1-18 09:19 | 只看该作者
听过《加州》无数遍,却从来没有楼主这番深思。或许,我更适合浮于表面吧。
我喜欢看一群老家伙操弄乐器,吟唱这支歌。那是一种来自心灵内外,又飘忽于灵魂之外的音乐,如同暮色中的阳光,如碎金般,在远处的山川处流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2 08:57 , Processed in 0.05673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