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25|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凭借诗行求证生活的真相——驰子诗集《小镇记事》读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5 0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凭借诗行求证生活的真相

——驰子诗集《小镇记事》读后



    驰子是我读师范时的师兄,他只比我高一级。1990年,礼县师范“蓝雨伞”诗社成立之初,驰子就是让人羡慕的社长。那以后,在诗歌写作之路上行进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过他的感召和指点。由于会员努力和诗社团体的双重因素,《蓝雨伞》诗刊在陇南乃至甘肃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毕业前夕,每人都有多篇作品在省内外发表或获奖。张学文上了《语文报》、《驼铃》,张雄上了《星星》,李璇上了《飞天》、《诗歌月报》,我的诗歌入选《校园文学精选作品赏析》,并附有胡家全撰写的评论。可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家联络几近中断。令人深感欣慰的是,在陇南群山皱褶的一隅,我们仍然未曾熄灭钟情于诗歌的那盏心灯。虽然农村教书生涯清苦,但是有诗歌的光芒擦拭思想的尘埃,在笔触下流淌的一句句诗行,却让一个个并不安分的灵魂获得暂时的抚慰。正因为这样的坚持,2002年李璇出版诗集《生命的根》,这一枚“石块”激起更大的波澜——2005年张雄出版诗集《向谁询问》。2006年我出版诗文集《有情相约》,2011年又推出散文集《七里香花开》。2012年胡家全出版诗集《生命的河流》。最近,又读到了驰子的新著《小镇记事》。时至今日,当年“蓝雨伞”下对缪斯的一腔痴情,可以当作人生的重要事件值得铭记。
   

    回顾这些过往,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热爱诗歌的人一生会被诗歌的光芒照亮”的观点。不用说,驰子就被诗歌之光涂满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他的人生履历,源头和我一样是农家子弟。他后来的轨迹,是从教师,到机关秘书,再改行到乡镇,并成为手握“大权”的一方父母官。按理说,这样的轨迹是被更多人看重的光宗耀祖的捷径。可是,这样的走向,会越来越远离诞生诗意的土壤。完全可以说,是背向诗歌而行。然而,事实对我的这一观点给予了真实的反击。不用多言,《小镇记事》足以证明驰子多年的乡镇工作,不仅没有丢弃自己热爱的诗歌,而且在我并不熟悉的生活环境里挖掘出让人惊喜的诗意,开拓出一条通过诗歌的脉搏触摸现实社会的新途径,更让一些我们原本不知道本质的事物和事件呈现出最初的真相。我想,除了诗歌本身具有的特质之外,关键是驰子对生活的领悟,对诗歌语言的驾驭,以及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思想彰显出来的独特力量。
   

    一个有故乡的人,他的一生会充满希冀;一个有往事的人,他的一生会充满诗意;一个热爱诗歌的人,他的一生会充满幸福。而将这三者融汇在一个人身上,他一定是一个脚踏实地且怀揣诗歌的人。驰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当然,这个“故乡”超越了地理范畴上的界限,更是他扎根农村工作所经历的那些区域;这里所指的“往事”,自然是这期间亲眼目睹的事物和亲历的事件。有了这个先决条件,驰子的诗歌内质与我们惯常识记的诗歌有差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让我最敬重的是,他的诗歌大都以真实的事实作为构建诗歌的基础。读这样的诗歌,让喜欢借助想象营造诗歌意境的我有点警醒。所以,在读驰子与小镇有关的110多首诗歌时,是怀着一种想通过诗歌探求乡镇生活真实情状的心态——静心阅读,力求读出真味。
   

    《小镇速写》一辑,是驰子给小镇相关的人和物造像摹形的部分。速写,是美术中素描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极为简洁的线条,迅速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情态、动作和活动场面的绘画形式。选修过美术专业的驰子,对这种手法的运用有最直接的体验,也一定深谙这种表现形式真切、传神的特征。驰子把美术的手法借鉴在诗歌创作中,算是一种有意义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一辆小车  两位领导\一场大雪逼近了岁末年首\一个五保户三个残疾人\四个开饭馆的个体户\十几个领药费的老干部”的镇政府,其实是小镇最核心的心脏,而诗歌呈现冬日清晨镇政府一个时刻,紧接着以“镇政府步履沉沉”点睛,暗示农村乡镇工作的艰辛。至于如何艰难,这里是一个悬念式的总括。接下来,小镇的具体事物便逐一粉墨登场,在驰子预设的的舞台上“秀”一场。于此,小镇的真正的形象逐渐变得越来越明晰。
   

    “三六九小镇逢集\无论是上街还是下街\常有些大男大女的故事\鱼一样在挤”(《小镇速写》)的集市,还保留着较为传统的交易和运营方式。从侧面映射出,小镇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域。故而,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生活的人、存在物和发生的事件,肯定会附着某些特定的色彩,自然也有独特和陌生化的一面。阅读有着异域情调的诗歌,不仅要依靠经验,还要凭借联想。当然,是否能真正抵达事物的本真,这是我心存担忧和疑虑。好在,只要心灵是相同的,不幸的人的不幸的经历也能大致了解。这样一想,才敢于对驰子的诗歌品头论足。在这一部分,驰子先写到了小镇的“人”,像“小镇的冷暖在他的安乐椅里\小镇繁华与浮躁在他的安乐椅里”的“小镇名人”,竟然连“新任的镇长\依着他的芭蕉扇乘乘凉”,他的财大气粗、当地的权势,是否可以理解为“地头蛇”式的人;“传说中的一只狼”的“酒醉汉”,也是能摇晃“空空的小镇”的人,这一类人,往往会对“镇政府”的执政行为造成不可小觑的“障碍”。“留下一个俊俏的背影\流星一样\写下一道美丽的伤痕”的“俏媳妇”,“昨天还背着鼓鼓的书包\今天已描着弯弯的眉毛\”的“小保姆”,“在春天饱满的下午\她们默默地读书写字\开心地在花园里奔跑”的“小女孩”,“和唯一的大师傅\是镇政府大灶\最为和谐的风景”的“最后一个吃饭的女人”,把“我不安的心一同\挂在了门口”的“小小的女人”,以及“手抚着自己隆起的小腹”的“晒太阳的女人”,是驰子对偶然闯入视野且影响深刻的不同年龄、不同相貌和生活情趣的“女性”的特写。尽管是粗线条式的,还是让人读出“速写”时的用心。此外,还给“捡起\地上半截劣质的香烟  捡起\别人丢弃的生活\摸出火柴  把它\又悄悄地点燃”的“五保户”的造像,可谓抓住了本质特征,通过寥寥几笔细节描写,勾勒出的形象既达到神似的程度,而且刻画得深入灵魂,有种入木三分的深刻。另一方面,驰子写到了与小镇的人休戚相关的“物”。“死死抓住小镇的衣襟不放\和小镇引进的外资一同\享受着小镇的政策优惠”“据说镇长在里面挑选过方便面\民警在里面办过暂住证\某些路过的人\在那里召开过经验交流会”的“小镇洗头房”,既是小镇发展与繁荣的见证,也是对小镇的政治、文化、治安带来更多负面冲击的外力。驰子以“洗头房”作为着眼点,大地要找出导致症结的根由,可是谁又能大胆割掉小镇肢体上的这一“毒瘤”呢?为此,引发的只有叹息、深思,以及无法扭转的无奈。或许,这就是“人为”所不能改变的社会现实。
   

    当然,小镇还有更多美好的一面,比如:“正在唱着情歌”“歪着小小脑袋”的“鸽子”,就是“人”与“物”和平共处的象征;被三个小青年看作“这也是一个困难户”的“镇政府的小汽车”,也是遭受生活重压且不堪重负的“弱势群体”;把“他们的幸福和我的沉重\一同在搅拌机里搅拌”的“搅拌机”,构建的也许是承载美好生活的“大楼”;“不会说话的水泥墩墩”却被充当“雨情监测器”,是不是对如今机械执行上级所谓“命令”的一种嘲讽?除此,驰子还把视野投注在和小镇有关的植物上,像“洒在我的床上”的“阳光”,像“甜中有酸的微笑  依次\滚落在我的框子里\随意翻检  给你\都是满手的笑颜”的“黄苹果”,像“极像一个女人”的“花”,像让“你可能是垂钓着一生的遗憾”的“红蜻蜓”,像“从今天开始要把\爱人揣在怀里  要把\人们记在心”的“大雪”,又是小镇极具特色却不能熟视无睹的“物”。至此,可以判断驰子不仅关注牵系小镇经济命脉的“人和物”,也能以敏感和博爱的情怀关照可以忽略的“人与物”,尤其是在缺少美的地方挖掘出的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诗意,其实有着更加引发心灵震颤和值得注目的魅力。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被乡镇工作忙乎的焦头烂额的驰子那种捕捉和开掘诗意之源的能力,也感慨于驰子通过诗歌执著求证社会现实真相的种种努力。
   

    如果说“小镇速写”是点击式的特写镜头的展示,第二辑“小镇记事”则是近距离、全景式对发生在地理意义上的小镇的事件的记录。不用说,这部分是诗集的核心,也是最能体现驰子诗歌写作主旨及其出发点的章节。从“过年之后”拉开序幕,也从镇政府这个“指挥中心”展开。场面很典型:“镇政府的二楼会议室里\书记散发他的香烟\镇长做他的报告\计生办主任的各种表册\一一在大家手中传递……等他们合上笔记本\计划生育工作  在小镇\就开始紧张起来”,这与我想象中的清闲有着天壤之别。参与乡镇工作的人群,除了职务上的差异,基本上都称为“乡镇干部”,但他们是“和农民肉挨肉的”人,因而最牵挂的“往往倾心陶醉的声音\是从孤寡老人\或者受灾农户的院子里\传出来的”,这些扎根农村、心系群众的人群,关注的也是弱势群体的疾苦和心声,付出的是“偶尔也想起双休日”的辛劳,可是“真能读懂他们的人”是谁呢?抛开家庭,远离亲情,常常还遭遇误解,苦闷和无奈萦绕心头。而他们毕竟是让人敬仰的,不仅心怀事业,而且满怀热情,为帮助基层群众获得美好的生活而奔波着。
   
    随后,驰子特意选取了一天的几个时段,以点带面地记述乡镇工作遭遇的冲撞,面临的难缠人物与非常棘手的问题。上午九点,是乡镇工作的开端:“一个手提坤包的女干部急促地\给镇长手比划着\说个不停\一二三或六七八个\骑摩托的年轻人\钻进了小汽车\计生办主任或者计生干部\更多的是紧握拳头\给镇长点头”,这里呈示的三个不同画面,暗示将有几个事件在不同的空间发生。上午十点或者十一点,发生的事件是“镇长手提微型喇叭\一一和每位同志握手  并将\苦涩的微笑\定格在抢镜头的摄像机上”,原来又是迎接“一拨接一拨”的特色产业“考察团”,考察取经、迎来送往似乎被倒置为工作主体,但从“苦涩的微笑”中读出了“小镇”的苦恼与悲哀。本末倒置是乡镇工作的忌讳,可是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小镇”只能是被“牵着鼻子走”,徒然留下些许自我嘲讽和更多误解。十二点,事件的发生地在“餐桌”上,在一番杯盘碰撞之声中发轫,在接连的劝酒之声中演绎,而结局是“扳倒最后一个酒瓶之后\考察团挥手扬起一圈圈尘土\就给镇长告别了”,可是为了迎接考察团到来忙碌的“乡镇干部”仍是“前面有个摊位\吃点了再回”的苦不堪言。下午一点,“面对\喧天的爆竹和热烈的掌声……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现在开始”,但要实现“猪鸡鸭或者什么\都必须排队……爱吵闹的小蜜蜂\一定要管好”的“新农村建设”的蓝图,要实现难度何其大焉?下午四点之后,当“六七片茶叶慢慢地舒展”,一天的“乡镇”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他们只能心领神会的说出“水温要高但水要盛少”的切身感受。也许,这就是乡镇工作的真实情状。这不,还有一些难以预料的民事、纠纷随即发生。“六七个骑着摩托车的小青年\将四五辆翻斗车\围在了中间\两个手拄拐杖的老人\爬卧在镇政府小汽车的\车轮前\所有的人群\围住了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停下你的装载机》),一场恶性事件不可避免,乡镇工作的困境除了资金缺乏之外,“人心”的阻碍也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最终的结局,往往是有理有据的“乡镇干部”成了事件中的“受害者”。你看,“给群众\讲话时\镇长的手机\已不见\镇长的衣袖\已撕烂”。究其根源,这是小镇“小蝌蚪就是舀舀勺”的落后文化、思想、观念直接导致的。包括《2011年工作总结》中提到的事情,足以表明乡镇工作的真相。当然,驰子是以一个诗人必备的良知,站在客观与的视点上,以简练而高度概括的诗行,对乡镇工作的价值发出的微弱的诘问,也对如今的农村社会现实进行了求证。事件就是证据,“乡镇干部”就是证人,而遭逢的民事、刑事事件就是最为有力的论证。
   

    话说回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有着与常人同样的情感,但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诗人,驰子更多的关注和书写了乡镇的人、物和事。在敏锐的观察、锐利的洞察之下,他所写出的诗歌一定是质地坚硬的。可是,在脱离了工作范畴之外的空间,当他作为一个平常人把自己放置在生活的境遇中,他的内心又是极其柔软的,甚至还有点纯粹和脆弱。虽然这样反映出“人”的两面性,但才真正还原为心灵的本位。有了“两面”,进入诗歌的素材才会丰富起来,解读诗歌文本才会生发多元化的意蕴。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缺失,而是诗人之福,诗歌之幸。那么,让我们去看看“现实”中驰子的内心世界。“在小镇”一辑,正是这种特质诗歌所对应的部分。“一夜暴雨\还未长大的苹果就\全部受伤了\或躺在地上或挂在枝头”,这里驰子从应对纷繁的乡镇工作中剥离出来,把目光投注到极易忽略的事物身上,还聆听到苹果“伤痕累累的呻吟\都疼在人们的心上”。这里,忧患意识占据了主流,诗人以悲悯情怀校正着良知。的确,唯有关注人类的生存,热爱和呵护农民安身立命的家园的诗人,才能有这种心细如针的发现,也才能发出呐喊式的“声音”。虽然灾祸和厄运不是人为的,但诗人能发现这种现象并发出心灵的回应与反观,已经难能可贵了。接下来,“暴雨来临”时,驰子捕捉到的是“屋檐的瓦片疼痛的呻吟\让他们听到撕心裂肺的\过程”,面对此情此境,他为民所系的心肯定悬在“空中”,而所能做的就是“一个电话\接在受灾的村庄\一个电话\接在降临暴雨的玉帝手中”。然而,“暴雨之后”的境况是“人们三五成群  坐在村子的角落\看着已经倾斜或者倒塌的房子\谈论 颗粒未收的庄稼”的惨状。按理说,能把“群众”生活装在心里的,是一个值得可敬的“乡镇干部”,也是一个让人不能小瞧的诗人。
   

    驰子在诗歌中的“另一面”,也是让人不可抛开不顾的。当然,留给的空间就小得多了。他写亲情的诗歌不多,但也让人热泪盈眶。“能站在祁山的路口给你寄这封家书\爸爸就已知足了”,这是难得的亲情的“暖流”,还不忘教导女儿“如果不努力学习\这祁山路口的保洁员\就不是爸爸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身为人父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而且为数不多的写给妻子的诗歌,更加印证了“亲情”的弥足珍贵。而且,写给父亲的诗歌,尽管凤毛麟角,但父亲“时时告诉我\儿子呵  你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嘱托,让人对身为农民的父亲肃然起敬: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除了亲情,驰子还把一些在心灵上烙下印痕的人、物,也作为人生记忆仓库不可抹去的元素,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逐一记录和再现。对于村庄,驰子写到了“夏集寨”、“杨窑村”这两个具有代表性农村群众生活的地域“家园”,也写到了具有历史、文化之根基的“祁山堡”,还写到了与祁山为中轴心的“属贤相的 一支签”、雪花、新年、列队、一枝花、三棵七叶树、向日葵、雨等事物,驰子都能予以观照,进行诗意的描述和诠释,这是需要诗人具有发现生活之“美”的慧眼作为根基的。故此,我不能不说驰子在生活中发现和提取“诗意”的能力不一般。此外,他还写到了几个似乎无关又不无关系的“女人”,如引发诗人滋生“其实就是\和一杯或几杯清茶面对”的心灵效应的“女孩”,“恬静地\让我忘记了你的存在”的“一个淑女”,在诗人心中留下的是纯洁而美的形象。而和自己一起“谈论另一个女人”的“女人”,却是对“一场冰雹”充满“怨恨”的人,是一个心怀忧患、人民和“大爱”情怀的人。这几个不同特征的女人,也是为驰子的诗歌带来写作灵感与激情的人。但更令人看重的是,她们和丑恶、龌龊、刁蛮等常人眼里的“女人”完全不同,而是有着美好的心灵,心存悲悯和大爱的大写的“人”。所以,从中也折射出作为“乡镇干部”的驰子没有被世俗、污秽甚至垃圾类的“外界”侵蚀和同化,而是保持着一个诗人应有的灵性、品格和良知,不仅诗意地栖居在“小镇”上,而且毅然决然的杜绝小情调进入诗行,努力以简洁得甚至有点直白、精炼的甚至几乎吝啬的诗行,求证着农村社会现实中残存和正在演绎的生活的真相。这也是我不厌其烦地对驰子的诗歌品头论足的终极原因。
  

    行文终结前,我还是要说出最想说的话:驰子的诗歌理想远不止以上解读的这些,他一定在构思着更多的诗歌佳作,以完成自己多年来在诗歌写作上既定的目标和夙愿。在此,让我们真诚祝福,并拭目以待。




[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13-1-16 09:0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1-15 10:27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在栏目里出现一边发表首发,一边进行系统评点的局面,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的局面。
3#
发表于 2013-1-15 10:28 | 只看该作者
“   一个有故乡的人,他的一生会充满希冀;一个有往事的人,他的一生会充满诗意;一个热爱诗歌的人,他的一生会充满幸福。”这个结论写的蛮好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王克楠 的帖子

谢谢王老师的关注。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王克楠 的帖子

谢谢您的阅读,而且读的很细。
6#
发表于 2013-1-15 17:37 | 只看该作者
甘肃的文学氛围很好,欣赏了,问好
7#
发表于 2013-1-15 17:43 | 只看该作者
在排版上应该按照论坛规定,首句要另起一行!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低调的奢华 的帖子

谢谢关注,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9: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3-1-15 17:43 发表
在排版上应该按照论坛规定,首句要另起一行!

谢谢曹版提醒,已重新编辑,请批评指正!
10#
发表于 2013-1-16 10:13 | 只看该作者
对原作者的诗歌的点评逐个深入浅出,入木三分,直达诗歌内质!
11#
发表于 2013-1-16 10:40 | 只看该作者
刚细致读完这篇扎实的评论,驰子的诗歌让人印象深刻,如今立足底层生活,特别书写乡镇生活的诗歌并不多见,而驰子作为一名乡镇干部,“没有被世俗、污秽甚至垃圾类的“外界”侵蚀和同化,而是保持着一个诗人应有的灵性、品格和良知”,这一点,多么难得,他运用诗歌的白描手法对乡镇府生活、对底层困难群众生活的进行生动的解读,对其生活的真相进行了反思和探究,这一点多么难能可贵。他的诗歌是我们了解乡镇府及底层群众生活的一个窗口,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他边生活,边体验,边书写的这样的诗人不多了!喜欢驰子的诗歌!
    刘老师的评论从多年前写诗歌,办刊物的经历写起,再深入驰子的诗歌文本解读诗歌,写的极其细致入微,语言拿捏得当,特别是引用了诗人大量的诗歌,并结合自身对生活,社会的认识而解剖诗歌,让驰子的诗歌有了一定的立体性和放射性,写的入情入理,让人叹服。真是一篇优秀的诗歌评论。学习了!
12#
发表于 2013-1-16 11:44 | 只看该作者
按理说,这样的轨迹是被更多人看重的光宗耀祖的捷径。可是,这样的走向,会越来越远离诞生诗意的土壤。完全可以说,是背向诗歌而行。

对这一种转型的把握需要大智慧,但还用读书人不泯的良知坚守在文字中,坚守在基于土地的情义中,用手中的权利为老百姓做事情,某种意义上完美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言的训诫,正如北宋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基于学而优则仕而体现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也是文字的本质大义。
13#
发表于 2013-1-16 11:49 | 只看该作者
评论丰满,细致,从池子诗歌的不同侧面对其创作和作品的评析,张弛有度。欣赏学习。
14#
发表于 2013-1-16 14:32 | 只看该作者
由一个共同相处的诗社的背景中展开作者创作的轨迹,相对全面地对诗集作者的作品进行剖析。坚守和尝试,是许多诗歌爱好者所能进行的文字实践。以乡镇领导的角度,求证生活的实质,未必就有了新的视角,但是能够以已视角,呈现和表达,截取和深入,已属难能可贵。诗歌的爱好和坚持,未必就是发表了若干作品,集成了若干书籍,而在于不断突破自我,形成风格和锋芒,到达诗歌作品的更深广层面,影响更多的心灵,唤起更多的共鸣,更富于代表性和独到性。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7: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3-1-16 10:13 发表
对原作者的诗歌的点评逐个深入浅出,入木三分,直达诗歌内质!

衷心感谢曹版的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2 12:45 , Processed in 0.0541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