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96|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范公故里可耕田(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3 1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范公故里可耕田(序)

                                                                王克楠 

  这些年陆陆续续为不少文友写过评论和序言,这些文友大都是生活在城市,虽然有的文友曾经有过农村生活经验,但是定位在为中国农民鼓与呼的,不多。突然遇到了山东邹平县的范廷伟,他是“像侍弄庄稼一样侍弄我的文字”的人,他是工作之余专心写散文的,他写的是农人和农事,写出了中国农民的平常心,他的散文拥有齐鲁大地的宽阔和况味,
  
  山东邹平县与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有缘,我在河北师大上学时,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记住了范仲淹,并且读了范仲淹的不少文字。知道了他幼年丧父,随母改嫁到现在的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他从四岁起一直在邹平整整生活了二十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如今的山东境内有范公祠四处,仅邹平地界就有两处:一处是邹平长山镇河南村的范公祠,另一处是位于邹平城西长白山醴泉寺中的范公祠。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思想品行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这使得我更加想去山东去拜谒范仲淹故居。树木郁郁葱葱有其根也,范仲淹在山东邹县醴泉寺中的三年苦读是值得永远拜谒的。
  
  范仲淹是一位民本主义者,一生中经历了潜洞治学、广德治狱、泰州筑堰、捐宅建学、谪守边关、窖金捐僧、直言进谏、青州放粮等事件,这些事件程度不同的散发着民本主义的光辉。再回头说说地地道道的山东邹平县当代农民作家范廷伟,他的散文凝光在家乡农村的普通生活,却焕发出清新的农耕文明芬芳。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农耕文明体现了“天人合一”,鼓励农民热爱田园,以勤俭为美,拒绝尔虞我诈和武力征服。在范廷伟的散文里,有作者的父亲种植棉花的描写以及母亲在菜园里的忙碌,有麦子的丰收和植物的茂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耕文明之本。写幸福,写感恩,是范廷伟散文的主格调。农民的幸福从哪里来?自然是从和谐的生存环境而来,一个真正的农民和土地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幸福感来自大自然的风调雨顺,来自任和大自然的和谐。在范廷伟的笔下,家乡的泥土是有情有义的,父亲和他的老牛是相依为命的,家乡咸菜缸里的老咸菜是甘美的,家乡的荠菜花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故乡老房子的胡同是可以寄托思念的,家乡的范公酒是芬芳馥郁的,家乡的农家土炕是温暖的,故乡的洋姜花平凡而伟大的,乡村的独轮车可以与宝马轿车媲美的……对于农民来说,感恩主要来自对大地母亲的感激,感谢大地母亲的博爱睿智的胸怀,这样的感恩情结,不是表面化的对大地母亲的褒赞,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大地母亲的感恩。
  
  感恩需要用心,范廷伟的散文里写了从内心深爱着的家乡以及对这片土地一份永远的牵挂,他写了连心的母女情和岁月深处的绵绵密密的母爱,写了来自父爱的深深的情,写了在乡下过年的美好,写了自己的妻子,还写了对启蒙老师杨长泰先生的感恩。他是用真情实感写的,因此,他的散文里洋溢着——真,真是可以转化为善,也可以转化为美——对真善美的讴歌,跳跃在他散文的词语之间。可以说,对人间真情的讴歌,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是具有分量的,因为如今人们很难感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浮躁的人群程度不同地出现了精神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对周围存在的美好事物熟视无睹,其中一些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已经偏离正常轨道——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从写作艺术上看,范廷伟喜欢叙事,不喜欢抒情,但是情感都浸透在所叙述的事情里了。范廷伟的散文叙事工稳,即使是引经据典,从不枝枝蔓蔓,能做到恰到好处。他的叙述的句式长短结合,节奏铿锵,有跳跃性和音乐感;他描述的农村景物,动感极强,风景是动的,风景里的人也是动的,这反映了乡村确实是长在他的骨头里,否则很难做到这点。范廷伟的叙述不侧重画面,而是侧重画面后面的“意”,因此,读他的散文是不费力的,读者可以直接从文字后面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范廷伟的散文不事铺陈,但脉络分明,该点睛的时候一定点睛,所以,读者不会迷失在文字的迷宫。范廷伟的散文一般不长,说明了问题就打住了,不会拖沓下去,他有的时候集中笔墨,有的时候散点透视,眼界比较开阔。
  
  范廷伟有些散文是用知识来介绍邹平的饮食进而释放热爱家乡情结的,可以说,他习惯于借助说明文字来升华主题,如《醇香馥郁醉枣红》叙述的是家乡酒枣的腌制过程,更是生活甜蜜的表露,“每逢家有客人,饭桌上摆上两盘醉枣,水灵灵、鲜亮亮、红艳艳,透露着金秋的气韵、流溢着馥郁的香甜,让人一见便垂涎欲滴。”《乡间美食之几种》中介绍了他家乡的美食:水蒸茄子、蒸谷米、炒糊盐、擀油饼、炖鸡肉等,食品里蘸着生活的色泽。《人间有味是清欢》介绍了山东的“煎饼卷大葱”,读者跟着他的笔,渐渐认识了山东的章丘大葱,“白肥大、细嫩,于淡辣中略带清甜,耐久藏。生吃、凉拌最佳,炒食、调味、配锅亦好,堪称是葱中珍品。”再如《咸菜缸故乡情》即是,文中对制作咸菜的工艺过程介绍得很细致,读者如果有心,读毕文章就可以按照文中的方法制作鲁北的咸菜了。
  
  童年是一个人属于自己的大学,范廷伟有过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童年,因此,他的散文相当一部分是童年回忆。在他的回忆里,有儿时的读连环画的趣味、有童年时玩耍过的河流、有家乡的竹马表演、河岸边的洗衣的女子、香味四溢的瓜园、夏日捉蝉的趣味、打麦场上的老电影、温暖的农家土炕、热闹的乡下年集、桌子上的小油灯、咯吱吱的乡村独轮车等,这些物化的情境已经形成了故事,形成关于家乡的美好的符号,深深滴刻在他的心床,这样的温暖一直到作者的中年,未曾一刻敢忘。散文《故乡与往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记叙的是故乡的小菜园,还有家家户户的房檐上都有燕子窝、村中央的理发点、古老的儿童游戏、乡间路上走过唱大戏演皮影的戏班子、走过敲鱼鼓的说书艺人等等,这一系列的童年印象是朦胧的,也是美好的,组成了作者关于乡村生活的美好的回忆。
  
  范廷伟是一个有大爱之心的人,凡是这样的人都热爱植物,他的《父亲的棉花》里有对棉花的诗意的描绘,“在一望无际的鲁北平原上,对于普普通通的棉花来说,是一种非常容易让人接近的极普通的植物,她洁白的肌肤、朴实的品质、温柔的个性、纯洁的色彩,令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勤劳的母亲。”再如散文《茗香清幽茉莉花》中有对茉莉花的景仰,“茉莉花,是一种小花型,花色洁白,叶色翠绿,花小素淡,香味芬芳。”在散文《心洁偏爱菜根香》中为“白菜、萝卜、土豆、地瓜、山药等就成了父老乡亲们餐桌上的主食”的咏叹,亦有对“母亲从老家捎来的黄瓜、萝卜、芸豆、咸菜疙瘩、雪里蕻、老豆角等各色腌菜”的各种乡下蔬菜的咏叹。他喜欢乡下的苦菜,苦菜的花朵十分灿烂,“临界清明时,苦菜就扬起黄色的小花,不顾一切地伸展着,即使碰到一两场冷雨或雪,她也不会退缩,只要再受到阳光的抚摸,马上就怒放开来。”他对来自乡下的野菜充满了感恩之情,“酸酸菜因为酸得有些倒牙,人们从不敢过多食用;野葚子因为辣得让人害怕发怵,人们不愿过多采食;野菠菜因为多生长在小清河的水边,而多了些很重的河腥气,人们可以偶尔食用一次半次。”
  
  在散文里,写事和写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事是人做出来的事,人是在事态中的人,写事和写人应该是浑然一体的。作者所生活的鲁北邹平县是一个文化之乡,有李清照、王渔洋、范仲淹、伏生、蒲松龄、周村大染坊、闯关东的朱家峪等文化遗址,范廷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必定受到熏染,因此他的散文里也有对故乡文化和文化人的敬仰,因此他的笔墨也侵染到了历史人物,如《历久弥香的乡情》《千载伏生流芳韵》中对先儒圣贤伏生的介绍,“伏生是秦后第一个传授《尚书》的学者,在《尚书》传播史上占据始祖的地位。”《李广田先生的乡土情怀》是对本土文学家李广田先生的追忆,“他能以感情真挚的文字,将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色、淳朴的民风习俗、优美的神话传说和人间生活气息糅合在一起,弥漫着浓郁的地方色彩。”《春染古城》记叙的是出生在邹平县东南部的临池镇古城村战国时期思想家陈仲子的事迹。《聊斋渊源继世长》是蒲松龄的,在现场叙述了蒲松龄仕途不畅但为文成功的过程,他的成功离不开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明代文坛领袖王渔洋的支持和帮助,成为千里马难,没有伯乐的赞许和支持,成功也难。《傲骨铮铮梁漱溟》是写民国名人梁漱溟的,梁漱溟与邹平有缘,梁漱溟曾先后任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研究院院长、邹平实验县县长等职。梁先生在邹平开展乡村建设实验的七年间,一度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中心之一。“现在像先生这样的大师寥若星宸,不仅是学问,更重要的是不媚上的骨气。在他的眼中,没有党派,只有真理。”说的多么好啊。
  
  文化是上层建筑,和书院、学院以及文化大师有关,亦是属于民间的。范廷伟的散文里有对家乡儿歌的介绍,也有对家乡吕剧的介绍,吕剧是属于鲁北邹县的,“乡亲们对这些吕剧中鲜明的人物性格了如指掌,他们爱憎分明的态度会一辈辈传给自己的儿女,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他们会用吕剧中的某个人物去对号入座,彻彻底底地表达着自己的喜欢、悲悯、同情和厌恶。”他对家乡的春联充满了喜爱,“你看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校园商店、乡村田野,它们翩若惊鸿,娇若游龙,带给人们的尽是红彤彤的真诚祝福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他的《码头之恋》不仅仅是介绍故乡的码头的,更是对家乡名人的推崇,“码头底蕴深厚,灵水秀树,蓝田日暖,软玉生烟。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黄土地上,涌现出了诸多的名人志士。”他在《民间文学与百姓智慧》,揭示了民间文学的特点,“民间文学创作的流传方式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幽默性,便于传播和记忆是其显而易见的重要特点。”因为作者本身是农民,所以对来自乡下的民间文学十分喜爱。
  
  范廷伟是中国山东黄土地的一位农民作家,他像种地一般耕耘散文,因此他的散文对泥土有浓烈的感情,这在他的散文《泥土情》里有袒露,“泥土伟大而朴实、湿润而温暖、蕴涵着智慧、包容着万物,是我们共同的生活之源、生命之本。”字字句句充满了对于泥土的热爱,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他行文一是一,二是二,砸到地上是一个坑,可谓是掷地有声。人情练达皆文章,他的人情是农民之情,是热爱土地之情,是感恩之情,在他的散文里,看不到花哨的词汇,看不到失实的夸张,更看不到虚话、假话和套话。有言道,朴实极处出人格,笔者欣赏范廷伟的做人准则,“一笔一划码字,一撇一捺做人”。
  
  读几遍范廷伟的书稿,仿佛到了鲁北大地徜徉了一番,随着他的笔墨走向,不由地热爱了那一片神奇的土地,那里生活着中国的一部分农民,是中国的根。能在根上写作,他是幸福的,不由地就跟着他一起幸福了起来。凡是优秀的作品就会打破地域的界限,范廷伟的散文一定可以面朝世界,走出邹平,走出山东,融入中国散文前端。笔者不才,读范廷伟书稿有感,贸然作序,是为抛砖引玉也。
                                                                                                                           2013年3月于冬雨斋
 
 
  


[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3-3-14 19:07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3-13 15:25 | 只看该作者
坐王老师沙发。朴实的序言,有理有据,分析中肯,实在。范廷伟的文章在坛子里我读过,很淳朴和具有乡土气息的。拜读,问好!
3#
发表于 2013-3-13 15:29 | 只看该作者
剖析专业,用心真诚。学习。
4#
发表于 2013-3-13 16:10 | 只看该作者
提读。问候。
5#
发表于 2013-3-13 20:59 | 只看该作者
范廷伟是魏桥集团中层领导,工作不可谓不忙。几十万字的散文,都是他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写出来的。曾经为了给我的散文《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写评论,他竟然写了一个通宵。他是为了尽快赶完了这一篇,好忙其他的工作呢。祝愿他的散文集早日出版!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3-3-15 18:17 编辑 ]
6#
发表于 2013-3-13 21:53 | 只看该作者
用心的解析,令人感佩!
7#
发表于 2013-3-14 0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王克楠 的帖子

从字里行间了解了范廷伟老师的为人和为文

学习并问好两位老师
8#
发表于 2013-3-14 10:56 | 只看该作者
克楠兄的评论文字,透析文字肌理、内涵,表达准确、朴素、真挚。
9#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4: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3-3-14 10:56 发表
克楠兄的评论文字,透析文字肌理、内涵,表达准确、朴素、真挚。


  谢谢房子兄弟解读
10#
发表于 2013-3-14 14:22 | 只看该作者
文字表达很准确,欣赏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4: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志文 于 2013-3-14 14:22 发表
文字表达很准确,欣赏


谢谢志文,写序难写,必须准确的,不可拔高,也不可降低,握手!
12#
发表于 2013-3-14 15:38 | 只看该作者
用心的解读,引来共鸣。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7: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欣欣向荣 于 2013-3-14 08:44 发表
从字里行间了解了范廷伟老师的为人和为文

学习并问好两位老师


  向荣你好。
14#
发表于 2013-3-15 16:33 | 只看该作者
写的扎实。学习,受益。
15#
发表于 2013-3-15 16: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克楠 于 2013-3-14 14:58 发表

谢谢志文,写序难写,必须准确的,不可拔高,也不可降低,握手!

感谢王老师百忙之中的阅读,也衷心感谢王老师的热情鼓励。这篇序对我来说既是一种鞭策,更是催我奋进的号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3 10:09 , Processed in 0.05653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