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2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教育减负之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9 2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学初,临近某小学校长因为征订一年级《基础训练》和《写字》被停职并通报,不禁想说两句干话。
  
  处理人自然是有理可依的,而且这个理由充分的如同高压线。这条高压线就是现在到处都在减负,怎么能征订教辅用书呢,这叫不识风向,光着脑袋去扎刺堆,不头破血流才怪!
  
  结论就是那个校长好像有点活该。
  
  圈内人好像有点同情,比如我。我在同情之余觉得还有点无奈甚至滑稽。
  
  尽管在农村小学当个什么校长主任的,工资不比别人多一分,责任却比别人大一截,真不是个什么好差事。可是小知识分子的特质决定了大家还是有点心不甘情不愿的,当真自己辞职是另一回事,你把人家免了,让外人总觉得好像犯了什么大事似的。尤其是现在一提到撤职之类的,人们会马上想到贪污、腐败、养小三这样的字眼,这样的词语用在教师身上多么憋屈啊!
  
  逮不着狐狸惹一身骚!有点接近的。
  
  校长拿掉了,自然会有人接班。可是这么一来,小学生一二基础训练是不能用了,小学生写字也不能用了。减负政策通过屡试不爽的“重症宜用猛药”这个策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上面也许会想,可能处理的有点重,但为了民族大业,需要壮士断腕的,就当他是为民族下一代健康成长做出一点超标的牺牲吧!
  
  我与那人素昧平生,他倒霉也不干我的事情,我只关心事情的结果。学生当真减负了,是不是从此就像愉快的小鸟轻盈地在蓝天上飞翔,然后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后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哗啦一下就托起了民族腾飞的的翅膀。
  
  有点悬!
  
  本人所见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几种情形:
  
  一来学校里热闹了,家长一窝蜂地跑来质问老师、校长:哪有这么胡的,我小孩在幼儿园上学就写作业,上一二年级还能不写作业?学校只好陪着笑脸去解释,但很难得到认同;二来你老师不布置作业,我回家帮他布置,不是说家庭教育很重要吗?我总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所以周六、周日到处可见拉着孩子跑书店的家长;第三,还是要找老师啊,上面不是不允许在课堂上布作业吗?咱们在家写,您抽空给改一下,这样我心里踏实;第四,择校,你公办学校不允许做作业咱们就到私立学校去,你够不着!第五,拓展,你学校不允许布置作业,我给他送到补习班,我让他玩奥数、学外语,在学校荒芜了我在外面给不会来!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减负更像是练了武术界的“移形换影”大法似的,从课堂上转移到家庭里和各式各样的辅导班以及私人家教的场所而已,就实质来讲,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人们对权力的崇拜总是以为杀一是可以儆百的,但是这次,无论是“一”还是“百”都是针对教育工作者的,与真正的受众——家长和学生无关,这完全是针对学校和教师的游戏而已。
  
  我特意找了一些相关的文件和政策,坦率地讲,除了略显空洞的框架性词汇之外,并没有明确提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允许做基础训练。准确的说法是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年级不能使用教辅用书,其他年级和初中不超过一套教辅用书。应该对一年级规定的算是明确了,可二年级就比较含糊了,假定基础训练是教辅用书的话,那么只要不使用其他的教辅,单独用一套基础训练是可以的,所以把一二年级放在一起讲,太过笼统了。
  
  再者,我们教书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那么我们的课程标准是怎样界定的呢?课程标准上对每个年级都有具体的要求。坦率地讲,要求并不低,识字、写字、阅读和写话面面俱到。怎样完成这些硬指标?指望着老师在课堂上以互动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是不现实的,我们的教师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教育家,更多的只是教书匠而已。当课堂上难以达到完美的高度时,通过课下的补充和练习是必要的。
  
  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总是奢望着完美,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实际状况,一不小心就走向了极端。
  
  比如小学生《写字》能不能进课堂?当然是可以的。课程标准上规定的很明确:“小学一二年级要能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这些从哪儿来?就靠老师招呼就行?怎么可能?那以田字格为主并且安排了描红任务的《写字》对培养孩子间架结构意识是多么好的帮助,一天写几个就能把孩子累趴下?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起点,是国粹!在漫天电脑的世界里,许多孩子几乎不会写字了,很多年轻的学者教授写的字都如螃蟹横行,毫无美感可言。难道这还不能引起我们的警觉,莫非我们以后办书画展要找日本人的作品?
  
  减负的大方向是对的,孩子不能让书包压扁,可是我们把他减的连一本《基训》都不剩的时候,我们可能矫枉过正了。
  
  所以这个“负担”一是事实上减不了,二是减的也未必对!
  
  这样的提法非常落伍,好像还违背大政方针,但该说的我还是得说。
  
  知识能不能靠玩出来?所有人都在提倡快乐教学。如同钱文忠说过的:学习怎么可能是全部快乐的。我们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化难道是靠快乐传承下来的?先秦诸子、汉赋、唐诗、宋词、明清戏剧、小说是通过快乐得来的?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句空,那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的话语权持有人总觉得自己小时候读书受够了罪责,现在翻过来了。老子现在得让孩子们好好玩玩了,可是这种导向会误导很多人,渐而成为一种主流共识。
  
  还有一种趋向,这叫和国际接轨。当真如此吗?据介绍,在西方依然有一些学校教室后面悬挂着戒尺,人家也是允许打手心的,只不过必须在有同事监护的情形下打指定的手心位置,且最多不能超过三下。再说像英国牛津,等级是非常森严的,人家也有人家的讲究。
  
  没有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会轻易地否决惩罚教育和吃苦教育,与实际脱节的表扬更像是一种哄骗。
  
  我们总是逮住了一片树叶就来推理森林的颜色,然后就急不可耐地拿出来炫耀、推广,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自己浮躁了。
  
  中国的传统教育有很多优秀的营养需要我们去沿袭传承。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安排都是很有道理的。这些通俗的启蒙读物就是在渗透正确的价值观,比我们现在动辄使用大帽子教育效果好许多。那些“祖国、人民”的,孩子不知道是啥,至少要到一定的年岁吧!可我们急,等不得的。
  
  理性地讲,如果我们把教育的过程分为三个过程的话,那应该是接受知识之前的准备阶段,师生共同努力获得知识的阶段以及学完知识之后的拓展和升华阶段。那么我们传统的教育至少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做的非常好,只不过第二阶段遭受后人质疑乃至否定而已,现代人总觉得第二阶段应该是在温馨中度过。传统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尊师教育,该磕头的要磕头,该尊敬的要尊敬,程序一点不能少,马虎不得。这哪儿错了,不走这道程序,学生何来敬畏之心,又是怎样虔诚的接受老师的教育?而第三阶段,老师课上完了怎么办?学生在家苦读,一点都不含糊,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便是以后谋取功名之后,也多半怀着心忧天下之心,造福社稷与苍生了。
      
       现在提倡在第二过程中采用合作互动探究的方式进行,应该是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自然是好的,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但是,我们也需要承认,合作、互动不代表迁就,也不代表完全地放手,更不是完全让学生始终是在不干活、纯粹快乐的过程中度过。相反,把这个过程处理好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操作方式,绝非放羊,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我时常感动于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士的品格,如岳阳楼上的范仲淹、醉翁亭上的欧阳修、西湖边上的苏东坡和风波亭前的岳飞。他们不仅有非凡的才华,还有着高贵的德行。就是那么个割据的两宋,却创造了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八成多的成就,也孕育出《清明上河图》般的繁荣。虽然不是这几个名士的功劳,可我们还是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就是宋朝因为害怕武将专权,对文人是最为倚重的。
  
  另一个匪夷所思的事实是,偏偏是宋朝,程朱理学发源并昌盛的,也开始规范起科举考试的教材的。我们一面指责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另一方面却慨叹,也还是宋朝为我们留下多少文士的楷模。
  
  还有自己组织抗金的辛弃疾、书写《正气歌》的文天祥、包括最后一位文士,背着小皇帝跳海的末代宰相——陆秀夫。
  
  你能说他们受思想的禁锢之苦吗?你能说这些正统的知识分子都是迂腐之极吗?倒是所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思想已趋活跃时的明朝末年,同样面临外族的入侵,一大批文人依然纸醉金迷,在秦淮边寻求幻觉;另一部分则变成了摇尾乞怜的贰臣,置纲常不顾,比如钱谦益、洪承畴、侯方域等等。中华民族在寻求快乐中显示了自己的孱弱。
  
  我们自然不能从局部现象来推导结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教育在反复地渗透主流价值观的时候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反倒是酒肆茶坊昌盛,社会风气萎靡的大明王朝自己把自己送进了历史的坟墓。
  
  从来没有唾手可得的成果,也从来不会有歪风邪气猖獗而长久的国家。
  
  孩子是将来承担社会责任的,不是家里的百灵鸟与金丝雀,该做的事情不能少,该吃的苦别让着,该培养的品行不能缺,这是对他们自己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
  
  美国八十年代有一本很出名的书,叫做《娱乐至死》。单从名字我们就能揣测大概,现在是媒体爆炸时代,但是,这些大量的媒体信息能代替文化吗?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人相信通过纯粹的娱乐能让国家走向更好。沉迷于娱乐,结果就是死亡,没有别的。
  
  读书就是一板一眼的事情,没有多少捷径可走。哈佛大学几百年的课程表从来没有动过,没有一个老师临时调过课,人家才有此成就。而我们的国家,总是时不时冒出一两个专家,研究出什么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位老师五分钟就可以上完一节课,那位老师一年有半年时间在外讲学,还带了多少班的语文,一年就把三年的课上了,简直是卫星再次上天。
  
  看过一个段子说傅斯年对学生有个硬规定:所有人三年内不准发表文章。理由很简单,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浮躁的结果就只能是轻浮。
  
  我们的孩子即便是一二年级也得做点作业,写点字,要不然就很难扎实。到了后期拼命地恶补,是不能替代的。再者,课程标准上规定的听说读写的硬指标,难道完全可以从快乐的活动中解决问题,我教了二十年的书,我真不相信。
  
  可大家还真信,所有人都信,所有人都必须按照他们那样去学。
  
  总是会秋后算账的,为什么中小学教师当中有那么多的专家,因为,中小学生好忽悠,能帮老师圆谎。大学呢?我们的大学为什么会被人们反复诟病,一棍子不能全打在大学身上的。
  
  即便是到了社会上,过分推崇快乐的结果无非是助长了享乐主义,淡化了家国观念。现在社会风气奢靡,耻辱观淡漠,价值取向模糊,贴着硕士、博士标签的提到升官搂钱一个个猴急,哪里还有多少文人的风骨啊?
  
  所以这减负还是得谨慎待之,科学实施,讲究尺度,只能减那些重复机械的东西,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草率应付,搞一刀切,从现象上看,没有结果,有结果只是在掩耳盗铃,从意义上说,全减了,那就不是在读书了,不利于孩子们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和他们的精神成长。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3-3-20 10:15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3-20 09:21 | 只看该作者
学校难,校长难,老师难,家长难,学生也难,似乎没有一个不难。究竟难在哪儿呢?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学校也希望多培养些尖子生,如何实现成了大问题。作业过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儿,太少又不行,其中的“度”怎样把握是个难题。这可能是肩负面临的难处吧。没当过老师,瞎说一通,不当之处还望谅解。
3#
发表于 2013-3-20 17:06 | 只看该作者
非此即彼,走极端,是解决问题最快当的做法。
4#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20: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吴墨 于 2013-3-20 09:21 发表
学校难,校长难,老师难,家长难,学生也难,似乎没有一个不难。究竟难在哪儿呢?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学校也希望多培养些尖子生,如何实现成了大问题。作业过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儿,太少又不行,其中的“度”怎 ...

谢先生提读,也是的整个大环境不好,所以搞好教育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啊
5#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20: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陀螺 于 2013-3-20 17:06 发表
非此即彼,走极端,是解决问题最快当的做法。

谢先生提读,也是,都是喜欢用数学方式来解决问题,要不,学理科的是最合适当领导人的呢,呵呵
6#
发表于 2013-3-20 22:36 | 只看该作者
一刀切体现在很多方面。这是老现象了。
文章切中现实,有其合理的借鉴意义。
7#
发表于 2017-10-13 09: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7-10-13 10:05 编辑

不得不承认,孩子们的负担确实重,重得让人心疼,曾经是因为作业要写到很晚觉得负担重,现在至少在我们这样的学校不会了,看到几个触高压线身亡的之后,老师们都不那么傻了,但学生并没因此轻松,连家长也不得轻松了,各种补,结果是比原来更累了。
        记得我小时候,老师是要劝家长们重视学习的,我清楚的记得老校长坐在我家炕沿上,让我们姐仨站在他面前,语重心长地劝我父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必须好好培养孩子。那时候人听劝啊,现在你劝一个试试。
        现在不同了,家长们对教育各持见解,在专家们的鼓吹和引领下,家长们也是膨胀的,人人可以对学校教育发表高明言论。于是,老师,不用说被敬畏,被尊重,能被瞧得起就不错了。我们也渐渐清醒了,知道了自己的斤两,“你的孩子你做主”,想要成绩的我就给你卖力教,想要快乐的我就让你撒欢儿玩儿,想要快乐还要成绩的,臣妾做不到,自己去想招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01:17 , Processed in 0.05322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