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18|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西部行系列之四———— 无法承载的历史之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1 1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直向往的莫高窟终于出现在眼前,它苍老的容颜证明了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沉重。千百年来,它与荒漠朝夕相处,在冷月风沙的爱抚下,沉醉的梦被蜂拥而来的噪声唤醒,它展示给人类的不仅是大漠粗犷、旖旎的不同美,更使人有一种超越精神的追求和自然的脱俗。它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明,西部灿烂的文化在丝绸之路的魅力。
  走进千佛洞的大殿,仿佛翻越了历史的门槛。外面的阳光虽然明亮,但殿堂内一片漆黑。讲解员捏着一个纤细的小手灯,微弱的光线在洞窟内若隐若现,洞内的佛像造型还是清晰地映入了我的眼帘。
  我虽然不懂绘画艺术,却也被生动形象的艺术造型所深深感染。那一尊尊圆鬓方额,高眉深目,嘴角微翘,两耳垂肩,眉眼细长,身躯健硕的佛祖们,恢弘的气质和庄重威严的面容使人敬畏而又敬佩。大殿内两面的墙壁上,那些神态各异的彩绘图画,更把人的想象带入进了一个具有传奇梦幻的神秘境地。
  紧紧跟着讲解员的脚步,仔细倾听她对每尊佛像的解说和对历史的陈述。
  每个窟洞塑着不同的佛像,如来佛祖,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释迦摩尼,观世音,弥勒佛等,还有神态各异的小佛像。每尊佛像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牵扯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深藏着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慈祥的面容,使人倍感亲切。他们带给世人的是真、善、美,赐人予智慧,净化人的心灵,让人的精神和灵魂得到永恒的幸福与快乐。
  在幽深的16号窟洞,讲解员让我们停在门口一个很小的洞门前,门被隔离带封着,里面很小,紧靠墙壁的一个小土炕上是唐代河西僧人洪巩和尚的塑像,据说这是他当年的禅窟。讲解员轻声细语的解说,还是震颤了我的心,它就是王圆篆道士发现的,震惊世界的,存放着中国佛教文化5万多卷经书的藏经洞。
  据说,藏经洞封闭于北宋年间,具体原因迄今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有人说,封闭的原因是防止当时已逼近的西夏国的侵入,也有人说是寺内的僧人为防止经书的流失而封闭窟洞。无论怎样的传说,总之,莫高窟的僧人为了避免寺院藏经流失或毁坏,就把佛教经典及世俗文书、各种器具藏在小小洞窟中,然后抹上泥、绘上壁画,掩藏封闭起来,而后这些僧人不知去向,此洞便成为无人知晓的秘密了。
  世上也许就没有永久的秘密,数年后,这个秘密还是被人破译了。目睹着被补修的各个殿堂、藏经洞,那门道、洞窟的顶部大都是用木板修筑,墙面用石灰,泥巴修补。有几座殿堂的顶部在原来的基础上又重新加高了许多,据说这就是当年莫高窟的掌门人王圆箓雇人维修的。他守了莫高窟三十年,用十六年的时间,维修残破的洞窟。王道士在没有任何资金来源的情况下,靠化缘,动员当地的人们募捐等办法,逐年维修,洞内的彩绘壁画才得以保留。
  我是在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一书中的《道士塔》中认识了王道士,从文字叙述中大致有所了解。王道士最早发现了敦煌藏经洞后,他勾结外国人盗宝,贩卖经书,是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罪人。
  不过让我迷惑不解的是,身为道士的王圆篆为何迈进了佛教的大门?
  带着迷茫和困惑,我在努力寻找答案。我的心里激荡起关于千佛洞的传说和有关王道士的种种信息,我紧紧跟着讲解员,唯恐怕我的疏忽遗漏掉任何一个详实的细节。
  翻开历史的史册,一个身材矮小,布衣长衫,满脸困惑的老人向我们走来。他面容惆怅,满脸困惑,我久久凝视着这位莫高窟的掌门人,而凝视着他的我,也是一脸的茫然,满腹的疑惑。
  这个祖居湖北,出生于陕西的人,本应为清军在河西的一个兵员,退伍后当了道士。不仅如此,而且一直西行,一路乞讨、化缘,鬼使神差地来到了莫高窟。这也许就是命运的阴差阳错吧。
  年过半辈的王圆篆,看到戈壁沙漠虽然荒凉,但沉寂、幽静,是修心养道的理想地,加之他年老体弱,也不适宜云游四方。更让他动情的是,这条玄奘曾走过的取经路上,播下了深厚的佛教文化种子。当地的人们对佛教的崇拜和对佛祖那份虔诚的心,深深感染着他,于是他顾不了道、佛本不是一家的理念,在千佛洞旁边搭了间茅草屋,心安理得地住了下来。
  他发现规模如此宏大的佛祖圣地被风雨摧残,被沙埋侵蚀,又无人看护,洞窟里的佛像、壁画已受到严重浸蚀。漫天飞扬的黄沙肆无忌惮地,正在一步步围拢、逼近千佛洞,欲想张开倾盆大口将这块圣地吞噬。同属宗教后人,王圆篆毫不犹豫地以道士的身份扛起了维护佛教圣地的使命。
  当他雇佣的人,在清理洞窟甬道的流沙时,一面墙壁裂开了一道缝隙,而且用手敲,里面好像是空的。当他们撬开墙壁裂缝,古人隐匿了几百年的文化艺术大门,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被轻而易举地打开了。丝绸之路上,大漠深处爆出了震惊世人的一幕,从此,也拉开了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苦难的开始。敦煌成为历史文化黎明前大漠中的一块磁石,吸引了众多国外学者的目光。他们有的是真正的学者,跋山涉水,真心实意地前来观摩、探讨、研究人类文明历史的创造、发明。有的假借学者的身份,以玄奘的信徒和追随为由,连哄带骗,用少量的金钱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的文物。从1902开始,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匈牙利人,一批又一批的“文化强盗”“文明骗子”在莫高窟进进出出,那些记载着中华历史史册的经卷、绢画,就这样悄然流失于国外。
单斯坦因千辛万苦来敦煌3次,就骗取了藏经洞文物五百多件。
     可能王圆篆至死都不明白,我们的祖先们为啥千方百计,用饱蘸笔墨的画笔,将心中的美好愿望和所要表达的意境,描摹在了大漠深处的悬崖墙壁上,那些泛黄的经卷里到底深藏了什么秘密,它们的艺术价值究竟有多高?洋人为什么对莫高窟的壁画、经卷如此的感兴趣?他们真是虔诚的佛教弟子吗?
  王道士没有文化,也就不可能具备了解丰厚的中国历史知识。他只是一个忠实的信教徒。他发现藏经洞后,按照中国的制度,拣了几件自认为值钱的东西,送给敦煌知县汪宗翰,汪稍懂点文物知识,索取了一些文书和经卷,送给自己的上司、甘肃学政叶昌炽。叶学问大,知道这些价值的分量,随即报告甘肃藩台,建议将宝物运解省城兰州保存,藩台却认为“废纸”一堆,毫无价值,下令就地封存。而此时的王圆箓需要钱,他只好就地“取材”。
   在戈壁大漠中清苦坚守了一生的王道士,终究没有明白他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千古罪人”的骂名,让他逝去的灵魂永远都不能安宁。
  忽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人形很小,他畏缩在佛祖的脚下,用惊恐的眼睛扫视着人群。瞧!他不就是王道士吗?然而讲解员手中晃悠的灯光,将他惊扰,他卑微的身影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了。
伫立在这些壁画面前,我无法破译出多少人的智慧,多少人的心血,多少人的汗水,甚至是泪水,构成了这样的杰作。这些柔和的线条,每一笔都是中华民族史册中的细节。
       踩着厚重的青砖地,我感觉到了自身的轻浮,小心地观看着每尊佛像的神态,有的睁着眼睛注视着远方,有的微微含笑,有的半睡半醒……仰望着各种造像的塑像,他们仿佛都沉浸在那个圆满的世界里,做着普度共生的美梦呢。
  我轻轻抬起脚,生怕脚步声惊扰了佛祖们恬静的梦。经过了一个一个的窟洞,我沉下了浮躁的心,打量着佛像面前摆放的功德箱,里面是花花绿绿的钱币,大到百元,小到一元,那是香客们在佛祖面前求富贵,求平安,求愿望时所表达的心意。当年的王道士在共多求佛、算命、问卜、烧香布施者身上,究竟获取了多少财物。他卖经书时,未必都是心甘情愿的,他手捧经卷送人时,心中丝毫不曾产生过悔愧之意吗?他没有朝廷的俸禄,更得不到地方政府的照顾,只有忠实的信教徒们的募捐,和络绎不绝的香客们的供奉,才使得他勉强度过了此生。
  假如,王道士做不了莫高窟的掌门人,结果会一样吗?即便是掌门人,对倒塌的洞窟不闻不管,任凭狂风肆虐、黄沙侵蚀,那一卷卷经书,一幅幅壁画会名扬世界,会存放到今天吗?
  如今,当我在领略文明沧桑的同时,我想的更多的是,当年王道士在清理莫高窟的黄沙、维修洞窟时缺少资金,若不是匈牙利人斯坦因的出现,只怕王道士想卖经书,国人也没有几人会用金钱购买几箱或几卷破烂的经书。正是这个斯坦因和许许多多的外国人,让王道士有了发财的机会,看到了希望。
  王道士终于有钱了,他再也不为维修洞窟的钱发愁了。摩肩接踵的人群中,黄皮肤的国人身后,更多的是金发碧眼,行色匆匆的外国人,他们打破了莫高窟千年的沉寂,卷走了记载着中华文明史的汉文经卷、绢画、刺绣等珍贵的艺术品。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从此,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被永远的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据说被盗走的文物,至今大部分仍然在国外的博物馆,有小部分被私人收藏。我在心痛的同时,心中略有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就好比是我的孩子,他虽然坐在了别人家里,但他终究也是我的孩子,我才是他真正的母亲。正如那些被盗去的经卷,虽然被陈列在外国的博物馆里,但字里行间记载的却是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这是任何人也改写不了的事实。
  历史的变迁就像是沙漠中刮起的狂风,粒粒沙子随风飘失。太多的不解,太多的疑问,在历史长河中无法搜寻到准确的答案,只好面对眼前的景物,在思绪的情愫里,记住昨天的历史,算是对古人、对历史的回忆和祭奠。
  走出窟洞,我凝重的心情无法释怀,再次回望身后的一个个窟洞,它像时光老人锐利的眼睛,目光直刺人的心底。那斑驳的墙壁像老人眼角的皱纹,携刻着经年的沧桑,深藏着岁月深处不为人知的疼痛。站在它的脚下,我沉陷于一种深深的沮丧中,对着照片中矮小的王道士,我们的谴责、抱怨又能追悔什么呢?从他那“猥琐”的神情背后我看到了他的无奈和辛酸。那长袍布衫里战战兢兢的身影,能做到的也只是将卖了经书、化缘、捐来的钱物一一登记在册。“文化强盗”的罪名,他弱小的身躯怕是承载不起。
  仰望头顶的蓝天,它依然是那么深邃,那么辽远。浩瀚的戈壁大漠,一如既往地展裸着自己的风骨、大气,阳光下,浑莽的大漠没有了孤独,少了寂静,嘈杂的人声将粒粒黄沙掀起,随风飘向了莫高窟的上空,然后不知去向。只有孤寂的道士塔,像一个身影孤单的老人,那满脸困惑的脸上挂着落寞的神色,静静地垂首于荒漠之中……



  
  

[ 本帖最后由 漠北雪莲 于 2014-4-10 22:24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1:28 | 只看该作者
因上网不方便,好久没有来论坛,请各位老师谅解。今天把西部行的最后一篇贴出来,请各位坦言指正!再次感谢!
3#
发表于 2013-4-11 11:29 | 只看该作者
坐沙发拜读文友最新力作,虽则是西北人,但还没有去过敦煌……王道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非功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怎么说,他都是一道无法绕越的坎……
4#
发表于 2013-4-11 11:58 | 只看该作者
厚重的历史的叙述,渗透着弥久的感伤,史料的引用和分析夹杂着理性的思考和评判,凸显了作者的理性的表达精神。拜读,欣赏!
5#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5: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3-4-11 11:29 发表
坐沙发拜读文友最新力作,虽则是西北人,但还没有去过敦煌……王道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非功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怎么说,他都是一道无法绕越的坎……


感谢老师的关注与鼓励。敦煌值得一去
6#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5: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澧水寒儒 于 2013-4-11 11:58 发表
厚重的历史的叙述,渗透着弥久的感伤,史料的引用和分析夹杂着理性的思考和评判,凸显了作者的理性的表达精神。拜读,欣赏!


感谢老师支持!你给予的评价太高了,深感不安,敦煌历史是厚重的,因文字功底浅薄,无法用厚实的文字表达出真正的意境。汗颜。只是去了一趟,不写出点东西,心里总感觉欠了什么。
7#
发表于 2013-4-11 16:16 | 只看该作者
敦煌,从某一个方面来说,也许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辉煌的一个顶点,但它同时也是每个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在历史面前,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可能就是守住并珍惜现在的一切,不要让后人们在回望我们这一段历史时,也扼腕叹息,无能为力。
8#
发表于 2013-4-11 16:2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莫高窟的历史情节,由此产生的对艺术和文化的审视,对精神财富诊视与担当情怀。
9#
发表于 2013-4-11 20:07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莫高窟,对于藏经洞,我们感喟的是历史,是因历史而带来的沉重。在今天,当莫高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一个曾守候佛经的人,他对自然,对后世的贡献要远远过超过任何世俗的评说。如果没有王圆篆的发现,没有英国人斯坦因的认知,恐怕到现在莫高窟还是一个不为人知道的荒凉之地。而那些自以为是的所谓史说家们又真正做到了什么呢!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21: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眉妩 于 2013-4-11 16:16 发表
敦煌,从某一个方面来说,也许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辉煌的一个顶点,但它同时也是每个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在历史面前,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可能就是守住并珍惜现在的一切,不要让后人们在回望我们这一段历 ...

感谢你的点评!请多指正!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21: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3-4-11 16:25 发表
关于莫高窟的历史情节,由此产生的对艺术和文化的审视,对精神财富诊视与担当情怀。

感谢房子老师精心的点评!恳请你的指正!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21: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3-4-11 20:07 发表
对于莫高窟,对于藏经洞,我们感喟的是历史,是因历史而带来的沉重。在今天,当莫高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一个曾守候佛经的人,他对自然,对后世的贡献要远远过超过任何世俗的评说。如果没有王圆篆的发现,没有 ...

谢谢木门版主精细的点评。是啊,只有到了敦煌,才能感到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在那样的环境中长期坚守。所以,我写了这篇东西一直放着,我怕自己的一己之见引起负面的反映,今天鼓足勇气贴了出来,请各位指正。
13#
发表于 2013-4-11 21:46 | 只看该作者
文化灾难产生的严重后果,不能让一个普通道士来承担责任。
14#
发表于 2013-4-11 21:4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脉络很清晰,敦煌文化在笔下再展风采。最近可好!远握!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09: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4-11 21:46 发表
文化灾难产生的严重后果,不能让一个普通道士来承担责任。

谢谢李老师点评!请多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0 13:47 , Processed in 0.62973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