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6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子的观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9 1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那个惜字如金的年代,老子的《道德经》更是做到了字字千金,但是他的思想且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肌理,也是东方智慧的最初框架。在《道德经》短短的五千余言中,竟然包含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生的深刻的探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方案;还有关于个人养生、修身、正心的人生观点,总而言之,《道德经》最初为中华民族确立了一定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老子其人其书》中我们又谈到了《老子》和《圣经》的一些不同之处,因此如果把《老子》奉为中国人的圣经,我想肯定没有人会提出异议。

  关于宇宙世界的形成与发展,老子提出了“道”这一观点。“道”也是《道德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眼,有七十多处。其实“道”并不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观点,但是老子的“道”不同于《道德经》之前其他“道”的概念,老子给予了“道”明确的内涵,内容也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因此,“道”在老子的哲学世界里是一个独立的范畴。老子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运用了很多独特的字眼,“道”是其中一个,另外还有“名”、“美”、“强”、“婴儿”等等,也运用了很多模糊飘渺的词汇来表达自己对于宇宙探索的感受,如“寂兮寥兮”、“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微妙玄通”、“玄之又玄”,等等。

  为什么老子会用这种模棱两可的词汇呢,一次性说明白了不是更好么?其实模棱两可并不是老子的本意。我们知道,《道德经》里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哲学的范畴,最初的哲学思想就是起源于一些学者们的想象。他们想象宇宙人生,想象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想象我们为什么而存在。换句话说,最初的哲学家们,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自己的身体,在当时物质与文化都相当匮乏的古代,他们并没有条件像我们这样运用这种仪器与设备对宇宙和空间一探究竟,甚至到千里远的地方去对他们来说也是极困难的。所以说,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探索还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而且当时的语言词汇也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即便是现在我们也不能用语言很好的解释宇宙的形态,这也许就是语言在真理的描述方面略显苍白的地方吧。

  了解了上述问题,我们也许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子对“道”的解释,即《道德经》在章节上的排列有些颠倒了。

  比如说,第一章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道是可以进行描述和表达的,但一旦表达清楚了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名也是可以进行描述和表达的,但一旦表达清楚了也不是永恒的名了。换句话说,虽然“道”和“名”都是可以进行表达的,但是这种表达是通过万物的萌芽、生长、壮大、衰老、死亡、再萌芽——这种循环往复的不变的自然规律来进行演示和表述的,用我们的语言来表达难免会出现遗失和漏洞,所以才说一旦把“道”和“名”的内容用语言定死了,那么这种“道”和“名”也就不是宇宙中真正的“道”和“名”了,所以,这两个概念是“玄之又玄”的。

  在第一章,我们注意到老子虽然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但是感觉上却很空洞,没有充实感,只是一方虚空的框架。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情况下,我们的逻辑是,如果你要介绍一样东西,就应该先讲清楚这件东西的基本概念,也就是你要说的是个什么东西,这样别人才会愿意相信你的介绍。

  再打个比方来说,后世的一些著书者,拿孔子的学生来说,他会说“子曰”怎么怎么样。这言外之意就是,这些话不是我说的,是咱们的老师孔子说的,我的话你不愿意相信,孔子的话你还敢不信么?于是他就信了。《大学》是四书之一,宋朝的朱熹写过一部《大学章句》,其内容分为“经”一章和“传”十章。而第一章最后一段话就是“右经(古人作文按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来写,经是第一章,所以在最右面,故称为“右经”,特注。)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字面意思就不说了,字外意思才有意思。是说,《大学》是孔子和曾子两位圣贤的话,是圣人的思想而不是我的,我只是看着分章比较乱,就顺手整理了一下子,所以后世的学子们要相信《大学章句》里的话,完全忘了他还硬给两位圣人在最后加了一篇《格物》篇。

  佛经也是很好的例子,可能是释迦摩尼佛刚刚传道吧,怕人们不相信他的话,所以很多经文前都加了四个字——如是我闻。比如说《金刚波若波罗密经》中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袛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尼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如是我闻”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只是我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并不是我胡说的,所以你要相信我。

  就连孔子也经常这么干,你看孔子教育学生或与国君交谈,经常说上古的哪个皇哪个帝是这么这么说那么那么做的,他这么说这么做了就把天下治理好了,所以您这位国君也应该这么干才对,才会成为一代贤君。

  于此相比,老子就单纯多了,在自己的书的开头不仅么说上古哪个帝王说的,更没说什么“如是我闻”“法尔如是”什么的,只是告诉你“道”这个东西一个最初的模糊的概念和框架,还告诉我们,“道”是不能讲出来的,要在万物生发中慢慢体会。直到到了第四章、第六章和第十四章才又说了那么几句,第二十一章才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再到后面的三十四章、三十五章、三十七章才渐渐丰富了起来。或许看到这儿才明白,原来老子也很聪明,他对“道”的解释的分章并不是有些颠倒,而是层层深入,一点一点地为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的大道。



2#
发表于 2013-5-31 13:57 | 只看该作者
老子的观点深刻玄妙,蕴含丰厚。本文对老子所著《道德经》的阐述条理清晰,见解独到,使读者新增了对此书的了解。欣赏问好
3#
发表于 2013-6-4 05:19 | 只看该作者
观点深刻玄妙
4#
发表于 2017-5-5 04:34 | 只看该作者
把《老子》奉为中国人的圣经,
5#
发表于 2017-9-9 20:00 | 只看该作者
我最近在写《哲学笔记》,阁下的观点很有指导意义。
6#
发表于 2017-9-13 10:40 | 只看该作者
5000字的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5 21:38 , Processed in 0.19435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